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臨死之前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噲?

第一軍情


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出身草根,在沒有起義之前,只是泗水亭一個小亭長。每日遊手好閒,不思進取,連他爹劉太公都瞧不起他。後來因為在押送刑徒去驪山的過程中私放刑徒,所以帶眾人躲進了芒碭山。當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後,劉邦也起兵響應,並逐漸成長為一方諸侯。在楚漢爭霸過後,劉邦建立了漢朝。

而劉邦本事平平,之所以能打下漢朝江山,全靠一幫老兄弟的追隨。除了本事最大的韓信、張良和蕭何外,樊噲等將領出力最多。但劉邦臨終前卻下令讓陳平和周勃殺了樊噲,這是為何?難道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麼?殺韓信大家可以理解,畢竟韓信功高震主。但樊噲對他可是忠心耿耿啊!在鴻門宴上還救了他的性命。劉邦為何這樣恩將仇報?其實這與樊噲的一個特殊身份有關。

樊噲除了是劉邦的愛將之外,還是劉邦的連襟。他在隨劉邦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嬃,並生下了兒子樊伉。原本與劉邦親上加親,樊噲應該享受更大的榮華富貴才對。殊不知,他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劉邦建立漢朝後,皇后呂雉已經人老珠黃,而戚夫人卻依舊年輕貌美。戚夫人為劉邦生下兒子劉如意後,便常常給劉邦吹枕邊風,希望劉邦能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劉邦也覺得呂雉的兒子劉盈性格懦弱,不像自己,所以便動了換太子的念頭。

呂雉察覺到了劉邦的心思,一方面拉來樊噲這個助力,一方面向張良求助。張良建議呂雉請出商山四皓出山,只要劉邦看到太子劉盈羽翼已成,便會放棄更換太子的念頭。果然,呂雉照張良所言行事,劉邦再也不提換太子的事了。公元前195年,劉邦討伐完叛軍英布回來就病倒了。結果在這個時候,燕王盧綰也叛變了。劉邦自己無法親征,便派樊噲以相國的身份征討盧綰。

結果樊噲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向劉邦進獻讒言:“樊噲與呂后串通一氣,欲在陛下百年之後圖謀不軌,陛下需小心提防。”劉邦本就因呂后干涉朝政而不滿,又擔心自己死後呂后會針對戚夫人母子,所以當下便派陳平帶著周勃去軍中斬殺樊噲,還讓陳平儘快把樊噲的頭帶回來讓他檢驗。

陳平和周勃接到劉邦的旨意便動身了。但他們一邊走一邊琢磨,樊噲是呂后的妹夫,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是皇親國戚。皇帝現在正在氣頭上,萬一之後反悔了怎麼辦?而且眼瞅著皇帝就不行了,萬一他死後真是呂后掌權,那自己殺了樊噲,豈不是要陪葬?他們越想越覺得不能殺樊噲,至少不能讓樊噲死在自己手裡。

於是二人定下計策,把樊噲綁上囚車,押往長安。到時候要殺要剮,全憑劉邦做主。他們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結果在半路上,陳平就收到消息,劉邦駕崩了!陳平真是驚出了一身冷汗,得虧沒殺樊噲,不然自己就該下去陪劉邦了。後來樊噲官復原職,而陳平和周勃也受到了呂后的重用。所以“伴君如伴虎”,可真的不是一句空話!


Boss爆史


 這是一個好問題,值得深思。

樊噲(前242--前189年),沛人,出身微寒,早年以屠狗為業。是呂后的妹夫,深得劉邦、呂后的信任,是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將,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丞相,著名的軍事將領。

樊噲作為劉邦的連襟,是出生入死的兄弟,為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劉邦忠心不二的功臣。

那為何劉邦在臨死之前,還要殺了樊噲呢?

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樊噲與呂后走的太近,關係太過密切,已經影響到劉氏江山的穩固。劉邦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必須要剷除呂后的羽翼,樊噲在劫難逃。

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為了對抗項羽,不得已分封了許多異姓諸侯王,這對劉邦取得天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但在漢朝建立以後,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劉氏政權的穩固。樊噲在追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的過程中,東征西討,居功至偉。

但在異姓諸侯王清除的差不多的時候,劉邦又開始清理那些威脅劉氏政權的功臣啦。

前195年,劉邦擊敗叛軍英布歸來,箭傷發作病倒了。此時,劉邦又聽說燕王盧綰叛變,就派遣樊噲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征討。

樊噲帶兵出征之後,就有人對漢高祖劉邦說:“樊噲跟呂后串通一氣,等到皇帝百年之後,圖謀不軌,皇上不能不早加防範。” 

劉邦對於呂后干預朝政,早就不滿,感覺這個事情比較嚴重。於是,劉邦決定臨陣換將,採納陳平的計謀,用周勃換掉樊噲,而且讓陳平、周勃殺掉他,要求陳平儘快把樊噲的腦袋給取回來。

但陳平對周勃說:“樊噲是皇上的重臣,勞苦功高,況且他又是呂后的妹夫,是皇親國戚,位高爵顯。萬一皇上後悔了,我們怎麼辦?再說皇上病重,呂后姐妹必然會在皇帝身邊搬弄是非,到那時難免會歸罪於我們。”

 周勃一聽,也沒了主意,便問:“難道要把樊噲放了不成?”

陳平說:“放了肯定不行,咱們不如把樊噲綁上囚車,送回長安,讓皇上自己處理。”

但他們還沒有回來,劉邦就駕崩了,樊噲逃過這一劫。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陳平懼怕呂后怪罪,就立馬趕回長安,跪在劉邦靈前,大哭道:“您讓我們就地處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在已經把他押解回來,想讓您自己處理,可您卻走了,這究竟咋辦呢?”

呂后姐妹一聽,樊噲還活著,都鬆了一口氣。隨後釋放了樊噲,並恢復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其實,這事很簡單,不管你功勞多大,不管你關係多麼密切,只要你威脅到了帝王政權的穩固,就格殺勿論。不管是真還是假,哪怕是空穴來風,防患於無,一律不可避免。

伴君如伴虎,無人例外。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也有例外。手再大也遮不住天,即便是帝王也有鞭長莫及的時候。樊噲是幸運的,但劉邦最終也落在了陳平等人的股掌之中。

這不能僅僅歸於天意,許多事還是在於人謀。





初心不言


劉邦手下有位將領很牛,很兇猛,猛到什麼程度呢,猛到他進來之後,連項羽看到他都緊張,時刻保持著戒備狀態,這位牛人就是樊噲。只可惜老婆娶錯了,連累自己差點被殺,雖然自己後來是躲了過去,但是老婆兒子還是被大臣殺死了。很是可惜。算了還是先看下他的出場背景

鴻門宴的故事都聽說過,說的是秦朝末年,劉邦先打進了函谷關,引起了項羽不滿,當時項羽有40萬大軍,劉邦只有10萬人。其實即使兩個人的軍隊數量反過來,劉邦也打不過項羽,更何況還差距這麼大。真實的情況其實不是項羽請劉邦吃飯,而是劉邦為了避免被幹掉,一大早就來到了項羽軍營中請罪,然後晚上項羽又請劉邦吃了一頓,因為地點在鴻門所以稱為鴻門宴。

項莊舞劍

宴會上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范增讓項莊武劍刺殺劉邦,項伯呢反過來保護劉邦,這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來歷。哎,如果不是項伯,項羽怎麼可能最後被劉邦擊敗呢。張良一看這樣不行啊,趕緊出去把樊噲叫了進來。

史記上說,樊噲拿著劍和盾牌,眼睛瞪著項羽,頭髮都豎了起來,眼角都要裂開了。項羽也緊張的\n \n握著劍,你是誰幹什麼呢,知道樊噲身份後,賞了一杯酒和一個未熟的豬腿,然後樊噲還對著項羽說了一段話,劉邦勞苦功高,你不僅不賞還想殺他,如果這樣的話,那下一個滅亡的就是你的了。樊噲的舉動和言辭把項羽打動了,劉邦趁機溜了出去,跑回了大營,這次劉邦得救多虧了樊噲。

屠夫出身

根據史記記載,樊噲是沛縣人,殺狗的,至今在徐州還有樊噲的後人以殺狗為業,持續了兩千多年了,是當地的一道美食。

樊噲

劉邦嫡系

樊噲和劉邦從年輕時就熟悉,劉邦起兵反秦時,樊噲就是劉邦的親信,跟著劉邦東征西討,樊噲的官位不是靠劉邦賞的,都是自己真刀真槍掙回來的。這個史記中都有記載,每次斬首多少,封什麼樣的爵位,這都是樊噲拿命拼來的。

進入咸陽之後,大家都被咸陽的繁華所吸引,在加上宮裡眾多的美女,劉邦是流連忘返,還是樊噲勸誡劉邦,不要貪圖享樂,劉邦才撤出的。

之後的鴻門宴剛才介紹過了,樊噲在這個事情上立了大功,封樊噲為臨武侯。

劉邦樊噲

東征西討

樊噲屬於將才,不是帥才,打仗很勇猛,是劉邦手下最勇猛的將士,他打仗經常帶著人率先登城,斬殺俘虜敵軍。

平叛主力

當年為了擊敗項羽,劉邦封了很多異姓王,這個時候雙方沒有共同的目標,分歧越來越大,加上劉邦不斷開始清洗項羽的舊部,導致了異姓王開始造反,這個時期樊噲成為了平叛的主力。

史記說是,樊噲跟隨漢高祖劉邦討伐燕王臧荼,樊噲俘虜了臧荼,平定了燕地。韓信被封在楚低,劉邦怕他造反,想把韓信抓起來,這事又是樊噲劉邦辦的。

樊噲一身帶兵打敗了七支部隊,攻下五個城池,平定六個郡,五十二個縣,俘虜了十二位將軍。

呂后

死裡逃生

樊噲一生對劉邦是忠心耿耿,還娶了劉邦的小姨子呂后的妹妹做老婆,倆人成了親戚關係。但也是這層親戚關係,差點讓樊噲死掉。

劉邦的發小盧綰,在劉邦病重之後發動叛亂,劉邦讓樊噲帶兵前去平叛,樊噲前腳剛走,後面有人對劉邦說,樊噲計劃等陛下百年之後,殺掉戚夫人和趙王如意、劉邦一聽就火了,一個是自己的愛妃,一個是最近喜歡的兒子。把陳平叫了過來,讓他和周勃一起去樊噲的軍營,殺死樊噲,讓周勃帶兵平叛。

陳平這個是人,在當時絕對是隻老狐狸,他都算計好了,殺了樊噲那就得罪了呂后,自己以後沒好果子吃,如果不殺樊噲那就得罪了皇帝,現在就沒好果子吃。思來想去陳平想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來到軍營,把樊噲綁了起來,帶回去讓皇帝處置。

劉邦臨終前想殺樊噲

結果走到半道上就的到消息,劉邦駕崩了,大漢朝的掌門人變成了呂后,陳平心想還好沒殺樊噲,要不然自己命就沒了。就這樣樊噲總算撿回了一條命。

妻兒被殺

樊噲雖然在劉邦手下死裡逃生了,但是他妻子和兒子的結局並不好,特別是他老婆,呂后的妹妹呂嬃,仗著自己姐姐是太后,為所欲為,得罪了太多的人。呂后死後,陳平周勃等大臣誅殺了呂氏家族,就是在這次動亂中,樊噲的老婆呂嬃被大臣亂棍打死了,他和樊噲共同的兒子也被大臣所殺。

據說是樊噲留下的配方

樊噲後人

漢文帝繼位之後,覺得樊噲的功勞還是很大的,所以讓庶出的樊市人繼承了樊噲舞陽侯的爵位。樊市人去世之後,樊市人的兒子樊他廣繼承爵位,不過沒多久被人告發,說樊他廣不是樊市人親生的,沒有權力繼承爵位,樊他廣被奪去爵位貶為平民,就這樣樊噲的爵位正式被廢除。

此後樊噲的後人,就又幹起了樊噲的老本行賣狗肉,而且人家有祖訓,只做生意不做官。至今已經2000多年了,在徐州一代很有名氣。


嘉佑風雲


中國有一句古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是漢高祖劉邦,卻做了一件與之相反的事情。在項羽所設的鴻門宴上,劉邦的性命多次受到威脅,千鈞一髮之際,大將軍樊噲勇闖帳營,絲毫不懼項王,據理力爭,將劉邦安然救出,護送回營,這救命之恩,是天大的恩情。劉邦與樊噲還是連襟關係,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娶了呂嬃,呂嬃是呂雉的妹妹,所以樊噲很信任劉邦,是劉邦的鐵桿粉絲。劉邦稱王后,樊噲成為第一批受封侯爵的人,建國後,又被封為左丞相,位高權重。然而,劉邦在臨死之前,卻曾下令賜死這位救命恩人,這又是為何?

《史記》原文是怎麼記載這件事的:盧綰反,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孝惠六年,樊噲卒,諡為武侯。

《史記》很清楚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劉邦之所以要殺樊噲,是有背景的,這一微觀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劉邦反應了一個線索:樊噲與呂后結為私黨,這將對以後的趙王不利,構成了威脅。

歷史沒有記載是誰向劉邦反應了這一情報,或者壓根就沒有任何人向劉邦反應,樊噲原本就是呂后的妹夫,又同屬豐沛派系,這倆人結黨基本上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誰反應的情報,或者是有沒有人反應這一情報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劉邦想趕在自己乘鶴西去之前再夯實一下劉家江山,再為太子鋪平道路。

然後,皇帝的詔令也有無效的時候。

當陳平與周勃這倆老臣領命趕到燕國之後,並沒有遵旨立即殺掉樊噲,而是選擇了將樊噲帶回長安交付給皇上發落。

足智多謀的陳平之所以敢於這麼幹,是因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誰都知道樊噲是呂后的死黨,是劉邦與呂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劉邦已經併入膏盲,隨時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當樊噲被押送至京城長安時,劉邦已經駕崩了,於是,呂后一聲令下,押解在半路上的樊噲無罪釋放,官復原職。就這樣,樊噲死裡逃生逃過一劫,在此後的數十年間盡享榮華富貴。劉邦的第三項措施就此泡湯。

劉邦殺樊噲的原因是什麼呢?

劉邦死的時候樊噲正在外面平叛。此時的樊噲是有兵權的。樊噲的老婆是呂后的親妹妹,樊噲親近呂后集團是明顯的。晚年的劉邦已是驚弓之鳥,自己的另外一位生死兄弟盧綰造反之後,恐怕此時的劉邦已經不相信任何人了。當時劉邦聽說樊噲要處死自己最心愛的戚夫人,劉邦自然無法接受。劉邦想殺樊噲的宏觀背景就是:威懾呂后,或者說是剪除呂后的臂膀,確保劉家江山不變色。關於這一點,非常遺憾的是:劉邦駕崩之後,呂后就大動干戈了,不僅戚夫人、趙王劉如意被殺,甚至連劉友、劉恢、劉建三個皇子也被殺。


娛樂劉三姐


話說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後,便開始大肆屠殺功臣,韓信、英布、彭越、陳豨等一個個蓋世功臣都死於他的利劍之下,一時間人人自危。

而這裡功臣有兩個人很特別,一個是盧綰,盧綰出身於地主之家,但因為和劉邦是一個村子裡的,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兩人從小就是鐵哥們的關係,後來盧綰跟隨劉邦闖蕩社會,後又最早追隨劉邦起義。雖然在建漢過程中功績不如韓信等人突出,但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稱帝后待他並不薄,封了他做燕王。而另一個是樊噲,樊噲和劉邦是連襟關係,這是別人無法相比的,同時,樊噲在鴻門宴及楚漢爭霸中多次幫劉邦脫險,可以說是劉邦的“救命恩人”。而劉邦臨死之前之所以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噲,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事情的起因是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引起的。原來隨著朝中原封大王的一個個被誅殺,這個時候非劉氏宗族的異姓王已經是稀有動物了,只剩下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臣。

陳豨是韓信的部將,封代相時,因為其賓客眾多,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劉邦疑心會有變故,就命人追查陳豨的賓客違法的事,其中不少牽連到陳豨。陳豨非常害怕,慌亂之下索性造反了。被劉邦打敗後,陳豨走投無路之下逃到了匈奴,劉邦並沒有放過他,派 “奪命殺手”周勃去“斬草除根”。周勃果然不愧是劉邦最得力的部將之一,他利用“和親蜜月”和還處於搖擺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後,集中火力很快就消滅了陳豨這個反革命團伙。

但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中還生出一些是非來,“說服”和“溝通”匈奴的外交政策是燕王盧綰去辦的。

但周勃因為和盧綰有間隙,回到朝廷後,馬上遞給劉邦一個奏摺:燕王有造反的跡象啊!

劉邦馬上派出了手下兩個親信審食其和趙堯去燕地搞調查,同時,下詔書召盧綰入京。

接到詔書後,盧綰就犯難了,韓信當年被擒那一幕又出現在眼前。去還是不去,讓他左右為難。最終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勸他千萬別去自投羅網。於是怕極了的盧綰最終還是決定拒絕入京。

審食其去調查也只是走了一下過場,然後抓住盧綰不肯去京城問題上大做文章,直接上奏:盧綰不肯來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劉邦大怒之下派出他的連襟樊噲帶兵去平定盧綰。

然而這次事情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樊噲走到半途時,他自己也將面臨人生中的一場大浩劫。

原來,樊噲帶兵出發後,劉邦手下一個親信侍衛,因為當年一點個人私怨而忌恨樊噲,又見病重期間的劉邦對戚姬很是憐愛,對呂后大為反感,甚至一見到呂后和太子就會發起無名的火來,深惡痛絕的態度很明顯。於是這個侍衛就乘機進讒言,說呂后和樊噲因為“血緣”關係,他們“勾搭”在一起,準備等陛下您死了之後,謀權奪位,讓劉氏天下變成呂氏天下。

此時已病入膏肓的劉邦聽了大吃一驚,他心裡嘆道:看來這年頭除了自己,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相信了。於是,他馬上把陳平和周勃兩大心腹叫來。讓他們兩個馬上去把樊噲的人頭提來見他。當時劉邦吩咐的還有板有眼,陳平負責捉拿樊噲,周勃去負責平定盧綰之亂。

陳平和周勃哪裡料到劉邦突然要殺他的連襟,這一驚非同小可。但劉邦此時已是“難得糊塗”了,知道再勸也沒有用。於是他兩人合議了一下。決定把劉邦的“砍人頭”先變成“抓住人”再說,至於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而事實也正是因為他們兩個私自變通,才最終保住了樊噲的性命。因為劉邦不久就撒手西歸了,接下來的事很簡單了,掌握實權的呂后自然赦免了樊噲,也使得劉邦避免了殺害連襟及救命恩人的惡名。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我們先看一下《史記》原文是怎麼記載這件事的:盧綰反,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孝惠六年,樊噲卒,諡為武侯。

《史記》很清楚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劉邦之所以要殺樊噲,是有背景的,這一微觀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劉邦反應了一個線索:樊噲與呂后結為私黨,這將對以後的趙王不利,構成了威脅。

歷史沒有記載是誰向劉邦反應了這一情報,或者壓根就沒有任何人向劉邦反應,樊噲原本就是呂后的妹夫,又同屬豐沛派系,這倆人結黨基本上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誰反應的情報,或者是有沒有人反應這一情報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劉邦想趕在自己乘鶴西去之前再夯實一下劉家江山,再為太子鋪平道路。

然後,皇帝的詔令也有無效的時候。

當陳平與周勃這倆老臣領命趕到燕國之後,並沒有遵旨立即殺掉樊噲,而是選擇了將樊噲帶回長安交付給皇上發落。

足智多謀的陳平之所以敢於這麼幹,是因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誰都知道樊噲是呂后的死黨,是劉邦與呂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劉邦已經併入膏盲,隨時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當樊噲被押送至京城長安時,劉邦已經駕崩了,樊噲自然脫險,官復原職,劉邦的第三項措施就此泡湯。

劉邦想殺樊噲的宏觀背景就是:威懾呂后,或者說是剪除呂后的臂膀,確保劉家江山不變色。

關於這一點,非常遺憾的是:劉邦駕崩之後,呂后就大動干戈了,不僅戚夫人、趙王劉如意被殺,甚至連劉友、劉恢、劉建三個皇子也被殺。


大叔煮史問道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問題有幾層意思:一,樊噲是劉邦的救命恩人;二,劉邦快死了;三,劉邦要殺樊噲。四,最後結果如何。下面蘿蔔給大家分開來解讀。

為什麼說樊噲是劉邦的救命恩人。這個大多數人都知道,鴻門宴樊噲闖帳。具體過程我就不再贅述了,我說下樊噲和劉邦的關係。

樊噲是殺狗,賣狗肉的出身,沒什麼文化,講義氣,從劉邦一開始起義就跟隨他,加上雙方是連襟,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娶了呂嬃,呂嬃是呂雉的妹妹,所以樊噲很信任劉邦,是劉邦的鐵桿粉絲。

樊噲可以說是劉邦最親近的人,甚至劉邦最初犯罪後在芒碭山流亡,沛縣縣令及蕭何就是讓樊噲去把劉邦請回來的,沛縣縣令為了讓劉邦回來,肯定要派他最信任的人去。樊噲就是劉邦最信任的人。

接下來,我們說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是和劉邦殺樊噲有直接的關係的,盧綰。盧綰和和劉邦是發小,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盧綰的親戚和劉邦的父親劉老爺子關係很好,倆人出生的時候村民們拿羊酒到一塊祝賀兩家人。

你小時候有這樣關係的小夥伴會怎麼樣,那肯定是死黨啊,一塊玩。所以劉邦起義後,盧綰也是跟隨劉邦的鐵桿粉,甚至可以說是腦殘粉。

由於盧綰與劉邦的關係,盧綰可以直接出入劉邦的臥室。這種親密關係,只有樊噲連襟才能做到,盧綰也可以!甚至劉邦當皇帝后,盧綰可以自由出入皇宮。

盧綰和樊噲可以說是劉邦關係最好的朋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所以對於他們的信任自然非比尋常。但是有一件事的發生,打破了這種關係。

劉邦登基為皇帝后,逐步剿滅異姓王,燕王臧荼謀反,平定候,盧綰被封為燕王,鎮守北疆。劉邦平定陳豨叛亂的時候,燕王盧綰和匈奴有過聯繫。在劉邦平定完陳豨叛亂後,盧綰的偏將說盧綰和陳豨有關係。

劉邦懷疑,就想把盧綰找來問下,盧綰稱病不敢去,連續派了兩撥人去傳旨,盧綰都沒去。劉邦就派人問了盧綰的的親近小官,盧綰害怕被殺,就躲起來了。但是因為劉邦和盧綰的關係很好,所以劉邦並沒有再追究。

後來,劉邦重病,呂后管理國家,盧綰說了呂后的幾句壞話,被審食其報告給了劉邦。劉邦聽到後,非常憤怒,說了句“盧綰果然謀反了”,這句話是病中的劉邦咬牙說出來。可見劉邦對盧綰這種即羞且恨的複雜關係,就派樊噲出兵去攻打盧綰。

不久,劉邦帶病去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被不名AOE,一隻箭,射中了,病中加病,史書記載“疾甚”。這就是問題中的第二層意思,劉邦快死了。

在劉邦病懨懨的時候,有人誣陷樊噲,說樊噲與呂后勾結,只要皇帝一死,就興兵殺趙王如意和戚夫人。史書用的是惡,就是誣陷,就是說樊噲並沒有真的謀反。

但是劉邦之前被盧綰謀反搞得有點心冷,盧綰是他最親近的人關係最好的人,都謀反了,現在聽到樊噲也謀反了,劉邦當時病重,也沒有去驗證樊噲是不是真的謀反,腦袋一昏,十分生氣。

劉邦大怒,因為樊噲是去頂替並攻打盧綰的,接連兩次的打擊,他最終採納陳平的建議,帶周勃去把正在平定燕地的樊噲替回來,周勃替樊噲平叛,掌軍後就把樊噲殺了。這就是這個問題的第三層意思,劉邦殺樊噲。

陳平很滑溜,並沒有殺樊噲,而是把樊噲押送回京。在陳平押樊噲回京的途中,劉邦去世了,回到京城後,呂后就赦免了樊噲。這個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看下。

第四層意思,劉邦殺樊噲,結果樊噲並沒死,憑藉和呂后的關係,樊噲過得很好,壽終正寢。再說盧綰,盧綰率幾千人在邊塞,準備等劉邦病好了,親自入朝謝罪,後來劉邦死了,他就直接逃到了匈奴,最後死在了匈奴。


蘿蔔說


劉邦臨死前下令要殺樊噲,究其原因是樊噲“大嘴巴”亂講話,劉邦聽到後有點擔心,於是下令斬殺樊噲。

樊噲說了些什麼話讓劉邦起了殺心呢?

咱們先了解一下樊噲這個人。他和劉邦是老鄉加好朋友,樊噲從小是個殺狗賣肉的。民間有句話叫做“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這裡的“屠狗輩”指的就是樊噲之類的人。

劉邦愛喝酒,二人經常在一起喝酒侃大山,慢慢成了莫逆之交。



(劉邦和樊噲)

話說劉邦沛縣起兵後,樊噲投身劉邦麾下。有時候殺人和殺狗有相似之處,樊噲在戰役中屢次立下奇功,官職越升越高,最後成了劉邦的得力干將。

尤其是在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樊噲在危險時刻突然闖進酒場,用盾牌撞倒兩個衛兵,從腰間掏出刀割豬肘吃肉,項羽見樊噲一副英雄氣概,討好問道:“壯士能喝酒不?”

樊噲朗聲答道:“死都不怕還怕喝酒嗎?於是接過項羽遞過來的酒一仰而盡。”

講真樊噲在氣勢上鎮住了項羽,樊噲痛斥項羽對朋友不夠意思,聽信讒言……

有道是“英雄惜英雄”,就在項羽陷入沉思時,劉邦假稱上廁所,把樊噲叫了出來,劉邦騎上馬,樊噲和幾個隨從保護他回到了漢軍大營。

說實話,鴻門宴上沒樊噲鬧這一出,劉邦能不能活著出來還是未知數。後來劉邦封其為“舞陽侯”,食邑1500戶。



(樊噲在鴻門宴上)

除了這些,樊噲和劉邦還有另一層關係。

樊噲的老婆呂嬃和劉邦的老婆呂雉是親姐妹,換言之樊噲和劉邦是連襟。

原來劉邦娶了呂雉後,呂雉當了皇后把小妹嫁給了樊噲,呂后這樣做是為了壯大呂家勢力。

眾所周知,劉邦在稱帝后寵幸“小三”戚夫人,戚夫人曾經想讓她和劉邦生的兒子劉如意做太子,劉邦經不住戚夫人吹枕頭風,萌生了“廢長立幼”的念頭。後來呂雉得到消息後,求計於謀士張良。

張良為呂后出了一計,讓呂后請出世外高人——“商山四皓”。這四位老頭是曠世奇才,劉邦曾重金邀請出山輔佐自己,但被四位老者婉言拒絕。

也不知道呂后用了什麼辦法,竟然把四位高人請來輔佐他的兒子、當時的太子劉盈,劉邦看到四位高人輔佐太子,認為劉盈翅膀硬了,不能輕易廢黜,於是打消了“廢長立幼”的念頭。



(戚夫人和劉如意)

雖然戚夫人的陰謀沒有得逞,但是已經被呂氏家族恨之入骨,這裡面也包括樊噲。

就在劉邦病重期間,樊噲和朋友喝酒,可能喝得有點飄了,樊噲口無遮攔道:“高帝(指劉邦)一死,我把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砍了”。

在飯局上說的話,被樊噲的某個朋友密報給了劉邦,(到現在不知道是誰出賣了樊噲,可見飯局上也不能亂說話)。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

劉邦聽到後深恨樊噲,心想我還沒死樊噲就說這樣的話。劉邦為了心愛的女人(戚夫人)和兒子(劉如意),決定派人去前線斬殺樊噲。

劉邦傳旨讓謀士陳平和名將周勃來執行斬殺樊噲的任務。陳平和周勃領命前往。



(陳平)

走到半路上,陳平對周勃說:“現在皇上眼看要掛了,派咱倆去殺樊噲,假如皇上死了,呂后掌權能饒了咱倆啊!畢竟樊噲是呂后的妹夫。”

周勃說:“咱不執行皇上命令也不行”。

陳平道:“不如咱們把樊噲押解回宮,是殺是剮皇上看著辦吧。咱倆誰也不得罪。”周勃一聽連連稱妙。

陳平和周勃到了前線把樊噲押解回宮,等一行人快走到長安時,在路上聽說劉邦駕崩了,陳平大驚失色,急忙對周勃說:“你先慢慢押著樊噲走,我騎快馬進京,防止有人在呂后面前誣告咱倆。”

陳平馬不停蹄飛奔入宮,來到劉邦靈前跪下痛苦失聲,一邊哭一邊唸叨:“皇上你讓我和周勃去斬殺樊噲,我們把樊噲押回來聽憑你處置,誰知你咋就去了,嗚嗚嗚嗚……”



(呂后)

陳平說這些話其實是說給呂后聽的,意思是表功勞,呂后聽罷長舒了一口氣,心中十分感念陳平和周勃。後來樊噲、陳平和周勃官升一級,最後落得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秉燭讀春秋


樊噲,西漢開國元勳,漢高祖劉邦“發小”,後來又娶了呂后的妹妹,與劉邦成了“連襟”,學過《鴻門宴》的都知道,他曾親赴敵營救過劉邦一命。可就是這樣一位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人,劉邦晚年,居然只因為小人一句讒言,就對他動了殺心。這些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樊噲,早年間是個“賣狗肉”的,劉邦起義後就隨其左右東征西討。他確實很能打,史記中清楚記載其大小戰爭中斬首人數,平均都在15人左右,最多一次有20多人,而在抵抗名將章邯時竟然帥先登城,更足見其勇猛。有人會說,這和他的職業有關,但是他還有一件事卻令人意想不到。

攻陷關中後,眾多將領甚至劉邦,都被眼前富麗堂皇的宮殿和妖嬈婉約的美女迷得“走不動道”了。是樊噲,第一個提出不要貪戀榮華富貴,並極力勸他及早還軍灞上。“賣狗肉”的,能看出還有一隻甚至更多眼睛盯著關中,很不容易,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能一直活到孝惠帝時期壽終正寢,關鍵在於梁啟超送他的四個字“深明大義”。

鴻門宴上,范增指示項莊暗害劉邦,項伯卻一直阻撓,項羽則是矇在鼓裡。千鈞一髮之時,樊噲闖了進來,在項羽賞賜酒肉後沒有客氣,並直言項羽“違背誓言,親信小人”。他的直率和坦誠,給人留下來深刻印象,也打消了項羽發難劉邦的心思。臨走時,劉邦還在猶豫要不要告辭,樊噲能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樣的話,勸他當機立斷,保命要緊。前後足以說明,樊噲雖然五大三粗,可是大事上一點都不“糊塗”,有時比劉邦都強,更不用說一些只會搖唇鼓舌的儒生。

漢高祖晚年,因為病重不想見人,就命令侍衛不許任何人探視,大臣們誰也不敢進去。最後樊噲忍不住了,直接闖了進去,劉邦見了很詫異,他卻說“咱們一起打天下的時候,真爽呆了,如今天下平定了,卻這麼頹。您病重了,我們很緊張啊,您也不和我們議事,跟前就一個太監,您難道忘了秦朝的趙高了麼?”此時的樊噲,沒人再敢說是莽夫了,他的頭腦裡已然裝著的是國家大事,而不是一己私慾了。別人也許沒看到這些變化,但劉邦心裡暗暗發現了。

後來,劉邦剪滅了眾多異性諸侯王,呂后設計害死了韓信,蕭何、張亮卻“隱居”蟄伏了起來。盡力了眾叛親離後,劉邦開始變得更“理性”了,別人只說了一句“大王百年之後,如果只剩下呂后和樊噲……”,他就對樊噲也起了殺心,此時的樊噲,似乎不再是那個頭腦簡單的“發小”了。一路走來,那些平時喝酒吃肉就滿足的“發小”們,似乎再不那麼容易打發了,財富和女人甚至都無法換回他們的初心,好像唯有權勢和地位才能滿足他們的野心,甚至不惜與我刀兵相見。這就是樊噲必死無疑的理由。

幸好,樊噲“傻”人有“傻”福,他甚至比劉邦活的更久,而且是安享晚年。


矛與盾1949



我以一個劉姓的身份告訴你們:我們姓劉的沒有幹過這事,不信你們有膽去問問樊噲……



其實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劉邦擊敗英布回來舊傷復發已經臥床不起了、又聞盧綰叛變那個急啊!現在身邊只有位居相國的樊噲就命令樊噲去帶兵誅殺盧綰。怎料想樊噲前腳走後就有人告知劉邦,樊噲密謀呂后打算自己死後鬧事。劉邦此時心想(都以為我要死啊!一個個不服咋的,我死也要先讓你們兄弟幾個去給老子佔個地方去)!



遂立刻找來陳平周博商量怎麼把樊噲辦了,三人定下由陳平去樊噲大帳傳召引樊噲自己出來接召。樊噲見陳平來了,那還以為又有啥好事呢!急忙出營迎接,怎料這倆貨上來就是一頓五花大綁接著就拉入囚車帶去長安!



不是說殺嘛?為何帶去長安呢?這就是陳平的高明之處。陳平心想劉邦不知聽哪個小人說的樊噲要某反,萬一劉邦後悔了,那不的連我一起殺了啊!再說劉邦你們要殺呂后的妹夫,那呂后又是好人嘛?你們連襟的事還是你們自己處理吧!



一路奔著長安去了,半路傳來劉邦病故的消息,陳平周博本來就算計好了送到劉邦面前讓他自己處置,這下好了,劉邦病故呂后掌權了。這怎麼解釋呢?倆人商量好這事一定得先到長安解釋下,萬一呂后發怒那還得了。於是上演了陳平哭死人話活人的故事,快馬到了劉邦遺體前痛苦:皇上啊你讓我殺樊噲我沒有聽你的,我把他綁了心想你們自己家的事還是得和你媳婦商量下啊!不聽媳婦的話怎麼發家致富啊!謝謝看我,小編碼字也不容易看完點個贊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