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作為“槓桿結構”而震撼建築界的真武閣,是古人崇尚自然,渴望與天地交流,從而獲得一種精神昇華的神奇建築。1982年真武閣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列為江南四大名樓。


真武閣神奇在哪裡


神奇在這是一座全木結構的明代建築,不含一丁點的鐵器,雖歷經了400多年的風雨雷電和地震襲擊,樓閣卻依然完好如初。


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真武閣全景

這其中的奧妙何在呢?事實上,身懷絕技的建築師們,一開始就很好地解決了建築結構內力與外力的矛盾,在以靜求動、以動求靜、虛實相間、剛柔互補,陰陽合一、適量適度中求得了整體結構的平衡與穩定。1962年,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到真武閣進行詳細考察後說:“在木結構建築中,乃至現代任何金屬建築中,主要依靠槓桿作用來維持一座建築的平衡,是我從來沒有看見過的。”


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那是充滿理想主義和浪漫氣質的盛唐時代,一位同樣與詩歌有著深厚情結的詩人元結,到任容管經略使。詩人就是詩人,即使在建造經略臺的時候,也不會忘記詩歌的使命。在操練軍士之餘,詩人更熱衷於登高遠望,吟詩誦詞。公元759年,“天子經營天下,略有四海”的經略臺在容縣落成。
明朝初年,經略臺被一再擴建,築樓閣到三層。並吸收了當地壯、瑤民族的穿鬥式木構架形式,形成國內罕見的底層架空閣樓建築
。於是便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經略臺真武閣。


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真武閣為清一色的木質結構,樓閣皆用質堅如石的鐵黎木建成。閣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四四方方呈一座正方塔形狀,臨江而立,坐北朝南,穩穩當當。閣頂塑有龍頭,再往細處打量,黃瓦寬簷,簷角精雕雲龍,口滾金珠,凌空躍出;閣頂塑有龍頭,雕有麒麟,平添幾許豪放和瀟灑。然而,令人驚歎的還不是這些雕樑畫棟,如果僅僅把美感寄託在真武閣的樓型、樓身、樓體上,那絕不屬於真武閣的奇思妙想。那麼,真武閣又憑藉什麼令古往今來的遊客歎為觀止呢?


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登上樓閣,你會發現,這是一座沒有牆壁的樓閣,在縱橫交錯的3000多根鐵黎木的相互支撐中,也沒有一粒金屬,四面來風可以隨意穿梭遊蕩。為了保持這種穩定性,真武閣的建築師們挖空心思地聯想到用柱子來進行重量承載。


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眼前,20根柱子勻稱地排列在我們眼前。柱腳落在白石圓墩上,石墩根植於2米深的沙土。在直立的20根柱子中有8根柱子直通頂樓。而二樓4根吊柱的底部雖然緊靠木板地面,卻不落地,離地板約有3釐米,手指能從懸空柱子的底部穿過。原來,從樓底直通頂層的8根大柱已承擔了全樓的重量,另外4根懸空的柱子則是依靠穿過簷柱的橫樑與從四角伸出的斗拱、瓦簷相互支撐,以樓角的簷柱為支點形成了重心平衡,並增加樓層的穩定性。試想,為了打破下大上小傳統型的塔形構圖,真武閣的建築師們花費了多大的心思和功夫,硬是將樓閣的底層全部架空,把巨大的體量支撐在落地的20根木柱上。此種逆向思維,如果沒有高深的力學知識,實在難以完成!


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此外,真武閣精妙的創意還表現在設計的建築形態上。真武閣共有三層,按照古代建築的常規,每層斗拱一般均無多大的差異,真武閣則不然,每層斗拱都要花樣翻新,如底層是如意斗拱,二層為插拱,三層為帶有下昂的斗拱,讓人感到新奇且大開眼界。又如:二層樓挑簷,在三層樓也挑簷,看似“重簷”,但決非“重簷”;說是一座三層建築,倒更像是一座單層建築所擁有的三層重簷。此外,縱觀局部處理,也是凹凸得當,明暗有序,虛實交織;建築上的圓柱形、立方形、錐體形、平行六面形,無處不在。造型上的清新飄逸,色調上的清雅柔和,增強了樓閣的節奏和藝術內涵。


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天南傑構,真武閣贏得古往今來建築同行的一致讚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