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经》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或“大善既是大恶”,心理障碍了求解?

人参的杯具


不干扰他人的生活是为不仁不恶,每个人有自己的路要走,如果他没有努力也没有求援则无需干涉。


凡人二肥马


老子是中国先秦真正的哲学家。我来分析这两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是刍狗?就是草纸扎的狗,古时候穷人祭祀用的,形容最没用的东西。还有下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字面意思很简单,天地不仁慈,看万物都不值得关心。圣人也不仁慈,不关心老百姓。

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态,反对进步论。面对他所处复杂的春秋时代,他主张回去,回到小国寡民,回到半原始状态。因为天地虽然不仁,万物自生自灭,但也自由自在。圣人虽然不仁,不爱护老百姓,但老百姓也就不用为圣人负责,不被管理,自得其乐。

如果一切都回到这样自然的状态,那我们社会就没有斗争,自然而然,稳定而恒定,不需要知道天地,更不需要圣人。所以表面上的不仁,是真正的大仁。

我们回顾一下,多少“圣人”们真正的仁慈,最后都演变成了恶行?多少对这一群人的仁慈,其实是对另一群人的恶行呢?老子看来,我们人类做的越多,离毁灭就越近。所以做好事,做坏事,从更高层面上来说,都不是好事。因为主观的去做,就错了。

大善既是大恶,道德经没有这样的表述。有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行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天天想着表现道德,结果适得其反。

总之,我们能体味道德经的是,不要刻意,不要过分追求,顺其自然,能做好事就做。是最好的状态。

关于道德经的解读,手机打字太累,我会专门文章来写,脑洞史话,欢迎关注。


脑洞史话


做好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该做就去做好了。

寄圣人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虚用第五。

刍狗:在这里的解释是,用草编制的祭品。

1,我们要祭祀天地,已故的圣人,自己的祖先,就要搞一些祭品,不是搞形式,表达我们的诚意,祭品不用很贵重,重要的是要有诚意,就是用草编织一些祭品只要诚心诚意就够了,这个”刍狗”很有意思,在没有祭拜之前很重要,不能脏了,坏了,当祭拜之后就不当回事了,就丢掉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生自灭。天地是让万物自生自灭,比如草长大了,没了,虫子🐛长出来,被吃了,没了,都是自生自灭,就跟刍狗一样的。

2,圣人是体会天地之心,他是一样的,让老百姓过自己的生活,实际上他做了很多的事情,圣人做了好像没做一样,不居功,所以老百姓感觉不到,如果让老百姓感觉到做了很多事情,自己就要反省自己,给人家有压力,给人家有强制性,让人家感谢你,这都是老子认为不自然的。





长长久久之随机应变


道德经是国学的基石,是有深厚的哲学道理和丰富的文化㡳蕰,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那道德经里没有一句是正确的。

天地不仁,讲不通,尊长,父母不仁能想通吧。师长,父母,领导不仁,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国王,往往就决定了这些组织的命运。命运的好坏,就决定了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道哩是浅显的,事实是残酷的。说起容易做起难,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

大善即大恶,并不难理解,莫以小善而不为,莫以小恶而为之,世无大善,即有大恶。大善若愚。古人云,心存善念即为善行。心有小恶则成大祸。

我们的善举当对人对事,宜量力而行,对好人好事是善。对恶人坏事相助即大恶,罪大于施恶者。这就是中国智慧,也是道德经的核心所在。中华攵明久盛不哀,就是有大智慧,就是道发自然。凡是与自然不和谐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便是恶。

百家之言,皆是杨善,树德。正确理解学习道德经,会让我们更加优秀,把中华民族的美德发杨光大。


墨香飞笔


老子是中国先秦真正的哲学家。我来分析这两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是刍狗?就是草纸扎的狗,古时候穷人祭祀用的,形容最没用的东西。还有下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字面意思很简单,天地不仁慈,看万物都不值得关心。圣人也不仁慈,不关心老百姓。

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态,反对进步论。面对他所处复杂的春秋时代,他主张回去,回到小国寡民,回到半原始状态。因为天地虽然不仁,万物自生自灭,但也自由自在。圣人虽然不仁,不爱护老百姓,但老百姓也就不用为圣人负责,不被管理,自得其乐。

如果一切都回到这样自然的状态,那我们社会就没有斗争,自然而然,稳定而恒定,不需要知道天地,更不需要圣人。所以表面上的不仁,是真正的大仁。

我们回顾一下,多少“圣人”们真正的仁慈,最后都演变成了恶行?多少对这一群人的仁慈,其实是对另一群人的恶行呢?老子看来,我们人类做的越多,离毁灭就越近。所以做好事,做坏事,从更高层面上来说,都不是好事。因为主观的去做,就错了。

大善既是大恶,道德经没有这样的表述。有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行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天天想着表现道德,结果适得其反。

总之,我们能体味道德经的是,不要刻意,不要过分追求,顺其自然,能做好事就做。是最好的状态。


辽阳雨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老子的思想,天地的运行是按照她的规律运行,她不是按万物自身想怎样就怎样,万物的运行都必须向狗服从主人一样运行,否则就会遭到天地(就是大自然)的教训,天地不顺从万物,而让万物顺从天地,这种不仁,才是真正的大仁,若万物各行其道,不就乱套了。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家有千口主持一人,没有说了算的,一盘散沙,必然一击必溃。

至于说大善即是大恶,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俗话说,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人在困难的时候,你帮他度过难关,他会念你的恩。若你天天养着他,他不就成费人了吗?你若有一天不养他,他有了惰性,反而恨你,我觉得大善即是大恶,可以这样理解


悟心长乐


道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无为。道家思想核心内容无所不能、永恒不灭,蕴含了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老子总结出了道家思想精华,当时以“道”为最高哲学,“道“是宇宙万物本源和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学说下,被誉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谐,人与宇宙和谐统一,古代的天人关系,是指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是指不作为,以自然为本,但不是恣意妄为,对于政权的统治者来说,是让统治者遵守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政府则可起到辅助作用。让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总体思想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道家思想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民众不受干扰,自由平等,各尽其性,社会安泰和美。

所以说由心而起 由心而去 (违法的事情少做哈哈)



一朵小情兽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运行是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原本就无心,也没有人的人性。故天地最无私,当然也不懂仁爱。人不能用人心去揣測天地,用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评论天地。天地不懂也不知道什么是仁,所以,天地生养万物,对万物无偏私,一视同仁,就象对待人用草编的祭祀小狗一样,无论有用没用,都让其顺其发展自生自灭,不会因有用而重视偏袒因无用而轻贱或憐惜。故天地不仁。

而圣人顺天道明事理,知天地无所谓仁或不仁,所以圣人也对百姓一视同仁,没有分别心,普教无类,让人们与事物在自行的轨道上自然的运行发展演化。守于中,不施以影响,从而无为而治。即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这里所说圣人,不是自己,也不是其后的孔子。是那些开悟明道守道行道的人。


哐匡筐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就是自由市场经济,不干预,不调控。做慈善,或做好事也是如此。刻意为之,或有目的、求回报的去做,都算不上真正的善。

回到题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其中刍狗的本意是古人用草席扎成的用以祭祀的狗,意指最普通的东西。此话的后一句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字面意思是,天地和圣人不够仁慈,把人和百姓当做祭品一样对待。但是,结合《道德经》通篇来看,深意是天地和圣人对待世间万物都是一视同仁,不区分对待。也就是说,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待大自然的万物和对待人是一样的。所以,不应该理解为天地是真的不仁,而视生命如草芥。这与做好事是没有冲突的。

“大善即大恶”的意思是做好事要顺其自然,符合道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做好事的人,不应抱有回报的心来做好事。不是你行的善大,就得到的回报大。有回报本身的想法就是错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善不分大和小。做好事,要量力而行。不然,超过你的能力,有可能会步入“求回报”的歪道,从而内心纷扰纠结。二是做好事不应该给接受方造成压力,更不能助长不劳而获,不思进取,一味索取的恶性循环。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特别是外国所谓的好福利,养了很多的懒汉。这不得不说是好福利带来的负面反应。

所以,好事该做,但最好顺其自然,量力而行,双方心安,良性循环。

以上所说,仅为个人所思,不当之处,欢迎交流。


黑色昵子外套


善恶是道德伦理层面的判定标准

很多思想和行为其实没有很绝对的善恶

老子的《道德经》是超越道德的哲学体系

就像讲破相的《金刚经》离不开借用我人众生寿者的字面意思

说到底却是要逃离执着

在现实社会里与人为善

在精神境界里不执着是非

这是我的一点理解[祈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