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何影响工业?徐奇渊:应未雨绸缪做好恢复生产衔接

目前新型冠状肺炎确诊病例仍在上升之中,防控疫情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在各项工作中毫无疑问应被置于首要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可预见的灾后如何恢复生产、如何尽量减少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CF40研究部主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复工时间延迟、物流受限等原因,工业企业可能面临订单交货延迟等压力。从乐观方面看,服务业在疫情结束后可能出现补偿性的反弹。

对于如何恢复疫情结束后的生产衔接工作,他从稳住资金流,尽快恢复物流,恢复人流和生产活动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当前政策需要未雨绸缪,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对生产恢复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稳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预期,从而为日后的工作重点从疫情管控转向恢复生产做好准备。”徐奇渊表示。


疫情如何影响工业?徐奇渊:应未雨绸缪做好恢复生产衔接


疫情影响集中在一季度,对经济的负面效应小于二季度

证券时报记者: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疫情尚未出现明显拐点,相关研究多以2003年“非典”时期的影响作为参考,您如何看待疫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当前面临的情况和挑战与“非典”时期有何不同?

徐奇渊:从基本面来看,本次肺炎疫情与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诸多不同,所处的经济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爆发时间都有明显差异,对于两者的影响不宜简单类比。

一是经济结构不同。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是第三产业,2003年其占当年GDP的比例为32个百分点,2019年上升至54个百分点左右,比例已大大提升,受到疫情的冲击更大。此外疫情对制造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力流动受阻、物流受到一定影响,将影响部分企业正常生产。

二发展阶段不同。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经济正处在重化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高增长阶段,上升动力很足。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阶段。人口老龄化严重,宏观杠杆率较高,房地产行业调控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三是外部环境不同。中国入市后,全球经济正从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迅速复苏,中美双边贸易互补性强,2003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从2001年6.8%升至34.6%。如今,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放大,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显著下降。

四是爆发时间不同。“非典”爆发集中在4-5月份,本次新冠疫情爆发在春节前夕,正值春运高峰期,疫情的隔离和防控方面难度大于“非典”时期。但本次疫情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而一季度的GDP占比是四个季度中最少的,控制经济活动的负面季节效应比2季度要小很多。

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疫情冲击下,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短期内会骤然降温。随着疫情防治情况好转,经济活动会反弹,重回正常运行轨道,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冲击也可以忽略。该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上升地位。但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多结构性变化,经济增长与风险防控压力犹存。

服务业可能出现补偿性的反弹,工业面临较大冲击

证券时报记者:由于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服务业收到了较大冲击。延迟复工等可能也会对工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从行业来看,疫情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奇渊:一方面,线下服务业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电影院线、旅游业、住宿餐饮、线下教育等等。不过,服务业遭受的主要是需求冲击,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具有推后、延迟效应,甚至可能出现补偿性反弹。出于这一点,又有代表性观点对疫情影响持较为乐观的态度。总体而言,疫情对线下服务业的冲击较为有限,具体将表现为先强后弱,甚至新兴的线上服务业还将获得意外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本次疫情的爆发时点特殊,对工业生产活动也产生了显著冲击。我对服装、钢铁、机械、石化等行业进行了调研,涉及广东、湖北、浙江、上海、河北等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情况多有不同,但是总体上,工业生产在用工、订单、库存、生产、运输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服务业主要受到需求冲击有所不同,工业生产活动同时受到了供给、需求两个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工业生产活动的供需矛盾表现较为突出。

证券时报记者:具体来看,工业生产面临着哪些冲击?

徐奇渊:此次疫情升级发生在春节前,这使得员工返工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综合来看,目前工业生产活动的恢复普遍面临以下短期困难:

其一,由于复工时间限制、员工实际返工情况、复产中的防护标准和物质条件等问题,工业生产活动可能被动推迟。从1月 29日、30日的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来看,客流量分别同比减少74.7%、73.8%。外地工人的返工还将有所推迟,再加上必要的2周隔离时间。因此外地工人的实际返工时间可能要推迟2-3周,一些地区推后的时间可能更长。

另外,即使外地员工返回岗位,如何对外地员工进行隔离安排?能否为复产员工提供充足的口罩等防护物资?企业在复产初期要遵循哪些防控标准和事件处置流程?这些都是复工企业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大型用工型企业,上述问题更为突出。

其二,为了控制疫情,有必要在高速公路进行通道管控和体温检测工作,不过也有一些地方封闭、阻断道路,甚至有挖断公路的做法。某地县政府还下令封闭国、省、县、乡道路的县际进出口。另一方面,受运输公司延长放假影响,物流运力也受到了影响。

其三,年后制造业订单交付将出现延迟,生产企业面临损失。春节后的2月,服装等季节性产品将迎来赶工、出货高峰。但是由于前述因素,生产恢复过程迟滞、交货时间目前尚难以确定,较多订单将面临延误。作为后果,生产企业将面临扣款,或者被迫采取加急、空运等方式来尽快交付订单,但这同样会产生更高的交货成本。

同时,春节前制造业企业恰恰积累了较高的在手订单,这将使企业面临更大的交货压力。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PMI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走高。由于PMI的调查时间限制,因此1月PMI数据基本反映了疫情升级前的情况。在2020年1月,PMI新订单指数达到51.4,创20个月以来的新高。同时,新出口订单在1月虽回落至48.7,但也明显高于2019年初同期值、以及2019年的全年水平。同时,从12月、1月累计来看,新出口订单表现也较为强劲。这些在手订单可能对交货产生较大压力,甚至带来一定损失。

疫情控制长痛不如短痛,可从资金流、物流、人流方面做好生产衔接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春节假期已过,虽然疫情冲击仍在,但企业也需要陆续开工,恢复生产。对于做好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的衔接工作,您有何建议?

徐奇渊:毋庸置疑,疫情防控仍然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仍然在防控疫情方面。而且,控制疫情的思路是长痛不如短痛,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坚决遏制住疫情的扩展,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争取早日解除疫情。

另一方面,政策也需要未雨绸缪,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对生产恢复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减少疫情的中期冲击,做好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的衔接工作。我的建议是:首先稳资金流,尽早恢复物流,然后视疫情改善情况恢复人流,同时恢复生产活动。

首先,稳住资金流。应通过有针对性的税收减免、临时性短期融资,为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困难企业提供周转资金。尤其是对于因疫情冲击而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其稳住资金链条、渡过暂时的难关。

其次,尽早恢复物流。目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在此背景下,政策不宜做总量刺激,应以“疏通”供求关系为主。而打通供求的关键一环,即是物流畅通。因此,应制定明确的标准,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畅通。同时,高度重视物流运输行业的关键作用,在坚持防控疫情标准的情况下,物流运输业应尽早复工、恢复正常运转。另外,在疫情完全得到控制,物流瓶颈完全打通之前,不宜大规模实施总量刺激。

再次,恢复人流和生产活动。政府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相了解,稳定企业复工预期。尤其是政府多了解企业的困难,针对各地情况、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采取应对措施。

由于疫情发展尚在发展,有的地区还无法确定具体复工时间,但可以给出一定的技术标准,根据当地新增病例数、人口流动数量、企业防疫情况等,给出明确的、可量化的复工条件,给企业恢复生产提供参考预期。在疫情尚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还应明确复产后的防护措施。在疫情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政府应指导企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防护,并为企业提供防护用品充足市场供给。

应稳定金融市场预期,政府一般预算赤字可突破3%

证券时报记者:除了恢复工业生产外,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来说也至关重要。目前央行等多部委已经出台了相应措施,您认为在稳定金融市场预期方面可以有哪些举措?

徐奇渊:

在争取早日解除疫情的同时,保持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也至关重要。也应统筹好防疫情与抓经济的关系,稳定金融市场预期。

2月1日以来,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已经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重点正是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后人民银行开展了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稳定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预期。事实表明,之前的政策起到了合适的稳定作用。

后续金融领域的市场预期走向,同时受到疫情发展、以及经济基本面发展的影响。当前,各别地方的一些防控做法过于偏激,一些过度做法对经济活动产生了不必要的干扰,可能对经济运行的基本面、甚至市场预期产生影响,需要进行纠偏。

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会议指出,疫情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

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我们应高度重视物流运输行业的关键作用,在坚持防控疫情为首要任务的同时,应使物流运输业尽早复工、恢复正常运转。在防控疫情的同时,资金流、物流的恢复正常运转,将使市场预期、经济基本面逐渐回归常态。

目前疫情仍在发展,政策应研究减税降费举措进行应对。宏观上,今年的政府一般预算赤字应突破3%的比例。具体的政策,应向疫区倾斜、向中小企业倾斜、向遭受疫情重创的行业倾斜,制订有针对性的税费减免政策。缓解相关企业的经营压力,使其渡过难关。在疫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应积极扩张、推出重大项目建设,加速实体经济的市场信心恢复,通过供应链,陆续带动上、下游的停产企业复工。在此过程中,需要统筹把握好防疫情与抓经济的关系。

最后,徐奇渊还建议顺应当前形势,挖掘亮点产业、以及补短板领域的支撑作用。在疫情发展的特殊背景下,抓住时机出台政策,鼓励医疗行业、线上办公、大数据应用、重点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为投资者和金融市场稳定创造新的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