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厚的煤层是多少树木变成的, 成规模的煤层为啥都带倾角?

九米厚的煤层是多高的树木变成的?与树的高度没有关系,与树木大小、多少、密度有很大有关,对于我们在煤层中发现有九米厚,其实还有比这更厚的,我们在新疆了发现200米厚的煤层,煤层这么厚,需要多少树?显然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不合乎逻辑关系,如果我们还要看看当时是怎么样的一种地质环境?就会有形成这么厚煤层的可能。

九米厚的煤层是多少树木变成的, 成规模的煤层为啥都带倾角?


首先,成煤的地质环境必须是一个稳定的地台,很少有大规模地壳活动,如火山、地震等,对于我国而言,北方的地壳活动相对于南方来说比较稳定,出现了非常坚固的地台,如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准噶尔地台和柴达木地台,这些地台地壳构成基础比较好,是成煤条件非常好地质环境。

第二,冷暖变化周期,地球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纪(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有大冰期的存在,地球就得有相对应“发烧”的时期,冰期地球上处于新物种孕育阶段,为后期暖期生物种“大爆发”奠定基础,暖期生物繁盛、茂密,冰期地壳风化沉积多形成煤层。

第三,海退与海侵,在距今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总体上海洋占优势阶段,由于地壳处于的不断活动状态,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处于浅海或湖盆环境,地壳上升处于剥蚀沉积阶段,下降时大量植物繁生,为成煤提供物质条件。

九米厚的煤层是多少树木变成的, 成规模的煤层为啥都带倾角?


为什么有九米厚的煤层?其实它不是一次沉积而成,每一层煤对应一个地质年代,成煤的厚度有限,由于地球经历了冷暖、海侵与海退,暖期与海侵相对应,处于生物繁茂期,海退与冷期处于沉积阶段,这一个周期形成一个煤层,多周期多个煤层压紧在一起,就构成的一个九米厚的层。在图1我们清楚地看到煤层之间有沉积的土层相隔,如果土层比较薄,经过上下煤层石化浸透,最后土层消失,形成煤矸石,而且与上下两层颜色,产状相近,所以我们看起来象一层,足足有十几米厚。

下图是多煤层沉积在一起,会有几十米厚。

九米厚的煤层是多少树木变成的, 成规模的煤层为啥都带倾角?


当然在石炭~二叠纪或侏罗~白垩纪前后经历了海西造山运动和太平洋运动,通过造山运动保证了初期煤层与外界空气隔绝,同时这些煤层由于地壳受到挤压力作用,出现地层倾斜,所以煤层不是水平的,而且有倾角的。

大规模的造山运动,我们真无法想象,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怎么一个过程,我们无法模拟,以至于煤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一直很困惑。

小编就说到这里,也谈谈你的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