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下,向小米學習如何對客戶細分、定位

不同用戶有著不同的需求,企業要想讓不同的用戶滿意,必須對用戶進行細分。用戶細分可以通過用戶的行為、需求、年齡、職業以及愛好等屬性進行邏輯分類,然後再提供相對應的產品或服務。

用戶細分的目的是讓企業更準確的瞭解自己的消費群體以及用戶的需求。企業在對用戶進行細分定位之前,要先收集用戶的大數據信息,並對大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在處理用戶大數據信息方面,小米做得非常出色,其做法值得大家學習。

小米論壇經過4年的努力,擁有註冊用戶數超過2000萬,用戶總共發帖量超過兩億條。這兩億條多數是用戶的意見、建議,這讓其它手機廠商很羨慕,因為這是用戶的需求,誰掌握了需求,誰就更容易理解用戶的意圖。

在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雷軍遞交了《關於加快實施大數據國家戰略的建議》的提案。小米論壇的用戶與傳統媒體的用戶是有區別的。例如,人民日報發行量超過300萬份,但是其傳遞信息是單向的,而小米論壇上的信息是雙向的。對於用戶所反饋的意見或建議,小米是如何做的呢?其方法如圖1所示。


大數據下,向小米學習如何對客戶細分、定位

圖1.小米處理用戶意見和建議的方法

第一,格式化提交用戶建議。

當不同的用戶提交信息時,小米論壇會引導用戶將相同類別的意見集中在一起。當用戶需要同一需求時,能直接表達“我也需要這個功能”。經過用戶信息的不斷反饋,小米論壇會自動將單一需求量特別大的帖子排在前面,由此生成於多數用戶最需求的功能或建議。

第二,同一問題,單一回復。

小米論壇裡的小按鈕——“我也需要這個功能”,比無數場“焦點小組”的討論收集的用戶需求還直觀、可信。通過這個按鈕,小米將有相近表達的人匯聚在了一起。隨後,小米對這一議題進行回覆,而不用一一回復,這就是大數據的分類力量。

小米市值超過450億美元,精準的大數據信息收集起到了一定支撐作用。對於這一點,小米創始人雷軍間接地表述出大數據的重要性,下面是他對2016年的數據量預估:“小米雲擁有的數據量會超過1000個P。1000個T就等於一個P,1000個P我再換算成需要多少服務器,需要多少機櫃,需要多少IDC呢,還有帶寬。1個P一年的存儲成本,是300萬人民幣。用這個成本算1000 個P的話——30億人民幣,但這個數據其實還在爆炸。光1年的存儲費用,它是個鉅額的投資,小米準備這麼幹。”

對於這些數據,雷軍還表示 “這個數據量現在就已經很恐怖了,大後年Big Data(大數據)要沒價值的話,那我就破產了。”

第三,直面用戶。

為了實現這一數據量及數據分析,小米讓員工直接面對用戶。小米更具革命性的做法是,要求工程師泡論壇、刷微博。對於這一做法,許多人在當時都反對,不過小米給了另一種解讀。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曾這樣說:“在小米不能這樣幹,如果你不理解,你就把它當成工作考核”。不過小米是沒有KPI考核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讓員工浸泡在大數據裡,泡在用戶堆裡。

小米員工在論壇裡,用戶感到特別親切,因為很少有企業可以這樣與用戶交流。如果用戶的建議被採納了,用戶的參與感就體現了出來,這極大的鼓舞了論壇用戶。對小米員工也同樣如此,當員工與用戶直接交流時,用戶遇到了問題,員工就有一種使命促使員工去解決。但如果小米直接將收集到的大數據傳到員工手裡,員工會感覺這是交待的工作,必須去完成,而缺乏主動去解決的動力。

在利用大數據進行細分定位的企業中,小米是進行用戶細分定位的最好例子。下面介紹一下小米是如何進行用戶細分定位的,其方法如圖2所示。


大數據下,向小米學習如何對客戶細分、定位

圖2.用戶細分的方法

1.通過用戶年齡進行定位

小米手機的用戶主要集中在18到35歲之間,其中大學生就佔消費總體的六成左右,其次就是白領工作者。這些年輕化用戶顯著特徵就是追求手機的功能、愛好科技。並且有一定的經濟來源。

2.通過用戶行為進行定位

一般是愛好時尚的年輕人,注重手機的設計,對手機主要應用在網絡瀏覽、社交聊天、電子書、再過來就是音樂和遊戲應用。小米手機的時尚外觀和手機的功能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小米手機擁有800萬像素+LED+自動對焦設計,並且上手容易操作簡單,支持1080P高清視頻拍攝。

3.通過用戶消費能力進行定位

小米手機的潛在用戶主要是追求手機性能的手機控,以及那些想買高端手機卻苦於價錢的用戶。小米手機的消費主力是消費水平並不太高的用戶,但它們受過高等教育,分佈情況大多數在一二線城市。如大學生群體,首先小米手機低價高性能的特點,適合大學生沒有經濟收入來源,但是又追求性能齊全的智能手機,而小米手機的特點恰好滿足了大學生用戶的需求,這就成了大學生成為小米手機的主要消費群體的原因。

當然,用戶細分定位並不限於以上幾種方法。無論採取什麼樣的細分定位方法,企業要想做好大數據營銷,都要把用戶細分定位做為營銷工作的第一步。

(以上,摘自任昱衡編著《大數據營銷 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