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都有哪些變革之路?

珂夢歷史人文


背景

由春秋進入戰國,當時的中國不論是生產方式還是思想觀念都面臨著重大轉變。首先是生產力帶來的社會形態的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如果不能適應這一變化,那麼就會被淘汰。這類國家的典型代表有晉國(三家分晉)、齊國(田氏代齊),國主因為分封制導致家臣不斷做大從而篡權。其次是思想上的轉變,就是由春秋爭霸變成了戰國吞併。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再以兩個大國之間一方低頭認輸承認對方贏了為結果,而是變成了七大國全都希望吞併其他六國從而統一中國。在此背景之下,戰國七雄之間的滅國戰爭日益慘烈,那麼富國強軍的變法也迫在眉睫,誰都不能避免。

其實戰國七雄全都或多或少的進行了改革,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全面改革和片面改革。

全面改革指的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的進行改革,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其代表有戰國最早的霸主魏國、最終統一中國的秦國以及楚國。其實這三國的變法是有傳承的,最早魏國變法強盛,然後吳起出走楚國變法、衛鞅出走秦國變法。所以就放在一起說。

魏國最早變法,通過李悝、吳起的全面變法從而成為戰國最早的霸主。一是政治上削弱舊貴族特權從而加強君主集權,從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國家的戰爭動員效率。二是經濟上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提高生產力。三是軍事上以嚴苛標準選拔建立精銳部隊魏武卒。入選者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立有軍功者按其功勞大小予以獎賞提拔。

至於楚國、秦國變法,都源自於魏國變法。楚國吳起變法基本類似於魏國變法,在此不再多說。而秦國商鞅變法則是在魏國變法基礎上走得更遠:政治上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國家機器的效率;經濟上重農抑商;軍事上在魏武卒基礎上通過更嚴苛的標準組建秦銳士。同時建立二十等爵制,使得士兵和將領憑軍功可以最終成為貴族!可以說商鞅變法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整個國家為戰爭最高效的服務,從而奠定了秦國在軍事上滅亡六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至於不完全的變法,則可以分為兩類:軍事改革和政治改革。

軍事改革代表是趙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地處北疆,長年與遊牧民族作戰,國土更是被遊牧政權中山國一分為二。趙武靈王直接向遊牧民族學習,不僅消滅了中山國,同時也吸納了大量遊牧民族士兵。這一改革使得趙國成為戰國中後期唯一可以和秦國在軍事上抗衡的國家。但是也正是因為僅僅是軍事改革,所以在決定誰最終有資格統一天下的秦趙長平之戰中,在對峙階段趙國因為國力不濟最先在糧草消耗環節敗下陣來,從而啟用激進的趙括企圖速勝,反而一敗塗地。

政治改革則有韓國申不害變法、燕國燕昭王變法、齊國鄒忌變法。這三國變法只是在當時賢明的君主任上片面的通過整肅吏治等手段加強了國力,未曾有根本性的變革,隨著君主逝去改革成果也隨之打水漂了。


失敗的空


背景

三家分晉之後,中國正式進入戰國時代,而其中最強的七個國家被成為戰國七雄。這個時候奴隸制度開始瓦解,新興地主階級開始崛起並發展壯大。隨著生產力的極大釋放,戰爭規模不斷擴大,諸侯之間征戰日趨激烈,為了適應這種狀況,避免國破家亡。各國陸續開始變法圖強。


魏國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分得得土地,在富庶程度上不如韓國,在軍事實力上不如趙國,而且地處四戰之地,東面有老牌強國齊國,南面有強大的楚國,北面有趙國和中山國,西面有秦國和韓國,處境十分不利。

為了擺脫這種處境,增強魏國實力,魏文侯任命李悝為相,變法圖強。

李悝的變法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 政治上
  1. 廢除春秋時期奴隸制中的世襲制度,唯才是用。通過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這裡的淫民指的就是世襲的奴隸主舊貴族。
  2. 以功受祿,賞罰分明。李悝認為必須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才是強國之道。
  3. 制定《法經》,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為變法鋪平道路。
  • 經濟上
  1. 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使原來的奴隸變為平民,擁有自己的土地,極大的釋放了生產力。
  2. 盡地力之教,利用一切可以用來耕作的土地,增產者有獎,減產者受罰。
  3. 實行平糴法,穩定糧食價格,保證百姓得以安居。
  • 軍事上

廢除了春秋時期只有國人才能當兵的奴隸制兵制,採用嚴格選拔制度的“武卒制”,通過吳起訓練出來的魏武卒,橫行天下,未嘗一敗。創造出了大小戰役七十二場,勝六十四場,其餘不分勝敗的驚人戰績。

魏國通過李悝變法後,國力迅速增強,成為戰國第一個霸主,一時無人能抗衡。


楚國

楚國地處南方,地廣人眾,本是一個強國,但是因為政治腐敗,一直萎靡不振,內部動盪不安,外部經常被其他國家進攻,所以在楚悼王時期,任命吳起為令尹,進行變法。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君爵平祿,廢除舊貴族的世襲世祿制。
  2. 制定法律並公佈於眾,使官民都知曉法律的作用。
  3. 廢除無用和無能的官職,削減官吏俸祿,使之不能徇私。
  4. 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
  5. 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
  6. 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
  7. 實行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

楚國經過吳起變法後,楚國國力漸強,兵震天下,但是在楚悼王死後,吳起被舊貴族反對派射殺,法令大多被廢止。而且吳起變法大多在軍事上,並不全面。


韓國

三家分晉後,韓國分得土地雖然富庶,但是周圍卻都是強國,而且國土狹小,很容易有被滅國吞併的危險。於是在公園前351年,韓昭侯任命申不害為相,進行變法。

申不害的變法強調以法治國,尤其注重君主的統治之“”,就是君主駕馭臣子的手段,也就是權術

申不害變法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整頓吏治,滅除豪族,加強君主統治。
  2. 考核手下官員,“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
  3. 整肅軍隊,進行嚴格訓練,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4. 提倡多開墾土地耕種,同時鼓勵發展手工業,尤其是兵器製造上。

申不害變法使韓國國力增強,君主權力加強,百姓逐漸富裕。雖然處於強國包圍之中,卻能與其他六國並列為戰國七雄。

“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史記》

但是申不害的變法有一個致命的地方就是太過依賴君主本身的才能,遇明君則興,遇昏君則衰,因此韓國只是在韓昭侯時期強盛過一段時間,後來便再無起色。


趙國

趙國在趙武靈王即位初期,正處於衰落時期,內憂外患,為了擺脫這種處境,趙武靈王決定胡服騎射。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史記》

通過胡服騎射,趙國建立了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一躍成為僅次於秦國的強國。滅中山國,擊敗匈奴和林胡,趙武靈王甚至數次想滅掉秦國。

但是這次改革只是涉及到軍事上,對於其他方面並沒有太大影響,以至於在後期長平之戰中慘敗。


秦國

戰國時期,秦國地處西部,遠離中原,各方面發展落後於其他諸侯國,為了增強國力,避免被吞併,秦孝公引進商鞅,變法圖強。

先是頒佈了《墾草令》,作為秦國變法的序幕,繼而先後進行了兩次變法。

變法的主要內容包括:

  1. 廢除世卿世祿制,禁止私鬥,實行二十等爵制,獎勵軍功
  2.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和墾荒。
  3. 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迅速增強,成為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齊國

齊威王渴望變法圖強,立志改革,任用鄒忌為相,開始變法。

齊國的變法有以下幾點:

  1. 獎勵官吏和百姓進諫。
  2. 修訂法律,嚴明賞罰。
  3. 監督官吏,選拔君子為官。

經過鄒忌變法,齊國在一定程度上變強,不過作用有限。


燕國

作為戰國七雄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真心沒有什麼像樣的變法。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國最後歸於秦,最主要還要歸功於商鞅變法。


海洋望星空


戰國七雄時期著名的變法有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趙武靈王改革(胡服騎射)、燕昭王時期樂毅改革、韓昭侯時期申不害變法、齊威王時期鄒忌改革。

1、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

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建立縣制、實行統一度量和廢除舊貴族世襲特權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3、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是戰國初年楚悼王當政時,於公元前386年-前381年,任命吳起(前440年-前381年)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變法遭到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以失敗宣告告終。經過變法,楚國國力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

4、趙武靈王改革(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勵行改革,改變了中國軍隊中寬袖的最初正規軍裝,以後逐漸演變改進為後來的盔甲裝備。趙國所用的"胡服",因為衣短袖窄,類似於西北戎狄之服,所以被俗稱"胡服"。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奠定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服飾融合的基礎,進而推進了民族融合。

5、燕昭王時期樂毅改革

又名燕昭王改革

樂毅在燕受到的重用後,便在燕昭王的大力支持下,對燕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樂毅改革。

6、韓昭侯時期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變法 是戰國時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韓國境內的一個改革。申不害除了與其他法家人物一樣講法治外,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認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工作是否稱職,言行是否一致,對君主是否忠誠,再根據瞭解到的情況進行提拔和清除。"術"的提出,對於當時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課制度,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變法使韓國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

7、齊威王時期鄒忌改革

齊威王和鄒忌進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見,注意選拔人才,除去不稱職的奸吏,獎勵得力的將領和官吏,其目的是在鞏固統治秩序的同時,謀求國家的富強,這自然也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因而經過一番改革,齊國在政治、經濟上都有了新氣象。


行者清風06


戰國七雄中,魏趙韓三國是周天子剛剛冊封的諸侯國,尤其是魏國,處在中原地帶,與秦趙楚韓齊五國接壤,若不強大起來,很容易成為列強瓜分對象,因此,新興的魏國首先扛起來變法的大旗,魏文侯任命法家人士李悝為相,力主變法圖強,掀起了戰國時代轟轟烈的時代大幕。

一、魏國:李悝變法

政治上:廢除世襲制度,選賢任能,招募賢才。

經濟上: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採用“盡地力之教”政策,提高了農民積極性。

法制上:建立完備制度《法經》,明確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獎懲等。

軍事上:改革軍制,建立魏武卒,考核士兵,揚長避短,發揮軍隊優勢,開拓疆土。

魏武侯繼位後,吳起離魏投楚,魏國變法夭折,走向衰落,慢慢地一蹶不振。

二、楚國變法:吳起變法

吳起投楚後,被楚王任命為令尹,對楚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實行變法改革,吳起總結了李悝變法經驗,確立法治,認為“大臣太重”與“封君太眾”是楚國兩大弊端,主張廢除貴族特權,削弱大臣權威,整頓吏治,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固譭譽”,裁剪冗官。

另外,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南擊百越,北敗韓魏,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進程。

然而吳起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被亂箭射死,變法宣告失敗。

三、秦國變法:商鞅變法

商鞅自魏國入秦,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通過徙木立信,取得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於公元前356年進行第一次變法,確立法治,獎勵軍功,廢除貴族世襲制,建立二十級爵位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源。

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廢除井田制,承認國家土地私有,推行郡縣制,變革舊風舊俗,建立新軍,實行耕戰體制,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根基。數年後,秦國東出,擊敗魏國河西軍,收復河西高原。



其餘四國,韓趙燕齊四國,紛紛效仿秦魏楚三國變法,但只皆為一時功效,遇明君而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是為人治,包括上述的魏楚變法,皆屬於人治,只要支持方發生變故,必定人走茶涼,不得善終,只有秦國,以法治國,以法治成明君,以法治防昏君,才能長期穩定,也因此,秦國才能強大,才能繁榮昌盛,才能東出函谷關,掃平六國。


一念長河


其實七雄都有變革,

最簡單一點,以前春秋時期一般人當不了兵,慢慢放寬;以前軍隊數量限制嚴格,慢慢放寬;以前打仗進攻防守如禮儀一般,慢慢放寬

此外印象最深的三種

魏國,內耗型改革,官僚貴族互相勾心鬥角,以改革之名排除異己,但是琢磨多了,也貢獻了大批人才

趙國,生存所迫,純軍事改革,胡服騎射

秦國,根子上改革,說白了,越來越多的財富(人,地,官)歸國王,貴族越來越不值錢,越來越像後續的中國


蒼茫雲海間波瀾遠帆裡


七國變革舉措很多,都想民富國強,唯統一大志是最神聖的最偉大的,三國演義已經說清楚了中華民族“大則統、小則亂”的治國真締。


用戶1406451643641劉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最強大諸侯國的統稱。

七個國家之中,齊、楚、韓、魏、秦五國為了更加強盛,均進行了變革!

魏國-李俚變法,結果成功,魏國強大: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鞏固變法成果,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李悝變法”。李悝變法增加了魏國的國力,使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揭開了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序幕,而且在魏國首先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個體小農經濟制,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

楚國-吳起變法,結果失敗,支持變法的楚悼王死得太早,吳起被殺: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但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以失敗告終。

齊國-鄒忌變法,結果不錯,注重選拔人才:齊威王和鄒忌進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見,注意選拔人才,除去不稱職的奸吏,獎勵得力的將領和官吏,其目的是:在鞏固統治秩序的同時,謀求國家的富強,這自然也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因而經過一番改革,齊國在政治、經濟上都有了新氣象。

韓國-申不害變法,結果一般:申不害除了與其他法家人物一樣講法治外,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認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工作是否稱職,言行是否一致,對君主是否忠誠,再根據瞭解到的情況進行提拔和清除。“術”的提出,對於當時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課制度,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變法使韓國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

秦國-商鞅變法,結果非常成功,只是商鞅本人被五馬分屍: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支持商鞅進行的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商鞅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最終商鞅雖落得“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卻持續實行下去。此次變法壯大了秦國國力,為秦後來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它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江侃歷史


秦孝公任總商鞅變法

韓昭侯的申不害變法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魏國的吳起變法

楚國公子黃歇屈子等人的新法

不過各國變法都功虧一簣

趙武靈王的慘死

吳起被逼走

楚國老氏族的阻撓

韓國的衰敗

唯有秦,雖商君車裂,但新法得以延續,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不貳過者


首先是李悝在魏國變法,讓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強盛起來,稱霸中原百年的國家。但到了魏惠王時期,未堅持李悝變法的成果,魏國衰落了。

韓昭侯任用申不害變法,使韓國國家太平,兵力強盛,在對外擴張上也取得不小成績。在申不害死後,韓國的變法未能很好地延續下去。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強盛起來,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孝公以後的秦國君主均堅持商鞅變法的政策。

吳起被楚悼王任用變法,使楚國國力強盛。楚悼王死後,楚國的變法就人亡政息了。


跪射俑


商鞅變法,吳起變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