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小干探


赶尽杀绝谈不上,想彻底打倒徐阶及其势力才是真的。

一、与徐阶智数和高拱的性格有关

徐阶“有权略,而阴重不泄”,他其实很腹黑,在大奸臣严嵩为首辅时,身为次辅的徐阶能与之周旋十数年,也是一个心机极重的阴谋家,《明史》说他“器量深沉”、“任智数”,便是这个意思。

而高拱性格很冲,“性强直”,他对徐阶的印象未免不好,在他看来徐阶也是如严嵩那样的蒙蔽皇帝,“怙宠弄权”,是操弄权术的奸臣。

虽然徐阶引高拱入阁,但是大权仍掌握在高拱手中,“然阶独柄国,拱心不平”,“同列高拱、郭朴以阶不与共谋,不乐”。

而且高拱当时遭受给事中胡应嘉的弹劾,高拱怀疑是徐阶背后指使的,“拱疑阶嗾之”,以他的性格当然要报复。

二、与帝位更替时的核心权力争斗有关

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徐阶毕竟是嘉靖朝的首辅,后来嘉靖病逝,隆庆皇帝继位,国家核心权力要重新洗牌。

高拱具有一个优势,“拱初侍穆宗裕邸”,他是隆庆在潜邸的侍讲,“侍裕邸九年”,是隆庆皇帝的心腹。

现在隆庆继位,高拱地位上升,这首辅之位他势在必得,而徐阶便是他最大的障碍。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

权力的争斗是残酷的,本来高拱就是负气凌人之人,“拱骤贵,负气颇忤阶”。

在隆庆元年,徐阶和高拱的争斗已经逐渐白热化。

不过徐阶毕竟年老,深知隆庆皇帝信任高拱,“帝意亦渐移”,徐阶也主动请辞乞老,得到容许。

不过徐阶在请辞前夜没让高拱好过,高拱也被他打倒,“拱遂引疾归”。

后来高拱复出,开始报复徐阶,徐阶虽然致仕,但是朝中党羽门生很多,势力还是非常大的。

这对想掌控隆庆朝全权,一心要革新政治的高拱来说自然不是不能容许。

“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

高拱气量不够,“才略自许,负气凌人”是一方面,他想彻底掌握新朝大权,清除徐阶势力也是一方面。

权力争斗中,心狠手辣基本是政治家的标配。


微史春秋


导语:

  • 徐阶1503年出生,嘉靖时期进入内阁,成为仅次于严嵩的内阁次辅。隆庆皇帝朱载垕上台后,徐阶升任内阁首辅,后被高拱整垮。
  • 高拱,1513年出生,隆庆朝的内阁大学士,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掌握朝中重权,推到前任首辅徐阶,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 张居正1525年出生,隆庆时期的内阁大学士,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为了给老师徐阶报仇,整垮了高拱,自己取而代之。

我们通过他们的出身年份就可以看得出,这三个人是有年龄差距的。徐阶岁数最大,比高拱大了10岁,而张居正年纪最小,比高拱小了12岁。他们入阁的次序其实也是按照年纪来了,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严重了论资排辈政策。

01高拱是一个能力很强,情商太低的内阁首辅。

高拱是隆庆皇帝朱载垕的心腹,也是帝师,这成分入阁绝对是一件非常顺利的事情。徐阶作为官场老手,他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提前将高拱提拔进入了内阁,希望高拱能够成为他的合作伙伴。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应嘉掌吏科,佐部院考察,事将竣,忽有所论救。---《明史》

但是高拱这家伙可不领情,他认为他能够入阁,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徐阶真是多管闲事。而且高拱认为自己的资历不比徐阶差多少,所以应该跟徐阶平起平坐。

  1. 当年严嵩执掌官场的时候,徐阶与之斗争了二十多年,早就锻炼成了一个顽强不屈的战士。而高拱一门心思躲在家里读书,压根就没有得到锻炼。
  2. 所以这两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平起平坐,徐阶一味退让之下,没想到高拱却得寸进尺。为了能够早点成为内阁首辅,高拱找人举报徐阶的儿子在乡间鱼肉乡民的事情。
  3. 最终徐阶无奈之下,只好在退休之前,提前辞职回家养老。等到徐阶完全退休以后,没想到高拱又来了一棍子,他将刚正不阿的海瑞调到了徐阶老家那边做官。

海瑞这家伙被称为海阎王,从来都是六亲不认。在一番暗示之下,海瑞查到了徐阶贪污巨款的罪行,结果徐阶的儿子硬是被海瑞打发去充军了。

02高拱对徐阶可谓是一点也不手下留情,这是为什么呢?

高拱是徐阶提拔上来的吗?看着好像是的,因为是徐阶提议让高拱成为内阁大学士。可是在高拱看来,这件事跟徐阶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为高拱曾经在裕王府做过九年的老师,跟裕王的关系非常好。当裕王成为继承人的时候,高拱的仕途显然会一片明朗。

  1. 裕王成为隆庆皇帝以后,自然会提携自己的老师。而这个时候徐阶趁机提拔高拱,不仅是为了讨好高拱,更是为了让隆庆皇帝感到满意。
  2. 高拱非常讨厌徐阶的这些政治手段,他认为徐阶是一个伪善的小人,所以高拱压根不领情,彼此之间更加没有师生情谊。高拱总认为自己完全不比徐阶差,应该跟他一样掌权。
  3. 而且高拱想要彻底掌握首辅大权,当时徐阶虽然不得已退休,可是高拱知道,他在朝中根深蒂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既然选择徐阶作为对手,那就不能让对方有复出的机会。高拱这一招虽然狠毒,却比较实在。只能说他是一个没什么情商的政治家。

高拱是一个喜欢直来直去的人,他做事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要跟谁结仇,当天就能够打响最激烈的战斗。这种性格的人,的确可以做成一番事业,但是未必适合在朝中做官。

徐阶做了多年内阁首辅,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这样一个人连严嵩都不敢轻易去动,高拱一上台就要把提携自己的人给赶下台,并且是赶尽杀绝。

拱复上疏曰:“人君陨于非命,不得正终,其名至不美。先帝临御四十五载,得岁六十有余。末年抱病,经岁上宾,寿考令终,曾无暴遽。今谓先帝为王金所害,诬以不得正终,天下后世视先帝为何如主?乞下法司改议。”帝复然拱言,命减戍。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赖帝仁柔,弗之竟也。阶子弟颇横乡里。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戍。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明史》

不管你升迁是什么在起作用,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是徐阶拉了高拱一把。而高拱给大众的形象是那种忘恩负义之人,所以才会被众人所唾弃。

03张居正是徐阶留下对付高拱的重量级选手。

谁也想不到,重新复位的高拱,是一个嚣张跋扈之人。为此所有人都比较后悔,不过他已经掌握了权力,似乎谁也动不了他了。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骡车出宣武门。居正乃与仪请留拱,弗许。请得乘传,许之。---《明史》

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选,本来应该轮到冯保了,可是高拱偏偏选中了陈洪,陈洪下台以后,高拱又选中了猛冲,总之就是轮不到冯保。

为此这个大太监对高拱也是怨声载道,好在有一个人正在暗处默默注视着这一切,那就是张居正。

  • 张居正知道,要想扳倒高拱,必须要有结盟才行。
    所以张居正选择了对高拱有仇怨的冯保作为自己的结盟对象。
  • 冯保开始搜罗高拱的罪证,其中有一句十岁孩子如何治理天下的话,传到了太后的耳中。这可是谋逆大罪,在影射年仅十岁的明神宗,太后认为高拱这是要搞废立了,所以立刻将高拱给拿下了。
  • 高拱下台以后,张居正如愿成为了内阁首辅,统治了大明王朝十年之久。而作为合作伙伴的冯保,也如愿得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

高拱的能力的确是有,可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这种耿直的性格,早晚会让他吃大亏。张居正这么做不仅是为了让自己得到首辅大臣的位置,也是为了帮自己的老师徐阶报仇。

当年徐阶花了几万两白银,四处苦苦哀求,都没能得到高拱的原谅。这一次张居正对高拱,其实也没有手下留情的想法。

总结:是非对错,我们需要细细品味。

明神宗五年,张居正路过高拱老家,两个人聊了很长时间,似乎是在许久,可是时不时会泪眼婆娑一阵子。

其实大家都很明白,这两个人是一对政敌,而他们的这种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将过去的种种仇怨都说了出来。

事后高拱用尽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将张居正勾结冯保夺取权力的事情给完全描写了下来,内容详实程度,就好像高拱亲眼看到了一样,或许正是张居正亲口告诉高拱的。

但是当年你高拱不也是用了类似的办法,把自己的恩人徐阶以及老实宰相李春芳给赶下台的吗?所以政治场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立场不同,所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而已。


江湖小晓生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说实话,朝堂上的斗争就是这样,胜利者为了杜绝后患,往往会对失败者赶尽杀绝。高拱对于徐阶的赶尽杀绝仅仅是其中一例罢了。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仔细分解。

一、“一山不容二虎”的斗争

在明代,官员想要一番作为往往都要入内阁,而在内阁之中往往又有首辅、次辅之分。一般来说,首辅是内阁的头头,一个人如果想要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的话,一定是要当上首辅这个位置的,而历来的首辅为了好办事,一般都将自己的心腹或者是愿意和自己配合的人加入内阁,将与自己作对的人赶出内阁。

高拱在嘉靖四十五年进入内阁,他之所以可以进入内阁,全是赖于徐阶的推荐。徐阶为啥要给自己找敌人呢?一方面是因为徐阶不知道高拱未来会和自己争夺内阁权力,一方面是高拱其人确实非常优秀。

高拱先后在礼部、吏部做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做事井井有条,非常有效率;除此之外,高拱还常年给裕王讲课,与当时的皇位继承人关系非常好。在以上的原因之下,高拱来到了内阁。

当时的内阁之中,基本上都是徐阶的人,例如说李春芳、郭朴等人对待徐阶都非常客气。但是高拱不一样,高拱一方面本身的性格就是很高傲的那种,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另一方面高拱这次来,就是想和徐阶争个高下。

但是说实话,高拱毕竟是个新来的愣头青,自然是斗不过老奸巨猾的徐阶。徐阶一开始就弹劾高拱擅离职守,甚至将内阁的东西搬回家中,斥责高拱是“不忠”。说实话,这个事情可大可下,但是在当时确实把高拱吓了一跳。

徐阶那个时候还算是“暗战”,但是高拱却把这场暗战给搬到了朝堂之上,而且还找了自己的老乡郭朴来配合自己。当时徐阶和张居正为嘉靖皇帝起草“遗诏”,结果被高拱知道了,高拱就抓住遗诏中的漏洞在朝堂之中和郭朴一起攻击徐阶,这可以说是这场斗争的白热化。

二、“杨博事件”与徐阶的阶段性胜利

杨博是当时的吏部尚书,一次他负责当时的京官的考察工作,结果在考察结果之中,杨博的老乡没有一个被查的,这就引起了当时言官团体的愤慨,其中一个言官叫做胡应嘉,谴责杨博“庇护乡里”。然后皇帝将“杨博事件”的处置权交给了内阁。

在内阁之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以高拱为主的认为应该严惩造谣生事的胡应嘉;一种是以徐阶为主的认为应该宽大处理此事。

高拱的意见再次引发了言官团体的谴责,言官们认为高拱是在借助此事公报私仇,这更是激起了高拱的怒火,高拱甚至想要抓几个言官打廷杖。此事引发了徐阶的强烈反对,甚至二人在内阁之中大吵一架。此后高拱便火力全开,指使手下门生弹劾徐阶。因为皇帝比较信任徐阶,然后高拱的门生就被外调了。

即便是高拱的门生外调,徐阶还是指使言官团体向高拱开火,最终高拱被骂的体无完肤,只能称病离开,郭朴害怕遭受徐阶报复,也称病离开。

通过这一次“杨博事件”,徐阶取得了和高拱作战的阶段性胜利。

三、徐阶引退和高拱的复出

此后徐阶因为年事已大,无力操心朝堂政务,因此要求主动隐退,最终离开了朝堂这个是非之地。徐阶虽然退休了,但是内阁之中的工作还是需要人做的,因此皇帝便把目光转移到了高拱身上,就这样高拱一跃而上,坐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的位置。

说实话,高拱这个人确实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虽然与徐阶有仇,但是徐阶主动引退,不与高拱斗争,高拱就应该放徐阶一马,但是高拱却没有,他决定赶尽杀绝。

为了麻痹徐阶,高拱给徐阶写了封信,信的内容大体上就是说我之前太年轻,因此多有冒犯,现在我成了首辅,了解到了您当年的辛苦,您放心,我绝对不会报复您的。

然后高拱写着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开始布置对于徐阶的进攻了。当时徐阶家中有田数万亩,高拱就借口徐阶“横行乡里”,然后将徐阶家中的数万亩田都充公了,而且还抓了徐阶的三个儿子。

但是毕竟徐阶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根深蒂固,因此在徐阶故人的帮助下,此事暂时搁置了下来。后面高拱还想进一步报复徐阶,结果还没有进行,高拱就被张居正和冯保联手击败了。之后徐阶的三个儿子得以恢复名誉,徐阶也得以安享晚年。说来有趣,张居正正是徐阶的弟子。

因此这场斗争的最终胜利者,可以说是张居正,徐阶稍微好一些,可以安享晚年,至于说高拱,那就是三人里面最惨的那一个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整个有明一代,尤其是嘉靖、隆庆年间,党争就比较历害,仅仅短短六年,徐阶整倒严嵩,高拱又推倒徐阶。李春芳又被高拱击败,高拱又被张居正轰跑,几乎一年一变,风水轮流转。只要,一个首辅倒了,就牵连出一批官员被贬谪,今朝得势的,来年就有可能被赶下台。

其实,徐阶和高拱结下梁子,还要源于嘉靖未年,由于徐阶思想为日后连络裕王,为今后朝廷更替早做安排.便于嘉靖四十四年把高拱举荐为内阁大学士.但徐阶忽略了高拱要求平等处事的自尊心,仍把高拱当做后生晚辈,由此种下了纷争的种子。隆庆元年,高拱指使手下言官弹劾徐阶,揭发徐阶的弟弟和三个儿子横行乡里,有凭有据,这激起了受徐阶保护的言官的愤怒,他们纷纷把矛头对准高拱,弹劾一次接着一次,高拱实在撑不下去,高拱只好于隆庆元年的五月间就辞官回乡了,直到隆庆未年徐阶致仕后,才做为顾命大臣重回朝廷。

本来,徐阶整垮了严嵩,成了当朝首辅,他很看重高拱,就提拔了高拱让他入阁。徐阶本来以为自己这样做,高拱好歹会感谢自己,结果高拱完全不领情,进阁后处处和徐阶作对。

一段时间内,高拱回到老家后积极活动,和一些大臣联络,不久徐阶自己退休走了,高拱马上就重新回到内阁了。可能,他觉得徐阶的退休生活太惬意了,就开始针对徐阶。因为,徐阶虽然退休了,但故旧满朝廷,还有影响力。于是,他就用了一招借刀杀人,让去当刀子,因为他知道海瑞太正直了,不会因为徐阶提拔过他就网开一面。于是,趁着海瑞整顿田制整顿到徐阶家的机会,狠狠地修理了徐阶,让他的儿子去充军。

从此开始,高拱跟徐阶的矛盾开始爆发。高拱仗着自己背后有朱载垕,因为入阁此时对他来说,只是迟早的事情。当然,徐阶还有另一手棋,那就是张居正。因为,张居正能力不在高拱之下,而且是徐阶的学生,徐阶致仕以后,完全就靠张居正帮忙了。

高拱清算“大贪污犯”徐阶的的手段可谓毒辣,他动用了海瑞去清算徐阶。海瑞的耿直众所周知,令人跪喊“海阎王”,差点没要了徐阶的老命,结果硬是让徐阶的儿子去充军了。徐阶送了三万两银子,向张居正求救。高拱得到了消息,张居正也被打压。但是,高拱居然没有追究张居正。

张居正,也找到了自己最可靠的盟友冯保。冯保对高拱又是恨之入骨的,因为第一次自己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当时司礼监缺一名掌印太监,按资历应由冯保升任,但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掌印司礼监。等到陈洪罢职,高拱又推荐掌管尚膳监的孟冲补缺。陈洪对你有恩,也就罢了。于是,冯保和张居正密议,达成共识,各取所需,一个要掌印太监的位子,一个要内阁首辅的位置。

这样一来,最终的批红盖章的权力斗集中到冯保手里了。这就意味着自己什么事情都是在请示冯保了。而且,冯保和张居正结成同盟。高拱相当于被排除出权力游戏了,加上高拱又口无遮拦,结果因为“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的言论而被打倒,彻底失去机会,没有再回到内阁的可能了。

当然,高拱在任时,政绩还是非常好的。虽然人缘不大好,但是功绩还是深得人心的。所以,在嘉靖45年到万历元年的内阁中,因为有了高拱,而变得太平。

所谓的高拱对徐阶的赶尽杀绝,也只是党争政治罢了。


超凡博弈


说到徐阶,从嘉靖到万历,能坐到如此高位的重臣,有几个能善终的,唯有徐阶做到了,这种人已经不能用忠奸来区分,徐阶告老还乡,纵容族人大肆收敛土地,鱼肉一方,圈地20多万亩,难道徐大脑袋想不通这是祸是福么?

徐阶画像。

按小编的理解,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之位上退下来,尽管回到乡里,就真的清静了么,还不是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何种姿态养老才是善终的主因,闭门不出修书钓鱼,鬼知道暗地里在干什么,如果鱼肉一方,做一个名声哄臭的布衣,才能让朝廷放心,自黑的方式才是生存之道,徐阶心里明镜儿。

图为徐阶墓遗址。

再者,自古金钱与权利就形影不离,有钱人就有权,于是谄媚的政治家向广大愚民标榜清廉政治,广大愚民便支持这政治,但社会的风气是,有钱人很容易被当成坏人,徐阶入阁数十载,岂能不懂其中道理,在钱权一体的情况下,告老还乡又一身布衣的徐阶还真成了毫无杀伤力的平民了,所以没权了,就一定要有钱,最后也能看到,金钱成了徐阶晚年的利器,而皇帝根本没拿他怎样。

高氏后裔保存的高拱画像。

说到高拱,《明史》对他的评价就十分中肯,“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什么意思,高拱这人气量小,不能容人,连他身边的亲信都处不好关系,高拱上台后,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殷士儋等接连被挤走,大肆排斥朝臣,所以当年有仇的徐阶自然难逃打压。

高拱故居。

世人都知道鱼肉乡里的徐阶,罪行都摆在台面上,就看谁敢下手办了,高拱很高明,派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海瑞去办理,判他几个儿子充军,幸好朝中还剩个乖乖臣张居正,这可是徐阶的门生,拉着秉笔太监冯保,几个回合高拱就下台了,按事态发展,就算穆宗不死,高拱也不是对手,徐阶儿子们被放还,就这么一个晚年“奸恶”的徐阶,权钱名集一身,活了80岁才老去。


图文绘历史


徐阶和高拱之间的斗争本质上也是权力争斗,不过由于掺杂了很多信息不对称因素,而产生了喜剧的效果。


徐阶是上海人,明朝的上海远没有如今重要和突出。在当时喜欢按照籍贯互相攀交的文官体系中,徐阶原本是不太起眼。当时江西派系很庞大,原因在于内阁首辅是严嵩。

所以徐阶才得以躲在严嵩的影子下,隐忍了20多年,也装孙子装了20多年。所以徐阶是“狗”的性格。他非常懂得权力是主人的,他只是依附于权力的。


而高拱是河南人,出了名的“老年愤青”。所以他一辈子人缘不好,不过恰恰由于不受整个文官体系待见,他运气却异常爆棚,因为他有个学生叫朱载垕,原本也是个坐冷板凳的。结果熬死了哥哥和弟弟,成了嘉靖唯一的儿子。接班的不是他也是他。

所以虽然高拱当时地位不高,但是他非常高傲,原因很简单,作为朱载垕的老师,朱载垕即位,无论按规则还是论亲疏,他必然入阁,不但入阁,由于和朱载垕的深厚关系,内阁首辅也是时间问题。所以这是典型“猫”的性格,认为自己才是权力的主人。

徐阶扳倒严嵩,成为内阁首辅的时候,开始考虑嘉靖身后的权力格局。


在嘉靖43年,安排自己的学生张居正做了朱载垕老师,为此后入阁打基础;在嘉靖45年,把高拱推荐入阁。

这个操作彻底底惹毛了高拱。我需要你徐阶送这个人情么?朱载垕一即位,你们现在这些内阁首辅、次辅的全部给我滚蛋。内阁才是我的主场。

而徐阶想的是,我才是首辅啊,你们入阁不应该听我的,像当初我对严嵩那样对待我一样毕恭毕敬,感恩戴德么?

当时内阁在嘉靖炼丹的地方有个值班室,随时听奉旨意。徐阶作为首辅,知道谁第一时间得到嘉靖旨意,谁就有话语权,所以老霸着值班室。其他认一看首辅在,就很识趣地躲开。结果高拱脾气了没那么好,阴阳怪气地说,“公元老,常直可矣。”弄得徐阶非常下不来台。


此类小矛盾,得罪人的事情高拱做得很多,但是高拱根本不在乎,因为在裕王朱载垕最艰难的9年中,都是高拱陪着,并给打气的,高拱不需要在乎其他人的想法。

但是高拱最终还是为此事买单了,到了隆庆2年,徐阶退休了。高拱就迫不及待地打压首辅李春芳,准备自己做首辅了。

结果徐阶并不是真心想走,只是自己儿子在乡间鱼肉乡民的把柄抓在人家手里。但是徐阶知道留着高拱,自己就真没机会回去了。


所以动用了身后的资源,让言官胡应嘉、欧阳一敬等人不断上书弹劾高拱。结果朱载垕说,高老师你也回家去吧。

李春芳是个老实人,是挑不起首辅的担子来的。所以朱载垕又想把徐阶或者高拱两个请回一个来。结果在张居正和太监李芳的合谋下,最终请回了高拱,因为只有高拱回来,才能清洗言官集团。


重新回到内阁的高拱就再无顾忌,大肆清扫,做了首辅,并且对徐阶开始了大追杀。

徐阶在职时贪的那些养老本,被自己亲手救出来的海瑞全部查处清退,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被充了军,到老孤苦无依。

只不过高拱并没意识到,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自己的也不过是人家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炒米视角


高拱真没对徐阶下杀手,只不过把徐阶的子孙打发去充军了而已,本身徐阶的不肖子孙们就留了辫子给人抓的不能全怪高拱。相比于前几任的做法,他高肃卿已经很文明了。

(高)拱之再出,专与(徐)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赖帝仁柔,弗之竟也。阶子弟颇横乡里。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戍。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

―《明史.高拱传》

玩政治不是过家家,输了还可以重来,而是真的要人性命。看看高拱前面几任的经历就知道了。

嘉靖二十七年,严嵩以与三边总督曾铣勾结的莫须有的罪名,诬告前任内阁首辅夏言,最终将夏言置于死地。但其实夏言在年初就已经被革职,在政治上再也无法对严嵩形成威胁了。

严嵩为什么非要夏言死,因为嘉靖二十一年,严嵩已经陷害过一次夏言,导致他被罢官,但嘉靖二十四年,由于皇帝需要制衡严嵩,就又一次起用夏言入阁。

至二十四年,帝微觉嵩贪恣,复思言,遣官赍敕召还,尽复少师诸官阶。

―《明史.夏言传》

夏言这次重新入阁之后极力报复,差点把严嵩给整垮了,严嵩见到夏言如坐针毡,难得逮到了皇帝不满夏言倡议收复河套这一次机会,赶紧下了杀手。

风水轮流转,嘉靖四十四年,徐阶倒严成功,特地把御史林润写的弹劾严世藩的折子修改了下,把严世藩陷害沈炼,杨继盛的罪状删掉,只写了严世藩侵占王气之地,房屋逾制,勾结倭寇,图谋不轨的罪状,于是严世藩被斩,严嵩彻底凉凉。

徐阶太了解嘉靖了,他知道杀杨继盛,沈炼本就是嘉靖的意思,严嵩不过是执行者而已,再清算杨继盛这些人的旧账,等于揭了嘉靖的疮疤,自负多疑的嘉靖反而会对徐阶一帮人心生不满。而谋反大罪是嘉靖万万不会容忍的。杀了严世藩,等于除掉了严嵩的智囊,严嵩就彻底倒台,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法司黄光升等以谳词白,阶曰:“诸公欲生之乎?”佥曰:必欲死之。”曰:“若是,适所以生之也。夫杨、沈之狱,嵩皆巧取上旨。今显及之,是彰上过也。必如是,诸君且不测,严公子骑款段出都门矣。”

―《明史.严世藩传》

果然,嘉靖收到严世藩罪状后大怒,立马砍了小严的脑袋。

赢家全拿,输家全输,这就好像政界的江湖规矩,像高拱,徐阶这种人,都是帝国政治资深职业玩家,是万万不会拿所谓的仁慈对自己的身家性命,政治前途开玩笑的。


每日一段历史


关于明朝的那点破事可谓是说不尽道不完。谈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前,我们要先看一看徐阶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对其如此。

高拱,1515年生,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为人还算正直的,和前任首辅大贪逼严嵩相比,但做事呢,想法很好,考虑不周到且太过决断,以至于让徐阶和张居正将其干倒在地。

嘉靖41年(1562年),高拱、徐阶和张居正三人合作‘倒严’,严嵩一下台,首辅的位置空了下来,高拱和徐阶都有意想当,这个时候张居正还是个臭弟弟呢。偏偏这个时候高拱还很相信张居正,而张居正、徐阶和太监冯保早已穿了一条裤子,就这样高拱傻不拉几地告诉张居正,张居正再告诉徐阶。高拱之前是裕王的讲师,是徐阶把他引到内阁里的,这下可把徐阶气得不得了,知恩图报,天经地义,你这个白眼狼。

双方矛盾逐渐公开化,这个时候我们的小张依然两边吃香,牛逼!就这样,在嘉靖皇帝去世后,双方恨不得在朝堂大打出手。高拱说徐阶遗诏造假,徐阶不屑,你有证据吗?高拱说我不在场,就这样像两个孩子吵架一样,你一下我一下。这次争执以高拱落败,我们高拱兄弟不服,你等着!

1567年三月份,京官大考核。不查不要紧,一查不合格的居然全是南方人。主持京察的吏部尚书就是山西人,没有一个山西人有问题。这谁能忍?言官马上出来叭叭叭,于是一个叫胡应嘉的吏部言官跳出来向吏部尚书开炮,指责他京察腐败,包庇乡里,打击异己。但是这个人很笨,这种做法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吏部京察完毕以后,要和本部的言官们商量,言官们都同意了才能颁布最后结果。也就是说,吏部尚书公布的这个结果,胡应嘉是同意的。既然之前同意,现在不同意,说明这是他本人居心叵测。就连智商偏低的隆庆皇帝都看出不对劲了,下令处罚胡应嘉。

高拱知道后高兴得像个三百斤的胖子。因为胡是徐阶的人,马上拿起自己的小本本,像皇上告状去。殊不知徐阶早有应对,同意让胡革职。然而暴风雨还在后面,言官平时没个屁用,一说到怼人,当仁不让。自己同伴被罚,这能忍?上奏的,私下告黑状的一大堆,任凭高拱脸皮再厚,也顶不住,无奈请辞,皇上一开始死活不同意,最后还是流着泪说分手。

其实要说赶尽杀绝也没那么严重。高拱重新上台后也只是让徐阶的两个儿子在监狱住了一段时间,徐家家底拔净而已,毕竟还有条命呢,是吧。



青年论


明朝中后期,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整个明朝变得乌烟瘴气,张居正、徐阶和高拱三人先后成为内阁首辅大臣。

高拱出身优越,家里世代为官,是个典型的官二代,这决定了他的性格,看不惯的人或者事情就直接怒怼,虽然性格不怎么好,但是最后他却成功扳倒了内阁首辅徐阶。

徐阶出身贫寒,但是才华出众被嘉靖皇帝赏识,后来在嘉靖皇帝的允许下,一举击败了严嵩,成为朝廷重臣。

高拱和徐阶两人在朝为官的时候,两人在治国问题上分歧就很严重,两人一直明争暗斗,经常正面交锋,后来隆庆皇帝上位,他还是更喜欢自己的老师高拱,对于前朝延续下来的徐阶,心生嫌隙,隆庆皇帝认为高拱完全可以胜任内阁首辅的职位。

高拱和徐阶两人实在斗得太凶,还遭到了言官们的弹劾,高拱宣布告老还乡,在隆庆二年,徐阶也在面临众多压力的情况下,上书乞休,告老还乡。

但是隆庆皇帝毕竟器重自己的老师高拱,找了个机会便重新启用了高拱,高拱成为手握大权的首辅。

而当时因为和高拱相斗,受到弹劾辞官告老还乡的徐阶,却被当时的隆庆皇帝抛到了九霄云外,高拱重新换上官服,精神抖擞,舒畅无比,权力使人陶醉,高拱沉浸其中,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老劲敌,在高拱重新得势以后,高拱就想到了要报复徐阶。

高拱和徐阶两人性格格格不入,高拱性格冲动,但是徐阶比较内敛,高拱之所以对徐阶赶尽杀绝,是因为两人在朝为官多年,双方结下了很多仇恨,而且因此高拱一直都关注着辞官回乡下的首辅徐阶,一直想抓他的小辫子。

隆庆元年,正巧当时的徐阶纵容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房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地,百姓苦不堪言,状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高阶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海瑞打击徐阶,彻底击败了徐阶,当时朝廷鉴于徐阶是前首辅,只好判了徐阶的两个儿子充军了。

高拱和徐阶本来就是宿敌,高拱的性格也属于专横类型,有仇必报,因此他对徐阶赶尽杀绝也就不奇怪了。


小聪历史客栈


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高拱与徐阶同朝为官,作为同僚,他们之间进行的政治斗争也是成王败寇。

这两个人虽然是政敌,但高拱并没有对徐阶痛下杀手,因此赶尽杀绝并没有发生,一个等着一个下台一个等着上位,这是他们之间政治争取斗争的核心!

先来说一下这两个人的关系。徐阶比高拱大10岁,徐阶从内阁首辅下台后,继任的是高拱,而高拱也是徐阶推荐入的内阁。

徐阶为什么会推荐高拱入内阁?这不是给自己垫绊脚石吗?其实也是为自己。

1566年,嘉庆四十五年,徐阶推荐高拱入内阁,拜为文渊阁大学士,裕王继位后,于1571年成为内阁首辅!

高拱原来在裕王府当裕王的老师,一直在为裕王势力集团出谋划策。在皇位继承人方面,嘉庆皇帝似乎很中意景王,而按照礼制的顺位继承应该是裕王,这让裕王府上下洪很紧张,尤其是裕王时刻无不战战兢兢。

“附中事无大小,裕王必令中使中往问”。

而高拱作为他的老师,出入朝中时刻为裕王联络朝中大臣,多方奔走,这也得到了裕王的器重。后来景王死于藩地,嘉庆皇帝确立裕王为继承人,徐阶知道高拱在裕王府的积极表现,以及他是裕王的老师的关系,徐阶才会顺势而为推荐他入内阁。

徐阶明白嘉庆迟早是要归天,嘉庆之后裕王会登基为帝,作为裕王老师的高拱自然被提携,因此徐阶推荐高拱入内阁,这不仅为朝廷推荐了人才,也让裕王也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对他有好感!

从这一点来看,徐阶多少有点讨好裕王和高拱的意思,真实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前途着想,徐阶确实不枉在朝廷混迹几十年,可谓老奸巨猾!

徐阶之所以能成为一代首辅,也是有真才实学,在人才选拔上面他也会本着为国为民去推荐有才能的人。高拱就是其中之一!

高拱,字肃卿,河南新郑人,出身在官宦之家。高拱在得势之后,盛气凌人,才略自许,也自然容不下徐阶,特别是他的强烈的抱负心理!

万历皇帝时期,明朝国内的土地兼并现象特别严重!以至于当时人们为了巴结权贵,尤其是对中举的举人,以土地作为贿赂的资源。

土地兼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特别紧张,百姓流离失所,自然土地就成为了抢手货,也因此成为“送人”的最佳选择!

土地兼并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大的官僚地主强行圈地,用欺骗或者直接掠夺的方式兼并土地。而一些小的地主为了逃避赋税,为了讨好官僚,他们也会选择把土地献给大官僚,而官僚就直接把赋税嫁接到百姓身上。如此一番操作,成就了许许多多的大地主!

而徐阶就是大地主之一!徐阶下台后,从首辅到百姓,身份虽然变化,但是,他毕竟是做过首辅,这也让他的家族在多年之间兼并了土地24万亩之多,佃农几万人!

而当时在徐阶家乡为官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海瑞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一心为民,他面对徐阶家族的土地兼并,看到百姓的苦难,他一心决定要为民请命,管管这种事!

海瑞不惧权贵,秉公办案。徐阶一看事情不妙,立马写信给自己的学生张居正,张居正就写信给海瑞,希望此事可以通融一番,但是海瑞没答应,还是惩治了他的家族人。

这件事虽然是海瑞办案,但是背后确另别有精彩之处!

徐阶在于高拱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两人是政治对手敌人,高拱不放过徐阶就是通过海瑞使了一招借刀杀人!

高拱明知道海瑞刚正不阿,做事尽心为民,也只有他才能遇事秉公办理!而徐阶回乡之后,放眼他的家乡,也只有他家族土地钱财最多,因此这是利用海瑞惩治徐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另外一方面,高拱正好借机除掉海瑞这个“刺头”,因为海瑞是个清官,不同流合污,在高拱眼里他就不是自己人,这是排除异己!

海瑞查徐阶土地兼并的事情,自然会被徐阶联合当地的地主报复,而以徐阶在朝中的人脉资源,搞掉海瑞自然是轻而易举!

在海瑞秉公办理案件的同时,徐阶给张居正写了信,张居正回过头就找人罢免了海瑞的官!

高拱这招真事一石二鸟,惩治了徐阶,也打击了异己海瑞!

“性强直自遂,颇快恩仇”—《明史高拱传》记载,可见高拱是一个很有自我个性的人,他不依附与任何集团势力,任首辅之后更是嚣张跋扈,他自然是不放过昔日的政治对手。

徐阶虽然做首辅时有很多作为,但是时过境迁,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件事最后以徐阶的失败而告终,到却可以看到朝政复杂,政治斗争的残酷,真是高处不胜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