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启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你怎么看?

天谐


启功先生是令人尊敬的前辈书法家,在书法上有不俗的造诣。他的作品价格也被炒作的很高,10万元一平方尺。

有人说启功先生的字如同天书,美不可言,有人说启功的字缺少变化,如同一捆干柴。

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会发现不同的美,从“大道至简”的角度看,启功的字是很美的,甚至每一个笔画都处理的很好。

梅花看起来也像“干柴”,但是没有人会否定梅花的美。

从王羲之父子的“魏晋风流”的角度看,字和章法写的活泼灵动、歪歪斜斜才是美,按照这个标准,启功先生的字就太过工整,缺乏活泼变化。

凡事不能求全责备,你想去寻找一直硬到极点同时又软到极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不软不硬的东西倒是有,但是绝大多数的平庸的不值得一顾的俗物。

启功毕竟是有成就的自成一家风格的书法家。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学习启功作品中的优点,学其所长,为我所用,而不是只顾找他的不足。

即使是王羲之的书法也有不足之处,王羲之的书法多了阴柔之美,少了阳刚霸气之美,古人说王羲之的字是“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为贵”。


字画娱乐圈


有人说启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这个说法我不赞同。

启功先生是国人和书法界认可的书法大家,其书法作品自成一家,如果说启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就是有些人对他的不敬!那就是对他的嫉妒!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像是一捆柴吗?)
可以说,像启功这样的书法大家,几十年才出一个啊!启功之后,又有谁能在中国书坛称雄呢?准确的说没有一个!启功先生的“启体”字会流传后世的。我认为。

(上图为启功先生书法作品)

启功先生的书法用笔简洁明快,下笔稳!准!狠!看似线条简单,实则艺术性极强,用笔之妙,结字之美,又有哪个书法家能与之高低呢?可以说,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幅幅都是高雅可品之作!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启功先生不但是一位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临帖“七分像”理论就是他提出的。“书法,没有绝对的撗平,也没有绝对的竖直”的理论,也是启功先生提出的。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我认为,做为书道中人,还是不要互相拆台,互相排斥,互相攻击的好。对于启功先生的字,我们只能学,而尽量少评。因为,当下的书道中人,是没资格评论启功先生的字的。说启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的人,也该歇歇脚了。


中州耕牛堂主


不同意

原因如下:

启功先生是皇族,雍正皇帝九代孙,但他从不用“爱新觉罗”这个姓,只承认自己姓启名功字元白。

启功先生一生为人小心谨慎,对人和蔼可亲,一生成就非凡,被誉为当代“诗书画三绝”。他不仅是书法家,还是红学家鉴定专家等等,曾经担任过中书协主席。

启功先生是经历过特殊时期的人,其间最著名的就是郭沫若掀起的“兰亭论辩”,启功先生迫于压力,随从了郭沫若的意志,说《兰亭序》是假的。否认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今天来看,我们完全能理解启功先生。

启功先生最开始是学画画的,直到让他画画而不让他落款的事情发生后,他下定决心刻苦练字,终于练就了刚健挺拔的“启体”,启功先生的书法很受欢迎,从者不计其数。

但就如问题所说,很多人质疑启功先生的字,说他的字像一捆柴,对于这些说法,我只想说,你达到了人家的水平再说,因为现在的人发表观点很简单,也批评田蕴章田英章的书法是印刷体,毫无美感,前提是你写出来再评论!想起一句话,“能受天磨为硬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对于启功先生的书法特点和书法成就我在这里不需多说,他的书法早已深入人心,在这里说太多都是画蛇添足。






万堤方


启功先生的字,虽不能说众美齐臻,但在中国书坛独树一帜,有多少后生以启功字体为楷模,苦心修炼,唯恐不像。的确有不少后学做到了惟妙惟肖,甚至启功先生在与别人闲谈时,有人问道,现在市场上先生的字赝品很多,该怎样辨别真伪?启先生笑答:凡是写的好的可能就是赝品,差一点的到可能是自己的。这些书法后生也要生活么。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无私的大爱!,我不管他是否当过中书协主席,也不管他是否获得过什么兰亭终身成就奖,,欣赏启先生的字,是一种与君子的对话,文气中透着刚直,静态中蓄着动势,笔力刚劲,却绝无霸道之气,章法中透着空灵,却绝非空虚。纤纤的笔画,蕴藏着微妙的变化,不细看,觉察不到。也许启先生的字,不像天马行空般的腾跃自如,也不像钱塘江的大潮,汹涌澎湃,不像夏云奇峰般的变幻莫测,也不像惊蛇入洞般的动态十足。没有一种字体,能既凝又飘扬,既如美女撒花,又似壮士舞剑。启先生的字,如果说像火柴捆,是因为没读懂,没细看,没有用心去看。启先生的字,当代文人书法的一座丰碑,不是豪放派,不是婉约派,是深深融入了中国千百年文化传统的,道行高深的君子派,立德树字,字如其人。











兴平南郊窦文海


有人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是“一捆柴”,也有人说启功先生的书法像火柴棍,我觉得这些说法其实都是根据启功先生的书法风格而起的一些“戏称”,并没有恶意。

我们看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字虽然是有粗细变化的,但是他的单个笔画的粗细变化很少,喜欢用粗细均匀的细线。

比如上面这幅他的行书对联书法作品,里面的“本”字、“披”字明显的就是这种特征,字和字之间有粗细的变坏,比如第一个字粗、第二个字细,第三个字粗,第四个字又细,但是写的比较细的字,在字内没有太多的变化,这是被人称为像火柴棍的重要原因。

而上面这幅作品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了,启功先生的书法其实更适合用比较润的墨色,如果加上枯笔、又少了粗细的变化的话,就更像一捆柴了,虽然这样说,但是这幅作品的气韵,这种简洁的、不事雕琢的书法语言,是当代书法家很难写出来的。




这就是启功先生的书法特点,相对于充满了变化的书法,我还是更喜欢这种简洁的笔墨语言,有一种雅致、中和的美,如果看到真迹,应该就是另一番感受了吧。

不知道你怎么看?


不二斋


看到这个问题还是蛮搞笑的,我帮这些人重新编辑了一下,感觉更加朗朗上口,方笔流传:

启功字是一捆柴,舒同最爱画圈圈。

苏轼磐石压蛤蟆,山谷死蛇挂枯桠。

瘦金体来是乱箭,羲之只会拧麻花。

古今书家皆下品,唯我丑书傲四方。

哈哈,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想象力才能想象的出来啊。拥有这么强大的想象力,好好学书法吧,以后定成大家,书法的意象之美就靠这些人了。

(以上只是玩笑,切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虚构)

启功先生的字是那种非常有文人气息的,没有一点烟火气,有人评价是“高皇子孙皆空灵”。

启功先生重视结字,每个字的结构都经过再三斟酌锤炼,因此给人的感觉是平正沉稳、气定神闲,但反过来看就是缺少飞动跳跃之势,这跟书家的性格、和人生阅历有关。你如果有他的那层身份,经过民国和解放,再经历一下文革就能体会一些东西了。所以如果喜欢那种张旭和怀素这种大写意的书法风格的话,确实可能看不惯。

八十年代的启功的书法,线条丰腴富于变化

启功先生的笔法相对简单,但非常注意中锋用笔,注重线条的粗细变化,弱化起收转折的调整。所以很多人批评启功先生的字“无笔法”,这真的太片面了,启功先生早年是很注重古人笔法的,晚年时的应酬之作比较淡化笔法,但他认真的作品并不是没有笔法的变化的,只是不为常人所知罢了。

启功先生晚年的字也不是火柴棍

启功先生的书法,取法广泛。因为他也曾经是故宫博物院早期的六人书画小组的鉴定专家之一,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古代法帖真迹,这一点对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是当代少有的能化古为今的书家,有时候看书法史的时候,会惊讶的发现很多书家的元素都在启功先生的字中能找到。

启功先生临柳公权的字

所以你看备受争议的启功先生的临帖,很多人说启功那是在抄帖,不是在临帖,因为一点都不像。其实那是他们没看懂启功先生的临帖精神,在于“取舍”二字,取为己所用的就够了,没必要把古人的一股脑都复制过来,不然就又会有人说他“泥古”了。

启功先生的蝇头小字最见功力,又显晋唐风韵

启功先生的字是丰富多彩的,不是那种简单的“启功体”,如果你只看到一捆火柴棍,说明你还要学习深造。


翰墨今香


年轻时就听过书道上的朋友说“启功的杆杆,舒同的圈圈”,和题主所说,异曲同工。

年轻时轻狂无知,就这个问题,以轻谑的口气请教过我的老师。老师是新中国最早的书法科班出身,在当今书法界颇有建树声名。我的问题,让老师一怔,接着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启功在台上讲书法,讲书法版本学,讲书法方面一些学术问题,台下几百人,都是当今书界排在最前头的人物,能听懂的,我估计没有几个人。以他的见识学问,扎实勤奋,你以为他写不好字?他这样写,必然有他这样写的道理,你以后慢慢就会懂的”。

老师是谁并不重要,老师的话重要。这是我学习书法过程中老师教我最重要的一课,刻铭至今。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深刻的审视,思考问题,从此形成一种习惯。

随着阅历见识的增长,我对启功的书法有了一些不同与他人的理解和认识,就我粗浅的理解和认识,说说我对启功书法的几点看法。

一:著作等身,立论平实,指谬辩讹,绝不迷信

启功先生的有关著述,择其要就有《古代字体论稿》, 《启功从稿》, 《论书绝句》,《书法概论》,《书法概论参考资料》,《启功论书札记》,《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 《启功丛稿》(论文卷、题跋卷、诗词卷), 《启功论书法》, 《启功书法论丛》, 《启功讲学录》《启功给你讲书法》《坚净居丛帖-临写辑》等,可谓著作等身。

先生的书论,比况恰贴,妙语时出,对书法艺术以及书法版本学的许多问题,有独特的视角和见解,读之除会心一笑外,有扫拨烟障,豁然开朗之感。

启功先生的书论,驳正世俗邪说,更不迷信权威。如《启功给你讲书法》对何绍基执笔法的所谓龙眼法、凤眼法、回腕法、紧执法,谑言指斥:“三个指尖捏笔管。拇指与食指中间形成一个圆洞,这叫龙睛法,像龙眼睛。……拿起笔来向怀里拳起来,转这么一个圈,然后对着胸口。这样一看就是猪蹄。在广东,猪的前蹄叫猪手,猪的后蹄叫猪脚。这完全就是猪手法。”

书法实践证明,如何执笔,没有定法,顺手就好。凡是在如何执笔问题上的种种说法,大多是故弄玄虚,毫无意义。但出自名家之口,往往迷惑误导一大批后学。

又如讲学习书法看什么参考书,他说“关于参考书,有人问我说:我学写字,看什么参考书好?求学看参考书,这是天经地义的,毫无问题。但是学书法,看参考书,从我的经验来说,多半文不对题。我们看参考书,他告诉你拿笔该怎样,甚至给你画出图来。我的手跟他画的图不一回事。按他画的图那样拿笔能拿住了,但是我动弹不了,我在纸上写,手就不听话了。还有许多书,他都是文章写得很高明,写的文言的,词藻很漂亮,这是古代的书。瞧了半天,姑且不管懂不懂这个古代汉语确切的讲法,就算是我懂,他的比拟也非常玄妙。再看现代的,讲书法美学的,这我也看过些。有许多新的理论、新的见解。可是实际拿来,在我们写字的时候,我看的那些个理论一句也用不上。”

事实也正是如此。笔法,只能看老师实操示范。再高明的语言,罗列再多的图例都根本无法说明问题,不但说明不了问题,还往往使人纠结困惑,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化。又如古书论书评中“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等等虚幻不实的矫词丽藻,看了完全等于没看。这种例子,在古今书论中不胜枚举。

治学的扎实,平实,以实为实,绝不迷信,在启功先生的著作中贯穿始终。

二:胸臆达观,“坚净”自勉, 朗然清举,淡泊名利

启功先生有一方古砚,上有铭文:“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启功先生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为“坚净翁”。“坚”、“净”二字蕴含深意,坚实,坚诚,坚韧,简净,明净,清净,是启功先生人生观和书法观的自勉和真实写照。

刘一达所著《北京话》说了启功先生几件事:

一次, 启功先生给人写字,不小心印章盖反了,那人急了,先生笑道:“我就想让它盖反的。”他在钤印旁补了一行小字:“小印颠倒,盖表对主人倾倒之意也。”

一次,他参加一个活动,主持人介绍他是大师。他说:“我得更正一下,她少说了一个‘犬犹儿’,我是那个狮子的狮。”

一次,启功先生和朋友逛潘家园,看到有人公开卖他的假字。朋友让他当面打假。他笑道:“都不容易,给人家留口饭吃吧。”朋友说:“您可太宽容了。”他笑道:“他们仿我的字,是看得起我。再说他学一手字也下了不少功夫。他要是跟我借钱,我不也得借他吗?”

先生《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且陋。身与名,一齐臭。

何等达观,读来让人不禁莞尔,亦复肃然起敬。

三:澄澈清明,风拂微澜,“简、实、平,净”,字如其人

启功先生的书法观,从他的诗句能读出来:“甘卑爱唐宋”,“师笔不师刀”。

启功书法历来主张师法墨迹,反对取法碑版,对追求碑刻一脉的刀斧痕十分不以为然。“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牍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论魏碑“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在“师笔不师刀”观念的指导下,启功先生的书法说到底就是摒弃痕迹,自然书写。

书法,古代经典不乏法意繁密,技巧复杂者。与此对立,也有一路平淡简净,洗尽铅华者。如:

八大山人的书法用笔在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的变化上微乎其微,各种对比关系,矛盾冲突几近于无。

弘一法师的用笔,点画,结体和章法几乎毫无变化,传统书法中的一切机巧,荡然无存。

以启功先生的学养,要追求繁密复杂,想来不难。他一定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启功先生的字,比八大多了些热烈,比弘一多了些明丽。

启功先生的字,繁密矫饰被基本摒弃,超然物外,以简静平和的心态,平平实实地写来,不激不厉地写来,落笔爽净,篇章澄彻清明,轻风微拂,波澜不兴。毫端的微妙全部化为‘’简,实,平,净‘’四个字,一切机心巧算,恢诡谲怪,雄强争狠,张扬激越,到此休止。

自运如此,临帖亦然。

(启功临米芾《彦和国士帖》)

日本高僧,书法家良宽说,平生讨厌三样东西:厨师的菜,画家的画和书法家的字。世外高人看俗世,如贻甘味不如淡泊简净,匠心机巧不如平实无算。

这也可能就是启功先生的书法理想和艺术追求。

那些批评启功书法“千篇一律”,“馆阁体”,“一捆柴”“启功的杆杆”的浅薄之见,是看惯了机心巧算,张扬激越,看不惯平实澄明,爽净简淡。


但必须指出,书法上每一种风格都有无法避免的缺陷,启功先生的字也是如此。“千篇一律”的说法,确实存在。但“一捆柴”的说法,只能说是识见浅薄,无知无畏而已。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这个说法有些“打油”味道,不过还是抓住了他们各自书法的一些特点,注意,只是一些特点,不是所有特点。这还有些苏东坡和黄庭坚那起笔墨官司的趣味。但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拧麻花,却有些离体太远了王羲之的书法占得一个天然,天然自然气象万千,融天下之妙有为一体。而拧麻花,不若按在傅山傅青主身上更贴切。



至于说启功先生的书法一捆柴,那可不是一般的一捆柴。是什么柴呢?金丝楠木,这样的木柴札成的捆。中石和沈鹏的绕绕弯更象是千年崖柏绕起来的绕绕弯。舒同的圈也不是线缆绕来绕去绕成的圈,那是钢筋铁骨锻造的圈。

还有字若天蚕于右任。

启功的这一捆柴,是有选择的金丝楠木扎成的柴,而且是经过黄金分割比例测量过滤出来的柴。故其形,暗合黄金分割律,其质,出于金丝楠木。

这决不是什么溢美之词。

启功先生的书法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和融合了传统国学文化甚至西方美学原理,求新求变的基础上,形成的启体风格。并不是空穴来风,无源无本,看下面的“书”字就可为证。明显源自王羲之书法。

实际上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是一捆柴,只是看到了启功书法表面或侧面而已,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启功书法的文化内涵或艺术底蕴之中。启功书法的点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根棍儿,而是像古代的“永字八法”一样,有其法、势、意、形、质、神的。更何况启功先生还是诗书画兼善,学养深厚,书风有继承和创新的呢?











翰墨书道


启功先生是很令人尊敬的学者,也是经验丰富的鉴定家,当然,他还有一个头衔:著名书法家。

出身皇族的启功先生,书法文气,书卷气足,作品干净、安静,令人平心静气。

但启功先生毕竟是半路出家的书法家,其笔法简单,结体变化少,整体格调并不高,所以有人说他的字是“当代馆阁体”。



对于舒同和欧阳先生,也是有类似观点的。但王羲之不同,他的书法是个体系,其笔法非常丰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书法圈就流传着“舒同的圈圈,启功的杆杆”这样的话,此话作为比喻句,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舒同和启功两位当代书法大家的书法特点。这样的说法并没有什么恶意,不附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就书法论书法。

为什么要说启功的书法是“杆杆”,很显然,启功先生的书法线条特点很突出,以苗条,瘦劲,爽利为主,有些铁画银钩的感觉,在视觉形象上,比起那些用笔肥厚、敦实、肉乎乎的书法线条,他的书法线条如同干柴,缺乏一种大气、雍容的特征,所以,被这样形容。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些人喜欢这种风格,有人又喜欢哪种风格,不管何种风格,能呈现出独特的用笔个性,能体现出看起来赏心悦目的汉字间架结构,能体现出书法自身的书写节奏和整体气韵,就可以认为是好书法。

启功先生的书法乍看之下比较匀称,在用笔特征上不是那么明显,一个字内的横竖撇捺钩等笔画看起来粗细大小似乎一样,实际上,还是能看出不少细微变化。他的变化,主要还是针对用笔的力度来变化。比如,在“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幅八个字书法作品中,“诸”和“善”两字由于笔画较多,为了体现出灵动性,他刻意把笔画写得有粗有细,依靠线条自身的变化达到错落有致的审美效果。

但是,启功先生的书法不适合写比较大的字体,这是由于字体自身的审美要求决定的,跟宋徽宗的“瘦金体”一样,适合在小尺寸纸张上书写,看起来很美观,有独特韵味,若放大到一定倍数,这些韵味就逐渐丧失。

另外,启功先生的字体也不适合用枯笔书写,枯笔因为缺乏润泽感,又因为他的字笔画太细,看起来更像干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