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1.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线上展示系统

“数字敦煌线上展示系统”由数字敦煌展览线上虚拟展示、自媒体运营与内容创作、知识型旅游开发与线上线下结合的青年研学体验三部分组成。

数字敦煌展览线上虚拟展示。数字敦煌展览利用敦煌石窟数字化资源,对资源进行整合与设计,展览主题紧紧围绕敦煌壁画和彩塑艺术图像,凸显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同时通过全景漫游技术,进而突破展览在地域与观看时间上的局限。《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丝路美地敦煌》、《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和《敦煌不再遥远——数字敦煌展览走进河北》四场线下数字敦煌展览,通过“互联网+”的在线展示,实现线下线上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图:数字敦煌展览线上虚拟展示

自媒体运营与内容创作。敦煌研究院自媒体平台依托敦煌研究院的丰富文化遗产和科研成果,以互联网及时下广受关注的自媒体平台为途径,所进行的敦煌文化数字化尝试。平台主要包括敦煌研究院官方网站1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2个、官方微博账号2个、官方抖音账号一个。同时立足于平台,进行了数字创意产品的尝试,目前绘制完成《趣敦煌》与《乐游莫高》2个系列漫画,同时制作完成《和光敦煌》、《敦煌岁时节令》系列短视频10个。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图:敦煌数字创意产品

知识型旅游开发与线上线下结合的青年研学体验。为了更好地普及敦煌历史文化知识,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充分发挥文物单位在开展文化旅游方面具有的优势,深度挖掘敦煌文化的艺术内涵,敦煌研究院与文旅策划机构合作相继研发出了“莫高学堂”、“世界遗产与青少年”、“念念敦煌”、“莫高梦·泥胚典藏”、“九色鹿星空”、“霓裳佛国摇曳唐风”、“妙笔生画”、“方寸之美”以及“神奇敦煌开讲啦”线上节目等多项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

另外,敦煌研究院以敦煌石窟文物为主题内容开发了汉风唐韵·丝路拾遗、寻访西方探险家足迹下的敦煌石窟群、守望敦煌·感悟“工匠”情怀、边塞诗·古道情、博“悟”之旅等5条基于莫高文化知识性旅游线路,涵盖具有丝路文化知识的烽燧、驿站、石窟、博物馆、服饰、土遗址、书法、诗词、文学等内容。并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了敦煌石窟文物知识型旅游线路的开发和示范——以莫高窟为主体,涵盖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等敦煌石窟群遗产价值“深度游”旅游线路,完成面向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遗产研学游,积极推介守望敦煌·感悟“工匠”情怀线路。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遗址数字复原与展示系统

“良渚古城遗址数字复原与展示系统”项目建设分为数字复原和数字展示两个部分。数字复原工作的重点是考古资料的解读和复原工作的效率。良渚古城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史前遗址,包括城墙、宫殿区、贵族墓葬、外城郭、水系台地、祭坛观象台和水利系统等多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分系统。为提高工作效率,良渚古城的数字复原工作以分系统的方式进行,然后通过智能终端整合为一个整体,面向公众进行展示。分系统复原的方式也有利于聚集关注点,提高资料解读的准确性。数字展示工作的重点是面向用户的多种需求。开发不同用途的数字展示资源及集成整合终端系统,以使良渚古城的数字复原信息能够满足多方面应用的需求。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图:良渚古城遗址数字复原与展示系统

首先有效提升了遗址的观赏性。良渚古城恢宏壮阔,但经历了5000年自然变迁和人为破坏之后,今天的良渚古城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通过数字复原与展示,再现良渚古城全盛时期的风貌,大大提升了遗址的观赏性。其次加强了传播内容的通俗性。考古成果的专业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公众对遗址价值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削弱了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数字复原与展示本身就是一种内容解读的手段,它将专业的考古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语言,从而有效加强了传播内容的通俗性。第三,再现生活实境与古人的生存智慧。良渚古城遗址曾经是5000年前良渚人生活的家园,是良渚先民生存智慧的结晶。通过数字复原和展示的手段,再现良渚时期的生活景象,直观呈现5000年前良渚人的生存智慧及其对今天的影响。

3.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绘本图书

中国农业博物馆与相关单位联合创作的绘本图书以轻松易懂的漫画形式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内涵。内容策划以“天”、“地”、“人”为中心展开,分别从太阳运行情况、气候特点、物候特征、农时农耕、中国各地不同地域节气习俗民俗、以人为中心的饮食养生规律等几部分展开叙述。同时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人物造型设计,以现代审美观念提炼运用,使角色更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个性,提升了艺术感染力。通过绘本这种多彩视觉形式的表现,以更明朗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本书从多个角度体现出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带给中华民族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国人对于宇宙自然的认知智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见证。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绘本走进生活,循序渐进、耳濡目染,使二十四节气更易渗透至言行。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图:《二十四节气》绘本图书系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代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8个字说明了12个月,表述了365天,相传了2000多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累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也才有了华夏民族的生生不息。我们需要把这些精神和内容更好的传播出去。项目此绘本基础上进行《二十四节气》综合提高版绘本创作,综合提高版分为六大类内容:自然之道(天体运行、气象气候、历法历算)、农耕文明(农业、农村、农民、技术进步、城市进化)、思想之道(哲学、道家思想、天地人和)、康养之道(美食、中医养生)、文化艺术(民俗、文学、艺术)、国家治理(政治、军事,祭祀等),内容将涉及的关键人物与事件重点提炼使其故事化,深入阐释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化、知识及对后人的影响。

4.湖南省博物馆:《汉代穿越指南》系列微动画与《时空博物馆卡》APP游戏

该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2017年“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汉代穿越指南》旨在深入解读馆藏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科普系列微动画,也是国内首部博物馆类手绘科普微动画,于2018年1月8日播出,每周一更新一集。动画共有五集,每集约三分钟,内容涵盖饮食、时尚、娱乐、占卜、养生五部分。动画采用手绘风格,通过把各种不同的文物放到汉代生活中的不同场景来解读,以现代人的视角和生活习惯,回归到汉代的生活,达到既能介绍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讲述文物故事,展示汉代美好生活,又能引起观众对博物馆浓厚兴趣的目的,更好地了解历史。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图:《汉代穿越指南》系列微动画

第一集《没有水土不服,穿越汉代做老饕》介绍汉代饮食文化,结合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材、食器、酒器,把彩绘云纹漆盒、云鸟纹漆钫、龙纹漆竹勺、“君幸食”漆耳杯、天鹅骨架等文物、标本融入视频之中。第二集《拒绝土里土气,穿越汉代秀时尚》介绍汉代服饰文化,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化妆用具以及熏香用品,视频中展现了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绢裙、丝履、双层九子彩绘漆妆奁、双层六子锥画漆妆奁、“信期绣”香囊等文物。第三集《不要沉闷无聊,穿越汉代当玩咖》介绍汉代人的娱乐生活,涉及文物有乐器和游戏用具,如博具、木筑、竹笛、七弦琴、二十五弦瑟、奏乐俑、歌舞俑等。第四集《水逆来了不怕,穿越汉代玩占卜》着重介绍了马王堆汉墓出土天文气象类帛书,包括《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等。第五集《就算没健身房,穿越汉代也养生》介绍汉代的医学养生知识,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胎产书》、《导引图》等。

《时空博物馆卡》APP游戏是对已有系列动画片进行再次IP挖掘,并打造一个针对6-12岁儿童的系列文化产品与服务。该游戏选取包括T型帛画、素纱单衣、云纹漆鼎等18件富有代表性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设计成轪侯家宴、厨神大赛、服装大赛三种不同的游戏模式。每个模式难易程度、涉及展厅和文物数量各不同。其中,轪侯家宴为通馆模式,涉及8件重要文物,厨神大赛和服装大赛为专题模式,分别涉及饮食、服饰相关文物各5件。儿童可跟随动漫片主人公涵涵依据故事线索在马王堆汉墓展厅内寻找对应的文物,完成任务和挑战后,收集时空博物馆卡,穿越到汉代的不同场景,从而学习文物相关的知识,了解汉代生活习俗。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图:《时空博物馆卡》APP游戏

《汉代穿越指南》系列微动画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又寓教于乐而深受不同年龄和教育程度人群的喜爱,总播放量达到1900万次,其中中文版仅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播放量超过544万次,英文版在新华社海外版脸谱和推特上播放,让更多的国家和观众了解汉代文化,感受华夏文明。此外,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湖南日报、新华网、湖南卫视、文博在线、弘博网等二十多家媒体也对该视频进行了宣传报道。《时空博物馆卡》APP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游戏化的参观方式,使其在通关玩游戏的同时,了解学习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以及汉代服饰、饮食、娱乐等相关文物知识;通过游戏关卡环节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在帮助孩子在展厅一起寻找文物、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增进了亲子良好互动关系。

5.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山东省移动文物数据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基于数据可视化的省域博物馆大数据平台,旨在高效解决文物局与博物馆之间的政务协同,实现博物馆运营数据的采集与统计,全面掌握全省博物馆核心业务数据,盘活全省的馆藏文物数据资源,实现开放共享与有效利用。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政务信息管理、藏品信息管理、公众服务与管理。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图:山东省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平台围绕博物馆政务管理、业务管理、公众服务三个方面建成了以博物馆业务信息报送管理、更多的研究、学习、欣赏功能,让社会公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并可对新增藏品进行动态信息录入情况,为工维码导览等应用系统构成的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其中,政务管理平台包括机构基础资料、即时通讯、通知公告、任务协同、业务数据搜集、业务备案、行政许可、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业务管理平台包括一普藏品查询、藏品动态登录、专题藏品数据库、数字化保护成果管理、馆际交流共享、业务动态报送、大数据分析、数字博物馆服务等功能模块;配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形成了博物馆基础信息数据库、藏品数据库、展览数据库、导览数据库、数字化保护成果数据库、活动数据库、文创数据库、动态运营数据库等一系列业务数据库。公众服务平台包括藏品、博物馆、展览、文物百科、虚拟展厅、我的策展等9个功能板块,展示了包括“一普”建立的558万件可移动文物大数据,全省近万件3D数字化的珍贵文物资源,还整合了全省400余家博物馆信息,为博物馆提供了服务社会公众和展示本馆发展成就的窗口。公众服务平台包括藏品、博物馆、展览、文物百科、虚拟展同合作,优化了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一是实现藏品数据可视化。提供藏品年代、类别、功能等多维度关键词检索,检索结果按时间轴顺序、以瀑布流方式呈现,展示形式更为直观新颖,给用户清晰、舒适的浏览体验。此外,平台还实现对部分藏品的3D展示。用户不仅能欣赏到文物真实的高清图像,还可以拖动鼠标实现文物的水平720°旋转,全方位地欣赏文物。

二是有效整合山东省博物馆文物大数据资源,实现全省博物馆一张图。文物资源地图可展示山东省全境博物馆分布,实现便捷查询浏览,访客可根据游览需要选择特定博物馆分布标签。只需点击该热点,即可跳转到所对应的博物馆页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该馆的详细信息,包括展馆地点、馆内藏品、交通路线、门票预约等。

三是打造山东省虚拟展厅。平台整合全省博物馆的数字展厅资源,打造网上数字虚拟展厅统一入口,点击任意虚拟展厅即可进入对应的展厅场景。数字展厅将展线上的内容全部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出来,并将展品数字化展示成果、音视频等嵌入到漫游场景中,丰富观众的感官体验,创新展示手法。观众可以在线体验数字展厅漫游,仿佛身临其境。

四是实现在线互动策展。平台采用UGC+PGC模式鼓励公众和专家参与内容创造,提供便捷的线上策展服务。公众用户可基于公开藏品数据进行线上虚拟展览设计,并在审核通过后发布到平台上供大家参观;博物馆专家在获得相关授权后,可基于馆际交流合作的目的开展虚拟展览策划,促进馆际交流合作。

“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成果展 推荐活动(三)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公号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