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启功先生为自己撰写的72字墓志铭?

惊龙轩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越老越宝贵,愈经世事愈天真。这个学问是为人处世的学问,这个文章是胸中的锦绣书生之气,是内在的君子涵养,这个宝贵是人生的经历处处成了财富,这个天真指的是返璞归真,豁达明了。

近代之中,大师不少,但达到如此境界之大师,其实寥寥,因为大师也各有所执着,未必能放下。但启功先生,久经沉浮,竟是其中完全通达圆融的一个,实属难得。


启功先生的72字墓志铭,真是有趣


文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通。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首先、简要的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中学生、副教授”、瘫趋“左”,派曾“右”、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到做副教授,从自己身体的偏瘫到文革打成右派,再到和姐姐(妻子)之间的爱情与婚姻,再到当下的处境。全部都有使用对比,使人看出其戏剧和坎坷的人生,也看到了当下的生活现状。“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一个“陋”,一个“臭”,展现的是他已然看透世事,再无执着的心境和修为。当然,也无形中透出一股失去妻子后淡淡的孤独的况味。

接着、调侃了自己学问和身体

他说自己的学问是“博不精、专不通。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照样用对比,大家都知道启功是一代大师,此处却足见其谦逊,足见其治学为人的精神,也让人看到了他对名利的态度。


对于自己的身体则是完全的调侃,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我们都说启功先生是像是熊猫,这个既是说他的身体圆润,又是指他如道德文章熊猫一样宝贵。启功对自己调侃,看的出是幽默乐观,也其实有一种对自己被打成右派的遭遇和面皮薄的人生境况与个性的写照。



总的来说,启功的这篇72字的墓志铭,堪称经典,言简意赅,用词幽默风趣,让人看完不由莞尔一笑,继而又陷入深思,可以说启功先生的遭际也精气神都融合在里面了,不愧大师之作。


盛唐豪歌李艺泓


启功自撰的墓志铭写于1978年,当时他66岁,妻子、父母和自己的老师都已经先后离世,回想起往事,启功不禁不写写这篇墓志铭。

文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通。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是北京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清朝皇室后裔,他的真实学历确实高中肄业,启功先生早年经历坎坷,一岁时父亲就病逝了。

靠他家里的亲戚朋友资助上学,他的曾祖父的门生增表示要一直资助他上完大学,并一直到出国留学,由于种种原因,他只上到高三就辍学了。

辍学后找工作的时候别人把他推荐给了陈恒,陈恒当时是北京辅仁大学的校长,陈恒认为他的文章和书法都很好,多次把他推荐给中学教书。

但是由于启功学历太低,多次被辞退,后来陈恒直接把他调任大学教国文,也是由于学历,最后只评上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通”其实是启功先生的自谦,他不但精通书画,对于文史以及文物鉴定也非常的精通。

它描述自己的长相,“面微圆、皮欠厚”,他的妻子早亡,并没有留下后代,他的妻子曾和他打赌,说她死后一定有人给启功介绍对象,结果启功赢了,一生没有再娶。

最后一句“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其实是启功的自嘲了,非但没有臭,还会明扬青史。

这72个字,高度凝练,文字俱佳,是启功对自己前半生的一个高度概括,读来幽默中透着一股心酸,也被启功的这种淡泊名利的自嘲所折服。

你怎么看?

喜欢的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每次看到启功先生生前为自己撰写的这篇墓志铭,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启功先生用一种自我调侃式的口吻,采用三言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一生的辛酸和坎坷。就是这么区区72个字,启功先生精深的文化涵养和幽默豁达的胸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常有人叹息,启功先生离世后,当代书坛已经没人可以引领书法艺术的发展,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境地。的确如此,启功先生在世时,虽然书坛乱象已现,启功先生也不止一次表示出失望之情,甚至拒绝担任书协主席的职务。但是,不管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准面临多少争议,凭借其在文物鉴定、诗词韵律、文字学和传统书画领域的精深造诣,德高望重的启功先生一直是当代书坛无可争议的旗手。

我们看一下启功先生生前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

启功《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这是我们最习惯看到的启功先生的幽默风格,先不说其书法水准如何,就是从诗歌的角度来看,也堪称文学史上一首经典的三言诗诗作。语言通俗易懂,用典讲究,对仗工整,显示了启功先生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

客观地说,如果与民国或者明清之前的书法大家相比,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准很难找到优势。但是,在当代书坛,无论是从文化底蕴,还是书法功力,能与启功先生比肩者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就当代书坛来说,称启功先生为大师毫不为过。纵观启功先生之后的书坛,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艺术水准,很难再找到一位可以服众的书家了。

书法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在丑书、俗书和江湖书法泛滥成灾的当今书坛,我们急切需要一位或更多像启功先生这样的书法家,用高水准的书法作品和宽博的胸怀,引领中国的书法艺术回归本真,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惊龙轩


先撇开启功先生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成就不谈,仅就这字墓志铭而言,谈不上什么上好的作品,算得上中下之作吧。这么说,并非本人不敬。先看看先生原文: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

全篇中规中矩,要说好,可以用“诙谐自嘲”形容,要说不好,也可用“打油”评论。最后四句,站在文化写作的角度去衡量,更是可以用“狗尾续貂”去判断了。假如去掉那四句,反而整体更加出色。

但是评判一个人,不可能完全避开他的身世背景的。先生以“清室后裔”之贵,“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之尊,至于其他头衔就数不胜数了。能用这么平淡的文字来总结自己一生,是在是难能可贵的!

墓志铭,大多是他人所撰,古人请“大师”撰文的“润笔费”那是动辄钜万。所以那样的文中自然不乏褒奖、过誉的词语。反观启功先生这个,不仅自己成文,足可显主人对生命的豁达态度。文中大篇幅说自己作为“常人”身份的经过:前面十八句五十四字。“八宝山”,普通能死后是进不了的,我也不知道先生身后到底葬在哪里?也可能只是借这个词婉转表达“死”这个生命进程吧。

一直敬仰先生为人。尤其他曾对书法界乱象的直言不讳,更是值得人么钦佩。这里说的只是“墓志铭”这篇文字而已,希望不要引起歧义,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