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讲?

不二蒙教


《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约:约束,在这里指“约之以礼”,以和约之间省略了一个“礼”字。鲜:少的意思。意思是: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很少会犯错误了。“仁”和“礼”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贯穿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始终。那么,孔子说的“礼”是什么意思呢?跟我们通常所说的礼节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少犯错误呢?

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本意为击鼓奏乐,奉献美酒美玉,敬拜祖先神灵。引申为尊敬、厚待以及尊敬的态度、言行等。在中国古代“礼”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抽象的精神原则的礼,又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礼仪形式。抽象的精神原则的礼通过具体的礼仪形式来体现,具体的礼仪形式又以抽象的精神原则的礼为指导。事实上,“礼”就是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及言行规范。

在原始的氏族社会时期“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礼是人们祭祀鬼神的仪式,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即“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而谁来主持祭祀,能否参加祭祀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进入阶级社会,为区别不同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掌握统治权的贵族阶层对盟誓、征战、分封、庆典等活动,都规定了固定的礼仪形式。孔子说:“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亦可知也。”说明各朝代的礼仪都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到了西周建国初期,周公旦在夏、商两朝的宗法传统习惯基础上,综合本族风俗习惯,以“亲亲”和“尊尊”为基本指导思想,制定出一系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史称“周公制礼”。周礼涵盖面非常广,大到国家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言行,都有详细的规定。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井田制,使西周礼制的内容和规模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壮大,成为后世法律的雏形。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礼崩乐坏”,周朝礼制逐渐失去其作用,却得到了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中他希望恢复的礼就是西周的礼制。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优良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规范,更是法律准绳。约之以礼就是既要在具体言语行为上守“礼”,用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法律制度约束自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要在精神层面守“礼”,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做到“非礼勿想”,慎独慎微。所以,孔子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知礼、明礼、约之以礼,就不容易再犯错误了。

另外,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小戴礼记》、《小戴记》)记录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是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对当代传承儒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画月成眉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一语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的第二十三章,序号:4.23。本章就这么一句话,翻译为:孔子说:“凭借着俭约而使自己犯错误的人是很少的了。”以,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借”。约,形容词,训作“节俭”,作介词“以”的宾语,组成介词词组作状语。失,动词的使动用法,训诂为“错误”,“过失”;译为“使……犯错误”。之,第一人称代词,自己。者,指代性助词(从李玲璞郭锡良《古代汉语》之说,王力《古代汉语》称“特别指示代词”,存参)。粘附于动词性词组“以约失之”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作全句主语。“者”字译为“……的人”。鲜,形容词谓语,训作“少”。矣,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啊。

本章之主旨用三国魏玄学家何晏的注来概括:“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何晏巜论语集解》)意思是倘若骄奢淫佚就会招来祸害,只有俭约才能没有忧患灾难,凭借着俭约就会少犯错误。天下之正理,人间之正道。圣人孔子凭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丰沛阅历才能凝炼出此富于哲理之言。

(202030124)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巜头条》首页!


三十三画1936


这句话是孔子对修身提出的具体要求,意思是一个能够自我约束的人,是很少会出现过错的。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法律、纪律、条例等硬性规定,或传统道德、风俗文化等软性规范,都不如个人自律来得更彻底。

儒家最重要的一条积极入世的、座右铭式的格言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老夫子在《论语》中,对于修身的意见占有大半部分,而修身的内容也很广泛: 包括如何学习文化知识,如何学习处世之道,如何培养仁、义、孝、悌、礼、智、信、勇的人格品质等内容,可谓"诲语谆谆″,不厌其烦了。


卿本佳人70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里有“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说的就是“契约精神”,第六十三章里有“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人与人之间就是需要一种“契约精神”,即使是口头“约定”,也是不能爽约的。正所谓人无诚信不立。既然彼此有约定,就得遵守诺言,不遵守诺言,也就失礼了,人无礼也不能立足,在这个世界上就别混了,所以说失约的“鲜矣”。


妖风肆启


要弄懂这句话,关键在于一个“约”字,这里的约不应该是一般书籍注解的节俭,俭约的意思。这里的“约”是约束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小心,谨慎。意思是说,一个人自我约束能力,不乱讲话,做事踏实,认真,待人恭敬,就很少会犯错误。相反,如果你大嘴巴,乱讲话,到处切切查查,行为放荡,就容易失信,容易犯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需要联系这一则的前后内容来看。它前一则为,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告诉大家,古代的人不乱表态,不乱说话,不轻易承诺,因为怕说空话,怕说了做不到。古代的轻诺必寡信,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轻易答应别人,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

下面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提出,如果你约束一下自己,适当管住自己的嘴巴,多做点实事,少说点空话,那就很少犯错误了。前面讲的是古人的做法,这一句是孔子发表的看法。

再看后一则为,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讲的还是关于言行的问题,一个正人君子,一个大丈夫,说话看上去笨笨的,但做事很敏捷,强调的还是不要油腔滑调,不要好高骛远,要低首做人,踏实做事。

由此看来,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就是约束住自己,不要说做不到的话,不要随意评论别人,就很少会犯错误了。如果解释成节俭,就会少犯过失,是不是断章取义呢?


江湖夜雨92


能够自我约束的犯错误就很少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自我约束,谨慎的对待事情的话,至少就不会去主动、主观的去犯错误了。而减少主动犯错后,人犯错的可能就会大大减少。

孔子当年说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如果我们不能够做到中庸的话,就不如狂放一点或者保守一点。狂放的人进取,而保守的人“有所不为”。

这里孔子就讲到了狷者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偏向保守的人比较能够约束自己,相对来说犯错也就少点。


这里只是一点个人的浅见,仅仅当做参考,不一定完全准确。

《论语》里面的很多语句由于离现代久远的原因,其语意与现代相比出现的较大的变化,我们去揣摩经典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困难。揣摩错误很多时候也避免不了!


叶好古


【注释】

(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外语控Lingoholic


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是什么意思?古代人讲究信誉,做事情说到做到,约者,也就是现在提前约好的事,比如谈恋爱,和朋友约好五点北山公园见面,谈生意某酒店见,都是一种约定。鲜矣,代表少的意思,少的东西称为鲜有,新鲜,在古代讲究诚信的情况下,约好的事情是没有失信的,或失约的。所以:以约失之者,鲜矣,失约的事太少了。


王警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父亲是社会的灵魂。

家庭的不稳,由于女德的缺失。

社会的不稳,由于家庭的不稳。

廉耻是立国之本。男人不懂廉耻为盗。女人不讲廉耻是娼!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是相处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复礼。若不克己,子弑其父者,有之,母杀其子者,有之;夫妇互杀者,有之……

义是行为底线。忽见孺子坠井,见之者必发乎怵惕恻隐之心。发乎心,践乎行,义也。若不信乎义,社会冷漠,世态炎凉,重庆公交之事,可怖也!国家未尝不似一辆行驶中的列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是义之义!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养廉!若不知廉,妇叛其夫,夫叛其妇,官叛其位,国叛其家,家庭之道绝矣!

耻是羞耻之心!书曰“一夫不获,是余之辜;百姓有过,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羞耻是人性最后一道防线。不自知,不知耻,何为人!

育民不以廉耻,是为育畜!畜类只有被食用的价值!死不足惜!

帮忙复制粘贴,转发。中华复兴有你一份力量


念念140178000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

联系上下文是: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孔子认为,古时候的人,都不轻易把话说出来,因为说出来的话,如果做不到,这样是可耻的。所以,你要能够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此你犯错的机率就能减少。接下来的一句就是他的总结,怎么做呢?君子说话要谨慎,但行动要敏捷。

而孔子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我认为孔子当时就觉得人身上的毛病很多,如果你不加以约束,没有自己的处世原则,就无法施行仁行德政。所以,你得把从心里去约束它,时刻去思考。这样才能避免犯错。

个人浅显观点,欢迎有其他更好观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