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小学尖子生,为什么一上初中就变“学渣”?是这样么?

寶貝BigFat


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夸大其词。小学阶段的尖子生,90%以上到了初中、高中依然优秀,依然是学霸,只有10%的人由于个人原因而掉队的。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原因:

第一,小学的尖子生,到了初中厌学、叛逆。

不少的家长给我倾诉过这个问题,说自己孩子小学阶段很优秀,又听话懂事,成绩又好,父母沟通愉快,按照父母要求办事……然而到了初中,突然发现孩子变了,不听父母的了,变得厌学了。

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青春期孩子过渡没做好,不少家长给我反应,说孩子迷茫,常常叹气:我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要努力?初中努力了,高中还要努力,何时才是个头儿?

14岁是一个成长的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俗称“小大人”,自以为自己长大了,有了思考,懂得反抗,但实际上他们的思考很不成熟,很片面。所以,初中阶段如何处理好青春期的沟通很重要。几乎每一位父母都会经历这个过程,要学会接纳孩子这个阶段,并正确引导,切忌硬碰硬,效果不好,还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走向轻生的极端。

第二,进入中学后被一些其他事情占据了心思,比如男生喜欢看玄幻小说、玩游戏;而女生最忌讳的则是言情小说和游戏。

这些东西都是极其容易上瘾的。很多家长会说,学校要求阅读的内容,比如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等等图书孩子不爱看,但孩子就爱看斗罗大陆一类的玄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玄幻和言情小说,说白了极其通俗,半文盲都看得懂,不用过脑子,而其中的故事情节则一波三折,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假想,而学校要求读的经典的图书,则需要动脑思考,阅读难度大得多,比如儒林外史,就接近读古文的感觉,没点耐心读不下去的。

第三,一些人对小学所谓的“尖子生”认识不对。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尖子生?小学阶段语文数学靠95分以上的比比皆是(重点小学),而如果你还停留在90分以上就是尖子生,那对不起,真的out了。

还有,有些孩子只是擅长死记硬背,到了中学,理科可能就特别困难,我们见过很多小学优秀的孩子,到了初中,数学、物理只能考七八十分的(总分按150计算的),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总成绩肯定不能好,自然到初中就沦为“差生”了,至少不再是学霸。所以,锻炼孩子的思维也很重要。

说到这里,我就不由得想到现在国内和国外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国内科学课以前是从3年级才开始开设,最近几年改了,从一年级开始设置了科学课,但是每周普遍只有1-2节课,在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科学课都是副科,小学阶段普遍认为只有语文数学是主科。

但是,在美国这个情况大不一样,美国小学有4门“主科”,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为什么说这4科是主科呢,因为每隔9周发下来的成绩单中,只有这4个学科的成绩,这就跟国内的成绩单只有语文、数学一个道理。所以,“科学”这门课,就占了1/4的主科地位,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这样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强。

所以,有条件的家长应鼓励孩子从小学习科学课。美国小学科学课一般包括地球与空间科学(地理和天文)、生命科学(生物)、物质科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及科学应用4大方面,而其中最有名的一套教材是美国著名教育集团HMH集团出版的《Science Fusion》丛书,在全美26个州小学使用。现在国内也能学多试试原版美国小学科学课了。


多试试


我教初中30年了,担任过初中的班主任、教导主任,题主所说的70%的小学“尖子生”,一上初中就变成“学渣”,这是不可能的。


我在当一所初中的教导主任期间做过调查,小学升入初中的尖子生80%后来考上了高中、大学,小学中的中等生也有少部分后来在初中成了尖子生,后来考上了高中大学。

我现在仍然担任初中的物理教学工作,我看到的学生在小学成绩就比较好(班级排名前20%),到了初中以后,95%以上的学生仍然能够保持。

但是,早恋、手机游戏是学习成绩的“杀手”!在青春期、叛逆期情绪波动太大,加上早恋、染上手机游戏,这类学生很可能最后掉入深渊,再也爬不起来了。

学习习惯很重要。每天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不懂就问的学生,他们进步都很大,从中等生变为优等生的实在是太多了。

可能题主说的小学的“尖子生”是小学平常考90分以上的学生,小学低段90分不能算为优生,80%的小学生在低段时都能够每科考90分以上,中高段每科考80分以上的也有80%。

小学高段的尖子生应该是全年级排名前20%,重要的是名次,不是分数!


平淡是真oymlq


这个数据不知道从哪里得出的,我孩子现在初二,以我对他身边诸多同学的观察,小学学霸,初中学渣其实不多见,只是个例。而且,从学霸变学渣,很少这么大幅度的跨越,最差不过是才能从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而已。

初一的时候,他们班小升初高分进入的同学,几乎100%处于班级第一阵营,好学生没有一个掉队的。不过,有好学生之间的重新洗牌现象,发生在中上学生中间。比如,小升初他们班原先排名十几名的同学冲到了班级前5。

现在到了初二,仅以第一次月考而言,有个别好学生进一步掉队,也有个别第二梯队(中等偏下)学生冲到了第一梯队。但排名班级前列,年级前列的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也就是小升初高分进入的学生。

我身边很多同事的孩子都是学霸,学霸模式从小学一直延续到高中,很少掉队的。身边还有很多后发制人型的学霸,小学一般,到了初中或者高中开始发力。

个别到初中掉队的学生,我的观察,掉队的原因不外乎:

偏科严重: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和化学,各门学科不均衡发展,差的特别差,严重拉分,拉低成绩排名。

青春期综合症:早恋,沉溺手机沉溺游戏,青春期迷茫等等。

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学习方法的差异上。

学习习惯和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从小学阶段带来的坏习惯,比如“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过程不规范,丢三落四,没有画图思维等等。

总之,我的观察,问题中70%的尖子生掉队是一个被严重夸大的数据,与现实不符。但为了避免孩子成为极少的个例,家长需要从以上环节着力。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现在已经上高中了,但不是很理想的高中。她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都是90分以上。

到了初中,语数外依然很好,但是,她的副科总是不及格,严重的拖了后腿,从学霸沦为了学渣。学习,也是一个不断淘汰的过程,我觉得这种现象是可能发生的。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为什么学不好副科,是不是因为课外书读的太少呢?还是小学的时候给他报的各种兴趣班太多了,导致孩子的没空阅读,见识太少?

这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想,各位家长,自己多多斟酌吧😊


探索幸福密码


这个比例说的实在是有些牵强。70%的小学学霸到了初中变成学渣,这完全是在危言耸听,能够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很大比例的都是小学初中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

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小学学霸升入初中以后,成绩下降明显最后沦为学渣。这样的案例虽然有很多,但是并不能够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小学学霸到初中以后就变成学长。这就犹如生物进化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终会淘汰一些不适应高学段学习节奏的学生。

我接触的学生就有这样的人。在小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但是升入初中以后,随着学习内容和难度的增加,作业压力的繁重使得学生在升入初中以后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说青春期的影响使得这个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从刚刚升入初一月考的优异成绩,渐渐的沦为期末考试倒数,在中考的时候也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连最基本的录取分数线都没有达到令人感到很可惜!

绝大部分小学尖子生在小学学习的过程当中都能够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待学习都是充满正能量。这种积极的影响等到学生升入初中以后会一直延续。虽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很多学生都能够及时的进行调整。一边使自己快速的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和学习节奏,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一直能够保持名列前茅。而且能够考取国家重点大学的往往也都是这一部分学生。


所以说题主说的70%的小学尖子生升入初中以后会沦为学渣,这种说法实在是太牵强,也不知道题主的这个70%的数据是从哪里得来的?在学生的求学阶段学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排除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从学霸沦为学渣,但是也有很多学生从曾经的学渣变为学霸。只是这两种比例都是比较低的。


萧辉田老师


70%的小学尖子,到初中就变学渣,我认为你的数据没有真实性,我认为所谓的尖子或者说学霸,成绩的确会有波动,但是不至于是学渣。而反过来说,学渣逆袭成学霸的人百里挑一,真的很难。


我来说说我们班的学霸,我上学的时候,刚开始是在村小,班上人少,二十几个学生,我一直都是前三,每学期都有奖状的,算不上学霸,只能说成绩一般。后来去镇上上的五年级,一个班级50几人,有四个班,200多人,我的成绩一下退到十几名了,但是经过我的努力,我还是跃进了年级前十。在镇上的小学,我们班的学霸,在年级也是数一数二的,到了初中我们又分一个班,结果成绩还是稳居年级前几名。所以我不认同你的观点,学霸成绩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那是因为初中,又有别的小学并过来,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学习好但是还有学习比你更好的人。


最后,我认为家长不必担心孩子小学成绩拔尖,到初中变成学渣,我认为不太现实,爱学习的孩子,读都哪里都爱学习,只要他足够努力,他还是站在塔尖的那部分人,除非他自甘堕落,放弃学习!


陪读妈妈谈教育



我是语文教育杨柳依依,关注语文教育,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义务一贯制学校。上学期我带的六年级恰好孩子们的新班主任是我办公室里的邻桌。经常跟七年级老师交流,我们发现小学阶段基础好,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在初中阶段,一般都还是比较可以的。

但是因为初中学科增多,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有所改变,如果孩子们适应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上初中后成绩往往会出现滑坡的现象。不过随着孩子对老师和环境的快速适应,成绩又会有所回升。

我现在都清楚的记得,上小学时我是班上的第1名,上初中后因为对数学老师完全不适应,第1次单元考试只考了70多分,当时,我有些沮丧。不过我对自己前面的学习进行了总结,改变了学习方法,慢慢地数学成绩又起来了。

孩子上初中后,只要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广泛阅读,不沉迷于手机游戏,不早恋,不与社会上的混混结交,不学抽烟、喝酒,一般情况,小学阶段的尖子生到初中不会都不会太差。甚至那些成绩中等偏上的孩子,只要肯刻苦,也有可能变成优等生。

结束语:小学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养习惯,找方法,海量阅读,只要做好了这几件事情,初中阶段是可以平稳度过的。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70%小学尖子生,为什么一上初中就变“学渣”的说法太夸张了,不过降为中层生的例子倒是屡见不鲜。

为什么小学成绩一直不错,到了中学成绩就一落千丈?这是你的孩子属于“伪聪明”的状态。

何为“伪聪明”呢?就是指在小学阶段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够获得高分,让人觉得这个小孩很聪明。一般上了初中开始就显出原形了,以女孩子居多。

两个小孩,同等努力下,小学阶段女孩优秀,初中开始落后,高中远远落后。这是普遍现象,学霸除外。

为什么会出现“伪聪明”现象?只要是在小学阶段犯下了以下错误,但家长没有发觉,沾沾自喜小孩的聪明。家长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第一,不够专注。

打小培养起孩子的上课专注度,是最重要的习惯培养,没有其他!而且要常抓不懈,经常检查和提醒,不得有丝毫松懈。

孩子的专注力低,是一个自然规律,注意力集中就像平稳驾驶:当兴奋不足的时候,大脑感到困顿并且走神。当兴奋过度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焦虑和无序。大脑的兴奋剂多巴胺,必须分泌的不多也不少才行。而孩子恰恰是这方面自我调节能力弱。

常见表现:

(1) 上课走神:东张西望,哪里都比黑板有吸引力。

(2)上课发呆:经常认真的看着黑板,可脑海里就东想西想了。

(3)聚焦缓慢:上课铃声晌,坐在教室里很久还不能进入状态。

(4)无法持久:不能维持在20分钟以上。

这些小时候孩子的专注存在的问题,被良好的成绩掩盖掉,容易让家长们忽视,从而没有及时调整和引导,到了初中,随着知识加深,就出现问题了。

注意:有些只是孩子太小,还需要一些时间成长,而有些是确实存在注意力欠缺,需要干预补强。这需要家长的准确分析判断。

第二,缺乏坚持。

部分孩子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一节课都无法保持,更不要说上午四节课了!这类孩子往往上初中、高中后会出现学习问题。

怎么解决缺乏坚持的习惯?我推荐你培养孩子坚持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与学习中的专注与坚持是相通的。合理的体育锻炼习惯,会促进学习中专注力与持久力的提高。在北大清华里,有长跑习惯且善于长跑的同学比例特别高,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学会抓住要点。

比如在小学阶段,数学课上讲的要点,一节课也许只有一两个,且老师会反复强调,所以基本不存在抓要点问题。但上初中以后,讲课速度开始加快,教授内容开始增多,一堂课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则如何抓住课堂中的要点,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了。如果不会抓要点,一堂课下来,由于信息量大,有些孩子脑子里就熬粥了。

所以,抓要点的能力,是长期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之一,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培养过程,初中阶段有部分学生会成绩大幅度下降。

其实该能力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都会教,也有提示。家长只需提醒孩子关注该问题即可。

多数孩子在课题上现抓要点的能力都不足,所以需要课后及时进行复习总结,把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内容要点总结摘录下来。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这样才利于课题知识的消化吸收。

在家学习需要警惕“伪学习”现象。

以上说的是在学校表现的"伪聪明"现象,在家则需要注意"伪做题"现象。

何为"伪做题"?不是指孩子假装在做题,实际在玩。而是指应付了事的完成作业,没有针对性对题目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简单来说,就是做完就算,对不对不管它。

这在小学阶段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知识量少,且只有语数英三科。伪做题因为优秀的成绩表现不出来。

进入初中阶段,甚至以后的高中阶段,家长们在陪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孩子要注重质量,贵精不贵多,学会举一反三最重要。

初中阶段继续采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认为多花点时间就行。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因为现在进入了大语文时代。

语文考试阅读分数占据了百分之七十。这需要我们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增加阅读量势必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否则你的语文上不去,一切都白搭。

所以要警惕"伪做题",在做题中学会思考,总结,反思,举一反三。才是面对七大学科蜂拥而来的最佳应对方式。

"伪聪明"和"伪做题"现象作为家长一定要警惕,保护孩子们在初中阶段不至于掉队,甚至在高中阶段,也能一帆风顺度过难关!


窗花幽禁落霞


大多数孩子进入中学后成绩会有下滑,优等生下浮小反弹快,中等生有下浮回升慢,差一些的一落到地,逆袭难度大。

1、初中功课多,任务重。

小学多数是语数英三科,有些地区加上科学,四门主课;初中一年级就变成七门主课。随之而来的是七门功课的作业与测试。

2、初中老师教学进度快。

小学学期中段的期中考试多数会停课复习,初中一般不停课。

3、初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力。

预习,背诵,练习,一个不能少。每一个环节都要取得相应的成效,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效率,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小学生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养成好的书写习惯。

干净、整洁,有速度。需要练字的初中生不在少数,小学阶段就能把字写好孩子在学习习惯上就是领先了。

2、尽量做到学习任务“日日清”。

做事不拖拉,今日事今日毕。将来虽然功课虽多,不过也是重复多来几遍。

3、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

有目的培养孩子的优势学科:语文,数学,还是英语?如果有一两门优势学科,孩子到初中也会轻松不少。


春风绿梦田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我认为主要有下面两个原因:

1.用力过猛,透支潜力。

当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类的观点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受其影响,很多年轻的父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给刚上小学报名参加各类培训班,诸如奥数、作文、书法、器乐、舞蹈等等。孩子在学习学校各个科目的同时,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课外课程上。每到周末,在各个培训班的课堂上,都能看到不少小学生的身影。我问过一个参加金石教育奥数培训的一个孩子,她的周末是这样安排的:周六上午两节奥数,两节作文。下午两节舞蹈课。周日上午两节书法课,周日下午两节演讲课。这样的学习强度,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估计也难以承受。何况还有周一到周五连续五天的学校学习,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这样的高强度培训,不仅孩子受累,家长也很辛苦。为了接送孩子,家长周末基本上也没法休息。他们除了接送孩子,还要负责孩子的出行、饮食等。我看到,有的家长中午干脆就带着孩子在外面吃快餐,让人心疼。

这样看似密集的培训,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是,过于集中的连续学习,违背了教学规律,也让孩子的身心变得疲惫不堪。揠苗助长似的高压状态,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冲到前面。但是,这样的成绩缺乏后续支持,因为它是通过透支孩子的潜力来获取的。等到上了初中,这些在小学过度用力的学生就会显出疲态,被其他成绩更稳,学习习惯更好的学生追上来。

2、小学和初中的学习规律不一样。

小学课程,大多是一些基础内容,更多的是依靠记忆力,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不高。相反,到了初中,课程进入相对高级的阶段,加上一些理科科目,不仅仅要靠记忆,更需要严密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时候,以前凭借死记硬背或猛打蛮干获得好成绩的学生就会显出不足。这种不足导致的成绩下滑,又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就无法避免成绩下滑的趋势。

针对上述情况,金石君建议:

父母要有清醒认识,对孩子不能操之过急。每位父母都会对孩子寄以厚望,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但要意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生不是短暂的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不要太急太快,那样的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发展。可以适当的加压,但不能过度。在学好学校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和特长,有意识的取长补短,使其全面发展,不要过早偏科。

我的经验:

  • 以我自己孩子为例,小学时他的成绩并不突出,在班级大约六七名的样子,但其数学成绩不错,名列年级前茅。我们在强化其数学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对其语文和英语能力的训练。进入初中,他的综合成绩开始上升到年级前几名,数学成绩也更为突出。初中毕业就考上了西安交大少年班,但是他没去。高中阶段获得奥赛全国一等奖,获得清华保送资格。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是我前面观点的一个例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