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有沒有人寫出唐詩宋詞那種高度的作品,為什麼?

桃花緣網絡


謝謝,

寫詩主要的是意境,現在就是寫出唐詩宋詞哪樣的風韻,也不可能和古人相提並論,更不敢和古人比美。


老於52080


現代估計是沒有,不過清朝有一個能達到唐詩宋詞高度的詩人,他就是龔自珍。

龔自珍這個人,才華酷似李白,但又比李白多了一層橫霸之氣。他的詩詞融合了唐詩宋詞的優點而且同時也避免了唐詩宋詞中的流弊,詩風奇崛剽悍,別出新意。

至於為啥現代人寫不出唐宋時期那樣優秀的詩歌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

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得那樣:

唐人有寄託,故使事靈,後人無寄託,故使事版

除了這個“是否有寄託”外,也與當時社會的哲學思想有關。

比如說唐朝。唐朝初期因為政治上的原因國家大力扶植道教,道教的主要思想就是對現實生活的超越。後來武則天時期為了打破李唐皇權和道教神權的關係,又大力推崇佛教,佛教的思想就是對現實生活的遺棄。

除了佛教和道教,還有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的積極進取的思想。

像是王維,他後期的詩歌就體現了佛教的思想,而宋朝的蘇軾的詩詞就體現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交匯。

第二個原因就是文體的變遷。

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從古到今文體的變遷。春秋戰國時期流行四言詩歌,代表作就是《詩經》,後來楚辭體佔了上風,再後來就是五七言這樣的古詩,到了唐宋五七言進一步發展成了音律平仄要求非常嚴格的律詩絕句,五代十國到宋朝,詞這種文體漸漸受到文人們的歡迎而發展壯大。

那麼為什麼文體會漸漸發生變化呢?

因為一種文體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往往很難再寫出新意,就像王國維說的“遂作他體以求解脫”。

唐詩宋詞差不多在那個時代已經發展到了盡頭,再怎麼寫也很難超出他們的高度。所以就只能尋求新的文體來表達思想、情感,現代的散文、小說、新體詩等等就是有時代特色的新文體。


科學易安寧


現代的人要寫出唐詩宋詞那種高度的作品,確實很難,而且極為罕見,但並不是沒有,毛澤東就是。下面,我們拿李白的《憶秦娥》詞和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詞進行比較,就知道誰寫的詩詞水平更好,意境更高。

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啼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有人曾這樣評論:李白有"簫聲咽",毛澤東有"西風烈";李白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毛澤東有"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可謂是平分秋色。但是毛澤東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給人以振奮,將詞從上片的沉鬱一下子轉向了激昂,上下闞產生強烈對比。而李白的"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就顯得缺少了氣勢,平淡了許多。這就是偉人這首詞勝出的所在。

人,總是會遇到悲苦困頓之時,此時的人心是悲涼的,但,是從這"悲涼"走向失望走向頹唐,還是從這"悲涼"中看到希望,走向昂揚,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李白這首詞帶給讀者的是前者,偉人毛澤東這首詞帶給讀者的是後者。李白的這首詞如果說輸了,就輸在這一點上。

這也難怪,李白的詞,抒發的是秦娥的閨怨,偉人毛澤東的詞,抒發的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李白的詞,是從秦娥這個第三人稱來著筆的,而毛澤東的詞是親身體驗。

更有人這樣評論:唐詩李杜,未必出其右;宋詞蘇辛,也要避其鋒。由此可見毛澤東寫的詩詞水平更好,意境更高。


夏天的飛鳥5680245213


有的啊!比如毛主席的詩詞,就完全達到了唐詩宋詞的高度(其實我認為毛主席的水平早就遠遠超越古人了,不過主席本人相當謙虛我才用的達到而已)








深圳劉平陽


有,魯迅與郁達夫的舊體詩就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也是舊體詩最後的輝煌,此後再也沒人達到這一高度。

現代的時間定義是(1919-1949),這一時期的中國文人,是最後一批受過傳統文言體系訓練的文人,所以他們的遣詞造句和審美依然延續傳統的模式。而且這一批精英很多人都出國留學,接受了現代工業文明的薰陶,對西方的文學有了大量的接觸,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白話作品,形成了中國文學歷史上一個小高峰。

反觀當代的文人,由於沒有受過傳統文言體系的教育,讓他們用古典的東西寫現代的情感,怎麼寫?其實他們寫的就是當代詩。現代人和古人經歷的時代不一樣,現代人的苦和悲,和古代人的苦和悲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再也寫不出古人寫的詩意來。即使寫的是標準的格律詩,大家不會把他的詩放在古人的詩裡面,也放不進去。

現代文學作家中,在舊體詩創作方面達到了極高成就,普遍受推崇的,應該首推魯迅與郁達夫。郭沫若評魯迅詩為:“偶有所作,每臻絕唱”,評郁達夫詩為:“達夫的詩詞實在比他的小說或者散文更好。”

魯迅

魯迅他年青時家境中落,常有世態炎涼之感。二十歲的時候,他就離開家鄉了,這時他有寫給弟弟的詩,《別諸弟》寫得非常好:“謀生無奈目奔馳,有弟偏教各別離。最是令人悽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 “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夾道萬株楊柳樹,望中部化斷腸花。” “從來一別又經年,萬里長風送客船。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魯迅的贈別詩,並不僅僅是敘述友情、抒發離情,更是融進了深刻的思想和憂憤。二十歲的年齡就達到了這個高度。

魯迅所作的詩大多為政治抒情詩,幾乎比較大的社會政治事件,都在其詩中有所反映,展示了豐富的時代內容和強烈的戰鬥色彩。關鍵在於魯迅的詩至少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從屈原的詩化出來的句子,比如他二十一歲時寫的《自題小像》一首詩: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他用的就是屈原的詩意,甚至是屈原句子。所以他講的所謂無韻之離騷,這些都是可以聯繫起來想的。就是他內心裡面的詩情是什麼樣的。雖然他是白話文的倡導者,但他的古體詩寫得這麼好,他就是從屈原這裡出來的。雖然是現代社會,但高古的風格直追春秋。

郁達夫

達夫的詩也是大家公認很好的詩,他的詩是從清人黃仲則出來的。“吟筆心儀黃仲則,憂時傷世折英才。”(《題湘湖師範鋤聲壁報》)仲則生性豪宕,不拘小節,博學多才卻為世所棄,憤於社會之齷齪,故使酒恣聲色,《兩當軒集》乃落魄文人窮苦哀怨之聲,感傷情調甚為濃烈。《都門秋思》:“全家都在風聲裡,九月衣裳未剪裁。”與郁達夫的“亂離年少無多淚,行李家貧只舊書’(《寄友》)實在是異曲同工的辛酸之語。郁達夫的一生儼然一個活脫脫黃仲則再世,其小說《採石磯》即以仲則自比。

郁達夫認為藝術的核心是美的追求,又特別偏愛傷感憂鬱的審美意趣“傷感是文學的酵素”,故他與晚唐的杜牧也頗為相通。況且達夫的風流倜儻、灑脫不拘小節,亦正與小杜相類。其詩作直接間接引用杜牧典故或以小杜自喻者達三十三處之多。如:“春風廿四橋邊路,悔作煙花夢一場。”(《伸答長嫂》)“可憐逼近中年作,都是傷心小杜詩。”(《登嵐山》)“銷魂一卷樊川集,明月揚州廿四橋。”(《論詩絕句寄浪華》)。另—個深得郁達夫推崇的是李商隱。“義山詩句最風流。”不僅化用其詩句,並效其詩體,其律詩多有義山之深婉。他說:“我是始終以漁洋山人的神韻,晚唐與元詩的豔麗,六朝的瀟灑為三—律。”

郁達夫對愛的渴望與追求,是他一生的重要內容,故而愛情詩較多。寄孫荃、寄王映霞、寄梅兒、隆兒等不勝枚舉。郁達夫最著名的詩就是那首《釣臺題壁》: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秦。”這首詩寫在左聯七位作家被捕但還未被殺之前,這首詩其實是很壯烈的。特別是最後兩句,對照他的一生,悲壯的一生!

魯迅詩歌的主要風格特色是沉鬱頓挫,郁達夫詩則為輕麗飄逸。魯迅崇尚壯美,追求的是“美偉強力”、“剛健不撓”、“發為雄聲”。郁達夫追求的是幽美、傷感、纖巧柔麗。故魯詩氣象宏大開闊,一如其小說雜文,似匕首投槍,致力於改造社會,可稱“詩史”。鬱詩則因自敘傳而形成強烈的主觀色彩,又因其性格平和,故其詩多蘊籍清雋,亦可視其詩為郁達夫的“情緒史”或曰“詩傳”。這兩個人帶給我們舊體詩最後的一抹餘暉,隨著民國的逝去,新的時代,新的文學,新的詩風都將向我們走來,無論好快,這就是我們的時代,由我們自己書寫。


雲隱


如果你問的是有沒有人能寫出和唐詩宋詞同樣偉大的作品,但是不限體裁,我覺得是可以的,因為文學作品有詩歌、有散文、有雜文有小說等等,同樣能夠辭藻優美,內容充實,意義深刻,能成為偉大的作品。例如無論毛主席的《泌園春.長沙》,還是魯迅先生的《吶喊》還是現代餘華的《活著》等等都是震撼時代的作品。


但是如果你問的是有沒有人能寫出和唐詩宋詞那樣高度的、同樣體裁古體詩歌,我認為不可能的。

第一,漢語的發展時至今日已經走出了古漢語的使用習慣,無論語法還是詞序或者是使用習慣都和古漢語有了很大的區別。因此絕大多數的受到現在漢語教育的現代人,都寫不出古漢語那種原汁原味的古詩了。如果不是那種語文有相當程度水平的人,寫出來的古詩只有濃濃的打油詩味道。

回望最近的一百幾十年,實際上只有清末民初那一代人,例如梁啟超、李叔同、郁達夫直至後來的毛澤東,之後再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古體詩歌了。

《讀陸放翁集》梁啟超: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自嘲》魯迅: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裡面不是文人的水平下降了,而是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使然。當時廣大的人民群眾知識水平低下,要求了文人作品必須直白簡單,起碼讓人民看得懂,才能明白作品要表達的意義,才能實現作者的目的。“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現代漢語教育的社會,註定了不會有古體詩歌的市場了。


第二,時代的發展使到絕大多數的人沒有了古代人的心態,沒有了創作詩歌的訴求。古詩,無論是絕句、律詩還是宋詞。按照內容分,無非是懷才不遇感嘆;人隔千里的相思;文人之間的唱和;宮廷的應制詩等等。

但是現在我們國家政通人和,民主專政。社會的發展對人才需求若渴,如果你有才華,不會發生懷才不遇的情況;而情人、親人、朋友之間的思念也是有的,但是通訊發達,交通便利,想要交流很容易,想要見面也不難,因此根本等不到思念成詩的程度;文人之間用古詩溝通交流?好像沒有怎麼聽說過,大概以後也不會有,或者用微信語音方便些吧?呵呵;至於宮廷應制詩,領導們都不寫,下面文人也不會自作聰明去寫吧。

第三,也是最現實的,現在人水平有限,根本寫不出來。在古代,寫詩創作是謀生的手段,也是一個人有沒有才華的體現。古代一個文人如果寫出一首好詩,未必沒有一飛沖天的機會。所以古人對詩歌創作是認真的、熱情的、有動力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如此的創作韌性,不出好作品都很難哦,同樣可以說這樣推敲出來的詩歌作品,後人又那麼容易超越嗎?

現在人,詩歌創作幾乎只是業餘,和謀生攆不上邊。無論愛好也罷,裝逼也罷,沒有哪個人會花很大的功夫來創作一首古詩,因為那樣不值得。損耗的時間,去寫下小白文小說,拍個抖音都賺回來了。。。。。。既沒有古文化的專門教育,又沒有創作的必要,試問能出好作品嗎?

當然,時代變遷,各領風騷。唐詩宋詞的巔峰已經過去,但是不代表現在沒有精彩的文學作品。現代中國,很多散文,小說也是很優秀的。至於能達到什麼歷史高度,留待後人評價吧。

謝謝~~


文藥書生


為什麼現代人寫舊體詩難有作為?很難達到唐詩宋詞的高度?

~~~~~~~~~~~~~~~~~~~

詩詞作品的高度,有多個維度的元素相加決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作品本身的技術水準;二是作品傳播的廣度、深度;三是作品內容的重要性、獨特性、首創性。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現代人寫舊體詩處境:

首先,從技術水準看,現代人完全可以達到古人高度。因為技術層面只要有足夠的智商、足夠的積累就可以,現代人不比古人笨,學習條件更好。事實上,從現代人創作的舊體詩看,有大量作品的技術水準並不輸唐詩宋詞。

其次,從傳播角度看,雖然現代傳播條件好千萬倍,但由於現代人的審美趨向,閱讀習慣迥異古人,現代人寫的舊體詩很難觸動人心,深入人心。加上現代是信息爆炸時代,舊體詩詞基本上被擠在角落裡,極難再出現全國傳誦,洛陽紙貴的盛況。

第三,從內容的重要性、獨特性、首創性看,風花雪月等體裁已被古人寫得差不多了,各種創意角度都被填滿,很難出新。藝術特點:第一個把美女比喻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後面的都是蠢才。現代人寫風花雪月很難出新;寫現代生活與舊體詩調性相沖,很怪味。

當然現代人也有在這三方面都達到極致的,如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沁園春.雪》等詩詞,由於天時地利人和,技術水準、傳播廣度深度、內容的重要性獨特性都達到了歷史性的高度,但古往今來獨此一份,無法學習。

說白了,詩詞作品的高度,寫得好很重要,寫了什麼也重要,是誰寫的更重要。

總之,現代人寫舊體詩路子很窄,自娛自樂可以,想要出精品力作,廣泛傳播,青史留篇,難如登天。新詩也許是機會,畢竟與現代生活更加契合。








洣水閒情


這個問題要看你問的究竟是什麼?現代人有沒有寫古體詩能寫出唐詩宋詞那種古體詩的高度的?還是現代人寫現代詩能不能寫出唐詩宋詞那種古體詩高度的作品。

首先,要分清楚現代詩和古體詩是咋回事?

其次要弄懂什麼是詩歌審美?

再次要弄懂普通讀者的詩歌審美有什麼誤區?

在頭條這種平臺寫作的價值就是作者要輸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起碼能科普一些知識或者個體經驗給讀者,讓讀者在頭條的平臺受益。

筆者看到現在頭條平臺上討論詩歌的讀者很多,但是仔細看下來,都是一些未入門的詩歌讀者較多,其實他們還不瞭解詩歌應該怎樣讀,更不要說怎樣寫了?

我這樣說的時候,可能已經早有一些詩歌讀者要懟我了。他們在想,讀詩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的事兒,用得著你來說三道四,誰需要你來培訓。他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認為,寫詩可能要需要學習甚至天賦,讀詩跟讀說明書一樣,識字就可以,根本不用再教育,不用培訓。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詩歌的閱讀是需要學習的,是需要培訓的。

筆者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音樂是每個人都熟悉的,但是幾乎沒有人敢說能聽出來哪個流行音樂好聽就是懂音樂了,會聽音樂了。真會聽音樂的人有很多是懂樂理的,你在鋼琴88個鍵上隨便敲上一個鍵,懂得人即使背對著你也知道你敲了什麼鍵。而這只是音樂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音樂領域的水太深了,細分下來,巴洛克時期音樂、浪漫時期音樂、現代音樂都有不同深度的音樂審美。這就是說音樂的審美需要學習和教育的,你能聽懂一場流行音樂會,但是你能聽懂一場歌劇或者古典音樂會嗎?

如果音樂的審美需要學習和培訓,您又憑什麼認為詩歌的審美就不需要學習和培訓的呢?

我看到很多平臺上的文章也好,或者評論也好,總是在說現代詩歌總是寫不出古詩詞的那種高度和意境,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其實就是缺乏最基本的詩歌審美能力才拋出的問題。說白了,問這個問題的人還沒有搞清楚古詩詞的審美和現代詩的審美有什麼不同。

這裡,筆者簡單說一下古詩詞的審美,實際上說白了,唐詩和宋詞的審美都是不一樣的,都是需要細分的,筆者只從簡單的賞析角度來說說筆者自己的理解,但不想拋出空洞的定義和套路的說教。舉一個唐朝詩人元稹的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古詩詞的審美高度是有的,幾乎是詩裡登峰造極的句子了。如果說有沒有一首現代詩能達到這種高度,筆者可以告訴您,現代詩達到這種高度並不難。舉個例子,代薇的現代詩《底線》:“退無可退還再退,死去的還在死,每一次都發現,原來我們可以承受更大的傷害,所謂底線,就是這樣,他們沒有,我們也沒有。”代薇的這首詩同樣是寫一種高度,但是現代詩人代薇沒有用高大上的絕對大詞,也不放大聲,恰恰把元稹寫完這首信誓旦旦的愛情詩之後的見一個愛一個的所作所為寫出來了,換句話說,元稹在寫底線,而代薇寫的高於底線。

有人說,代薇這詩道德水準不高啊?誰說詩歌的審美一定要寫美的和高的,詩歌和純文學小說的作用是一樣的,就是要寫出所謂高大上的大人物私底下真相的小。這才是真正的審美,也是現代詩歌審美的本質,更是跟古詩詞審美不同之處。古詩詞審美往往受虛偽的道德綁架、受格律限制,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很深;現代詩的審美往往拋棄了虛偽的道德綁架,更勇敢地揭露真相,也不受韻腳格律的限制,更解放天性。其實,正確的詩歌審美不是審美醜,審好壞,不是非黑即白。無論古詩詞還是現代詩,其實審美本該一樣,但是中國的古詩詞歷史太悠久了,我們就當成一個國粹來傳承可以,但是必須與時俱進,如果是現代人寫古體詩也不要完全被格律和優美的韻腳限制,也不要被美妙的意境限制,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真相才是內容,不要搞形式至上。當然我這樣說詩歌審美,也並不是說詩歌就一定要往醜裡寫。我們不妨又回到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美的真相還少嗎?


三言888



W雨亭


《自由體詩》

——(論一下,“唐宋”時期的詩詞與今日“如若天風”詩詞中的味)

唐宋之味我詩無,我詩之味唐宋無。

古詩今詩各自味,豈可只對今日哭。

對今哭,應未悟,詩有詩道詩風骨。

時代烙下風骨印,人文筆氣乃時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