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把山東省聊城地區的館陶縣劃給了河北邯鄲?

永恆的珍珠紅


“為何把山東省聊城地區的館陶縣劃給了河北邯鄲?”作為館陶人,特別是歷史領域創作者對這個問題當然很熟悉了。所以在看到這個問題之後專門把所有答友的回答看了一遍,感覺有必要把館陶的歷史特別是跟山東省的淵源介紹一下,然後再說為什麼從山東省劃給河北省。

館陶縣歷史沿革

館陶縣得名於戰國時期,因縣城北七里有陶丘,趙國置館驛於其則,故名館陶。當然這個陶丘在經歷了黃河多年的泛濫已經找不到了。在西漢時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時候,把這裡設成了縣,這就是館陶縣的開始。

而到了公元前170年左右的時候,漢文帝把他的長女劉嫖封在了此地,因地名而得封號“館陶公主”,並不是像其他的回答者所答的因封號而得地名。不但劉嫖被封為了“館陶公主”,漢宣帝之女劉施施、光武帝劉秀之女劉紅夫以及唐朝時期的李淵第十七女都被封在了這裡,同樣被稱為“館陶公主”。

元朝時期的至元二年(1265年)改屬濮州,隸屬山東省,為館陶縣屬山東省之始。明代洪武初(1368年)館陶縣屬山東省東昌府。清朝承明制,依然屬山東省東昌府。

民國元年(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館陶縣屬濟西道。民國3年(1914年),濟西道更為東臨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山東省政府。民國25年(1936年),全省下設十二個行政區,館陶縣屬第六區。1938年5月,館陶縣抗日政府成立,屬中共魯西北特委,後屬魯西北行政委員會領導。1940年8月,館陶縣由魯西行署第三專署改屬冀南行署第三專署。1945年11月,館陶縣由冀南行署第三專署改屬第一專署。1949年8月,撤銷冀南行署,館陶縣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管轄,此為館陶縣歸河北省之始。1952年10月,館陶縣由河北省邯鄲專區劃歸山東省德州專區。1953年1月,館陶縣由山東省德州專區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1965年1月,館陶縣由山東省聊城專區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

由此可見,館陶縣在國家有了省一級的行政區劃以後,在長約700年左右的時間裡都屬於山東省,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因為形勢的需要行政區劃有些不明朗,隨後歸河北省,然後幾經山東省、河北省頻繁的調整,最終於1965年劃歸河北省,直到今天。

為什麼要由山東省劃到河北省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治理海河的需要。1964年,為了治理海河流域水患,減少邊界水利糾紛,國家對河北省、山東省的省界進行了重新劃分,以衛運河和四女寺減河為界,河左岸為河北省、河右岸為山東省。這一分不要緊,造成了一大堆臨省界縣城,比如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這三個縣或者縣級市的駐地都瀕臨以衛運河為界的河北、山東兩省省界。

而館陶縣在此之前是以衛運河為中軸線,左右兩岸面積基本對稱相等的,由於這些簡單粗暴的以衛運河為界的劃分方式,河東岸部分被劃給了山東省的冠縣和臨清市,河西岸仍稱館陶縣,劃給了河北省。縣域面積由原來的830多平方公里減少為456.3平方公里。

如果您感覺有用,請關注頭條號《大運河時空》,一個歷史領域的館陶人運營的頭條號。


大運河時空


認真的說,館陶縣位於河北省與山東省的交接地區。在歷朝歷代的行政劃分中,館陶縣有的時候隸屬於河北省,還有的時候隸屬於山東省。在建國的初期,館陶縣隸屬於河北省下轄的邯鄲專區。在當時,曾經出現了著名的平原省,包括了河北省南部、山東省的西北部、河南省的北部。1952年,平原省被撤銷,有一些地區就分不清了。有部分屬於山東省的地區被劃分給了河北省,這等於山東省吃虧了。

為了補償山東省的損失,河北省把館陶縣和臨清縣劃給了山東省。其實,就等於兩個省換了一下地盤。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好幾次,河北省南部的南樂縣、清豐縣等4個縣劃入了河南省,作為補償,河南把自己的臨漳縣等3個縣還給了河北省。館陶縣被劃入了山東省之後,先後屬於德州和聊城兩個地區。請注意,當年的館陶縣可是一個面積、人口都很大的縣。處於各方面的原因,山東省把館陶縣分成了三份。

把館陶縣的140多個村,換分給了其他的縣。經歷這次分家之後,館陶縣的管轄區小了一半。就在第二年,也就是1965年,館陶縣從山東省重新劃給了河北省,而且還是邯鄲地區。巧得很,小編讀大學的時候,一個同學就是館陶人。可能是他自己的感覺,他始終認為聊城更有歸屬感。他說自己家裡人有什麼事情,一般不去邯鄲,而是去臨清和聊城。其實,三省交接地區的人們,口音和生活習慣都非常的接近。


愛歷史的三井壽


“館陶”地名的由來,最早出自漢代,是漢武帝劉徹姑姑(館陶公主)的封地,是一個古老地名!她包括的範圍實際要遠遠大於目前館陶縣轄區,而且確切地址也是幾經變換。現在的館陶縣是在繼承古地名基礎上演化而來,可以說包含了歷史、地理、兩種文化(齊魯、燕趙)。

有一種說法“館陶”從山東劃給河北,完全意義上來講這只是長遠歷史經歷中,一種很自然行政調整。在中國歷史有史料記載的五千歷史上,冀魯交界地區所屬歷代都有變化。新中國建立後,冀魯兩地劃分是根據千百年來習慣性的劃分。

實際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冀魯交界地區根據國家職能變化,都有幾次很大調整。五十年代前期,因為撤消了平原省(在冀魯豫交界地帶,省會在新鄉,1955年撤省),冀魯兩省邊界就有了輕微調整。

“館陶”這次行政大變化是1965年國家為了根治海河,並由此確立職能責任,以漳衛河、大運河東西兩岸為界,進行了兩省範圍內大規模調整。

涉及地區有河北邯鄲、邢臺、衡水,山東聊城、德州幾個地區。“館陶”變動算是較大地段之一。確切來說把“館陶”一分為東西二個部分,東部分保留給了山東省聊城冠縣,衛運河西部分,包括縣城劃給了河北邯鄲。由此產生了今天的河北館陶縣。

探討人文史地,專注關漢卿故里文化研究,敬請關注天邊做岸!!!


天邊做岸


現在的河北省館陶縣,是3000年古城邯鄲管轄的一個小縣,這個小縣地理位置位於河北和山東兩省之間,所以說歷朝歷代這個小縣一直都是在山東河北兩省之間徘徊,但是最後一次館陶縣劃歸河北是在1965年,也就是說1965年之後,館陶縣就歸了河北,從此以後一直沒有在動過。

館陶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以衛運河為界與山東省冠縣、臨清市毗鄰。館陶縣在西漢初的時候就已經建縣,距今已經有2200年的歷史,也是一個千年古縣,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館陶縣改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一百多年以後的1489年,館陶縣隸屬臨清州。



一直到了清朝以後,館陶縣又改屬山東省東昌府管轄,清朝滅亡以後的1928年,館陶縣又屬於山東聊城,此後的1949年館陶縣又屬於河北邯鄲,過幾年之後的1952年,館陶縣重新劃分為山東管轄,一直到1965年館陶縣歸屬了河北邯鄲之後就沒有再變過。



乍一看的人覺得是挺亂的,一個小縣在兩省之間來來回回的穿梭,主要因為這個小縣在山東和河北兩省的邊緣上,原來在河北和山東兩省之間有一個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被撤銷,河北省為了補充山東的損失所以把館陶劃給了山東。

總結:歷朝歷代,區域和變動的劃分是正常的,所以也就不必糾結為什麼會把館陶規劃給河北,因為千百年這個小縣一直在山東河北兩省之間穿梭,所以沒有什麼奇怪的。


佳寧姐姐說歷史


看了前面的回答,長篇大作也好,長話短說也罷,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一句話,就是1963年夏天8月份的颱風,帶來的大暴雨,集中降在了晉東南、豫北的漳河、衛河上游,造成漳衛河河水氾濫、決堤。館陶、臨清、武城縣都是騎在漳衛河兩岸的縣份,是山東的邊界縣。山東省集中力量守衛河東岸大堤,放棄了河西岸的堤防,這樣造成洪水沿南運河直下天津,再加上華北平原海河其他流域的大雨來水,其結果是嚴重的----天津被洪水泡了一個多月。當時,天津是河北省會、是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從國家層面講,山東的抗洪行為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河北省、天津市一紙訴狀告上中央、國務院。聽老人講,還是朱德會上拍板---以河為界,調整山東、河北邊界,河西大堤自然歸河北省設防了。這就是1965年館陶縣從山東省劃轉河北省的真正原因。順帶說一下,德州以下山東、河北省的省界也做了調整,開挖減河,以河為省界。總的目的,和後來持續10多年的"一定要根治海河",都是為了避免天津市再遭水害。


372137213721


為啥把屬於河北的冠縣劃給山東? 地理位置離得近,更容易管理,沒別的。


苦海度人常做舟


館陶縣在歷史上大多數時間屬於山東省,最後一次劃歸河北省是1965年。現在的山東省和河北省的天然分界線在館陶縣境內是漳河和衛運河。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國家組織山東河北和天津等省市根治海河,衛運河和漳河均為海河流域,為了有效的開展治河、護河、管河的組織領導工作,館陶縣劃給河北省毫無意義是最為合理的。所以,館陶縣劃給河北省邯鄲市的主要理由恐怕就是這個。


Manufacture2025


劃到河北就等於劃到了貧窮的圈子裡


清新飄逸103034271


歷史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