疫情之下,請停止在恐慌中焦慮

疫情之下,請停止在恐慌中焦慮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308天


01


這個春節,相信許多人都活在信息刷屏的恐慌和焦慮中:


一會刷刷微博熱搜,看看全國的疫情地圖發展成什麼樣,悲傷又失落;


一會看看醫護人員的物資是否又被積壓在倉庫了,生氣又心煩;


一會又看看微信群,不斷地轉發疫情的圖片和文章,恐慌又無奈;


無時無刻地關注著全國的疫情新聞,無心做其他事。


而越是不斷地刷著這些新聞,人就越恐慌,所以才會出現下面這樣的段子:


疫情之下,請停止在恐慌中焦慮


我的一個表姐告訴我,和她同單位的一個女同事,在得知自己所住的小區有一個疑似病例後,竟然嚇得哭了一個晚上。


還有一位曾經去過武漢出差的周先生,四十多歲,聽說這個事情後,便開始懷疑自己,每天反覆量體溫,大年三十晚上泡腳後測出體溫有點高,在家嚎啕大哭。


七旬老父親抱著他說,不擔心你得肺炎,就怕你是精神出了問題!


疫情之下,請停止在恐慌中焦慮


網上看到一句話:在非重點疫區中,你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也許只有百萬分之一,但你被恐慌所襲擊的可能性卻可能趨向於百分之百。


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


與其每天刷著負面新聞,不如深究一下現象之下的本質:病毒是如何傳播的?怎樣有效地防護?


病毒,是與人體細胞完全不一樣的一種結構,沒有細胞壁,所以必須要在動物體內才能存活,一旦離開宿主的身體,一段時間內就會死亡。


所以病毒很難甚至不會通過空氣、物體進行傳播。


並且,人體完好的皮膚,可以阻擋絕大部分的病毒入侵。


就算一個病毒攜帶者摸過門把手,幾分鐘內你也接觸了這個門把手,只要在洗手前不要接觸口、眼、鼻這些帶有黏膜的地方,就不會被感染。


但病毒會通過飛沫傳播,也就是說,在密閉的空間中,病毒攜帶者打個噴嚏,會飛出很多的飛沫,而正好另一個人短時間內吸入這些飛沫,就有可能被感染。


所以,瞭解這些常識,就不用太過恐慌,只要正確佩戴了口罩,並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就可以防護病毒的入侵。


說這些的目的,主要是想告訴大家,從本質上預防和解決問題,比頻繁關注現象製造恐慌更有用。


02


思維導師艾菲在《直擊本質》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本質思考力的概念:


本質思考力,就是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看清事物的根本屬性,看透問題根源,看懂現象背後底層邏輯的思考能力。


事物的根本屬性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一個事物之所以能夠成為它的那個根本原因。


比如,我們一旦知道了凳子的本質是一個可以讓人坐下來休息的東西,那麼就會知道一個金屬製作的可以讓人坐下來休息的東西是凳子,一個冰塊製作的可以讓人坐下來休息的東西也是凳子。


查理·芒格說:“在商界有一條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則,它有兩步。第一步,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行事。”


這裡說的“道理”,就是所謂的底層邏輯


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世界雖然變化萬千,但其背後通常都有著如同“看不見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邏輯”在指揮著、主導著。


只要洞悉這個底層邏輯和規律,就能應對大部分問題。


疫情之下,請停止在恐慌中焦慮


艾菲在《直擊本質》中提到一個“越忙越窮”的案例:


有一個人跟艾菲說,自己一直在做著工資很低的工作,為了多賺點錢,於是馬不停蹄地加班。


雖然很想去上課學點知識,或者考個證,然後換一份工作,但卻沒有時間。


可如果辭職了,他又沒錢養活自己,也就沒錢去學習和考證了。


於是,他就一直做著現在這份非常忙碌卻沒有時間的工作,但他也不想就這樣下去,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乍一看,似乎是個死局,但如果你有本質思考力,就能一眼看穿這個系統裡的結構,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本解。


因為現在的工作工資低,所以就只能靠增加工作時長增加收入;


因為每天工作時間長,所以可學習的時間就很少;


可學習的時間少,就沒辦法讀書、考證、換工作,於是沒辦法提升自己的技能與學歷;


沒辦法提升技能、拿到學歷、於是就只能找到工資很低的工作,然後繼續這樣窮。


這就是這個系統整個的迴路過程。


要打破這個死局,其實只要減少工作時長就可以了。


雖然這種做法會讓他的工資變少,但只要能滿足他起碼的生活,並能夠讓他讀書就行了。


然後他就可以利用週末和業餘的時間去讀書,順利的話拿了證,就有機會打破這個循環。


03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916:系統分析》中提到這樣一個現象:


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遇到問題後的思路,往往是“大概是這樣?我先上手試試”、“這是我腦海裡蹦出的第一個想法,就這麼做吧”。


但高手的思路往往是:“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幾方面考慮,具體又可以分成這幾個要點……”“這個問題的本質應該是……我們可以從核心入手……”“這個問題,你考慮的時候遺漏了這幾個點……”


也就是說,高手遇到處理問題,考慮得既系統全面,又能直擊核心


為什麼普通人做不到呢?原因在於,普通人大多是遵循本能去思考和行動。也就是所謂的直覺,情緒,潛意識,條件反射。


比如說,你在地鐵上看到一個人,穿著不太合身的西裝,年紀不大,正在聚精會神地按動手機,你可能會下意識地得出結論:這個人大概是跑銷售的新人。


在這個過程中,你注意到了他的神情、衣著和動作,得到“聚精會神”、“不太合身的西裝”和“按動手機”,這些東西整合到一起,和你印象中的銷售新人相吻合,於是你做出一個判斷。


但這樣基於直覺的判斷,往往是相當脆弱的,它極易因為受到內部或外部的因素干擾而發生誤判。


這個時候,本質思考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那麼,如何培養這種本質思考力呢?


積累大量知識和思維模型


知識的積累是原材料,缺乏原材料,一切方法就都失去了意義。


那麼,什麼是模型?


查理·芒格給“模型”下過一個定義:任何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現實世界的人造框架都是模型


比如,掌握SWOT分析模型,可以用來確定個體或組織自身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將個體或組織的戰略與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


疫情之下,請停止在恐慌中焦慮


學習了冰山模型,你就會關注那些處於隱藏狀態下的問題,在做任何一個判斷時,都提醒自己:有很大概率,我沒有全息,那麼,我有沒有漏掉關鍵因素?要怎麼判斷?


查理·芒格還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只要掌握80到90個思維模型,就能夠解決90%的問題,而這些模型裡非常重要的只有幾個


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思維


思考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受到經驗、以及舊的認知框架的影響,比如剛剛提到的直覺,從而導致誤判。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就要意識到自己舊有的框架,從而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思維,用新的認知框架,去替代舊的框架。


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在思考的時候,把事件按照某種有條理的結構,進行分解、審視,找出它的底層規律,再將自己的視野拔高,從而更全面地去理解它


04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臺詞一直被廣為流傳: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在這次疫情中,你會發現,每天都有關於病毒研究相關的進展報告,這是因為專家們正在朝著接近事物本質的方向努力著。


疫情之下,請停止在恐慌中焦慮


只有洞察本質,才能找到問題的關鍵。


同樣地,疫情之下,我們只要充分了解這種病毒,及其感染過程和傳播途徑,就能很好地預防。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一書中寫道:“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一旦有了不懈的、直擊本質的思考,成長就變得沒有邊界。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