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菰單莪的亼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有疑惑,古代部队冲锋陷阵,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最容易死的,因为前排兵的目标最明显,因此这一类兵也被成为“炮灰”。但明知道冲在最前面最容易死,为何还有人原因当前排兵“送人头”呢?

这里先讲讲,哪些人愿意充当前排兵。

部队打战时,上面都会跟部队交代战争的目的,如果是在抗战时期,战士们肩负国家安危,就算让他们充当前排兵,也会义无反顾的上。因为在抗战时期,战士们没有自己生死考虑,唯一考虑的如何多杀鬼子,所以他们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

而古代的士兵,更多想的是如何获得军功,出人头地、封妻荫子,这种打战的制度更像是朝廷发工资来找人打战。作为底层百姓,想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就是多斩杀敌人,作为前排兵的在部队里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他们是第一批冲向敌人的,所以比后面的士兵更容易获得军功。

作为排头兵都是一批训练有素之人,将领带兵打战更喜欢把自己的亲兵放在前面充当前排兵,原因有两点:

  1. 将领亲兵都是武艺高强、训练有素之人,这些人的战斗力强悍,勇猛无畏,所以在作战时可以带动后面士兵的士气。

  2. 前排兵在战场是作为肉盾的存在,他们的装备要比后面士兵的装备更好,这样才能抵挡住对面士兵的冲锋。头盔、护甲、盾牌等全副武装起来,相对比后面装备薄弱的士兵,他们可以硬抗几次伤害。

因此,有了这些肉盾的保护,后面的士兵才会有时间、有空间输出,这就跟我们玩游戏一样,肉盾的存在就是为了制造射手的输出环境。

优厚的条件和待遇

古代士兵打战是论功行赏的,战争的一套流程无非是斩敌、登城、杀将、夺旗等,特别是夺旗是关乎到敌我两方士气的重要因素。想要登城、斩将、夺旗,只有冲在最前面才有机会,有时候在主将默认的情况下,战士们还会烧杀抢掠百姓,口袋里藏点东西,而作为后排兵,等他们进城时,东西都被前排的兵抢的差不多了,所以说想要出人头地,就得有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准备。

在古代有一种叫世袭制,朝廷为了让士兵们打战时更加卖命,颁布条例:如果士兵在战场上不幸牺牲,那么国家除了补偿你以外,还会对你的家人抚恤,这样就让士兵后顾无忧。毕竟打战拿钱、出人头地、封妻荫子,还不都是为了家人,因此这样的政策出来,士兵作战更勇猛,比如当时的魏武卒,就是世袭制,其战斗力堪比洪水猛兽。

除了优厚待遇、出人头地等因素外,如果士兵还是怕死,那么军队还有一种办法。

这个办法也是比较无奈的办法了,那就是一堆士兵听天由命,由将领点兵,点到谁去谁就得去,如果不去就是违反军队条令,这是要被杀头的。

与其在自家阵营被窝囊的杀头,还不如去拼一拼,或许还有机会斩帅夺旗,再不济去抢点富豪乡绅的钱财,也不枉自己当了一回九死一生的前排兵。

现在再说说,古代战争时前排兵的死亡率真的高吗?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总会看到对面部队的远程打击,比如箭雨齐射,或登城时被石头、金汁烫的哀嚎苦叫。古代战争虽然有这样的场面,但事实上并非真的这么夸张,电视剧是为了夸大战争场景,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

事实上,就像刚才上面讲的,前排兵的装备时全副武装的,当地方箭雨齐射时,前面的士兵会紧紧贴在一起,然后用盾牌抵挡飞来的弓箭。等到远程消耗差不多了,双方进入白刃战时,后排的弓箭兵也不会射箭,怕误伤友军。

而登城时被浇金汁的确实有,但古人也是人,都不是傻子。对方如果浇金汁,前排兵还是用盾牌挡住,并且身上还会裹着厚厚一层衣物,而自家的弓箭兵也在随时往对面城楼射火箭、投石车投石等。

还有一点就是,前排兵不是机器,部队作战讲究配合,一旦排头兵战到力竭时,后方的队友会立刻上前顶替,再有另外的队友护送离开。如果真的一场战下来不替换的话,就算“六神装”的典韦也受不了。

综上所述,古代战争的前排兵死亡率其实并不高,相反的他们还更容易获得军功,因为只有精英部队才会能作为前排兵冲锋陷阵。前排兵的装备、素养、战斗力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势,只要将领不是傻子,都不会把乌合之众作为前排兵,影响战局。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把囚犯、百姓等放在前头冲锋陷阵,这样的战术是极为无耻的,而当时“鬼子”就经常这样做。


大国布衣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个,梦见我被抓去当壮丁,然后被赶去攻城,刚好是站在前排,吓得我赶紧挤到后排去,但硬是挤不过去,盾牌连成的墙一点缝隙没有,压根过不去,正当我被吓得腿发抖时,惊醒了……

回归正题,当炮灰自然谁都不愿意的,谁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场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他们是不可能愿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来构筑掩体,如果是箭雨射过来,其实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压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后的越容易被飞过来的箭所射伤。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锋部队,他们战斗力都是比较强悍的,因为打仗有时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气势来了,后面的军队也有劲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稳,后面也跟着吓破胆了。

所以前排必须是精锐,他们对自己的战斗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所谓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荣誉的象征,证明自己是军中的精锐。

三、有这么一句话“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居然被选为了第一排,就没得法子了。怕也没用,如果跑的话,就得被后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里,还不如拼死多杀敌。



四、富贵险中求。古代很多时候都是斩首计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杀敌就越多,捞的好东西就越多,立的功劳越大。虽然风险系数很高,但只要活着回来,你就翻身。

不过前排肉搏时确实是炮灰,前排有时也会拿囚徒、死士样的亡命之徒来站,许诺下他们免死,还给功劳,他们也会以死效力的。


夏目历史君


古代王朝的变迁,必然伴随着战争。除了内部争夺统治权,还有对外敌的用兵。自从夏商朝以来,就出现很多的战乱,而且很多战争的规模很大,就比如秦末大乱的时候,秦国就调集了70万刑徒上战场来镇压项羽等起义军。又如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双方共计投入超过80万兵力。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打起仗来必定是有死亡的。三国时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根据《帝王世纪》,在汉桓帝期间全国将近七百万户,五千万人口。但到了公元263年的时候,魏蜀吴最终只有不到800万人口。人口急剧的减少,除了天灾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是由于战乱所带来的,因此可以看出打起仗来是多么要命的!

后来就出现很多人害怕参军,为了避免征兵,就专门请人砸断一只手或一条腿。即使参军了的人,也会没人想轻易的死掉,甚至会出现一些临阵脱逃的情况。那么每次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第一,被上级安排的,只有执行。古代士兵入军营的时候,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服从命令,如果不服从,轻则杖打几十大板,重则小命不保。若在开战时第一排士兵退缩不前,直接会被杀。若是假装战死呢,结果将会更惨,会被后面冲锋的战友活活踩死。

第二,捷足先登。站在第一排有个很大的优势,可以先获取战利品,同时也最容易成为登上城楼的人。因为自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有军功制,后来历朝一直沿用。最先缴获战利品或登上城楼的,一般都有重赏,而且记的功劳比较大,是非常有利于日后升职的。

第三,第一排战死率极低。很多人或有疑问,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怎么会反而不容易死呢?其实我们要从古代打仗的方式说起,一般古代第一排的士兵是有盾牌的,后面的士兵则有弓箭手,两翼一般布置骑兵。因此即使敌军远程放箭,第一排的士兵直接拿盾牌挡住了。再者为了增加命中概率,敌军肯定不会瞄准前排射箭,而是朝士兵最集中的地方射击,这样一来就不会放空箭了。

因此,综合看来,古代第一排的士兵,不仅不会最容易战死,反而还是最好的一个位置,而且还容易建功!


惊亦寒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死亡率最高,为何他们还不要命的往前冲?

在观看古代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时,不知大家是否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两军交战时,第一排士兵死亡率最高,为何他们冲的却最厉害?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揭露一下其中的奥秘。

首先,军法森严,不得不冲。古代军队中实行的是连坐制度,如果在冲锋时,别人前进你后退。那即使你活下来了,也会被军法处置。而且受处罚的还不是你一个人,是整个小团队,比如一伍中的五个人,或一什中的十个人。所以,即使你不冲,队伍中的人也会拖着你往前走。除此之外,一些统兵极严的将军还在军中设有刀斧手。有畏敌不前者,后队斩前队,士兵斩军官。与其死在自己人手里,还不如战死战场更光荣些。

其次,风险与机遇并存,他们愿意冲。在前排虽然看起来死伤的概率比较大,但立功的机会也比较多。从商鞅实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后,中国历代王朝便开始沿用这一制度。只有杀的敌人多,那你才能立功、才能升官,才能光宗耀祖。而前排士兵的机会,无疑比后排士兵更多些。如汉初的开国将领周勃,就因为在攻打下邑的时候,他率先登上城墙,所以被刘邦封为“五大夫”。

除了官爵外,站前排还可以拿丰厚的赏银。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掉脑袋的活,所以奖赏不丰厚些,是没人愿意干的。将军们为了鼓励士卒冲锋,前排士兵的饷银通常是后排的五六倍。所谓“富贵险中求”,反正都是打仗,还不如拼一把。没死的话,还能逍遥快活一阵子。

然后,装备比后面的人要好,可以增加战场存活率。在大多数的人印象中,前排的士兵都是必死无疑。但事实上,前排士兵的伤亡率不一定会比中间士兵的伤亡率高。因为军队也知道他们承担的压力最大,所以在同等情况下,军队中最好的装备都先给第一排。如东汉末年,吕布手下有一支特种部队,人称陷阵营。陷阵营由大将高顺指挥,“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故称“陷阵营”。而高顺的陷阵营就相当于吕布军中的排头兵,因为装备好,所以攻无不克,伤亡率也比较低。

最后,第一排大多都是精锐,他们敢冲。大家都知道,士气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第一排放一堆炮灰,还没跟敌军接触便死一片,那对于士气将会产生特别沉重的打击。为了开个好头,将军们也会挑选一些比较优秀的士兵充当排头兵。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只有足够优秀,才有站在前面的资格。除此之外,如果士兵阵亡后,朝廷还有优待阵亡将士的家属。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也愿意冲锋。


送历史个救生圈


当然怕,别说第一排,最后一排都怕,就说换了你,把你放最后一排,你都怕的要命。

但是打仗,排在哪一排,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是有技巧和各种考量的,毕竟打仗非同儿戏呀。

一、强制安排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句话不仅仅是现代发明的,在古代也是适用的。

打仗的时候,顶头上司安排你在哪里,你就得在哪里,不服从命令,小命儿就没啦。

打仗的时候如果被安排在第一行,不冲锋反而畏畏缩缩,会直接被第二排的士兵杀掉。

有的天才儿童说,他们可真傻,如果是我的话,我就躺在地上装死。

你要这么想,那只能说明你自作聪明,那是战场,不是你家炕上,敢躺在地上,分分钟给你踩成肉泥。

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为了刺激大家的神经,将军一般都会发出一个响亮的口号,第一个登上城楼的或者第一个斩杀对方将领的,赏黄金千量,或者官升三级,要么就是进城之后,容许自由抢劫三日这种激励措施。

一般来说,能来参军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想要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他们渴望见建立军功,所以会直接选择第一排冲锋,增大自己建立军功的机率。

显然,第一个人,无论是做到什么程度,都会直接引起将帅甚至皇帝的重视,这也是他们选择第一排的直接原因。

三、阵亡率第一排并不高

有经验的士兵是知道的,第一排的阵亡率反而没有后门的高,为什么呢?

首先,第一排士兵是由盾牌的,这可以大幅度抵消对方射来的弓箭,以及刀刃砍来的伤害,而后排的士兵是没有盾牌的。

其次,第一排士兵可是作战之后,后排的士兵冲过去了,所以这个时候第一排的反而成了后排的,甚至最后一排了,哈哈。

等到解决了对手,冲上去的后排士兵也抵消了大部分地方有生力量,这个时候第一排的士兵再次冲击,前面的阻挡力量就以及很弱了。

总结

经过分析,第一排士兵不但死亡几率小于后排,反而更加容易建立功业,是有经验和有野心的士兵,最佳的选择。


历史小迷糊虫


实际上大家都被影视剧欺骗了,影视剧中为了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攻城战中头排的士兵被乱箭射死,石头砸死,野战中头排士兵被对方士兵乱刀砍死,或者被对方骑兵撞死。而事实上头排士兵死亡率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
真正的战争并不是影视剧中的打群架
古代士兵战场作战之时,并不是将领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往上冲,实际上是古代作战非常讲究阵型和列队。
当双方部队相遇之时,如果实力相差无几,双方并不会迅速展开攻击,而是选择列阵,以精锐士兵排头,然后双方互相冲击对方阵型。
如果双方陷入僵局之中,实际上死亡率并不高,因为士兵的体力有限,所以双方都会选择轮换士兵上战场作战。士兵真正的危险是来自于战败的逃跑过程,这时就会变成单方面的屠杀了,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都难逃厄运。
垓下之战时,韩信以60万大军围困项羽以10万军队,但是因为项羽布阵得当,韩信一时无法战胜项羽。这期间,双方的阵亡率非常低,直到四面楚歌之后,项羽军心溃散,四散逃跑。这时才是损失惨重的时候。
头排士兵待遇非常高
首先、古代作战中,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势力的部队,作为第一梯队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兵。他们拥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将领也会对他们非常照顾,所有的优良装备都会优先配给,保障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存活率。往往一次战斗打下来,他们基本上没有损失,反而是后续部队死亡率更高。
其次、他们更有机会立下大功,获得晋升的机会。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就是靠着攻城战中的多次首登立下了大功,成为了刘邦倚重的大将。唐初名将薛仁贵投军之初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其作为第一梯队的战士经常出生入死,这也为后来晋升积累了大量军功。
当然如果碰到坚固的城池,急于攻下,无法智取。只能选择强攻,这时会选择督战队在后督战,但凡后退的人都会被督战队处死,登上城头的士兵相对应的会获得极为丰厚的赏赐。不过这属于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

我本落魄小书童




这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是让谁先死的问题。

总有人要在第一排,总有人会死在战场。但,第一排的士兵死的概率会高于后面几排。

那么,明明知道第一排死的概率更高,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往前站,难道不怕死吗?

1、不是不怕,怕了也没用,往前可能会生,后退一定会死



对于死,谁不怕?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但是,军人的天职是什么?是服从。

有些时候,军人是没有权利选择活着还是死去的,命令一下,哪怕前面是地雷阵,也得用自己的肉身往前冲去。如果胆敢私自后退,后面督战人员就要杀人了,哪怕杀的是自己人。

这种军队文化和制度,导致第一排的士兵必须往上冲。

2、军队大多会塑造“奋勇争先”的氛围



人活着在世间,有时候需要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军队里最值得称道和尊重的是什么人?战斗英雄。

一个战斗英雄会激励无数人奋勇向前,以其为榜样。诺诺弱弱的人,在军队里不会有好前程。

于是,军队里的男子常常充满血性,悍不畏死。

在军队各种文化和氛围塑造下,敢死队,冲锋队,人人抢着进,只是为了获得那种认可和尊重。

话说过来,既然生死不有自己掌控,那还不如勇敢一点,潇洒一点,没死就成为了英雄,死了成为了英勇烈士。

3、对第一排人员的奖赏要更好



无须质疑,各个军队对第一排士兵提供的防护要更强,对第一排士兵的奖赏要更多。这让那些要当炮灰的士兵,心理上多少是个安慰。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每个基层队伍的负责人都会抢任务,都想当排头兵,一旦成功,这些负责人军功就上升了,职位也可能上升了。

一个优秀的军官,会激起士兵的士气,让他们生死置之度外,让他们勇敢作战。当然,最后获益最多的就是那些军官,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另外,第一排人往前冲过去,表现优异时,会建立军功,会被封官加爵,会获得金银钞票的赏赐。表现不佳,一不小心挂了时,也是个值得敬重的英雄,其家人会被地方尊重、认可和照顾。

基于各种认可和奖赏的机制,第一排士兵们也就拼了,要么给自己拼一个未来,要么给家人拼来一些福利和照顾。



回过头来再说,战争时第一排的士兵,不是不怕死,而是有这么三个原因:一是不冲就会死,二是军队文化和氛围让士兵悍不畏死,三是有奖赏机制。


蓝风破晓


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死亡率最高的,士兵并不是不怕,而是不得不顶在最前方。

在冷兵器时代,很多时候,一开始的交锋,很可能决定战争走向,所以在前排的一定是最英勇的士兵,他们的目的一是顶着攻击,二是打开缺口,然后后续部队冲垮敌人。

古时候士气是很重要的事请,这就是士气,如果在战争初始,一方一下子就干掉对面前锋,后面的士兵完全可能掉头就跑,这也是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例子,一可能是先期谋划更深,二则是士气被夺。

同样,在承担风险的时候,顶在前面的士兵也能获的更多的奖赏和战利品,尤其时能够活到战斗结束后。


爱的王二德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便开始进攻明朝。1619年,双方大战于萨尔浒,明军14万人,努尔哈赤只有6万,但他最后却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在之后和明朝的历次战争中,努尔哈赤都鲜有败绩,难逢对手。1626年,努尔哈赤率兵13万,攻打宁远。

此次攻城,他更是志在必得。因为当时城中守将袁崇焕,不仅是一名无名小卒,而且手中也只有1万多士兵。在他看来,攻下宁远,似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努尔哈赤低估了袁崇焕,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虽然后金士兵勇猛异常,但却抵不住明军的红衣大炮。冲在前面的士兵一批批倒下,后面的士兵前仆后继的冲锋着。虽然大炮威力惊人,但还是有一些不怕死的士兵攻到了城下,这是大炮的盲区,发挥不了作用。

守城的明军很快想出了新的办法,他们用棉被裹上稻草、火药等易燃品,点着之后扔了下去,城下顿时一片火海,无数后金士兵被烧死、烧伤。

虽然尸体堆积如山,可努尔哈赤却没有停止的打算,歇斯底里的发起着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直到被一颗炮弹击中,最后才无可奈何的退兵。虽然战争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后金士兵伤亡却达1.7万人,可谓损失惨重。

而冲在前面的士兵,在冲锋的过程中,被大炮轰死一批。即使努力攻到城下,又被大火烧死一批。最后,即使有些人侥幸爬上城墙,也会被守城士兵砍了。因此,在古代战争中,排在前面的士兵很危险。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士兵愿意冲锋在最前面呢?大概会有以下几个原因:

  • 1,军令如山

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攻城略地,军队都是按照编制进行的。战斗开始之前,主帅会分配任务,有前军、中军、后军、侧翼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得到的任务是进攻,那么排在前面的士兵,只能义无反顾的冲锋。因为,如果违背军令,可能战争还没开始,就被自己人给干掉了。

北京保卫战期间,面对瓦剌的盛气凌人,负责防守事宜的于谦,并没有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而是把明军主力全部开出城外,决定和瓦剌硬碰硬,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严厉的军令,明军士气大振,个个勇往直前,奋勇杀敌,并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冲在前面,如果死了,还能追认个名分。可是如果后退,被自己人砍了,就啥都没有了,还很屈辱。

  • 2,军功和利益

在这个世界上,风险和收益往往并存,高风险往往就意味着高收益。在古代战争中,排在前面,则意味着更容易立下军功。这对于一些有抱负、想干事的士兵们来说,是一个机会。从商鞅变法时起,秦国就可以凭借人头,领取军功,这使得秦国的战斗力大为增强。明朝著名开国将领常遇春,就热衷于冲锋,即使后来身为主将,也乐此不彼。

古代打仗时,第一个登上城墙的,有一个特殊称谓,即“先登”,立下此功,是有可能封侯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会有一些士兵为了军功奋不顾身的冲锋。

还有一些统帅,为了激励士气,作战前劝诫士兵英勇杀敌,战后抢到的东西,都归士兵自己所有。这些政策也会让士兵奋不顾身的冲锋,因为他们是利益获得者。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南京后,就放纵手下抢劫,很多士兵因此发了财,为后人所诟病。

军队中有时也会豢养一批死士,这些士兵平时的工资和待遇要比普通士兵好的多。当然了,钱也不是白拿的。就是在以后的战争中,碰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例如冲锋、攻城等,让这些死士冲在前面。

3,装备优良和经验丰富

狭路相逢,勇者胜,战场也是如此。因此两军交战,排在前面的士兵,至关重要。如果让一些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担任,战争一开始,就被干掉了,这样很会影响后面士兵的士气。而让一些战斗力强、经验丰富的老兵排在前面,他们的英勇表现,则会极大的鼓舞后面的士兵,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

当然,排在前面的士兵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会有轮换。例如,后金军在和明朝交手的过程中,他们的第一波前锋,就由一种特别的兵种担任,叫做楯兵。战斗开始时,这些楯兵会推着楯车冲锋。这种车,由厚木板制作而成,前面裹上几层厚牛皮,再泼上水,这样明军的火器和弓箭便无法射破。

第二拨就是弓箭手,他们躲在这些楯兵后面,躲避了明军的远距离射击,然后找准时机把弓箭射出去。最后,就是骑兵出动,由于已经行进一段距离,又加上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大,因此取得的战斗效果也十分惊人。

  • 4,相对安全

攻城时,最前面的士兵,往往死亡率很高。但是,后排的士兵,也并不安全。因为守城的士兵,不可能让敌军攻到城下,才去想办法消灭掉。实际上,在敌军发动攻击时,守城士兵就已经箭在弦上等待了。双方作战是有一定距离的,当攻击的一方,进入射程之后,有经验的将领并不会立即出手,而是等到人数足够多进入射程后,才会下令放炮或者射箭,而弓箭手或者炮手,为了不浪费,会集中攻击中间的士兵,这样对方死伤的人数会大大增加。因此,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反而相对安全一些。

战场上,没有绝对的安全。除了正面攻击之外,双方还有可能从侧翼包抄,或者打埋伏等。因此,如果古代士兵要想活命,除了提升自身素质之外,跟着一个靠谱的领导也至关重要。


历史大学堂


一般情况下,站在第一排的都是以下几种情况:1.传统,比如在实行公民兵制度且具有尚武传统精神的罗马军队中,罗马公民视参军为一种莫大的荣誉,所以新兵都站第一排直接接受战斗的考验,只有经历过一场战斗后活下来的士兵才有资格往后站。这是传统,没人可以打破。2.有额外的激励,比如秦国的轻兵部位,冲锋时打头阵,撤退时负责殿后,都是明摆着的玩命的活儿,但商鞅变法不欺负老实人,高风险就是有高收益,轻兵部位的伙食和装备是全军最好的,而且得到的赏赐加倍,战场上斩获的人头一个可以顶两个用等等,想想反正打仗就会死人,到时候运气不好的话死就死了,但运气好的话一仗下来财富、爵位、老婆、仆人就都有了,或者是家里为奴的亲人就能转变成自由人了,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生死就看得轻了,就会有人愿意铤而走险。3.后面有督战队,让你站哪里就站哪里。军队里有规矩,列队完成后,有胆敢东张西望或是向后看、转、走的,一律以扰乱军心论处,斩立决。到时候向前走去打仗还有活的希望,往后走必死无疑,自己掂量着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