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怎麼打的,朱棣為什麼能夠成功打到應天?

秋媚讀史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時直接跳過了自己的兒子,將皇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朱允炆號建文皇帝。然而就在建文四年,燕王朱棣謀反奪嫡,江山易主,靖難之役落下了帷幕。縱觀整個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從起兵到謁陵即位,僅僅用了不到四年時間,那麼他何以利用天下一角的藩王勢力擊敗掌控天下兵馬錢糧和正統名義的建文皇帝呢?

首先,朱棣方面的原因

  • 第一,師出有名:燕王起兵名義是“清君側”,是“靖難”,為國家除去奸佞,具有道義上的正當性

朱元璋為了防止後世子孫變質,專門刊印了《明皇祖訓》。《明皇祖訓》中記載了這樣一條,如果朝中出現奸佞,各地藩王有權力帶兵進京勤王。可這條記錄卻給朱棣的謀反提供了藉口,而且還是合法的藉口。朱元璋定下的制度的國家的憲法,是不容更改的。諸皇子封藩建國,統帥軍隊,就是朱元璋在《祖訓錄》中定下的規矩。

建文帝竟然聽信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意見進行“削藩”,對諸王皇叔進行迫害,這不是違反祖訓嗎?而且很多“削藩”而栽贓諸王的罪名都是“莫須有”的,比如逮捕周王的原因是周王的兒子告密周王謀反,但是其實這個告密的兒子,也就是建文帝的堂弟年方十歲,十歲兒童告密自己父親謀反,豈不是笑話。根據《祖訓錄》,當朝廷出現奸佞,諸王有權起兵。那麼,修改祖制就是最大的奸佞,燕王師出有名。

而朝廷方面卻一直沒有宣佈燕王是謀反,燕王是罪宗。建文帝還一直告誡朝廷的將領,不要傷害朱棣本人,防止天下人說他殺叔叔。

  • 第二,燕王為長:燕王朱棣以長者身份出兵清理朝廷奸佞,具有情理上的正當性

朝廷有奸佞,其他藩王都順從,為什麼燕王要出頭呢?為什麼建文帝就盯上燕王了呢?因為燕王為長。朱元璋封建諸王,北方和西北的幾位王爺兵權、財權都很大,稱之為“塞王”。截留當地稅收養兵數萬,都有這些王爺節制,是朝廷最大的威脅,建文帝當然著重關照,但是當時,秦王(老二),晉王(老三)都死了,燕王(老四)就是實質的最年長的王爺,威望也最高,在諸“塞王”中就更加視建文帝的眼中釘了,催逼他也最急,於是他被迫起兵。

  • 第三、軍事實力突出:燕王朱棣手握軍事班底,具有出兵的底氣

燕王由於年長,在朱元璋統一中國時期就開始封王建府,建立自己的班底,再經過數次北伐蒙古形成並鍛鍊了自己的班底、人脈。這些人都希望成為從龍功臣,而不願意成為罪王的下屬,所以死力為燕王出力。朝廷這邊,經過朱元璋的清洗,明初的開國大將凋零殆盡,統兵的將領也多為勳舊的後代,未曾經歷戰陣,有過實戰經驗的也就一個李景隆,也還是朱棣的親戚,朱棣被滅他是大功,他被朱棣打敗他也是大功。

  • 第四、戰略優勢:燕王朱棣戰略指揮得當,是出奇制勝的直接原因

其實朝廷的軍力、財力一直比燕王府的強,如果拼消耗,燕王根本不是對手,遲早會被朝廷打敗。燕王經過三年的戰爭,雖然屢戰屢勝,但仍被朝廷逼困在北京周圍。燕王朱棣也看清了這樣作戰的結果,肯定是被朝廷耗死。於是決定賭一把,利用燕王府、寧王府的起兵,奇襲突進,避開朝廷的重兵防線奮力向南,不攻重鎮,不佔名城,直接兵臨南京城下。

建文君臣一時亂做一團、毫無主意,其實建文帝只要移駕,而不是玩失蹤,則燕王即使佔領南京,建文帝調集勤王軍隊,再切斷燕府的補給,則燕王也必敗無疑。建文帝書生氣太重,認為國都城破,君王自焚才是古禮,才給燕王一個莫大的便宜。

  • 第五、藩王的支持: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朝廷和燕王府的戰爭,對於其他藩王,尤其是有兵權的幾位“塞王”來說,朝廷贏了,他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燕王贏了,按照燕王的口號,或許他們還能重新過上好日子。

但攝於朝廷的正名威力和朝廷的兵馬錢糧眾多,在開展初期,他們是表示支持朝廷的,只是實際保持中立罷了。寧王,名為被燕王挾持,其實暗自是願意跟隨燕王的,畢竟“平分天下”的許諾是吸引人的,否則,他的寧府騎兵,怎麼也是聽從他的命令,燕王能挾持他一時,不能挾持他幾年。谷王也不能為燕王打開南京城門。

  • 第六、百姓及百官的擁護:民心所向,是朱棣取得勝利的根基所在

在百官看來,這場戰爭是朱家內部的奪位之戰,和官員的操守本無太多關係,官員忠於朱姓皇帝就可以了。雖然朝廷上有很多諸如方孝孺的大臣選擇為朝廷殉葬,但是大面上,投降燕王的更多。

燕王先去拜謁明孝陵,也是爭取天下人的一種姿態,我捍衛祖訓,無愧於太祖皇帝。百姓看到這些,官員們又都競相歸順,有怎會過於執著跟隨建文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方面的原因

第一,削藩太急、手段太酷。建文帝急於削藩,一年之內就廢了四個藩王,把湘王逼的全家閉門自焚,在宗室內部完全喪失了威信和團結能力。燕王固然會以此為藉口反叛,但寧王參加燕王叛軍、谷王開金川門放燕王進城亦不能說沒有對削藩政策的仇恨和恐懼的因素。可以說,這一愚蠢政策把整個大明宗室送到了建文王朝的對立面上。

第二,廟堂無能、政策無常。黃子澄是無能的建文官僚的代表,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保舉廢物李景隆為帥,還掩蓋李的敗績,企圖推卸責任;朝廷沒有一個應對叛亂的長遠政策,如號召勤王、團結宗室等等,反而被朱棣牽著鼻子走,處處被動挨打。缺乏騎兵的明軍,就這樣被朱棣到處耍弄,師老兵疲。最可笑的就是建文帝下達的禁止傷害朱棣的命令,無需贅述。

第三、用人不當。這方面朱元璋要負很大責任,馮勝、藍玉、傅友德三人只要活著一個,朱棣也難以如此猖狂,最後搞的只能用耿炳文這樣的老邁之人和李景隆這樣的純粹廢材。但是即使老將凋零,平安、鐵鉉也可堪一用,只怪黃子澄之流胡說八道,用他們用的太晚,導致已經無力迴天。

第四,後院起火,宦官背叛。建文對宦官極為嚴厲,因此太監們仇恨建文,遂內通朱棣。朱棣從濟南直接攻擊徐州再取南京的戰略,就是宮內太監通風報信的結果。太監密告朱棣,南京守備空虛,可以攻克。朱棣遂奠定直接進兵的決心。

第五,能力懸殊、婦人之仁。朱棣能力、手段、殘忍程度均遠甚於建文。亂世天子的標準型。守成的建文面對這樣的叔叔,恐怕只能無奈悲劇了。這方面不用多說。

開戰之初,朱允炆就下令“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命令前方將士,要活捉朱棣,不能讓自己留下“殺叔”罵名。正所謂擒賊先擒王,而建文帝卻下了一道這樣的旨意,讓朱棣多次死裡逃生,建文帝焉能不敗?

總而言之,燕王朱棣既有出師之名、軍事實力、指揮才能、群眾基礎……做到了“有裡子、有面子”,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所以,篡權成功也就不足為怪了。


七隅文史


歷史上藩王造反榮登大統確實屈指可數,建文帝集全國之力竟沒有打敗偏於燕雲之地的燕王朱棣。不管是財力、兵力都百倍於朱棣,卻還是身死(失蹤)國滅。

雙方戰爭的細節筆者就不在細談,主要以幾個點來分析。僅供參考!!!


銳意削藩,急於求成

建文帝在洪武三十一即位之初,就已經著手削藩之事。削藩在任何朝代本應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建文帝卻急於求成,於一月之內連削三藩。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全家自焚而死,天下震動,諸藩人人自危。

其實朝臣們對於削藩之事也有其他比較穩妥的建議。

  • 高巍、韓鬱等人主張西漢主父偃的推恩令。“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籓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

  • 戶部侍郎卓敬則上疏:“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指燕王)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

  • 可惜這兩條建議都沒有被採納,建文選擇一條最直接、最暴力的建議,由黃子澄、齊泰等人提出的武力削藩。

使用武力削藩也罷,使用“先易後難”的削藩之法。其中尤以秦、晉、燕、寧四王王勢力最大。秦王、晉王死後,卻沒有直接對燕王、寧王出手。反而讓燕王有了喘息之機,而寧王也成了燕王的間接助手(朵顏三衛)。


洪武之後武將凋零

經過洪武年間胡惟庸案與藍玉案後,開國勳貴十之七八被誅殺一空。尤其是藍玉案,此時太子朱標已死,為防止勳貴擅權、欺幼主,誅殺一公、十三侯、二伯。此二大案不光勳貴被誅殺殆盡,許多鎮守各地中高層將領也在清洗之列。

而且,立國已經三十一年之久。這些勳貴,就算沒有被胡、藍案牽連,怕是也到了古稀之年了,尚能飯否?連較為年輕的耿炳文都六十有五了。

到了洪武中後期,兵事逐漸減少,帝國已經進入了修養生息、恢復民生的階段。如此種種導致靖難之役建文面臨無將可用。

反觀燕王朱棣這邊,朱棣從洪武十三年(時年二十一歲)就藩北平。北平苦寒之地,也是明初的重鎮。洪武二十三年的第七次北伐,由晉、燕二王主導。晉王是爛泥扶不上牆,燕王在雪中潛伏二十餘日之久,趁雪夜直搗北元主將乃兒不花大營,迫其投降。燕王降服北元部落數萬人,牲畜數十萬。真正意義上的大勝。第八次北伐,燕王亦是大勝而歸。而諸王之中當屬燕王、寧王為翹楚,因此也有“寧王擅謀,燕王善戰”的說法,恰恰這二位藩王不在首次削藩之列。

除卻燕軍裡面的張玉、朱能、譚淵、邱福等大將。燕王朱棣經過這麼多年邊塞生涯,用兵水平已經不下於當時的任何名將了。連建文帝本人也不得不感慨一聲“燕王智勇雙全,善於用兵”。


用人不當,導致伐燕失利

建文帝重用的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均為文學大儒,非治世能臣,更不知兵事。在削藩問題上,給建文帝最不穩妥的建議,武力削藩。

齊泰主張先削燕王(泰欲先圖燕),而黃子澄則主張先從其他藩王下手“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建文元年五月是朱元璋的忌日,按禮制各地藩王需進京祭拜朱元璋。燕王怕有去無回,派三個兒子同去。齊泰建議扣押燕王三子為人質,黃子澄則認為此舉打草驚蛇,放回燕王三子(“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

此時藩王都抓了好幾個,一個都自焚了,北平已經都被朝廷大軍包圍了。還試圖以此麻痺燕王?真.書生誤國。

到了伐燕階段,本任命開國勳臣長興侯耿炳文率領十三萬大軍擔任伐燕主將。耿炳文本就以堅守而著稱,卻命其主動進攻燕軍。在首次失利後,在黃子澄的建議下更換李景隆為南軍主帥(子澄謂勝敗常事,不足慮。因薦曹國公李景隆可大任,帝遂以景隆代炳文)。

耿炳文首敗後本還有十萬大軍,堅守城池。燕王知道攻城不下,打算三日後就退兵,此時卻換掉耿炳文。李景隆是堪比趙括的紙上談兵高手,所率的南軍數十萬精銳全軍覆沒。


建文改制,觸動官僚利益

建文帝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書生氣太重,太過理想化。自即位起就不斷更改洪武舊制,立國已經三十一之久,已經有它的一套官僚體系。新政操之過急,損害了現有官僚的利益。

重用方孝孺、黃子澄等一干大儒。文學上這些人都是頂尖存在,但是他們都缺乏政務經驗,所提政策頗有一些不切實際。比如,採納方孝孺的託古改制,啟用井田制,殊不知這都是二千多年前西周時的政策,放到當今明朝未必可行。

朱元璋以武立國,所以在洪武時重文輕武。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制度,此時六部尚書僅為二品。而到了建文時,大力提高文官地位,取用大量文士,進入帝國中樞。將六部尚書提高到一品,還試圖恢復丞相制。

建文改制,適時又逢燕王起兵,這些改制又剛好授人口實,燕王又以建文帝“更改祖制”為由發起靖難。

改制政策中,有很多是對武將、勳貴的利益多有觸動。導致伐燕時,許多武將都搖擺不定,態度曖昧,燕軍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佔領了蘇北(武將們都開城投降了)。當燕軍漸進南京時,建文帝發“罪己詔”號令天下進京勤王,都是文官積極募兵勤王,武將則屈指可數。而當建文帝失國後,武將赴死者僅一人。

優柔寡斷,心地柔仁

這也筆者最為不能理解的。還是建文帝那一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還有讓南軍六十萬精銳毀於一旦的李景隆,竟然安然無恙,這種敗軍之將不殺掉以激勵南軍將士。


誰知開門納降的就是李景隆。


仲木筆談


靖難之役的前三年其實仔細看,頗有戲劇性,其實中細節不得不讓人捧腹大笑。


  • 第一次:朱棣和李景隆在白溝河大戰,朱棣大軍屢屢受挫之時,一陣狂風吹來。咦!朱棣贏了。

  • 第二次:朱棣和盛庸在夾河展開大戰,雙方第二次交戰之時,一陣狂風吹來。咦!朱棣贏了。

  • 第三次:朱棣和平安在藁城展開大戰,雙方交戰正酣之時,一陣狂風吹來。咦!朱棣又贏了。


這三次的邪風每次吹得方向竟然都是對準了敵方,這不得不說朱棣的運氣極好。


當然了,以上三件事情也許僅僅之時巧合,行軍打仗最為重要的是統帥能力,而作為靖難之役行軍統帥的朱棣的確算的上一名合格且優秀的軍事將領。


因為朱棣,敢打、敢拼,甚得人心!


行軍統帥深得軍心方能號令一統,統帥三軍。


而朱棣在這方面做得極為不錯,從靖難之役的800名猛士發展到了近50萬的軍隊,朱棣的軍事才能在那個時代中可以說是無人能與之匹敵,靖難之役初期,朱棣內心還是選擇了穩紮穩打的打法,準備漸漸南下侵逼應天之地。


為了實現靖難之役初期的戰略規劃,朱棣用了三年的時間,在河北、山東、河南三地瘋狂的進攻,試圖在這三大戰區構造一個完美的環形屏障,藉此來拱衛北平城。


為此朱允炆則下令徵調大軍囤積於這三個地方,就是要死死的將朱棣擋在這三個地方,就是想活活的耗死他。


但是,朱允炆這樣做也為朱棣的成功創造了難能可貴的條件。


朱允炆屯集全國兵力於三大戰區,必然造成京城周圍的方位空虛,這恰恰是朱棣直接侵逼南京的最好機會,為此,朱棣改變了以往穩紮穩打的戰略規劃,開始孤注一擲的直接衝殺應天。


而這一次戰略規劃的改變,也成為了靖難之役的重要轉折點。


為此朱棣將兵鋒直接指向了淮南之地,侵襲到了徐州,進而南下渡過長江,直驅應天。



其實整個靖難之役的四年,朱棣打得並不容易,因為即便朝廷大軍之所以看著軟弱,是因為沒有能夠真正起到主導作用的統帥,而能夠起到主導作用的統帥有屢屢被建文帝撤換。行軍打仗最為忌諱的便是臨陣換將。


對於年幼的朱允炆而言,他從來不會明白戰爭真正的意義在哪?對他而言只要輸掉一場戰爭,那麼只能證明這名統帥得力,是個將才。但是行軍打仗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這世間有常勝的將軍嗎?


很顯然沒有!


就連朱棣也屢屢在此前的戰役中受挫。


最為帝王不能給與武將最大程度上的信任,是最為愚蠢的帝王,也是最為無知的帝王。總而言之,朱棣的運氣太好,對手太弱,自己能力有突出。靖難之役的成功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當然這場成功戰役的背後還有數十萬將士沐風櫛雨般的衝殺。


而且,每次打仗朱棣永遠都是衝鋒在前的那個行軍主帥,如此行為對於鼓舞士兵士氣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親自上陣的將領很少,就連朱棣的部將也不見得全部衝殺在第一線,但是朱棣做到了!


歷史總探長


朱棣早期帶領明軍討伐北元,鎮守北平拱衛北疆,朱棣的軍事實力磨練出來了。而此時的朱允炆,正在無憂無慮地玩耍;朱標,正在深宮接受儒家思想的學習。

然後朱標去世,一切開始充滿變數。

常言道:“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李景隆就這樣敗光了朝廷的精銳。而朱棣,則在各方面都碾壓了對手。除了師出無名,朱棣幾乎具有了所有成功的要素。

因為常年的蒙古威脅,所以朱棣可保留的軍事力量一直很龐大,這是他能組織起二十萬大軍的重要基礎。而且因為常年和蒙古人對砍,朱棣軍隊單兵戰鬥力要遠遠高於南軍

在參謀集團方面,朱棣有潛伏多年的和尚姚廣孝,而朱允炆只有朱元璋留下來的黃子澄三人組。姚廣孝除了給朱棣出謀劃策,不斷煽動鼓勵外,最重要的就是給朱棣灌輸了一種“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決心。

要知道,南軍打敗了可以回家休息下再來,而北軍失敗了只能被屠殺。所以,不允許失敗,每次戰鬥都是決定命運的一戰,正是這樣的決心幫助朱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作為一名出色的統帥,朱棣懂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比如朱允炆身邊的宦官,比如敵營主將李景隆,比如朱允炆那句“誤傷朕叔”的護身符。總之,處於生死邊緣的朱棣,將所有的能量都用到了極致。

真的是努力感動了上蒼,幾次突如其來的大風,幫助朱棣反敗為勝。有時候,運氣也是一種實力。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影響了歷史的走向。驀然回首,看似偶然的機遇,其實都暗含著必然的因素。



講故事的福魔康


朱允炆的團隊核心弱於朱棣的困隊核心。如果建文殺李景隆,軍事上以徐輝祖、盛庸為帥。丟掉幻想,採取擒王戰術,朱棣一死,則建文勝。朱棣能贏,完全是建文找死。李景隆不僅是草包,還是臥底。就算沒看出臥底面目,但草包已完全現形。


劉滿嗲


靖難之變朱棣取得勝利,我個人分析,不外乎這幾點原因,僅供參考:

1.燕王是跟隨朱元璋南征北伐的開國元勳,有勇有謀,俱備當皇帝的個人條件。

2.準備充分。畜謀已久。從人員的儲備到自己的隱忍都做到了滴水不漏。

3.師出有名。雖然自己推翻自己的父親建立的明帝國不合法,但是他利用明初期的各種不公正的政策聚集了民心,贏得了大部分功勳集團的支持。勝利的天平向其傾斜。

4. 反觀朱永炆集團得不到功勳集團的支持,民怨沸騰,無人可用。

所以,靖難之變,朱棣的勝利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從此,朱棣遷都北京,使明王朝步向正軌!


無為大智慧大力


背景簡介:

為了朱明王朝能夠千秋萬代傳下去,朱元璋決定分封諸王,屏藩王室。洪武三年、十一年、二十四年,他先後三次把自己的親兒都封為親王。

明太祖剛剛去世,就禍起蕭牆,兒子燕王朱棣和皇太孫朱允炆起兵戈。這段歷史就叫“靖難之役”。

朱允炆為何會輸的一敗塗地,主要有這幾點錯誤:

1.年輕氣盛,思慮不周,行事不全

朱允炆登基時才21歲,心智還不太成熟,年輕氣盛,在削藩這個問題上,思慮不周全,沒有經過嚴密的籌劃和長時間的準備,待到朱棣起兵之時,有些手忙腳亂。

2.初登帝位,固權不穩,操之過急

朱允炆登上帝位後,應當先穩定內政,鞏固權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包括朝堂之上大臣和地方實力派大員,軍事將領等。但是,很遺憾,沒有這麼做,而是在在黃子澄等書生的謀劃下,急功近利地削藩。

所以,當造反發生時,建文帝猛然發現,幾乎所有的地方藩王,都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同時,全國各地的地方實力派,很多在坐山觀虎鬥,沒有前來討逆勤王。

3.喜好虛明,優柔寡斷,婦人之仁

兒女私情本就是兵家大忌,再加上朱允炆優柔寡斷的性格,在戰爭的一開始,南京方面就沒有搶得先機。

建文帝召令“古人云: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土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勿使朕有殺叔之名。”正是這道詔令使燕王朱棣有了免死金牌,此後在多次戰役中,朱棣都能化險為夷,成功逃難。

4.書生誤國,用人不當,誤聽讒言

輔臣齊泰、黃子澄等力主削藩,即削奪藩王的權勢,以鞏固中央集權。這本為長策,但這幾位書生輔臣十分迂闊,缺少處理現實政治問題的機變和才能,結果卻適得其反。

5.洪武禍根,大將無能,作戰不利

洪武大帝朱元璋,血腥屠戮,讓名將十不存一。到建文帝朱允炆上臺,朝中竟無可用之將。面對朱棣20萬大軍,先是認命老將耿炳文,哪隻耿炳文只知道防守,不是對手。

老耿兵敗後,朱允炆又認命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元帥,殊不知,李景隆就是一紈絝子弟,不太懂兵法,少謀而驕,60萬大軍被吊打得潰不成軍,一敗塗地。

朱棣問什麼會贏得最終勝利,原因有以下幾點:

1.製造輿論,以清君側,贏得支持

《皇祖明訓》中記載“朝中無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棣通過製造殺奸臣清君側的名義發兵攻打,一路上很多地方官員覺得這是你們朱家自家事,選擇兩不得罪,沒有很積極的進行抵抗。

2.置之死地,不留後路,拼死向前

初時,燕王朱棣雖有異心,卻無反謀,且非常害怕,甚至裝瘋作癲,以避免皇帝的猜忌。後來建文皇帝依其輔臣之意接連處置了幾個藩王,或去其番號,或廢為庶人,或終身幽禁,或賜死。

朱棣被逼的不得不反,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兵一博。而且,朱棣和眾將士在戰場上也是奮死拼殺,因為毫無退路了。

3.陳述利弊,借兵寧王,實力大增

朱棣拜見了自己的弟弟寧王朱權互訴苦水,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用之以計,說是得天下後與寧王共分天下,從而從寧王那裡搞到了八萬兵馬,實力大增。

4.久經沙場,驍勇善戰,指揮得當

因為常年的蒙古威脅,所以朱棣可保留的軍事力量一直很龐大,這是他能組織起二十萬大軍的重要基礎。而且因為常年和蒙古人對砍,朱棣軍隊單兵戰鬥力要遠遠高於南軍。

朱棣驍勇善戰,作戰指揮得當,具備豐富的軍事作戰才能,經過艱苦卓絕的四年戰爭,於1402年6月攻入南京,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帝寶座。





小諸葛歷史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