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歷時三百多年才修通的運河

熟悉世界地理的小夥伴們都知道,世界上有兩大重要的運河,分別是連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運河,和連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這兩大運河將相應航線上的船隻航行歷程縮短了上萬公里,絕對是世界航運要道和航線咽喉。本期講述巴拿馬運河的開鑿過程。

一條歷時三百多年才修通的運河


在巴拿馬地峽開鑿運河的方案最早於16世紀由西班牙人提出,當時巴拿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目的是為了方便運輸掠奪的物質。1821年,巴拿馬趕走西班牙統治者,加入了格拉納達共和國,也就是後來的哥倫比亞共和國。美國趁機介入,修建了橫貫巴拿馬地峽的鐵路,隨後法國人也介入巴拿馬,於1878年取得了巴拿馬運河的承租權。1879年,法國成立了運河公司,準備動工開鑿巴拿馬運河。美國不想失去運河的承租權,以鐵路損失為由百般阻撓運河施工。法國被迫以鐵路造價的三倍高價收購了巴拿馬鐵路。1883年2月,運河終於得以動工。但法國運河公司經營不善,到1889年破產。直到1894年公司改組後又重新動工。到1900年,新的運河公司因資金不足,再一次破產停工。法國運河公司兩次動工,耗資三億多美元,運河工程才完成了三分之一。美國趁法國為難之際,提出接管運河工程。法國迫於無奈,僅僅以四千萬美元的價格轉讓了運河公司的全部財產

一條歷時三百多年才修通的運河


和運河的承租權。美國又於1903年強迫哥倫比亞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僅取得了運河的開鑿、航運和經營權,還取得了永久租借運河和駐紮軍隊的特權。1904年,美國再次動工開鑿運河,終於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始通航,1920年正式對世界各地的船隻開放。

一條歷時三百多年才修通的運河


這條運河的開鑿,不僅耗時長,耗資高,耗費的人力也是巨大的。在修築運河的過程中,勞工死亡七萬多人,運河被勞工們稱為“死亡的河岸”。直到1977年9月7日,巴拿馬才從美國手中收回了運河的全部主權。身處戰略要地的巴拿馬,為運河的開鑿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收回運河主權後也為巴拿馬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往往能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如果一個國家不夠強大,擁有的優良位置或優質資源往往也會成為災難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