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小學尖子生,為什麼一上初中就變“學渣”?是這樣麼?

寶貝BigFat


這種說法顯然是片面的,誇大其詞。小學階段的尖子生,90%以上到了初中、高中依然優秀,依然是學霸,只有10%的人由於個人原因而掉隊的。具體說來大致有以下原因:

第一,小學的尖子生,到了初中厭學、叛逆。

不少的家長給我傾訴過這個問題,說自己孩子小學階段很優秀,又聽話懂事,成績又好,父母溝通愉快,按照父母要求辦事……然而到了初中,突然發現孩子變了,不聽父母的了,變得厭學了。

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青春期孩子過渡沒做好,不少家長給我反應,說孩子迷茫,常常嘆氣:我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我要努力?初中努力了,高中還要努力,何時才是個頭兒?

14歲是一個成長的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俗稱“小大人”,自以為自己長大了,有了思考,懂得反抗,但實際上他們的思考很不成熟,很片面。所以,初中階段如何處理好青春期的溝通很重要。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會經歷這個過程,要學會接納孩子這個階段,並正確引導,切忌硬碰硬,效果不好,還可能導致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走向輕生的極端。

第二,進入中學後被一些其他事情佔據了心思,比如男生喜歡看玄幻小說、玩遊戲;而女生最忌諱的則是言情小說和遊戲。

這些東西都是極其容易上癮的。很多家長會說,學校要求閱讀的內容,比如水滸傳、儒林外史、簡愛等等圖書孩子不愛看,但孩子就愛看斗羅大陸一類的玄幻,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玄幻和言情小說,說白了極其通俗,半文盲都看得懂,不用過腦子,而其中的故事情節則一波三折,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理,滿足了他們的假想,而學校要求讀的經典的圖書,則需要動腦思考,閱讀難度大得多,比如儒林外史,就接近讀古文的感覺,沒點耐心讀不下去的。

第三,一些人對小學所謂的“尖子生”認識不對。

什麼樣的學生才是尖子生?小學階段語文數學靠95分以上的比比皆是(重點小學),而如果你還停留在90分以上就是尖子生,那對不起,真的out了。

還有,有些孩子只是擅長死記硬背,到了中學,理科可能就特別困難,我們見過很多小學優秀的孩子,到了初中,數學、物理只能考七八十分的(總分按150計算的),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總成績肯定不能好,自然到初中就淪為“差生”了,至少不再是學霸。所以,鍛鍊孩子的思維也很重要。

說到這裡,我就不由得想到現在國內和國外對科學課的重視程度,國內科學課以前是從3年級才開始開設,最近幾年改了,從一年級開始設置了科學課,但是每週普遍只有1-2節課,在家長和老師的心目中,科學課都是副科,小學階段普遍認為只有語文數學是主科。

但是,在美國這個情況大不一樣,美國小學有4門“主科”,包括英語、數學、科學和社會。為什麼說這4科是主科呢,因為每隔9周發下來的成績單中,只有這4個學科的成績,這就跟國內的成績單隻有語文、數學一個道理。所以,“科學”這門課,就佔了1/4的主科地位,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這樣說: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後,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於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動手能力強。

所以,有條件的家長應鼓勵孩子從小學習科學課。美國小學科學課一般包括地球與空間科學(地理和天文)、生命科學(生物)、物質科學(物理化學)和工程技術及科學應用4大方面,而其中最有名的一套教材是美國著名教育集團HMH集團出版的《Science Fusion》叢書,在全美26個州小學使用。現在國內也能學多試試原版美國小學科學課了。


多試試


我教初中30年了,擔任過初中的班主任、教導主任,題主所說的70%的小學“尖子生”,一上初中就變成“學渣”,這是不可能的。


我在當一所初中的教導主任期間做過調查,小學升入初中的尖子生80%後來考上了高中、大學,小學中的中等生也有少部分後來在初中成了尖子生,後來考上了高中大學。

我現在仍然擔任初中的物理教學工作,我看到的學生在小學成績就比較好(班級排名前20%),到了初中以後,95%以上的學生仍然能夠保持。

但是,早戀、手機遊戲是學習成績的“殺手”!在青春期、叛逆期情緒波動太大,加上早戀、染上手機遊戲,這類學生很可能最後掉入深淵,再也爬不起來了。

學習習慣很重要。每天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不懂就問的學生,他們進步都很大,從中等生變為優等生的實在是太多了。

可能題主說的小學的“尖子生”是小學平常考90分以上的學生,小學低段90分不能算為優生,80%的小學生在低段時都能夠每科考90分以上,中高段每科考80分以上的也有80%。

小學高段的尖子生應該是全年級排名前20%,重要的是名次,不是分數!


平淡是真oymlq


這個數據不知道從哪裡得出的,我孩子現在初二,以我對他身邊諸多同學的觀察,小學學霸,初中學渣其實不多見,只是個例。而且,從學霸變學渣,很少這麼大幅度的跨越,最差不過是才能從尖子生變成了中等生而已。

初一的時候,他們班小升初高分進入的同學,幾乎100%處於班級第一陣營,好學生沒有一個掉隊的。不過,有好學生之間的重新洗牌現象,發生在中上學生中間。比如,小升初他們班原先排名十幾名的同學衝到了班級前5。

現在到了初二,僅以第一次月考而言,有個別好學生進一步掉隊,也有個別第二梯隊(中等偏下)學生衝到了第一梯隊。但排名班級前列,年級前列的還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也就是小升初高分進入的學生。

我身邊很多同事的孩子都是學霸,學霸模式從小學一直延續到高中,很少掉隊的。身邊還有很多後發制人型的學霸,小學一般,到了初中或者高中開始發力。

個別到初中掉隊的學生,我的觀察,掉隊的原因不外乎:

偏科嚴重: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和化學,各門學科不均衡發展,差的特別差,嚴重拉分,拉低成績排名。

青春期綜合症:早戀,沉溺手機沉溺遊戲,青春期迷茫等等。

學習方法:主要體現在“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學習方法的差異上。

學習習慣和規範問題:主要表現在從小學階段帶來的壞習慣,比如“粗心大意”、不認真審題,過程不規範,丟三落四,沒有畫圖思維等等。

總之,我的觀察,問題中70%的尖子生掉隊是一個被嚴重誇大的數據,與現實不符。但為了避免孩子成為極少的個例,家長需要從以上環節著力。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孩子現在已經上高中了,但不是很理想的高中。她的孩子在上小學的時候,都是90分以上。

到了初中,語數外依然很好,但是,她的副科總是不及格,嚴重的拖了後腿,從學霸淪為了學渣。學習,也是一個不斷淘汰的過程,我覺得這種現象是可能發生的。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孩子為什麼學不好副科,是不是因為課外書讀的太少呢?還是小學的時候給他報的各種興趣班太多了,導致孩子的沒空閱讀,見識太少?

這也只是我的一個猜想,各位家長,自己多多斟酌吧😊


探索幸福密碼


這個比例說的實在是有些牽強。70%的小學學霸到了初中變成學渣,這完全是在危言聳聽,能夠考上全國重點大學的學生很大比例的都是小學初中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學生。

當然不排除有一部分小學學霸升入初中以後,成績下降明顯最後淪為學渣。這樣的案例雖然有很多,但是並不能夠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小學學霸到初中以後就變成學長。這就猶如生物進化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最終會淘汰一些不適應高學段學習節奏的學生。

我接觸的學生就有這樣的人。在小學的時候成績非常好。但是升入初中以後,隨著學習內容和難度的增加,作業壓力的繁重使得學生在升入初中以後學習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就說青春期的影響使得這個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從剛剛升入初一月考的優異成績,漸漸的淪為期末考試倒數,在中考的時候也沒有取得好的成績,連最基本的錄取分數線都沒有達到令人感到很可惜!

絕大部分小學尖子生在小學學習的過程當中都能夠有很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對待學習都是充滿正能量。這種積極的影響等到學生升入初中以後會一直延續。雖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但是很多學生都能夠及時的進行調整。一邊使自己快速的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和學習節奏,因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使得學生在整個初中階段學習一直能夠保持名列前茅。而且能夠考取國家重點大學的往往也都是這一部分學生。


所以說題主說的70%的小學尖子生升入初中以後會淪為學渣,這種說法實在是太牽強,也不知道題主的這個70%的數據是從哪裡得來的?在學生的求學階段學生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不排除一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從學霸淪為學渣,但是也有很多學生從曾經的學渣變為學霸。只是這兩種比例都是比較低的。


蕭輝田老師


70%的小學尖子,到初中就變學渣,我認為你的數據沒有真實性,我認為所謂的尖子或者說學霸,成績的確會有波動,但是不至於是學渣。而反過來說,學渣逆襲成學霸的人百裡挑一,真的很難。


我來說說我們班的學霸,我上學的時候,剛開始是在村小,班上人少,二十幾個學生,我一直都是前三,每學期都有獎狀的,算不上學霸,只能說成績一般。後來去鎮上上的五年級,一個班級50幾人,有四個班,200多人,我的成績一下退到十幾名了,但是經過我的努力,我還是躍進了年級前十。在鎮上的小學,我們班的學霸,在年級也是數一數二的,到了初中我們又分一個班,結果成績還是穩居年級前幾名。所以我不認同你的觀點,學霸成績可能會有所下降,但是那是因為初中,又有別的小學並過來,正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學習好但是還有學習比你更好的人。


最後,我認為家長不必擔心孩子小學成績拔尖,到初中變成學渣,我認為不太現實,愛學習的孩子,讀都哪裡都愛學習,只要他足夠努力,他還是站在塔尖的那部分人,除非他自甘墮落,放棄學習!


陪讀媽媽談教育



我是語文教育楊柳依依,關注語文教育,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九年義務一貫制學校。上學期我帶的六年級恰好孩子們的新班主任是我辦公室裡的鄰桌。經常跟七年級老師交流,我們發現小學階段基礎好,學習習慣好的孩子在初中階段,一般都還是比較可以的。

但是因為初中學科增多,老師的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都有所改變,如果孩子們適應能力不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夠強,上初中後成績往往會出現滑坡的現象。不過隨著孩子對老師和環境的快速適應,成績又會有所回升。

我現在都清楚的記得,上小學時我是班上的第1名,上初中後因為對數學老師完全不適應,第1次單元考試只考了70多分,當時,我有些沮喪。不過我對自己前面的學習進行了總結,改變了學習方法,慢慢地數學成績又起來了。

孩子上初中後,只要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總結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能夠廣泛閱讀,不沉迷於手機遊戲,不早戀,不與社會上的混混結交,不學抽菸、喝酒,一般情況,小學階段的尖子生到初中不會都不會太差。甚至那些成績中等偏上的孩子,只要肯刻苦,也有可能變成優等生。

結束語:小學階段主要是打基礎,養習慣,找方法,海量閱讀,只要做好了這幾件事情,初中階段是可以平穩度過的。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70%小學尖子生,為什麼一上初中就變“學渣”的說法太誇張了,不過降為中層生的例子倒是屢見不鮮。

為什麼小學成績一直不錯,到了中學成績就一落千丈?這是你的孩子屬於“偽聰明”的狀態。

何為“偽聰明”呢?就是指在小學階段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夠獲得高分,讓人覺得這個小孩很聰明。一般上了初中開始就顯出原形了,以女孩子居多。

兩個小孩,同等努力下,小學階段女孩優秀,初中開始落後,高中遠遠落後。這是普遍現象,學霸除外。

為什麼會出現“偽聰明”現象?只要是在小學階段犯下了以下錯誤,但家長沒有發覺,沾沾自喜小孩的聰明。家長要負上一定的責任。

第一,不夠專注。

打小培養起孩子的上課專注度,是最重要的習慣培養,沒有其他!而且要常抓不懈,經常檢查和提醒,不得有絲毫鬆懈。

孩子的專注力低,是一個自然規律,注意力集中就像平穩駕駛:當興奮不足的時候,大腦感到困頓並且走神。當興奮過度的時候,大腦就會產生焦慮和無序。大腦的興奮劑多巴胺,必須分泌的不多也不少才行。而孩子恰恰是這方面自我調節能力弱。

常見表現:

(1) 上課走神:東張西望,哪裡都比黑板有吸引力。

(2)上課發呆:經常認真的看著黑板,可腦海裡就東想西想了。

(3)聚焦緩慢:上課鈴聲晌,坐在教室裡很久還不能進入狀態。

(4)無法持久:不能維持在20分鐘以上。

這些小時候孩子的專注存在的問題,被良好的成績掩蓋掉,容易讓家長們忽視,從而沒有及時調整和引導,到了初中,隨著知識加深,就出現問題了。

注意:有些只是孩子太小,還需要一些時間成長,而有些是確實存在注意力欠缺,需要干預補強。這需要家長的準確分析判斷。

第二,缺乏堅持。

部分孩子無法長時間保持專注,一節課都無法保持,更不要說上午四節課了!這類孩子往往上初中、高中後會出現學習問題。

怎麼解決缺乏堅持的習慣?我推薦你培養孩子堅持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與學習中的專注與堅持是相通的。合理的體育鍛煉習慣,會促進學習中專注力與持久力的提高。在北大清華里,有長跑習慣且善於長跑的同學比例特別高,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學會抓住要點。

比如在小學階段,數學課上講的要點,一節課也許只有一兩個,且老師會反覆強調,所以基本不存在抓要點問題。但上初中以後,講課速度開始加快,教授內容開始增多,一堂課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則如何抓住課堂中的要點,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了。如果不會抓要點,一堂課下來,由於信息量大,有些孩子腦子裡就熬粥了。

所以,抓要點的能力,是長期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之一,如果沒有一個系統的培養過程,初中階段有部分學生會成績大幅度下降。

其實該能力在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都會教,也有提示。家長只需提醒孩子關注該問題即可。

多數孩子在課題上現抓要點的能力都不足,所以需要課後及時進行復習總結,把課堂上老師傳授的內容要點總結摘錄下來。對知識進行系統梳理,這樣才利於課題知識的消化吸收。

在家學習需要警惕“偽學習”現象。

以上說的是在學校表現的"偽聰明"現象,在家則需要注意"偽做題"現象。

何為"偽做題"?不是指孩子假裝在做題,實際在玩。而是指應付了事的完成作業,沒有針對性對題目的答案和解題思路進行總結和反思。簡單來說,就是做完就算,對不對不管它。

這在小學階段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知識量少,且只有語數英三科。偽做題因為優秀的成績表現不出來。

進入初中階段,甚至以後的高中階段,家長們在陪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提醒孩子要注重質量,貴精不貴多,學會舉一反三最重要。

初中階段繼續採用小學的學習方法,認為多花點時間就行。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因為現在進入了大語文時代。

語文考試閱讀分數佔據了百分之七十。這需要我們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增加閱讀量勢必佔用大量的學習時間,否則你的語文上不去,一切都白搭。

所以要警惕"偽做題",在做題中學會思考,總結,反思,舉一反三。才是面對七大學科蜂擁而來的最佳應對方式。

"偽聰明"和"偽做題"現象作為家長一定要警惕,保護孩子們在初中階段不至於掉隊,甚至在高中階段,也能一帆風順度過難關!


窗花幽禁落霞


大多數孩子進入中學後成績會有下滑,優等生下浮小反彈快,中等生有下浮回升慢,差一些的一落到地,逆襲難度大。

1、初中功課多,任務重。

小學多數是語數英三科,有些地區加上科學,四門主課;初中一年級就變成七門主課。隨之而來的是七門功課的作業與測試。

2、初中老師教學進度快。

小學學期中段的期中考試多數會停課複習,初中一般不停課。

3、初中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學習力。

預習,背誦,練習,一個不能少。每一個環節都要取得相應的成效,這樣才能保證學習效率,才能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


小學生家長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養成好的書寫習慣。

乾淨、整潔,有速度。需要練字的初中生不在少數,小學階段就能把字寫好孩子在學習習慣上就是領先了。

2、儘量做到學習任務“日日清”。

做事不拖拉,今日事今日畢。將來雖然功課雖多,不過也是重複多來幾遍。

3、讓孩子形成自己的優勢學科。

有目的培養孩子的優勢學科:語文,數學,還是英語?如果有一兩門優勢學科,孩子到初中也會輕鬆不少。


春風綠夢田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我認為主要有下面兩個原因:

1.用力過猛,透支潛力。

當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一類的觀點在社會上大行其道。受其影響,很多年輕的父母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給剛上小學報名參加各類培訓班,諸如奧數、作文、書法、器樂、舞蹈等等。孩子在學習學校各個科目的同時,還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這些課外課程上。每到週末,在各個培訓班的課堂上,都能看到不少小學生的身影。我問過一個參加金石教育奧數培訓的一個孩子,她的週末是這樣安排的:週六上午兩節奧數,兩節作文。下午兩節舞蹈課。週日上午兩節書法課,週日下午兩節演講課。這樣的學習強度,別說孩子,就是大人估計也難以承受。何況還有周一到週五連續五天的學校學習,孩子的壓力可想而知。這樣的高強度培訓,不僅孩子受累,家長也很辛苦。為了接送孩子,家長週末基本上也沒法休息。他們除了接送孩子,還要負責孩子的出行、飲食等。我看到,有的家長中午乾脆就帶著孩子在外面吃快餐,讓人心疼。

這樣看似密集的培訓,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但是,過於集中的連續學習,違背了教學規律,也讓孩子的身心變得疲憊不堪。揠苗助長似的高壓狀態,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說在一定時期內,讓孩子的學習成績衝到前面。但是,這樣的成績缺乏後續支持,因為它是通過透支孩子的潛力來獲取的。等到上了初中,這些在小學過度用力的學生就會顯出疲態,被其他成績更穩,學習習慣更好的學生追上來。

2、小學和初中的學習規律不一樣。

小學課程,大多是一些基礎內容,更多的是依靠記憶力,對邏輯思維的要求不高。相反,到了初中,課程進入相對高級的階段,加上一些理科科目,不僅僅要靠記憶,更需要嚴密的分析判斷邏輯思維能力。這個時候,以前憑藉死記硬背或猛打蠻幹獲得好成績的學生就會顯出不足。這種不足導致的成績下滑,又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就無法避免成績下滑的趨勢。

針對上述情況,金石君建議:

父母要有清醒認識,對孩子不能操之過急。每位父母都會對孩子寄以厚望,這種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但要意識到,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生不是短暫的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起跑不要太急太快,那樣的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和條件,有針對性的引導其發展。可以適當的加壓,但不能過度。在學好學校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孩子興趣愛好和特長,有意識的取長補短,使其全面發展,不要過早偏科。

我的經驗:

  • 以我自己孩子為例,小學時他的成績並不突出,在班級大約六七名的樣子,但其數學成績不錯,名列年級前茅。我們在強化其數學能力的同時,也注重對其語文和英語能力的訓練。進入初中,他的綜合成績開始上升到年級前幾名,數學成績也更為突出。初中畢業就考上了西安交大少年班,但是他沒去。高中階段獲得奧賽全國一等獎,獲得清華保送資格。孩子的成長經歷,也是我前面觀點的一個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