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而非《金錢經》?是不是要告訴我們“道德至上”,而非“金錢至上”呢?

虛懷若谷104885096


很多人以為《道德經》講的就是道德,甚至裡面的很多內容也都確確實實和道德有所關聯。

但學過哲學的人就明白,在哲學領域,很多東西都是凌駕於字面意思之上的。簡言之,它是超越字面意思的,甚至是近乎真理的存在。

前段時間看過一句話:真理的背面還是真理。

那麼,這裡的真理是什麼呢?顯然不是短時間的標準答案,更非時代的標準,而是相對統一的,恆久的,近乎永恆的凌駕於現實之上,人之上,事物之上的。

這麼說,可能有點費解。

簡單的說,標準就是:非人為的,或者說非人力所及的。

其次,超越實物本身的,是超越級的選項。

舉個例子,儒家的儒學,它是一個實物嗎?是人創造的嗎?不,它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格局,講的是“入世”。

與之一起的還有莊子的“道”,道是什麼?顯然不是實物本身,不是人為的,而是一種思想境界,一種自然規律。

同理,《道德經》也是如此,名曰“道德”,實則是講人心,講的是道德之上的東西,那個相對原理的東西,而非實物本身,更非一個概念詞。從另一個角度說,它說的是一種思想,一種原理,一種解釋,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意識之上的東西。

所以為什麼不叫《金錢經》,為什麼叫《道德經》,顯然題主可能理解錯了這個東西,看到了形,卻沒有看到高度和正確的角度。


最後一米陽光


《道德經》跟道德壓根沒半毛錢關係。

《道德經》的原名叫《老子》,分上下兩卷,上卷為《德經》,下卷為《道經》。

所以即使按照上下卷內容命名,也應該是《德道經》。只是人們普遍認為《道經》內容更為宏大,應該在前,所以才叫《道德經》。

《老子》主要講的是“天道”和“人道”,整本書就講兩件事:

第一是天道是自然法則,眾生平等,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點物極必反的意思。

第二是人類總喜歡搞一些規則和規矩把自己束縛起來,俗稱“作繭自縛”,還喜歡破壞自然規則,最後自己把自己玩死。

老子追求的無政府主義,很多人覺得道家很玄乎,其實只是你沒有理解罷了。

舉個例子,什麼是孝?老子說“六親不和,有慈孝”,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如果你覺得有人慈孝,那一定是六親不和。因為如此,才能突出他的行為是慈孝。

換個說法,大概就是說,之所以有“富人”,是因為存在“窮人”的襯托,如果世界上大家都富有,還會有“富人”這一說嗎?

同樣的道理,如果六親和睦,人人慈孝,也就不會有“孝”這個說法了。

所以推崇“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等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而老子認為,動物尚且知道反哺,可見“孝”是本來就存在的,這就是自然規律。

而某些人亂七八糟搞了一大堆,結果到頭來卻落得必須靠推崇“孝”來讓人們找回動物的本性,真的可笑。

嗯,他真的沒有在diss某個人。

還比如說對於“德”,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什麼意思呢?

就是最好的道德就是不講道德,最壞的道德就是隻講道德。

可能這麼說有人不明白。其實老子是想說,動物懂什麼叫道德嗎?不懂,可是他們依然愉快而有序的生活著,可見道德本身也是自然界與生俱來的。

可是有些人偏偏要自己去定義一套規則,稱之為“道德”,結果反而讓一些人為了道德而道德,做表面文章,不知道變通,迂腐不堪。

所以最好的道德就是拋棄人為定義的“道德”,尊重自己內心的正義感和羞恥感。

而最壞的道德就是照本宣科,死守著人為定義的“道德”,也不管他是否客觀,是對是錯。

可能吧,他真的沒有diss某個人。

而現代社會所說的“道德”,基本是以儒家道德為標準,所以請不要把老子和他所diss的某個人混為一談。

他不屑。


逼我用真名嗎


天道壞,則行人道;人道壞,則行權道;權道壞,則天下皆盜。

天,人,權三道,正是華夏文化的核心。

何謂天之道,上古之聖,通天之道。通天為何?事天以安民。使天下無以亂,是謂古道通天。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原古聖之道,通天人之際,以期能使人復天歸道。以此治身則養身,以此治家則興家,以此治國,則天下萬安。這才是道德經的宗旨和目的。

道德經是一本聖賢書,當然是道德至上。如果和金錢掛上鉤,那就是太膚淺了。



路遠心更遠1974


老子著的《道德經》主要闡述天地演化的基本規律及治國安邦理政的基本理念,論述有無、是非、黑白、曲直等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精髓。此處的道德,指的是道經和德經,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品行操守。金錢只是物物交換的媒介,財富的象徵,可能老子根本就沒把這事放在心上。道德至上還是金錢至上與《道德經》扯不上關係。


閒著聊聊天呀


道德經講了萬有根本,易經透了萬有之性,附黃帝內經、傷寒論、論語等書讀熟,不用徹達,已足以立世好活命,會活了。餘下諸典則窮盡萬象之幻有。中國四大名著同根本大典相比就是小兒科,實名難符實。


手機用戶51990248738


聖人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這是天命,是天賦予的歷史使命!孔子曰:朝聞道,夕死而無悔。老子的道德經是根據易經而論述天道人德,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只有聯繫實際才能悟道,毛澤東的兩論:“實踐論”和“矛盾論”的哲學理論是對老子道德經的最好詮釋。


星斗29


以前的道德不是一個詞,道是道,德是德,道德連在一起用是後來的事。

道德經作為大家推崇的國學經典,集齊身,修家,治國等運用於一身,是大智慧。

道生之,德畜之。道是本,玄牝之門,天地之根。德為撫育,滋養,也體現了道家自有的濟世觀。

道德,涵蓋世間所有,要是老子只為單一傳達正確的金錢觀,只能說他脫俗,不能說他成聖。


l笑笑l



在線靈童


老子所處的是遠古時代,主要是農耕社會,商業不發達,沒能看到金錢的好處,也不能預見未來的社會對金錢如此重視。但是,老子在當時,還是看到人類的無知與無畏,看到了戰爭與掠奪,剝削與壓迫,因此,他以崇高的學識和智慧,想為人類指出一條和諧的發展道路,綜合、概括了天地人三才以及事物原理,給予人類啟蒙教育,創作了《道德經》。

道德經裡面,有些內容,違背了所處時代統治階級的意願,不斷的被篡改,以至面目全非,所流傳下來的,已經詞不達意,立意互相矛盾,斷章取義難免誤人。

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個階段被金錢肆虐,但都不能持久,也缺乏環境氛圍,所以產生不了金錢經的學說。


周伯剛


出書背景

老子,實名李耳,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

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本書綜述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理常理領域的發展與表現。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