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双语”宣传进村寨 疫情防控不漏一人

昭通“双语”宣传进村寨 疫情防控不漏一人

昭通“双语”宣传进村寨 疫情防控不漏一人

“不串门,不聚会;勤洗手,戴口罩;有病痛,速就医;不信谣,不传谣;信政府,不恐慌……”在昭通市彝良县奎香苗族彝族乡仙马村的大喇叭里反复播放着乡政府发下来的苗语版音频疫情防控科学知识。

春节以来,昭通市将党委政府印发的公开信、倡议书以及停止赶集、聚会、办酒席、走亲访友等公告以及疫情防控相关内容录制成普通话、苗语、彝语、方言等不同版本,通过流动广播车、移功扩音箱、手持小喇叭等,深入边远的民族村寨,走村串户不间断循环播放,及时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昭通市彝良县及时录制“苗汉”“彝汉”双语疫情防控知识,通过新媒体发布、大喇叭广播及工作组背着音箱、提着小喇叭走村串户播放录音等方式,让疫情防控知识走进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村寨寨。

“小娃娃和少数上了年纪的听不懂汉语。”彝良县民宗局局长韩庆荣向记者介绍,由于少数民族村寨尤其是苗族村寨的学龄前儿童大多是用母语交流,所以基本都听不懂汉语,另还有少数高龄苗族老人听不懂汉语。

昭通“双语”宣传进村寨 疫情防控不漏一人

昭通“双语”宣传进村寨 疫情防控不漏一人

据介绍,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典型的散居民族大市,有19个民族乡(镇)、145个民族村、2150个民族自然村,共24种少数民族68.49万人,彝族、苗族、回族人口均在20万人以上,回族人口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苗族人口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做好少数民族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任务艰巨。

昭通市通过将汉语译成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汉语滚动宣传的形式,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在网格化管理基础上,组织多支少数民族服务工作小分队、脱贫攻坚工作队奔赴边远高寒山区,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到家到户,用录制的双语音频等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和死角的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引导少数民族移风易俗、科学防控、杜绝封建迷信,让疫情防控知识入脑入心,真正做到疫情防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全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云南网记者 谢毅 通讯员 杨青 彭洪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