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厚的煤層是多少樹木變成的, 成規模的煤層為啥都帶傾角?

九米厚的煤層是多高的樹木變成的?與樹的高度沒有關係,與樹木大小、多少、密度有很大有關,對於我們在煤層中發現有九米厚,其實還有比這更厚的,我們在新疆了發現200米厚的煤層,煤層這麼厚,需要多少樹?顯然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不合乎邏輯關係,如果我們還要看看當時是怎麼樣的一種地質環境?就會有形成這麼厚煤層的可能。

九米厚的煤層是多少樹木變成的, 成規模的煤層為啥都帶傾角?


首先,成煤的地質環境必須是一個穩定的地臺,很少有大規模地殼活動,如火山、地震等,對於我國而言,北方的地殼活動相對於南方來說比較穩定,出現了非常堅固的地臺,如華北地臺,塔里木地臺、準噶爾地臺和柴達木地臺,這些地臺地殼構成基礎比較好,是成煤條件非常好地質環境。

第二,冷暖變化週期,地球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紀(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有大冰期的存在,地球就得有相對應“發燒”的時期,冰期地球上處於新物種孕育階段,為後期暖期生物種“大爆發”奠定基礎,暖期生物繁盛、茂密,冰期地殼風化沉積多形成煤層。

第三,海退與海侵,在距今3億多年前的古生代,總體上海洋佔優勢階段,由於地殼處於的不斷活動狀態,有時上升,有時下降,處於淺海或湖盆環境,地殼上升處於剝蝕沉積階段,下降時大量植物繁生,為成煤提供物質條件。

九米厚的煤層是多少樹木變成的, 成規模的煤層為啥都帶傾角?


為什麼有九米厚的煤層?其實它不是一次沉積而成,每一層煤對應一個地質年代,成煤的厚度有限,由於地球經歷了冷暖、海侵與海退,暖期與海侵相對應,處於生物繁茂期,海退與冷期處於沉積階段,這一個週期形成一個煤層,多週期多個煤層壓緊在一起,就構成的一個九米厚的層。在圖1我們清楚地看到煤層之間有沉積的土層相隔,如果土層比較薄,經過上下煤層石化浸透,最後土層消失,形成煤矸石,而且與上下兩層顏色,產狀相近,所以我們看起來象一層,足足有十幾米厚。

下圖是多煤層沉積在一起,會有幾十米厚。

九米厚的煤層是多少樹木變成的, 成規模的煤層為啥都帶傾角?


當然在石炭~二疊紀或侏羅~白堊紀前後經歷了海西造山運動和太平洋運動,通過造山運動保證了初期煤層與外界空氣隔絕,同時這些煤層由於地殼受到擠壓力作用,出現地層傾斜,所以煤層不是水平的,而且有傾角的。

大規模的造山運動,我們真無法想象,例如,喜馬拉雅山的崛起是怎麼一個過程,我們無法模擬,以至於煤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我們一直很困惑。

小編就說到這裡,也談談你的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