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評價一首歌是好歌大多是從旋律評價,歌詞只是錦上添花,而評價一首歌特別爛大多數是詞寫的特別爛?

劉Free


這個問題提得本身有點不科學,容我解釋一下:

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歌曲都是指通俗音樂(或者說流行音樂)作品,在通俗音樂創作動機來考察,一般都是先有詞,再配曲,也有現有曲再配詞的。

一首流行歌曲的好壞,從理論上來說,跟所有音樂作品都一樣,要從音樂四大要素來考察:

-旋律

-節奏

-和聲

-音色

好的流行歌曲,往往是經得起時間考驗,流經逝年依然為人們傳唱,旋律和歌詞水乳交融,非常生動,恰當的描寫,敘述了所要表達的主題,現代音樂裡最重要的部分實際上是和聲,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配器,編曲,歌手演唱一首歌曲可以一把吉他或者鋼琴自彈自唱,也可以像蘇州評彈三絃加琵琶,現代一般情況的電聲樂隊是:鼓,鍵盤,電吉他,貝斯。也有豪華的交響樂團伴奏的情況。

所以編曲,配器的人對錶現一首歌曲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針對既定的歌曲,採用什麼伴奏樂器?怎樣配合?前奏,門子,尾奏怎麼處理?等等對這首歌曲最終達成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最後,每個歌手都有各自的音色,音域,針對性的都存在適合或者不適合其嗓音來演唱的歌曲,所以我們有時會感覺某些老歌曲被某人翻唱甚至比原唱更好的情況。(也包括前面說的重新編曲,配器了)

狹義上的單從旋律和歌詞來判斷一首歌曲的好壞是不科學的!

當然,好的旋律必然是很好的利用了音樂語言完美描寫/表達/抒發了主題和情感的,實際上唱歌就是一種特別的朗誦,或者特定的演講,當事人的富有特色而充滿吸引力的show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從而人們才會傳唱。

歌詞,如果追本溯源,就是詩歌,詞,辭等的白話形式的演變,好的詩歌都是精煉的文字的組合,既有明確的,通俗易懂的文字,有留給人們遐想的餘地,言之有物而回味無窮才是好的歌詞。

總之,一首好的歌曲,必然是旋律和歌詞結合的很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之餘,又能讓人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的歌曲。

如果回答得不好,請多包涵😀😀


原聲練琴房資深大叔


從專業的角度來講,這是個複雜的問題。現在,我們從切實的實際出發,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印度老電影《流浪者》插曲《拉茲之歌》,日本連續劇《血疑》主題曲《我衷心感謝你》。儘管許多人不熟悉,或者說不清楚它們歌詞的內容,但許多年以後,許多人都會哼唱它們的旋律,而且喜歡再次聽到它們的旋律。

由此可見,一首好聽的歌,旋律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歌詞有國界,音樂無國界。

大家都知道,有的歌是先寫出歌詞,後譜的曲,有的是先譜的曲,後填的歌詞。不管哪種由來,儘管旋律要服從歌詞的內容,但它的重要性又大過歌詞。‘’言之不足,故歌詠之‘’,旋律是藝術誇張的朗讀,它表達歌詞的語氣、情緒等。好的旋律,在完美揭示歌詞內涵的同時,還要保證自身的完美,發展的邏輯性,統一性和完整性。一首好聽的歌的創作,當兩者發生衝突,可適當修改歌詞,以達到二者天衣無縫的平衡,既能完美體現音樂的美,又能完美表達歌詞的內容。

現實生活中,一首好聽的歌,首先打動人們的是悅耳的旋律。曲調悠揚,高潮迭起,優美動聽,是人們聽覺感官的享受。其次才是歌詞內涵,對人們思想感情的撫慰,衝擊,振動等。

由此可見,一首好聽歌大多是從旋律評價,歌詞只是錦上添花。相反的,填了詞的音樂才稱之為歌,最終音樂要表達的是歌詞的內容,如果歌詞特別爛,相信與之匹配的旋律(或者說,儘管旋律不錯)也不會被人們接受。(粗淺認識,歡迎批評指正)


聯想音樂


詞曲,詞曲,一個詞一個曲,

一個外衣一個內涵,唇齒相依,互相襯托,

好曲配好詞,好詞配好曲,尤如郎才女貌一樣,

正由題主所說,不僅有爛歌,也有爛曲,胡編亂造,橫行樂壇還耍霸道,

文藝作品離不開生活,離開生活就沒有活力,也就脫離了人民群眾,

曲調如果能反映民族特色,一般就可以了,

歌詞沒必要有多麼深刻,只要上口,能反映時代,反映人民生活,反映工農業,解放軍,學生……

實實在在的就可以了,

只有這樣,才能老少皆宜,人民歡迎,老百姓喜歡,

聽聽五六七八十年代的歌曲,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






猛禽950


因為從我們的聽歌習慣開始,正常人聽歌一開始都是聽它的曲,曲子是否動聽,是否打動了你。

有很多歌曲歌詞其實並不怎麼優秀,但旋律優美,比如說這段時間大火的“野狼disco”,

說句實話它的詞只能算朗朗上口,但它的節奏和曲旋律就這麼洗腦。

喜歡一首歌我們覺得旋律好才能進一步深入瞭解它,這時我們才會看他的歌詞有沒有深意,它在表達什麼?往往過氣很快的歌曲都是因為旋律好但是詞不好得不到群眾的長久支持,而詞好曲好的歌呢就算過去了幾十年依然很經典[玫瑰]

但我們評價一首歌為爛歌,更多的還是因為旋律也不行,而詞也沒什麼新意吧。

總結來說,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詞有密不可分,旋律就好像標題,歌詞就好像靈魂內容一樣。



金榮未乳


如果用電影來比喻一首歌的不同分工。

旋律(作曲)=劇情 作曲者則相當於故事或者小說原作者。劇情的跌宕起伏,起承轉合,是電影的靈魂。旋律是否抓耳,就相當於劇情是否精彩,如:一個江湖小蝦,通過機遇與天賦受高人指點,習得神功,打敗大BOSS,抱得美人歸。

歌詞=臺詞 無論是文藝的,深刻的,通俗的,一首好詞往往都有一兩句直戳人心。

兩者緊密相連,密不可分,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編曲=編劇 將這個故事發展成為一系列小故事

製作人=導演 將以上內容以適當形式表現在大銀幕上。

歌手=主演 通過技巧,情緒,演員特點(音色),用自己的表演將導演的意圖最終呈現出來,讓主角更加清晰。

樂手=配角 用於烘托主角,強調主角特徵,良好的配角可給主角加分。

錄音=攝影 用鏡頭貫徹導演的藝術意圖,讓主角更漂亮或者氣氛更憂鬱等等。

以上,“製作人=導演”這一條在大陸音樂圈體現的並不明顯,是個遺憾。

電影拍完了,轟動了,這絕對不是一個人的功勞,但是,相比較而言,什麼更重要呢?

顯然,“一個江湖小蝦,通過機遇與天賦受高人指點,習得神功,打敗大BOSS,抱得美人歸。”這個劇情最重要。

想想看,許多年後,有人翻拍這部片子,除了這一條,其餘都可以推翻重來。

詞曲創作,從無到有,創造性大於技巧性。

編曲,根據圖紙造大樓,技術性大於創造性。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詞曲作者就是“米”,編曲就是炊。

但凡職業編曲,都受到過一種傷害:旋律作者狗屁不通,拿個爛旋律硬要做成經典,而編曲者不得不為爛旋律委曲求全 。所以編曲的同行很容易達成這種共識:寫歌的沒啥技術含量,全靠編曲去拯救。這樣一來,難免會發生心理上的“主次錯位”。

好了,說了這麼多,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旋律和歌詞哪個更重要,在我看來,旋律還是更為重要。

旋律決定了一首歌的活力,聽第一遍就能打動人,旋律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它能否被大眾認可,許多音樂人被其歌迷稱作旋律大師,如周杰倫,林俊杰,許嵩,我很認同他們的音樂才華 這些人寫的歌的旋律往往都朗朗上口,聽幾遍就能輕輕哼唱了,這就是所謂的抓耳。

JJ的歌的旋律很好,有自己的風格,遺憾的是,這麼多年沒有一個好的作詞人配合他的旋律寫出一首句讀和深意齊頭並進的詞,A+的作曲,A+的編曲,C-的歌詞,這是華語樂壇的一大遺憾,導致有許多滄海遺珠,而流行起來的歌都被爛詞人做成口水歌,為人所詬病,如果林俊杰的歌詞都是大神來寫,那麼他離超神也就不遠了。好在加入華納後,華納在歌詞上下了大功夫,林夕,吳青峰,阿信等,都讓林俊杰的音樂更有質量,也就是是下面所說的歌詞的意義。

歌詞決定了一首歌的生命力,多年以後,當你再次聽到這首歌時,或許旋律已經聽爛了,聽很多遍後不再有了新鮮感,歌詞在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現在給你聽《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這類旋律很好但作詞爛俗的歌你分分鐘想切歌,但是聽《紅玫瑰》(李焯雄)《紅豆》(林夕)《如煙》(阿信)等等我曾經無限單曲循環的歌,無論你聽過多少遍,仍然會被深刻的歌詞打動,可謂百聽不厭。

一首歌有這麼多的元素,當你聽歌不再僅僅是單音軌,而呈現出多音軌的形式,不再僅僅是聽旋律,而同時在乎歌詞的內涵深意,你的音樂鑑賞水平就算入門了。


釘釘嗨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好的韻律猶如雨後的彩虹,傍晚的夕陽,浩蕩的星空,很容易走入我們的內心深處,引起我們的共鳴。
好的音樂始於旋律,忠於情感,陷於歌詞,往往能激發大眾的情緒,時而高昂,時而起伏,萬千情緒伴隨著美妙的歌聲激盪著我們的內心世界。好歌源於好的旋律,這或許可以從我們中國歷史文化中找到答案,眾所周知,我國的古典音樂,比如《高山流水》、《漢宮秋月》、《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等,這種優美的旋律讓我們可以體會到高山、流水、絲竹、冬雪,可以說是千古纏綿不絕的生命呼喚,古人如此追求旋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人,當今我們有何嘗不是因為旋律而愛上歌曲呢,典型代表周杰倫,兒童時代的我們,我們盡情的暢聽周董的歌曲,根本就不顧及歌詞,這麼多年過去了,當我們品味歌詞的時候,方文山和周董的歌詞對於整首歌真的是錦上添花。


反之,一首爛歌不被大眾喜愛,往往是其歌詞不夠走心,粗糙爛制的歌詞並不能觸發出大眾的情緒,旋律上平淡無奇,被大眾吐槽也是理所當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fc165fb8bf0f4f1386aa735ef96a774c\

鋒之樂韻


大家好,我是與紫幻星練歌;

為什麼評價一首好歌大多數從旋律評價?而爛歌基本只去看歌詞評價,其實這個問題是我們經常聽歌所遇到的,那麼就來聊一聊


1:跟兩者重要性沒什麼關係。 因為但凡一首口水歌能火,旋律最起碼都是符合調性的,旋律爛能怎麼爛啊?千篇一律套一個和絃?編曲簡單粗暴?抄襲別的曲子旋律?翻來覆去就這兩種情況啊,沒啥可分析的。 歌詞就不一樣了,你可以見識千奇百怪的歌詞,你可以被惡犬般的笑打動,一句話總結一下就是,旋律的下限再低也低不到哪去,但歌詞的下限可以突破你的想象力。



2:歌曲是用耳朵聽的,最最最重要的不就是旋律嗎?詞不詞的無所謂,我會因為旋律好聽去聽一首歌即使詞很爛,不會因為詞寫的好去聽,那我還不如去讀書,去欣賞作者的文筆。



3:旋律和歌詞,兩者都是音樂中最直觀感的東西。聽歌兒聽的就是旋律,唱的就是歌詞兒,所以好不好一下子就能夠聽得出來。

一首好的歌曲之所以被人讚譽,就是因為這兩方面給人的直觀感最舒服。聽歌兒首先聽的是旋律,旋律抓耳了,接著會進入歌曲當中,瞭解歌詞兒,然後沉迷歌曲一遍一遍聽,愛上一首歌兒。看見了吧?首先是旋律抓耳,其次瞭解歌詞,然後評判歌曲和分析歌曲,這是一連串的流程。一首好歌兒在這個流程中是一氣呵成完美的,而旋律又是你率先接觸到的,所以就說好的歌曲旋律先好詞兒後美,就是這樣子滴。 反之,一首糟糕的歌曲,我大概琢磨了一下。現在大多數的爛歌兒套路,都是前奏做的還算抓耳,讓你想聽下去,可一聽開口唱就懵逼了的那種。比如《學貓叫》,這麼一首沒營養的兒歌,前奏竟然還有點好聽,鼓勵你聽下去啊。可是你一但進入歌曲中,你會發現歌詞這點東西是真的蒙你眼,這是最能夠打擊到你的。所以現在評價爛歌兒,可不就直接說歌詞兒爛嗎,前奏擺了個陷阱讓你跳,而且還跳了下去,結果反而被歌詞兒噁心到了……


小結:一首歌,特別是好歌而言,不僅僅需要旋律好,歌詞、意境這些也重要;但是歌詞差的話讓人們潛移默化覺得這就是爛歌,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與紫幻星練歌


一首好歌,一定是好詞好曲。一首好詞,就是一首好詩,但好詩,未必是好詞。因為歌詞是聽覺藝術,既要言簡意賅,又要喻意深刻,還要琅琅上口。好曲,是在詞的意景下產生的,它把詞的情懷,用旋律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且是對詞意的二度創新。當然,同首歌詞,不同人的譜曲,旋律是不一樣的。哪首旋律和歌詞結合的完美,快速的引起觀眾的共鳴,它便是好曲。一首好詞,沒有好曲,是不能傳唱起來的。有的歌,出來後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但經過別人的改唱,很可能火起來。所以,好曲非常重要,不僅僅是錦上添花!好詞配好曲,才是好歌。


YinyueLl


我是頭條創作者“情蒙風光”,評價一首歌是好歌太多是從旋律評價,歌詞只是錦上添花,而評價一首歌特別爛太多是詞寫的特別爛。下面我為大家說一下原因。

好歌,被評價為好歌,人們聽歌首先入耳的是曲調,旋律,感覺到了曲調新穎,旋律優美,和諧自然,後聽歌詞,歌詞健康優美,我覺得就是好歌,當然歌詞只是錦上添花,有更好的歌詞那是更好了。現實生活中,一首好聽的歌,首先打動人們的是悅耳的旋律。曲調悠揚,高潮迭起,優美動聽,是人們聽覺感官的享受。其次才是歌詞內涵,對人們思想感情的撫慰,衝擊,振動等。

反之就爛歌,就是評價一首歌是爛歌,往住是歌詞寫的特別爛,從專業的角度來講,這是個複雜的問題。現在,我們從切實的實際出發,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太多的歌曲我們一聽到曲調剛開始感覺良好,旋律還算可以,但是一聽到那歌詞就剎風景了,感覺歌詞不健康不優美,特別反感,歌詞的含義也不佳,感覺就是沒有聽下去的必要。

總的來說一首歌的好與壞主要還是在於綜合能力,唱功 ,旋律 ,節奏 ,歌詞 ,還有它的含義等等 。都要優美健康,但是評價一首歌是好歌太多是從旋律評價,而評價一首歌是爛歌往往是歌詞寫的特別爛。感謝大家閱讀,評價,點贊,關注,以上是我的一點見解,望指正。





情蒙風光


評價歌曲好不好,誰占主導地位,我們首先要確立旋律與節奏的關係。傳統作曲教材中都有這樣一句話:“旋律是歌曲的生命”。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句話否定了節奏在歌曲中極其重要的地位。從現代音樂發展的理論觀念來看,歌曲創作的切人點應該以節奏入手更方便、更易學和更易達到歌曲內在的統一。

因此,與歌詞旋律相比,節奏更具體、更直觀、也更原始遠古的部落民族依耪於“擊石附石”的節奏且不說,當今青年熱衷於“蹦迪”或“舞蹈機”,其中的感受恐怕節奏遠遠多於歌詞旋律。

總而言之,歌好不好,對於我們來說聽著舒服就行,那這裡最重要的就是主旋律了,所以先是旋律,然後歌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