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母亲自杀而死,为什么徐庶不再次投奔刘备?

李鑫


答:“徐庶母亲自杀而死,为什么徐庶不再次投奔刘备”呢?

有人说,徐庶母亲自杀是虚构的,徐庶走马荐诸葛也是虚构的,徐庶到曹营一言不发也是虚构的,徐庶识破庞统连环计也是虚构的……

要这么说,就忒没意思了。

明摆着,提出“徐庶母亲自杀而死,为什么徐庶不再次投奔刘备”问题的网友,是就《三国演义》论事,那么,大家就不要转移话题、偷换概念,又拿正史混杂进来解释,那样就很乱了。

可不是?有人说,我查了正史了,徐庶跟随刘备的时候不算短了,有七年之长,但这长年时间里,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他对刘备失望了,不可能回归刘备阵营了呗。

又有人说,徐庶的母亲根本就没死,徐庶是在曹魏那边侍奉母亲,不能再投奔刘备了呗。

还有人说,徐庶到了曹营,并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是积极为曹魏集团出谋划策,仕途亨通,官一直当大,怎么可能离开曹营?

……

诸如此类的回答,都是文不对题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三国演义》,仅仅局限在《三国演义》的范围内讨论这个问题。

那么,该问题的背景是:刘备和曹操都非常欣赏和器重徐庶,但刘备以国士的标准来礼遇徐庶的;曹操却玩阴的,接受了谋士程昱的建议,使出卑鄙下流、厚颜无耻的小人伎俩,劫持了徐庶的母亲,让人模仿徐母的笔迹写家书一封,把徐庶诱骗至许昌。徐母见到徐庶,知道自己母子中了曹操计谋,为了让徐庶可以了无牵挂的辅佐刘备,便上吊而亡。诺,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庶后来为什么不找机会再次投奔刘备呢?

按照书中设定:

一、曹操对徐庶监控非常严密,这样的机会不好找。

二、徐庶是个文士,不能效仿关二爷那样,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三、刘备已有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相助,徐庶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没有必要再投刘备。徐庶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就跟刘备说过,自己与诸葛亮相比,那是驽马比麒麟、寒鸦比鸾凤。

四、徐庶在曹营终生不献一计一策,对曹操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可以充当卧底的角色,为刘备阵营刺探一些有用的情报。

五、徐庶是个大孝子,他将母亲葬在了许昌城南,要时时祭祀,不忍心离开。

六、徐庶自己认为,之前离开了刘备,虽是被迫,但终究也是一种背叛行为;如果再背叛曹魏,就会被天下人耻笑为朝三暮四之人。

《三国演义》书中,曹操曾让徐庶充当说客前往劝降刘备。刘备苦留徐庶不舍放归。徐庶就认认真真地说了:“某若不还,恐惹人笑。”

由此可见,有这六种原因,徐庶是不会再次投奔刘备的了。


覃仕勇说史


徐庶的命运都是多舛的,先是跟随刘备,立下了功劳,结果树大招风,引来了曹操的注意,用他的母亲去胁迫他,当然他最后也是终生没有给曹操献过一计。想当初他投奔曹操后,徐庶的母亲不想自己的儿子被利用,就直接自杀而亡,现在想起来也还是让人十分感叹,但是没办法,当时徐庶已经跟了曹操,也不能轻易回去了。但是后来,本本是有一个机会回到刘备身边的,但是确实因为刘备的一句话打消了念头。

想当初刘备知道徐庶的母亲自杀的时候,没有任何悲痛,只是简简单单的向诸葛亮问了句“此人如何”,要知道,之前的徐庶算的上是刘备的知己好友,听到这个消息 ,应该如同自己失去了母亲一般难过才对,但是却冷漠无情,这就让徐庶看清楚了刘备的真面目,那种假仁义,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才离去。虽然他表面说是怕被人耻笑,但是内心已经开始鄙弃刘备的为人了。


古今历史观文


徐庶母亲自杀,实际上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正史中徐庶的母亲是不是被曹操抓获都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徐庶抛弃刘备也不一定是因为母亲。



演义中的原因

演义中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后,徐庶方寸大乱,所以向刘备辞行,说自己为解救母亲要投奔曹操,临行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当徐庶到达许昌投奔曹操后,徐母大发雷霆,斥责曹操乃是国贼,并且说徐庶不应该背弃刘备。说完后上吊自杀,而徐庶因此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

针对于题主的疑问,实际上《三国演义》也做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释。原因在于徐庶将母亲葬在了许昌城南,所以徐庶不离开曹魏是为了更方便祭祀母亲。

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



徐庶投奔曹操的实际情况

徐庶早年为人报仇,结果被官府捉拿,后来徐庶的党羽前来营救。被救下来的徐庶选择弃武从文,开始了求学之路。

董卓祸乱中原时,徐庶和好友石韬为了避祸来到荆州。在这里徐庶认识了诸葛亮和司马徽,并且还投奔了刘备。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此时的徐庶母亲并没有被曹操抓获,因此徐庶也没有离开刘备。



徐庶真正离开刘备是在公元208年的长坂坡之战时。当时的刘备可谓是朝不保夕,时时刻刻面临着灭顶之灾,所以大部分官员将领叛归曹操。此时恰好徐庶和母亲走失,于是徐庶向刘备辞行。并且说了几句话;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从徐庶说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徐庶和母亲只是走散,根本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但心急如焚徐庶认定了是曹操捉拿自己的母亲,所以徐庶毅然决然的辞别刘备,转投曹操。



首先肯定一下徐庶的孝心。但是曹操曹操南下的目的是擒拿刘备,会去捉拿一个年迈的老人吗?再者说徐庶在母亲下落不明时选择投靠曹操是不是过于草率?或者说徐庶是不是应该先去寻找自己的母亲,等到确定母亲被曹操擒拿后,再背叛刘备转投曹操。

所以说,实际上徐庶转投曹操最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母亲,而是刘备已经频临绝境,此时离开刘备才是正常人的决断。即便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赵云回身救阿斗时,都被张飞视为背叛,以此可见,刘备的势力已经趋于瓦解。



说到这儿也就明白了,徐庶在母亲死后不再次投奔刘备的原因就是对刘备心中有愧,是他在刘备最危难的时候背叛了刘备,转投曹操。所以等到刘备做大之后,根本无颜再次投奔刘备。

另外还有一点徐庶做的比较绝,那就是徐庶投奔曹操时,公然带走了石韬。无可否认石韬早晚也会投奔曹操,但徐庶公然带着石韬走,刘备又该如何对待徐庶。



最后说一下,徐庶进曹营后,在曹丕时代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在曹睿时代还做到了郡守。至于进入曹营之后是否真是一言不发,正史中没有确切记载。


我是越关


曹操集团是效益良好的上市大公司,工资和福利都非常高,并且集团架构和人力资源配置非常齐全,上班工作清闲,责任轻,无压力。集团老总有的是钱,且对员工慷慨大方,只是社会口碑不太好。

刘备集团是尚在发展中,目前只占领了很小市场份额的小公司,经营效益还未达到盈亏平衡点,公司员工不但工资低,工作压力大,而且还经常拖欠工资,只是因为老总人好,性格好,和员工打成一片,员工们乐意和他同甘共苦,并且老总的社会口碑很好,有过拾到别人的巨款后主动联系并交还给失主的优秀事迹。

徐庶本是刘备公司的CEO,每月拿的工资仅相当于曹操集团基层干部的工资。后来因为母亲居住的乡下养老院接受了曹操的赞助,并且曹老总发现徐庶是个人才,乃假其母写信将徐庶诓到曹氏集团总部,将其留下担任中层干部。

于是徐庶在曹操那里享受着比刘备那高几倍的待遇,并且老板对他非常赏识和尊重。而他走后刘备已经聘任诸葛亮代替他的工作。

你说,如果是你,你还会回归刘备集团上班吗?


上策视觉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

徐庶弃刘归曹的情况来看,徐庶与人“共图王霸之业”的志向可能确实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节向学后,随着学问的增长,其志向才逐渐远大起来的。但因为时间尚短,并不非常坚定,因为母亲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对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帐下英才辈出,也没有徐庶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需处于从事、别驾之位才能展现其才华的,致使徐庶最终仅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这时的徐庶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了。如果徐庶不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其功名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应该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流,或许能够和法正庞统并列吧。





V587累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徐母既然已经自尽,徐庶跟曹操已经有了“杀母之仇”而且了无牵挂,为什么不像关羽那样“逃归刘备”而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呢?难道他是准备找机会刺杀曹操替母报仇吗?翻开史料一看才知道我们都被《三国演义》骗了——徐庶进曹营不但不是一言不发,而且他说的话比谁都多,因为他的工作就是言官二把手,就是靠说话换饭吃的,而他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也没有在母亲死后刺杀曹操或逃归刘备。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

徐庶弃刘归曹的情况来看,徐庶与人“共图王霸之业”的志向可能确实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节向学后,随着学问的增长,其志向才逐渐远大起来的。但因为时间尚短,并不非常坚定,因为母亲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对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帐下英才辈出,也没有徐庶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需处于从事、别驾之位才能展现其才华的,致使徐庶最终仅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这时的徐庶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了。如果徐庶不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其功名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应该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流,或许能够和法正庞统并列吧。

徐庶见到刘备,说明来意,孔明刘备与徐庶畅谈旧情。而此时刘备也有意留下徐庶,只是徐庶不以为然。他认为母亲遇害,生无所恋,无意于争斗。刘备已经有诸葛亮相助,就不需要自己了。况且曹操相信徐庶让其做说客,真要是投奔刘备了,让人耻笑。演义曾这样记载:

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 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 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由此可见,徐庶是个做事讲原则的人,既然投奔曹操,碍于情面和各种复杂的情况,他就基本不会再次投奔刘备。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徐母既然已经自尽,徐庶跟曹操已经有了“杀母之仇”而且了无牵挂,为什么不像关羽那样“逃归刘备”而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呢?难道他是准备找机会刺杀曹操替母报仇吗?翻开史料一看才知道我们都被《三国演义》骗了——徐庶进曹营不但不是一言不发,而且他说的话比谁都多,因为他的工作就是言官二把手,就是靠说话换饭吃的,而他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也没有在母亲死后刺杀曹操或逃归刘备。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然是百分之百的虚构,这一点从他后来的官职中就能看得出来,他不但不是一言不发,而且就是靠发言来吃饭的——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提意见。徐庶在曹营先后当过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右中郎将秩比二千石随侍君王左右,那是可以参与机要的,而御史中丞就更了不起了:那是仅次于御史大夫的言官首领。而更重要的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御史大夫又叫大司空,陈琳替袁绍起草檄文骂曹操,称呼就是“司空曹操”。

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都不会任命一个“一言不发”的人来当言官二把手。事实上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要说这个汉是汉献帝倒说得过去,因为徐庶投奔曹操的时候,汉献帝还是大汉天子,曹操还是大汉丞相,徐庶在他那里顶多算是“身在汉营心在汉”。而徐庶对大汉王朝的“忠贞”那也是远远比不上荀彧荀攸的,这叔侄二人都因为反对曹操称公称王被迫害致死,而徐庶则是在曹丕篡汉之后还当他的御史中丞。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听说徐庶只是个御史中丞,还替他打抱不平:“曹魏人才何其多也,咋就不重用徐庶和石广元呢?”这说明在三国时期,谋士们都是打工仔,跳槽换老板都是正常现象,根本就没有“一言不发”的事情,因为每个三国枭雄都很知人善任,谁也不肯养一个废物。

徐庶在《三国志》里没有个人传记,但是从《诸葛亮》传里,却可以发现端倪: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也就是说,徐庶曾经跟诸葛亮一起给刘备打工,曹操也没有费劲巴力地使什么计策,甚至可能不太关注徐庶这个人,抓到徐庶的母亲,只是个意外收获。

那么徐庶为什么一听母亲被俘就风风火火地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呢?我们必须看到,刘备当时几乎已经是“山穷水尽”了,要是没有孙权插了一杠子,曹操灭刘备那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刘备集团“破产”,那就是个时间问题。而作为“择主而事”的汉末谋士,跳个槽换个主公,那也是无可厚非的 ……


半壶老酒半支烟


《三国演义》中,刘备前期武有关张赵,但是缺乏熟通兵法的谋将,导致一直处于混乱纷争、颠沛流离的局面。刘备求贤若渴,拜见司马徽,成功将徐庶纳入自己的帐下,成为刘备第一位谋士。不料曹操使计,抓徐庶老母于许昌。徐庶是一孝子,只好拜别刘备赶往许昌,徐庶母亲恨儿子只顾儿女私情不顾大业,自缢而死。然徐庶母亲死后,并没有重新回到刘备哪里。为何?小廊同学为大家分析一下。

徐庶自认为无用武之地

徐庶自认为无用武之地,不能再刘备身边施展才华了,为何这样说呢?

大家知道徐庶是刘备第一位军师,指挥作战了一场战役,成功反击了曹仁大军的进攻,这不仅得益于他自己的才华,也得益于刘备重用他,把军事权力交由他一人。所以说任用是施展的基础。

在徐庶得知老母亲被曹操抢夺而去,徐庶向刘备告别,但告别中不仅仅说一些来日方长之类的话,他向刘备推荐了一个大师级别的人物,就是诸葛亮。以前刘备只是听说过卧龙凤雏,而不知谁是卧龙凤雏。这下子徐庶直接将诸葛亮的家庭住址告诉了刘备。无疑是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最有用的一步。


这也为自己挖了一个坑。

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因为徐庶与诸葛亮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布阵兵法,而徐庶只是懂,还没有达到通晓的地步。徐庶让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肯定会任用诸葛亮为军师,也必定会撼动自己的地位,那时候只能是诸葛亮一枝独秀,不会是徐庶的舞台。所以徐庶只会沦为一个小军师,没有用武之地。

徐庶无心于政治

在徐庶拜别刘备时,徐庶说了这么一句话:

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从中我们能看到,即使是曹操相逼,徐庶也不会为曹操谋划一个计谋。这是徐庶对刘备的承诺,也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徐庶被迫入曹操军营,已经做好了不再为谋士的打算。


后经历了丧母之痛。而丧母的缘由就是自己政治的抉择。可以说徐庶已经痛恨出谋划策了,老母亲的死可能是他永远的伤疤。他或许已经对政治不感兴趣了,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演义中,徐庶又在庞统使连环计那一节出现一次,徐庶明明看透了连环计,但并没有向曹操汇报。也能很好的证明徐庶已经无心于政治。

徐庶重情谊

徐庶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第一是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不再为曹操谋划(徐庶当过刘备的军师,对刘备的军事机密了如指掌,这样可以保全刘备;第二是徐庶走之前,并没有一走了之,考虑到刘备将来的帝王大业,徐庶又为刘备推荐了一位军师。

来到许昌后,徐庶母亲丝毫未伤,还好吃好喝的被招待,徐庶是一百个感恩。

以后的日子里曹操也没有亏待徐庶,徐庶心底虽然有意效劳刘备,但对曹操起码也是有点感恩之心。对比两方面,谁都亏待不得,所以徐庶选择了中立,不帮助任何一个人。

总结

徐庶母亲死后,徐庶不愿再回到刘备身边,主要是自身因素而起,其一不再有心政治,其二对曹操有感恩之情,其三认为自己回到刘备身边也没有什么用。

三国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文史长廊


徐母自杀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情节。

徐庶辅佐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并夺取了樊城。曹操得知刘备身边有徐庶相助,甚为忧虑。程昱用计将徐母接到许昌,并模仿其笔迹写家书一封,将徐庶诱骗至许昌。

徐母见到徐庶后,方知中了曹操计谋,为了让徐庶可以了无牵挂的辅佐刘备,便上吊而亡。徐庶十分伤心,对曹操充满了愤怒,但由于曹操对他监控的非常严密,他无法从曹操那里脱身,于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言不发。

在正史中,虽然徐庶离开刘备也是因为他的母亲,但情节和演义有很大的不同。

徐庶本名徐福(演义中为单福)字元直,颖上人。他出身寒门,好击剑行侠,因犯下命案带着母亲流落荆州,改名为徐庶。并和荆州名士司马徽、诸葛亮等人关系密切。

201年刘备客居新野,在当地广纳贤才,徐庶前来应聘,为刘备所器重。不过史书中的徐庶并不是刘备的军师,只是一个普通的文职人员,而且在他投靠刘备的7年时间内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他对刘备最大的贡献是举荐了诸葛亮。

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好友诸葛亮。刘备说,你把他带来我看看。徐庶却说,诸葛亮是真卧龙,主公应放下左将军的架子亲自去请,于是有了后来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出山后,徐庶和他在刘备帐下共事了半年多,但演义中两人未曾共事。

208年,曹操南征,徐庶带着母亲随刘备南撤,在长坂坡被曹军冲散。徐庶的母亲和刘备的两个女儿一同被曹军俘获。徐庶得知消息后六神无主,为了保全母亲的安全便向刘备辞别,投奔曹操去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徐庶离开刘备很可能是想换一个更大的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因为曹操重视寒门子弟,而且在刘备身边的7年时间内,他基本上碌碌无为。

不过徐庶在曹操那边混的马马虎虎,曹魏建立后先后担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等职。诸葛亮知道后还不禁感叹,曹魏的人才这是太多了,像徐庶这样的人在曹魏竟然得不到重用。


石头说历史



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徐庶本名徐福,东汉末年名士,精通兵法谋略,才智过人。徐庶本位寒门弟子,勤奋好学,他与当时的司马徽、诸葛亮催周平等荆州名仕,来往密切。刘备被曹操追杀,投奔刘表,刘表让其驻守新野。徐庶早慕刘皇叔大名,又知其有仁德之心,便前去投靠。刘备得到徐庶后,甚为器重。后来曹操对徐庶也起了歪心思,将其不亲囚禁,以此要挟其进操营。


徐庶是个孝子,百般无奈下,只能弃刘备投靠曹操。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徐庶母亲却因此上吊自杀,徐庶含恨落泪。于是徐庶发誓虽身在曹营,终生不献一计一策。有人便心生疑问,既然徐庶的母亲因曹操而死,徐庶又是个大孝子,为何他不再次转投刘备?个人认为这是有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徐庶既然投奔曹操,再投刘备会让天下人耻笑,说其是反复的小小人。徐庶是个讲信誉的人,他确实才高八斗。曹仁进攻新野期间,刘备本以为必败,正是徐庶在城楼之上指挥,赵云张飞关羽的紧密配合,成功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曹仁被杀的片甲不回,曹操知道后,顿时看到了徐庶的才能,懊恼刘备又得一个高深的谋士,真是如虎添翼。


而曹操的谋士荀彧却出了个馊主意,截获了徐庶的母亲,曹操这才得到了徐庶。刘备自然也不忍心让徐庶离开,徐庶坚持要有,声称刘备若强留便要撞死。刘备百般无奈之下送徐庶离开。后来徐庶的母亲因其弃明投案而自杀,徐庶虽然知道投错了主人,但木已成舟也没有办法。如果他再次转头刘备,会被会不会看不上他且不说,天下人也会笑徐庶摇摆不定,投机取巧。徐庶是个知仁义廉耻的人,自然也没脸再回去。


其次曹操对徐庶严加看管,徐庶也没有逃跑的机会。曹操是个爱才之人,但他只爱属于自己的人才,对于别人的人才只有恨。比如吕布就是如此,曹操知道自己驾驭不了这个猛将,便将其斩杀。长坂坡大战,赵云百万军中救出阿斗,曹操看到后声称爱死赵云了。后来曹仁提醒曹操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时,曹操又觉得自己忘情了。

因此对于敌人的人才,曹操会毫不留情的杀掉。徐庶之所没献计策也没被杀害,是因为他还在曹营,曹操对其更是严加看管。想要曹操的魔爪,并非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徐庶想要借着一己之力,再次投奔曹操,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再次徐庶确实有一次机会脱离曹操,但那样的情况下一走了之是不义的行为。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曹仁被杀的片甲不回。后来刘表病逝,曹仁再次整顿军马杀奔新野。诸葛亮再次火烧新野,关羽又在白河放水,曹仁又是片甲不留。回报曹操后,勃然大怒,声称要踏平新野,生擒刘备。

正在此时,谋士刘晔进谏,曹操招降刘备,如果刘备投降,则不废一兵一卒可得新野,如刘备不降,更有出师之名。曹操从其言,派遣徐庶前去说服刘备投降。


徐庶见到刘备,说明来意,孔明刘备与徐庶畅谈旧情。而此时刘备也有意留下徐庶,只是徐庶不以为然。他认为母亲遇害,生无所恋,无意于争斗。刘备已经有诸葛亮相助,就不需要自己了。况且曹操相信徐庶让其做说客,真要是投奔刘备了,让人耻笑。演义曾这样记载:

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 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 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由此可见,徐庶是个做事讲原则的人,既然投奔曹操,碍于情面和各种复杂的情况,他就基本不会再次投奔刘备。

你是如何看待徐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