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當炮灰送死?

菰單莪的亼


很多人對這個問題都有疑惑,古代部隊衝鋒陷陣,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最容易死的,因為前排兵的目標最明顯,因此這一類兵也被成為“炮灰”。但明知道衝在最前面最容易死,為何還有人原因當前排兵“送人頭”呢?

這裡先講講,哪些人願意充當前排兵。

部隊打戰時,上面都會跟部隊交代戰爭的目的,如果是在抗戰時期,戰士們肩負國家安危,就算讓他們充當前排兵,也會義無反顧的上。因為在抗戰時期,戰士們沒有自己生死考慮,唯一考慮的如何多殺鬼子,所以他們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

而古代的士兵,更多想的是如何獲得軍功,出人頭地、封妻廕子,這種打戰的制度更像是朝廷發工資來找人打戰。作為底層百姓,想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就是多斬殺敵人,作為前排兵的在部隊裡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他們是第一批衝向敵人的,所以比後面的士兵更容易獲得軍功。

作為排頭兵都是一批訓練有素之人,將領帶兵打戰更喜歡把自己的親兵放在前面充當前排兵,原因有兩點:

  1. 將領親兵都是武藝高強、訓練有素之人,這些人的戰鬥力強悍,勇猛無畏,所以在作戰時可以帶動後面士兵的士氣。

  2. 前排兵在戰場是作為肉盾的存在,他們的裝備要比後面士兵的裝備更好,這樣才能抵擋住對面士兵的衝鋒。頭盔、護甲、盾牌等全副武裝起來,相對比後面裝備薄弱的士兵,他們可以硬抗幾次傷害。

因此,有了這些肉盾的保護,後面的士兵才會有時間、有空間輸出,這就跟我們玩遊戲一樣,肉盾的存在就是為了製造射手的輸出環境。

優厚的條件和待遇

古代士兵打戰是論功行賞的,戰爭的一套流程無非是斬敵、登城、殺將、奪旗等,特別是奪旗是關乎到敵我兩方士氣的重要因素。想要登城、斬將、奪旗,只有衝在最前面才有機會,有時候在主將默認的情況下,戰士們還會燒殺搶掠百姓,口袋裡藏點東西,而作為後排兵,等他們進城時,東西都被前排的兵搶的差不多了,所以說想要出人頭地,就得有腦袋別在褲腰上的準備。

在古代有一種叫世襲制,朝廷為了讓士兵們打戰時更加賣命,頒佈條例:如果士兵在戰場上不幸犧牲,那麼國家除了補償你以外,還會對你的家人撫卹,這樣就讓士兵後顧無憂。畢竟打戰拿錢、出人頭地、封妻廕子,還不都是為了家人,因此這樣的政策出來,士兵作戰更勇猛,比如當時的魏武卒,就是世襲制,其戰鬥力堪比洪水猛獸。

除了優厚待遇、出人頭地等因素外,如果士兵還是怕死,那麼軍隊還有一種辦法。

這個辦法也是比較無奈的辦法了,那就是一堆士兵聽天由命,由將領點兵,點到誰去誰就得去,如果不去就是違反軍隊條令,這是要被殺頭的。

與其在自家陣營被窩囊的殺頭,還不如去拼一拼,或許還有機會斬帥奪旗,再不濟去搶點富豪鄉紳的錢財,也不枉自己當了一回九死一生的前排兵。

現在再說說,古代戰爭時前排兵的死亡率真的高嗎?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總會看到對面部隊的遠程打擊,比如箭雨齊射,或登城時被石頭、金汁燙的哀嚎苦叫。古代戰爭雖然有這樣的場面,但事實上並非真的這麼誇張,電視劇是為了誇大戰爭場景,帶給觀眾視覺上的震撼。

事實上,就像剛才上面講的,前排兵的裝備時全副武裝的,當地方箭雨齊射時,前面的士兵會緊緊貼在一起,然後用盾牌抵擋飛來的弓箭。等到遠程消耗差不多了,雙方進入白刃戰時,後排的弓箭兵也不會射箭,怕誤傷友軍。

而登城時被澆金汁的確實有,但古人也是人,都不是傻子。對方如果澆金汁,前排兵還是用盾牌擋住,並且身上還會裹著厚厚一層衣物,而自家的弓箭兵也在隨時往對面城樓射火箭、投石車投石等。

還有一點就是,前排兵不是機器,部隊作戰講究配合,一旦排頭兵戰到力竭時,後方的隊友會立刻上前頂替,再有另外的隊友護送離開。如果真的一場戰下來不替換的話,就算“六神裝”的典韋也受不了。

綜上所述,古代戰爭的前排兵死亡率其實並不高,相反的他們還更容易獲得軍功,因為只有精英部隊才會能作為前排兵衝鋒陷陣。前排兵的裝備、素養、戰鬥力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勢,只要將領不是傻子,都不會把烏合之眾作為前排兵,影響戰局。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把囚犯、百姓等放在前頭衝鋒陷陣,這樣的戰術是極為無恥的,而當時“鬼子”就經常這樣做。


大國布衣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個,夢見我被抓去當壯丁,然後被趕去攻城,剛好是站在前排,嚇得我趕緊擠到後排去,但硬是擠不過去,盾牌連成的牆一點縫隙沒有,壓根過不去,正當我被嚇得腿發抖時,驚醒了……

迴歸正題,當炮灰自然誰都不願意的,誰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場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沒有特別的原因,他們是不可能願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來構築掩體,如果是箭雨射過來,其實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壓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後的越容易被飛過來的箭所射傷。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鋒部隊,他們戰鬥力都是比較強悍的,因為打仗有時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氣勢來了,後面的軍隊也有勁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穩,後面也跟著嚇破膽了。

所以前排必須是精銳,他們對自己的戰鬥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會成為所謂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榮譽的象徵,證明自己是軍中的精銳。

三、有這麼一句話“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居然被選為了第一排,就沒得法子了。怕也沒用,如果跑的話,就得被後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裡,還不如拼死多殺敵。



四、富貴險中求。古代很多時候都是斬首計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殺敵就越多,撈的好東西就越多,立的功勞越大。雖然風險係數很高,但只要活著回來,你就翻身。

不過前排肉搏時確實是炮灰,前排有時也會拿囚徒、死士樣的亡命之徒來站,許諾下他們免死,還給功勞,他們也會以死效力的。


夏目歷史君


古代王朝的變遷,必然伴隨著戰爭。除了內部爭奪統治權,還有對外敵的用兵。自從夏商朝以來,就出現很多的戰亂,而且很多戰爭的規模很大,就比如秦末大亂的時候,秦國就調集了70萬刑徒上戰場來鎮壓項羽等起義軍。又如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雙方共計投入超過80萬兵力。

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打起仗來必定是有死亡的。三國時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根據《帝王世紀》,在漢桓帝期間全國將近七百萬戶,五千萬人口。但到了公元263年的時候,魏蜀吳最終只有不到800萬人口。人口急劇的減少,除了天災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是由於戰亂所帶來的,因此可以看出打起仗來是多麼要命的!

後來就出現很多人害怕參軍,為了避免徵兵,就專門請人砸斷一隻手或一條腿。即使參軍了的人,也會沒人想輕易的死掉,甚至會出現一些臨陣脫逃的情況。那麼每次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又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

第一,被上級安排的,只有執行。古代士兵入軍營的時候,第一個要學會的就是服從命令,如果不服從,輕則杖打幾十大板,重則小命不保。若在開戰時第一排士兵退縮不前,直接會被殺。若是假裝戰死呢,結果將會更慘,會被後面衝鋒的戰友活活踩死。

第二,捷足先登。站在第一排有個很大的優勢,可以先獲取戰利品,同時也最容易成為登上城樓的人。因為自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有軍功制,後來歷朝一直沿用。最先繳獲戰利品或登上城樓的,一般都有重賞,而且記的功勞比較大,是非常有利於日後升職的。

第三,第一排戰死率極低。很多人或有疑問,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怎麼會反而不容易死呢?其實我們要從古代打仗的方式說起,一般古代第一排的士兵是有盾牌的,後面的士兵則有弓箭手,兩翼一般佈置騎兵。因此即使敵軍遠程放箭,第一排的士兵直接拿盾牌擋住了。再者為了增加命中概率,敵軍肯定不會瞄準前排射箭,而是朝士兵最集中的地方射擊,這樣一來就不會放空箭了。

因此,綜合看來,古代第一排的士兵,不僅不會最容易戰死,反而還是最好的一個位置,而且還容易建功!


驚亦寒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死亡率最高,為何他們還不要命的往前衝?

在觀看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時,不知大家是否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兩軍交戰時,第一排士兵死亡率最高,為何他們衝的卻最厲害?難道他們真的不怕死?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揭露一下其中的奧秘。

首先,軍法森嚴,不得不衝。古代軍隊中實行的是連坐制度,如果在衝鋒時,別人前進你後退。那即使你活下來了,也會被軍法處置。而且受處罰的還不是你一個人,是整個小團隊,比如一伍中的五個人,或一什中的十個人。所以,即使你不衝,隊伍中的人也會拖著你往前走。除此之外,一些統兵極嚴的將軍還在軍中設有刀斧手。有畏敵不前者,後隊斬前隊,士兵斬軍官。與其死在自己人手裡,還不如戰死戰場更光榮些。

其次,風險與機遇並存,他們願意衝。在前排雖然看起來死傷的概率比較大,但立功的機會也比較多。從商鞅實行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後,中國曆代王朝便開始沿用這一制度。只有殺的敵人多,那你才能立功、才能升官,才能光宗耀祖。而前排士兵的機會,無疑比後排士兵更多些。如漢初的開國將領周勃,就因為在攻打下邑的時候,他率先登上城牆,所以被劉邦封為“五大夫”。

除了官爵外,站前排還可以拿豐厚的賞銀。大家都知道這是個掉腦袋的活,所以獎賞不豐厚些,是沒人願意幹的。將軍們為了鼓勵士卒衝鋒,前排士兵的餉銀通常是後排的五六倍。所謂“富貴險中求”,反正都是打仗,還不如拼一把。沒死的話,還能逍遙快活一陣子。

然後,裝備比後面的人要好,可以增加戰場存活率。在大多數的人印象中,前排的士兵都是必死無疑。但事實上,前排士兵的傷亡率不一定會比中間士兵的傷亡率高。因為軍隊也知道他們承擔的壓力最大,所以在同等情況下,軍隊中最好的裝備都先給第一排。如東漢末年,呂布手下有一支特種部隊,人稱陷陣營。陷陣營由大將高順指揮,“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故稱“陷陣營”。而高順的陷陣營就相當於呂布軍中的排頭兵,因為裝備好,所以攻無不克,傷亡率也比較低。

最後,第一排大多都是精銳,他們敢衝。大家都知道,士氣對於一場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第一排放一堆炮灰,還沒跟敵軍接觸便死一片,那對於士氣將會產生特別沉重的打擊。為了開個好頭,將軍們也會挑選一些比較優秀的士兵充當排頭兵。所以在古代戰爭中,只有足夠優秀,才有站在前面的資格。除此之外,如果士兵陣亡後,朝廷還有優待陣亡將士的家屬。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他們也願意衝鋒。


送歷史個救生圈


當然怕,別說第一排,最後一排都怕,就說換了你,把你放最後一排,你都怕的要命。

但是打仗,排在哪一排,可不是隨隨便便的,是有技巧和各種考量的,畢竟打仗非同兒戲呀。

一、強制安排

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這句話不僅僅是現代發明的,在古代也是適用的。

打仗的時候,頂頭上司安排你在哪裡,你就得在哪裡,不服從命令,小命兒就沒啦。

打仗的時候如果被安排在第一行,不衝鋒反而畏畏縮縮,會直接被第二排的士兵殺掉。

有的天才兒童說,他們可真傻,如果是我的話,我就躺在地上裝死。

你要這麼想,那隻能說明你自作聰明,那是戰場,不是你家炕上,敢躺在地上,分分鐘給你踩成肉泥。

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為了刺激大家的神經,將軍一般都會發出一個響亮的口號,第一個登上城樓的或者第一個斬殺對方將領的,賞黃金千量,或者官升三級,要麼就是進城之後,容許自由搶劫三日這種激勵措施。

一般來說,能來參軍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想要建功立業,光耀門楣的,他們渴望見建立軍功,所以會直接選擇第一排衝鋒,增大自己建立軍功的機率。

顯然,第一個人,無論是做到什麼程度,都會直接引起將帥甚至皇帝的重視,這也是他們選擇第一排的直接原因。

三、陣亡率第一排並不高

有經驗的士兵是知道的,第一排的陣亡率反而沒有後門的高,為什麼呢?

首先,第一排士兵是由盾牌的,這可以大幅度抵消對方射來的弓箭,以及刀刃砍來的傷害,而後排的士兵是沒有盾牌的。

其次,第一排士兵可是作戰之後,後排的士兵衝過去了,所以這個時候第一排的反而成了後排的,甚至最後一排了,哈哈。

等到解決了對手,衝上去的後排士兵也抵消了大部分地方有生力量,這個時候第一排的士兵再次衝擊,前面的阻擋力量就以及很弱了。

總結

經過分析,第一排士兵不但死亡幾率小於後排,反而更加容易建立功業,是有經驗和有野心的士兵,最佳的選擇。


歷史小迷糊蟲


實際上大家都被影視劇欺騙了,影視劇中為了增強觀眾的視覺衝擊力。攻城戰中頭排的士兵被亂箭射死,石頭砸死,野戰中頭排士兵被對方士兵亂刀砍死,或者被對方騎兵撞死。而事實上頭排士兵死亡率並沒有影視劇中那麼誇張。
真正的戰爭並不是影視劇中的打群架
古代士兵戰場作戰之時,並不是將領一聲令下,大家一起往上衝,實際上是古代作戰非常講究陣型和列隊。
當雙方部隊相遇之時,如果實力相差無幾,雙方並不會迅速展開攻擊,而是選擇列陣,以精銳士兵排頭,然後雙方互相沖擊對方陣型。
如果雙方陷入僵局之中,實際上死亡率並不高,因為士兵的體力有限,所以雙方都會選擇輪換士兵上戰場作戰。士兵真正的危險是來自於戰敗的逃跑過程,這時就會變成單方面的屠殺了,無論是前排還是後排都難逃厄運。
垓下之戰時,韓信以60萬大軍圍困項羽以10萬軍隊,但是因為項羽佈陣得當,韓信一時無法戰勝項羽。這期間,雙方的陣亡率非常低,直到四面楚歌之後,項羽軍心潰散,四散逃跑。這時才是損失慘重的時候。
頭排士兵待遇非常高
首先、古代作戰中,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勢力的部隊,作為第一梯隊的士兵,都是經過挑選的精兵。他們擁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將領也會對他們非常照顧,所有的優良裝備都會優先配給,保障了他們在戰場上的存活率。往往一次戰鬥打下來,他們基本上沒有損失,反而是後續部隊死亡率更高。
其次、他們更有機會立下大功,獲得晉升的機會。劉邦手下大將樊噲就是靠著攻城戰中的多次首登立下了大功,成為了劉邦倚重的大將。唐初名將薛仁貴投軍之初僅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其作為第一梯隊的戰士經常出生入死,這也為後來晉升積累了大量軍功。
當然如果碰到堅固的城池,急於攻下,無法智取。只能選擇強攻,這時會選擇督戰隊在後督戰,但凡後退的人都會被督戰隊處死,登上城頭的士兵相對應的會獲得極為豐厚的賞賜。不過這屬於極端情況,發生的概率很低。

我本落魄小書童




這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到底是讓誰先死的問題。

總有人要在第一排,總有人會死在戰場。但,第一排的士兵死的概率會高於後面幾排。

那麼,明明知道第一排死的概率更高,為什麼還有人前赴後繼往前站,難道不怕死嗎?

1、不是不怕,怕了也沒用,往前可能會生,後退一定會死



對於死,誰不怕?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但是,軍人的天職是什麼?是服從。

有些時候,軍人是沒有權利選擇活著還是死去的,命令一下,哪怕前面是地雷陣,也得用自己的肉身往前衝去。如果膽敢私自後退,後面督戰人員就要殺人了,哪怕殺的是自己人。

這種軍隊文化和制度,導致第一排的士兵必須往上衝。

2、軍隊大多會塑造“奮勇爭先”的氛圍



人活著在世間,有時候需要他人的認可和尊重,軍隊裡最值得稱道和尊重的是什麼人?戰鬥英雄。

一個戰鬥英雄會激勵無數人奮勇向前,以其為榜樣。諾諾弱弱的人,在軍隊裡不會有好前程。

於是,軍隊裡的男子常常充滿血性,悍不畏死。

在軍隊各種文化和氛圍塑造下,敢死隊,衝鋒隊,人人搶著進,只是為了獲得那種認可和尊重。

話說過來,既然生死不有自己掌控,那還不如勇敢一點,瀟灑一點,沒死就成為了英雄,死了成為了英勇烈士。

3、對第一排人員的獎賞要更好



無須質疑,各個軍隊對第一排士兵提供的防護要更強,對第一排士兵的獎賞要更多。這讓那些要當炮灰的士兵,心理上多少是個安慰。

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每個基層隊伍的負責人都會搶任務,都想當排頭兵,一旦成功,這些負責人軍功就上升了,職位也可能上升了。

一個優秀的軍官,會激起士兵的士氣,讓他們生死置之度外,讓他們勇敢作戰。當然,最後獲益最多的就是那些軍官,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另外,第一排人往前衝過去,表現優異時,會建立軍功,會被封官加爵,會獲得金銀鈔票的賞賜。表現不佳,一不小心掛了時,也是個值得敬重的英雄,其家人會被地方尊重、認可和照顧。

基於各種認可和獎賞的機制,第一排士兵們也就拼了,要麼給自己拼一個未來,要麼給家人拼來一些福利和照顧。



回過頭來再說,戰爭時第一排的士兵,不是不怕死,而是有這麼三個原因:一是不衝就會死,二是軍隊文化和氛圍讓士兵悍不畏死,三是有獎賞機制。


藍風破曉


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死亡率最高的,士兵並不是不怕,而是不得不頂在最前方。

在冷兵器時代,很多時候,一開始的交鋒,很可能決定戰爭走向,所以在前排的一定是最英勇的士兵,他們的目的一是頂著攻擊,二是打開缺口,然後後續部隊沖垮敵人。

古時候士氣是很重要的事請,這就是士氣,如果在戰爭初始,一方一下子就幹掉對面前鋒,後面的士兵完全可能掉頭就跑,這也是歷史上有許多以弱勝強的例子,一可能是先期謀劃更深,二則是士氣被奪。

同樣,在承擔風險的時候,頂在前面的士兵也能獲的更多的獎賞和戰利品,尤其時能夠活到戰鬥結束後。


愛的王二德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便開始進攻明朝。1619年,雙方大戰於薩爾滸,明軍14萬人,努爾哈赤只有6萬,但他最後卻以少勝多,取得勝利。在之後和明朝的歷次戰爭中,努爾哈赤都鮮有敗績,難逢對手。1626年,努爾哈赤率兵13萬,攻打寧遠。

此次攻城,他更是志在必得。因為當時城中守將袁崇煥,不僅是一名無名小卒,而且手中也只有1萬多士兵。在他看來,攻下寧遠,似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

但是,努爾哈赤低估了袁崇煥,戰鬥進行的十分激烈。雖然後金士兵勇猛異常,但卻抵不住明軍的紅衣大炮。衝在前面的士兵一批批倒下,後面的士兵前仆後繼的衝鋒著。雖然大炮威力驚人,但還是有一些不怕死的士兵攻到了城下,這是大炮的盲區,發揮不了作用。

守城的明軍很快想出了新的辦法,他們用棉被裹上稻草、火藥等易燃品,點著之後扔了下去,城下頓時一片火海,無數後金士兵被燒死、燒傷。

雖然屍體堆積如山,可努爾哈赤卻沒有停止的打算,歇斯底里的發起著一次又一次的衝鋒,直到被一顆炮彈擊中,最後才無可奈何的退兵。雖然戰爭只有短短几天時間,但後金士兵傷亡卻達1.7萬人,可謂損失慘重。

而衝在前面的士兵,在衝鋒的過程中,被大炮轟死一批。即使努力攻到城下,又被大火燒死一批。最後,即使有些人僥倖爬上城牆,也會被守城士兵砍了。因此,在古代戰爭中,排在前面的士兵很危險。

但是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士兵願意衝鋒在最前面呢?大概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 1,軍令如山

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攻城略地,軍隊都是按照編制進行的。戰鬥開始之前,主帥會分配任務,有前軍、中軍、後軍、側翼等。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如果得到的任務是進攻,那麼排在前面的士兵,只能義無反顧的衝鋒。因為,如果違背軍令,可能戰爭還沒開始,就被自己人給幹掉了。

北京保衛戰期間,面對瓦剌的盛氣凌人,負責防守事宜的于謙,並沒有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而是把明軍主力全部開出城外,決定和瓦剌硬碰硬,並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嚴厲的軍令,明軍士氣大振,個個勇往直前,奮勇殺敵,並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衝在前面,如果死了,還能追認個名分。可是如果後退,被自己人砍了,就啥都沒有了,還很屈辱。

  • 2,軍功和利益

在這個世界上,風險和收益往往並存,高風險往往就意味著高收益。在古代戰爭中,排在前面,則意味著更容易立下軍功。這對於一些有抱負、想幹事的士兵們來說,是一個機會。從商鞅變法時起,秦國就可以憑藉人頭,領取軍功,這使得秦國的戰鬥力大為增強。明朝著名開國將領常遇春,就熱衷於衝鋒,即使後來身為主將,也樂此不彼。

古代打仗時,第一個登上城牆的,有一個特殊稱謂,即“先登”,立下此功,是有可能封侯的。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會有一些士兵為了軍功奮不顧身的衝鋒。

還有一些統帥,為了激勵士氣,作戰前勸誡士兵英勇殺敵,戰後搶到的東西,都歸士兵自己所有。這些政策也會讓士兵奮不顧身的衝鋒,因為他們是利益獲得者。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南京後,就放縱手下搶劫,很多士兵因此發了財,為後人所詬病。

軍隊中有時也會豢養一批死士,這些士兵平時的工資和待遇要比普通士兵好的多。當然了,錢也不是白拿的。就是在以後的戰爭中,碰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例如衝鋒、攻城等,讓這些死士衝在前面。

3,裝備優良和經驗豐富

狹路相逢,勇者勝,戰場也是如此。因此兩軍交戰,排在前面的士兵,至關重要。如果讓一些毫無經驗的新兵蛋子擔任,戰爭一開始,就被幹掉了,這樣很會影響後面士兵的士氣。而讓一些戰鬥力強、經驗豐富的老兵排在前面,他們的英勇表現,則會極大的鼓舞后面的士兵,激發他們的戰鬥意志。

當然,排在前面的士兵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會有輪換。例如,後金軍在和明朝交手的過程中,他們的第一波前鋒,就由一種特別的兵種擔任,叫做楯兵。戰鬥開始時,這些楯兵會推著楯車衝鋒。這種車,由厚木板製作而成,前面裹上幾層厚牛皮,再潑上水,這樣明軍的火器和弓箭便無法射破。

第二撥就是弓箭手,他們躲在這些楯兵後面,躲避了明軍的遠距離射擊,然後找準時機把弓箭射出去。最後,就是騎兵出動,由於已經行進一段距離,又加上騎兵機動性強,衝擊力大,因此取得的戰鬥效果也十分驚人。

  • 4,相對安全

攻城時,最前面的士兵,往往死亡率很高。但是,後排的士兵,也並不安全。因為守城的士兵,不可能讓敵軍攻到城下,才去想辦法消滅掉。實際上,在敵軍發動攻擊時,守城士兵就已經箭在弦上等待了。雙方作戰是有一定距離的,當攻擊的一方,進入射程之後,有經驗的將領並不會立即出手,而是等到人數足夠多進入射程後,才會下令放炮或者射箭,而弓箭手或者炮手,為了不浪費,會集中攻擊中間的士兵,這樣對方死傷的人數會大大增加。因此,衝在最前面的士兵,反而相對安全一些。

戰場上,沒有絕對的安全。除了正面攻擊之外,雙方還有可能從側翼包抄,或者打埋伏等。因此,如果古代士兵要想活命,除了提升自身素質之外,跟著一個靠譜的領導也至關重要。


歷史大學堂


一般情況下,站在第一排的都是以下幾種情況:1.傳統,比如在實行公民兵制度且具有尚武傳統精神的羅馬軍隊中,羅馬公民視參軍為一種莫大的榮譽,所以新兵都站第一排直接接受戰鬥的考驗,只有經歷過一場戰鬥後活下來的士兵才有資格往後站。這是傳統,沒人可以打破。2.有額外的激勵,比如秦國的輕兵部位,衝鋒時打頭陣,撤退時負責殿後,都是明擺著的玩命的活兒,但商鞅變法不欺負老實人,高風險就是有高收益,輕兵部位的伙食和裝備是全軍最好的,而且得到的賞賜加倍,戰場上斬獲的人頭一個可以頂兩個用等等,想想反正打仗就會死人,到時候運氣不好的話死就死了,但運氣好的話一仗下來財富、爵位、老婆、僕人就都有了,或者是家裡為奴的親人就能轉變成自由人了,在巨大的現實利益面前,生死就看得輕了,就會有人願意鋌而走險。3.後面有督戰隊,讓你站哪裡就站哪裡。軍隊裡有規矩,列隊完成後,有膽敢東張西望或是向後看、轉、走的,一律以擾亂軍心論處,斬立決。到時候向前走去打仗還有活的希望,往後走必死無疑,自己掂量著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