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没有人写出唐诗宋词那种高度的作品,为什么?

桃花缘网络


谢谢,

写诗主要的是意境,现在就是写出唐诗宋词哪样的风韵,也不可能和古人相提并论,更不敢和古人比美。


老于52080


现代估计是没有,不过清朝有一个能达到唐诗宋词高度的诗人,他就是龚自珍。

龚自珍这个人,才华酷似李白,但又比李白多了一层横霸之气。他的诗词融合了唐诗宋词的优点而且同时也避免了唐诗宋词中的流弊,诗风奇崛剽悍,别出新意。

至于为啥现代人写不出唐宋时期那样优秀的诗歌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

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得那样:

唐人有寄托,故使事灵,后人无寄托,故使事版

除了这个“是否有寄托”外,也与当时社会的哲学思想有关。

比如说唐朝。唐朝初期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国家大力扶植道教,道教的主要思想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后来武则天时期为了打破李唐皇权和道教神权的关系,又大力推崇佛教,佛教的思想就是对现实生活的遗弃。

除了佛教和道教,还有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积极进取的思想。

像是王维,他后期的诗歌就体现了佛教的思想,而宋朝的苏轼的诗词就体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交汇。

第二个原因就是文体的变迁。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从古到今文体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四言诗歌,代表作就是《诗经》,后来楚辞体占了上风,再后来就是五七言这样的古诗,到了唐宋五七言进一步发展成了音律平仄要求非常严格的律诗绝句,五代十国到宋朝,词这种文体渐渐受到文人们的欢迎而发展壮大。

那么为什么文体会渐渐发生变化呢?

因为一种文体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往往很难再写出新意,就像王国维说的“遂作他体以求解脱”。

唐诗宋词差不多在那个时代已经发展到了尽头,再怎么写也很难超出他们的高度。所以就只能寻求新的文体来表达思想、情感,现代的散文、小说、新体诗等等就是有时代特色的新文体。


科学易安宁


现代的人要写出唐诗宋词那种高度的作品,确实很难,而且极为罕见,但并不是没有,毛泽东就是。下面,我们拿李白的《忆秦娥》词和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词进行比较,就知道谁写的诗词水平更好,意境更高。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啼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有人曾这样评论:李白有"箫声咽",毛泽东有"西风烈";李白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毛泽东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可谓是平分秋色。但是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给人以振奋,将词从上片的沉郁一下子转向了激昂,上下阚产生强烈对比。而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就显得缺少了气势,平淡了许多。这就是伟人这首词胜出的所在。

人,总是会遇到悲苦困顿之时,此时的人心是悲凉的,但,是从这"悲凉"走向失望走向颓唐,还是从这"悲凉"中看到希望,走向昂扬,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李白这首词带给读者的是前者,伟人毛泽东这首词带给读者的是后者。李白的这首词如果说输了,就输在这一点上。

这也难怪,李白的词,抒发的是秦娥的闺怨,伟人毛泽东的词,抒发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李白的词,是从秦娥这个第三人称来着笔的,而毛泽东的词是亲身体验。

更有人这样评论:唐诗李杜,未必出其右;宋词苏辛,也要避其锋。由此可见毛泽东写的诗词水平更好,意境更高。


夏天的飞鸟5680245213


有的啊!比如毛主席的诗词,就完全达到了唐诗宋词的高度(其实我认为毛主席的水平早就远远超越古人了,不过主席本人相当谦虚我才用的达到而已)








深圳刘平阳


有,鲁迅与郁达夫的旧体诗就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也是旧体诗最后的辉煌,此后再也没人达到这一高度。

现代的时间定义是(1919-1949),这一时期的中国文人,是最后一批受过传统文言体系训练的文人,所以他们的遣词造句和审美依然延续传统的模式。而且这一批精英很多人都出国留学,接受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对西方的文学有了大量的接触,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白话作品,形成了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小高峰。

反观当代的文人,由于没有受过传统文言体系的教育,让他们用古典的东西写现代的情感,怎么写?其实他们写的就是当代诗。现代人和古人经历的时代不一样,现代人的苦和悲,和古代人的苦和悲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再也写不出古人写的诗意来。即使写的是标准的格律诗,大家不会把他的诗放在古人的诗里面,也放不进去。

现代文学作家中,在旧体诗创作方面达到了极高成就,普遍受推崇的,应该首推鲁迅与郁达夫。郭沫若评鲁迅诗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评郁达夫诗为:“达夫的诗词实在比他的小说或者散文更好。”

鲁迅

鲁迅他年青时家境中落,常有世态炎凉之感。二十岁的时候,他就离开家乡了,这时他有写给弟弟的诗,《别诸弟》写得非常好:“谋生无奈目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部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鲁迅的赠别诗,并不仅仅是叙述友情、抒发离情,更是融进了深刻的思想和忧愤。二十岁的年龄就达到了这个高度。

鲁迅所作的诗大多为政治抒情诗,几乎比较大的社会政治事件,都在其诗中有所反映,展示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战斗色彩。关键在于鲁迅的诗至少三分之一以上都是从屈原的诗化出来的句子,比如他二十一岁时写的《自题小像》一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用的就是屈原的诗意,甚至是屈原句子。所以他讲的所谓无韵之离骚,这些都是可以联系起来想的。就是他内心里面的诗情是什么样的。虽然他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但他的古体诗写得这么好,他就是从屈原这里出来的。虽然是现代社会,但高古的风格直追春秋。

郁达夫

达夫的诗也是大家公认很好的诗,他的诗是从清人黄仲则出来的。“吟笔心仪黄仲则,忧时伤世折英才。”(《题湘湖师范锄声壁报》)仲则生性豪宕,不拘小节,博学多才却为世所弃,愤于社会之龌龊,故使酒恣声色,《两当轩集》乃落魄文人穷苦哀怨之声,感伤情调甚为浓烈。《都门秋思》:“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与郁达夫的“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寄友》)实在是异曲同工的辛酸之语。郁达夫的一生俨然一个活脱脱黄仲则再世,其小说《采石矶》即以仲则自比。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核心是美的追求,又特别偏爱伤感忧郁的审美意趣“伤感是文学的酵素”,故他与晚唐的杜牧也颇为相通。况且达夫的风流倜傥、洒脱不拘小节,亦正与小杜相类。其诗作直接间接引用杜牧典故或以小杜自喻者达三十三处之多。如:“春风廿四桥边路,悔作烟花梦一场。”(《伸答长嫂》)“可怜逼近中年作,都是伤心小杜诗。”(《登岚山》)“销魂一卷樊川集,明月扬州廿四桥。”(《论诗绝句寄浪华》)。另—个深得郁达夫推崇的是李商隐。“义山诗句最风流。”不仅化用其诗句,并效其诗体,其律诗多有义山之深婉。他说:“我是始终以渔洋山人的神韵,晚唐与元诗的艳丽,六朝的潇洒为三—律。”

郁达夫对爱的渴望与追求,是他一生的重要内容,故而爱情诗较多。寄孙荃、寄王映霞、寄梅儿、隆儿等不胜枚举。郁达夫最著名的诗就是那首《钓台题壁》: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这首诗写在左联七位作家被捕但还未被杀之前,这首诗其实是很壮烈的。特别是最后两句,对照他的一生,悲壮的一生!

鲁迅诗歌的主要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郁达夫诗则为轻丽飘逸。鲁迅崇尚壮美,追求的是“美伟强力”、“刚健不挠”、“发为雄声”。郁达夫追求的是幽美、伤感、纤巧柔丽。故鲁诗气象宏大开阔,一如其小说杂文,似匕首投枪,致力于改造社会,可称“诗史”。郁诗则因自叙传而形成强烈的主观色彩,又因其性格平和,故其诗多蕴籍清隽,亦可视其诗为郁达夫的“情绪史”或曰“诗传”。这两个人带给我们旧体诗最后的一抹余晖,随着民国的逝去,新的时代,新的文学,新的诗风都将向我们走来,无论好快,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由我们自己书写。


云隐


如果你问的是有没有人能写出和唐诗宋词同样伟大的作品,但是不限体裁,我觉得是可以的,因为文学作品有诗歌、有散文、有杂文有小说等等,同样能够辞藻优美,内容充实,意义深刻,能成为伟大的作品。例如无论毛主席的《泌园春.长沙》,还是鲁迅先生的《呐喊》还是现代余华的《活着》等等都是震撼时代的作品。


但是如果你问的是有没有人能写出和唐诗宋词那样高度的、同样体裁古体诗歌,我认为不可能的。

第一,汉语的发展时至今日已经走出了古汉语的使用习惯,无论语法还是词序或者是使用习惯都和古汉语有了很大的区别。因此绝大多数的受到现在汉语教育的现代人,都写不出古汉语那种原汁原味的古诗了。如果不是那种语文有相当程度水平的人,写出来的古诗只有浓浓的打油诗味道。

回望最近的一百几十年,实际上只有清末民初那一代人,例如梁启超、李叔同、郁达夫直至后来的毛泽东,之后再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古体诗歌了。

《读陆放翁集》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自嘲》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里面不是文人的水平下降了,而是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然。当时广大的人民群众知识水平低下,要求了文人作品必须直白简单,起码让人民看得懂,才能明白作品要表达的意义,才能实现作者的目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现代汉语教育的社会,注定了不会有古体诗歌的市场了。


第二,时代的发展使到绝大多数的人没有了古代人的心态,没有了创作诗歌的诉求。古诗,无论是绝句、律诗还是宋词。按照内容分,无非是怀才不遇感叹;人隔千里的相思;文人之间的唱和;宫廷的应制诗等等。

但是现在我们国家政通人和,民主专政。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若渴,如果你有才华,不会发生怀才不遇的情况;而情人、亲人、朋友之间的思念也是有的,但是通讯发达,交通便利,想要交流很容易,想要见面也不难,因此根本等不到思念成诗的程度;文人之间用古诗沟通交流?好像没有怎么听说过,大概以后也不会有,或者用微信语音方便些吧?呵呵;至于宫廷应制诗,领导们都不写,下面文人也不会自作聪明去写吧。

第三,也是最现实的,现在人水平有限,根本写不出来。在古代,写诗创作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人有没有才华的体现。古代一个文人如果写出一首好诗,未必没有一飞冲天的机会。所以古人对诗歌创作是认真的、热情的、有动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此的创作韧性,不出好作品都很难哦,同样可以说这样推敲出来的诗歌作品,后人又那么容易超越吗?

现在人,诗歌创作几乎只是业余,和谋生撵不上边。无论爱好也罢,装逼也罢,没有哪个人会花很大的功夫来创作一首古诗,因为那样不值得。损耗的时间,去写下小白文小说,拍个抖音都赚回来了。。。。。。既没有古文化的专门教育,又没有创作的必要,试问能出好作品吗?

当然,时代变迁,各领风骚。唐诗宋词的巅峰已经过去,但是不代表现在没有精彩的文学作品。现代中国,很多散文,小说也是很优秀的。至于能达到什么历史高度,留待后人评价吧。

谢谢~~


文药书生


为什么现代人写旧体诗难有作为?很难达到唐诗宋词的高度?

~~~~~~~~~~~~~~~~~~~

诗词作品的高度,有多个维度的元素相加决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的技术水准;二是作品传播的广度、深度;三是作品内容的重要性、独特性、首创性。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现代人写旧体诗处境:

首先,从技术水准看,现代人完全可以达到古人高度。因为技术层面只要有足够的智商、足够的积累就可以,现代人不比古人笨,学习条件更好。事实上,从现代人创作的旧体诗看,有大量作品的技术水准并不输唐诗宋词。

其次,从传播角度看,虽然现代传播条件好千万倍,但由于现代人的审美趋向,阅读习惯迥异古人,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很难触动人心,深入人心。加上现代是信息爆炸时代,旧体诗词基本上被挤在角落里,极难再出现全国传诵,洛阳纸贵的盛况。

第三,从内容的重要性、独特性、首创性看,风花雪月等体裁已被古人写得差不多了,各种创意角度都被填满,很难出新。艺术特点:第一个把美女比喻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后面的都是蠢才。现代人写风花雪月很难出新;写现代生活与旧体诗调性相冲,很怪味。

当然现代人也有在这三方面都达到极致的,如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诗词,由于天时地利人和,技术水准、传播广度深度、内容的重要性独特性都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度,但古往今来独此一份,无法学习。

说白了,诗词作品的高度,写得好很重要,写了什么也重要,是谁写的更重要。

总之,现代人写旧体诗路子很窄,自娱自乐可以,想要出精品力作,广泛传播,青史留篇,难如登天。新诗也许是机会,毕竟与现代生活更加契合。








洣水闲情


这个问题要看你问的究竟是什么?现代人有没有写古体诗能写出唐诗宋词那种古体诗的高度的?还是现代人写现代诗能不能写出唐诗宋词那种古体诗高度的作品。

首先,要分清楚现代诗和古体诗是咋回事?

其次要弄懂什么是诗歌审美?

再次要弄懂普通读者的诗歌审美有什么误区?

在头条这种平台写作的价值就是作者要输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起码能科普一些知识或者个体经验给读者,让读者在头条的平台受益。

笔者看到现在头条平台上讨论诗歌的读者很多,但是仔细看下来,都是一些未入门的诗歌读者较多,其实他们还不了解诗歌应该怎样读,更不要说怎样写了?

我这样说的时候,可能已经早有一些诗歌读者要怼我了。他们在想,读诗是每个人天生就会的事儿,用得着你来说三道四,谁需要你来培训。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认为,写诗可能要需要学习甚至天赋,读诗跟读说明书一样,识字就可以,根本不用再教育,不用培训。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诗歌的阅读是需要学习的,是需要培训的。

笔者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音乐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但是几乎没有人敢说能听出来哪个流行音乐好听就是懂音乐了,会听音乐了。真会听音乐的人有很多是懂乐理的,你在钢琴88个键上随便敲上一个键,懂得人即使背对着你也知道你敲了什么键。而这只是音乐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音乐领域的水太深了,细分下来,巴洛克时期音乐、浪漫时期音乐、现代音乐都有不同深度的音乐审美。这就是说音乐的审美需要学习和教育的,你能听懂一场流行音乐会,但是你能听懂一场歌剧或者古典音乐会吗?

如果音乐的审美需要学习和培训,您又凭什么认为诗歌的审美就不需要学习和培训的呢?

我看到很多平台上的文章也好,或者评论也好,总是在说现代诗歌总是写不出古诗词的那种高度和意境,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其实就是缺乏最基本的诗歌审美能力才抛出的问题。说白了,问这个问题的人还没有搞清楚古诗词的审美和现代诗的审美有什么不同。

这里,笔者简单说一下古诗词的审美,实际上说白了,唐诗和宋词的审美都是不一样的,都是需要细分的,笔者只从简单的赏析角度来说说笔者自己的理解,但不想抛出空洞的定义和套路的说教。举一个唐朝诗人元稹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古诗词的审美高度是有的,几乎是诗里登峰造极的句子了。如果说有没有一首现代诗能达到这种高度,笔者可以告诉您,现代诗达到这种高度并不难。举个例子,代薇的现代诗《底线》:“退无可退还再退,死去的还在死,每一次都发现,原来我们可以承受更大的伤害,所谓底线,就是这样,他们没有,我们也没有。”代薇的这首诗同样是写一种高度,但是现代诗人代薇没有用高大上的绝对大词,也不放大声,恰恰把元稹写完这首信誓旦旦的爱情诗之后的见一个爱一个的所作所为写出来了,换句话说,元稹在写底线,而代薇写的高于底线。

有人说,代薇这诗道德水准不高啊?谁说诗歌的审美一定要写美的和高的,诗歌和纯文学小说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要写出所谓高大上的大人物私底下真相的小。这才是真正的审美,也是现代诗歌审美的本质,更是跟古诗词审美不同之处。古诗词审美往往受虚伪的道德绑架、受格律限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深;现代诗的审美往往抛弃了虚伪的道德绑架,更勇敢地揭露真相,也不受韵脚格律的限制,更解放天性。其实,正确的诗歌审美不是审美丑,审好坏,不是非黑即白。无论古诗词还是现代诗,其实审美本该一样,但是中国的古诗词历史太悠久了,我们就当成一个国粹来传承可以,但是必须与时俱进,如果是现代人写古体诗也不要完全被格律和优美的韵脚限制,也不要被美妙的意境限制,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真相才是内容,不要搞形式至上。当然我这样说诗歌审美,也并不是说诗歌就一定要往丑里写。我们不妨又回到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美的真相还少吗?


三言888



W雨亭


《自由体诗》

——(论一下,“唐宋”时期的诗词与今日“如若天风”诗词中的味)

唐宋之味我诗无,我诗之味唐宋无。

古诗今诗各自味,岂可只对今日哭。

对今哭,应未悟,诗有诗道诗风骨。

时代烙下风骨印,人文笔气乃时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