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一德格天1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一条——考科举,做官老爷。能不能做成官老爷,那就要看你有没有本事通过科举考试了。

科举制度的缘起和发展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式微于元朝,辉煌于明清,结束于清朝。从隋朝公元605年持续到到清朝公元1905年,主宰了1300多年来无数读书人的命运。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科举考试也是一座独木桥。

相对而言,通过了科举考试就能够有官老爷可做,其实惠和难度自然非今日之高考可比,也许比今天的博士考试还要难。

在没有科举制度以前,朝廷是怎么选派官员的呢?隋朝以前,汉朝采用的是“察举选官制度”,就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因为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因此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品德和才华,却很有可能因为和推荐者的关系而得到任用。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由于缺少背景,往往隐居乡野,郁郁不得志。

由于找不到一种更加合理和公平的官员选拔方式,荐官制度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演变成九品中正制,就是把官员划分为九个等级,分别由地方或者不同部门推荐人选。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国,到了隋炀帝杨广,公元587年敕令全国州府“岁贡三人”,应考“秀才”,这就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后来增设“进士”和“明经”两项名目,沿袭千年。

相对于把隋朝给弄灭亡了,隋炀帝首创的科举制度对封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就像今日之高考一样,科举制度自然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但是因为它是在一定标准下实施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合理,所以历朝历代,虽然皇帝换了,朝代换了,但是科举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柄利器。

通过科举考试能做什么官?

科举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了宋朝,几乎已经接近于完善。一系列的考场规则出台,而且官方出版教材,确定一定范围内的考试范畴。为了防止作弊,还发明了试卷糊名和锁院制度。

有宋以来,科举制度一般上分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不同级别的考试,即获得不同级别的头衔,即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一、初阶:秀才

按照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凡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在取得院试取得秀才资格前,都统一称为童生。古代没有毕业的说法,什么时候考中了秀才,什么时候摘掉童生的帽子。有的人,可能到了六七十岁,还是个童生。

要考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考秀才需要经过三重考试,就是到县里、府里还有省里的提督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教育厅厅长)三个地方参加考试,只有这三场考试都过了,才具备秀才的资格。秀才录取率30%左右,也没有那么容易。

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秀才虽然不是一个官,但是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连妻子都被人尊称为“秀才娘子”。秀才见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下跪,做揖就可以了。因为秀才已经有了功名,具备了成为官员的潜力。

二、中阶:举人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但是却可以免除差徭。考完了秀才,就要考举人了。在政府指定专门的学校学习之后,就可以参加地方州府主持的考试,取得“举人”的头衔。

举人在地方上,尤其受人尊敬。考中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以被人尊称为老爷了。一些举人会受到王宫大臣的赏识,收归门下,逐渐走入仕途。

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举人如果不再参加考试,可以被授予县府教宜、主簿一类的末流佐官,也有担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在地方上,学历最高的就是举人。考中举人,即使是不做官也是一县名流,几乎能够与县令平起平坐。

三、高阶:贡士

中举之后,接下来就是参加朝廷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了。会试是又朝廷礼部,也就是国家人事部门主持的官员选拔考试,在京城内的贡院举行,考试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善,考试规定也更加繁琐和严格。通过会试,就能够取得贡士头衔,几乎等同于进入了官场。

会试相当于今天的博士毕业考试,难度之大,录取率之低,只有5%左右。全国各地,一年录取的人数少的时候不到一百个人,多的时候也只有三四百人。

因为会试是在为国家挑选治理朝政的官员,全国官员只有几万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空缺,因此会试的录取人数就少很多。

贡士其实已经是预备官员了,但是还是需要再参加一场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殿试。

四、超阶:进士

通过会试,一个月之后,所有取得贡士头衔的人都要参加最后一场考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段位,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

殿试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发明,目的是为了对贡士的知识水平进行再次确认,预防那些只是在一场考试中发挥超常,或者通过营私舞弊取得贡士资格的人,在进入官场带来不良的影响。

殿试的录取率是100%的,只要参加了殿试,就一定能通过,取得“进士”的资格。但是进士却分为三甲,第一甲的叫“进士及第”,只有三个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的叫“进士出身”,大概百十来人,算是正式录取的人,能力水平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第三甲的叫“赐同进士出身”,相当于一个安慰奖,就是说你水平不行,但是能够通过前面的考试也不容易,给你给“像进士一样”的头衔。

通过殿试,就可以回家等待朝廷礼部安排职位了。进士,就等于是正经的官老爷了。第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还相对灵活,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诗词歌赋和策论,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出于思想控制的需要发展出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就出现了畸形演变,虽然还是读书做官的唯一途径,却对读书人毒害得不轻。

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比如今天的高考,应试教育同样也对学生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


END.


博书


古代能考中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的难度多大?想想范进就知道了,考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疯了。古代的官职很多,具体秀才、举人这些能当什么官,无法全列出来,我对比现在的职位大家会更明白。

  • 秀才,相当于基层的公务员,属于特权阶层。

  • 举人,正宗基层的国家干部,县局级别。

  • 进士,起步就已经是县局级别,以后发展看自己能力。如曾国藩、李鸿章就是普通的进士,后来都成了正国级。

对于考中进士这些的难度,我也拿现代的难度对比:

  • 秀才,考中难度等于考上现在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对应普通211/985院校。

  • 举人,考中难度等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国家级TOP2。

  • 进士,考中难度等于获得牛津剑桥这样的博士学位,世界级TOP10.


古代考试制度由来已久,每个朝代考试的难度和考中后分配的职位都不一样,所以我就拿比较近的朝代来表述。因清朝的科举制度发展比较完善,那就定义为“晚清”。

古代的莘莘学子们悬梁刺股,呕心沥血就为了博得几个头衔,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但也有不知道真相的人把现在的学历跟以前对比成了,秀才对应小学;举人对应大学、进士对应名牌大学。中学的时候我们都读过《范进中举》,他坚持科考到54岁,一朝中举,直接疯了,如果举人只能对应大学,那么以古代死读书的那股劲,范进肯定不会疯。


都说科举难,却不知道难在哪,可以说科举就是难在录取率,下面分析科举录取率。

科举难度第一步:秀才=985/211本科

秀才考试每三年举办两次,人口大的县录取名额在三四十个,中级县二三十个,小县只有十来个。如果放在今天来算,等于是全县统一考试,要进前三四十名。

举个例子:

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也是非常用功读书之人,但屡次不中,一直考到了43岁,连续考了17次才终于考上秀才。

所以,秀才只是小学水平?如果是这样,古代秀才应该烂大街才对。

科举难度二:举人=清华北大

秀才考完后就开始考举人,秀才已经如此难了,那要举人不是难上天?那是肯定的,不然范进也不会考到54岁才中举人,也不会一激动就疯了。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份举行,因时逢秋季,又称“秋闱”。此时各省的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贡院考试,但可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他们必须是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者方有资格参加。

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不一样,今年考不过,明年还可以接着考,但这样复读一年,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可是在古代,今年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并且举人的录取率可是低得吓人,清朝规定,各省举人录取名额参考各省人口、教育水平高低、每年给中央缴纳税收的金额。缴纳金额高、人口多、教育水平高就多录取些,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为什么说相对而言,再来个数据:

  • 天子脚下的河北省,录取人数为120人

  • 江苏安徽两省合起来,各录取120人

  • 广东、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这些中等省份,各录取六七十人

  • 浙江、江西、福建算考试大省,各录取八九十人

  • 云南、两湖、广西,各录取四五十人

  • 远的地方,如贵州、陕西、甘肃这些考试小省只能录取三四十人

请注意,以上说的数字不是“每年”,而是“每科”,因为三年才开一科,所以上面是三年每省的录取人数。也就是说平均1年大概只录取40人,小省一年也就是录取15到20人,这个录取率比国内TOP2的清华北大还要低吧。

这样的录取率、这样的科考难度,让考生们压力大到崩溃,以至于经常有考试出现自虐现象。

“场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

这可不是我信口胡说,这事就发生在1903年的浙江乡试的考场。

科举难度三:进士=世界名校TOP10博士学位

考上了举人后,这时统治阶层的最高殿堂向你打开,“会试”在向你招手,在这里你可以放手施展自身才华,进入最高统治阶层的阵容。会试在乡试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这是科考中最重要的一场,但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为什么?因为几年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都会一同应试。

也就是说,你要面对的不光是“应届生”,也不光是“复读生”,你要面对的是“历届复读生”。这个历届是多少届,大家都不清楚,可能是三五年前落榜的,也可能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甚至还有六七十年前落榜的。试想下,你要面对的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复读生,五十年,半个世纪,他们还一直在考试,这样的人战斗力得有多强?

从时间线上来说,你17岁参加高考,有一批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爷爷和你一起考试,争取你的名额,你觉得你考中的几率多大,你的信心剩下多少?

进士的难度有多大,上面写了应该多少了解了,再来个数据看下进士的录取率:

  • 会试的录取人数没有规定,但一般也就是百余名到二三百名

  • 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也就是录取了406人

  • 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一共就录取96人

  • 清朝267年开科112科,总录取的进士人物为26849人,按清朝统治时期267年算,平均每年录取100人,平均每科录取240人。

这样的考试难度,这样的录取率,已经等于世界TOP10的大学博士学位难度了。世界排名十的大学,每年合计产出的博士生应该多于进士的十倍不止吧。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当你走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走过了童生-秀才-举人-贡生后,你现在就是庞大帝国统治阶级的一员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放声大笑了。现在的你可以在这个国度横行无阻,吃喝不愁,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买你的账,所以你真的可以笑了。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看一下,为什么成为进士可以大声欢笑

按60年为一代人来算,清末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三朝一共58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分别为:

咸丰1046人、同治1588人、光绪4088人,合计6688人。再看这一时期的全国人口,大概为4亿人左右,4亿人里录取6688人,大概是0.0017%,也就是万分之0.17,十万分之1.7,百万分之17,100万里录取17人,是不是可以放声大笑,如此低的录取率,其难度大到难怪那些考生捏爆一个蛋。

科举制度的难,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别说范进会疯,换我,我也疯。


大国布衣


说的太复杂了。我给你这么说吧: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是学历,是功名,但不是官阶。进士不等于当大官,举人不见得官阶低。

考试的程序是这样的:

生员们在县里考试,考中的就是秀才,优秀人才的意思。参加这一关考试,称之为童子试。考上的称为秀才。童子试也不见得就是童子,有的人屡试不中,考到五六十岁,还没考上,他在科考序列里,依然是童子试。

秀才参加省里面的考试叫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就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意思。乡试在秋天举行,故称为秋闱,就是秋天的考场的意思。

贡士就学历和功名地位而言,略高于举人,低于进士。举人、贡士参加会试,就是全国统考,考上的就是进士,意思就是可以晋级为“士”了。但是,贡士与举人在考上进士之前,一般不会进入国家吏部安排,也就是说不属国家组织部备用人才,但可以进入私人幕府。

考中进士也不意味着就一定飞黄腾达,这只是一个门槛,考上的只是跨入了官僚队伍,也可能给补缺一个县官或者朝廷里的一个小官职,比如校书郎,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图书馆员。

进士是科考的最后也是最高一级,即便是进士中的状元郎,全国统考第一名,也可能安排到地方做一个州府的辅助官。官阶并非由学历完全决定。

我们不能把科考看得那么神圣,这只是朝廷平衡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措施之一,事实上,真正有学问的,可能因为家庭出身不显赫,没有背景,即使实际学问很好,可能也会“被”名落孙山。

举个例子,大唐盛世,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不是进士出身,李林甫没有文化照当宰相,走过场弄个学历,古今类同。有一次,唐玄宗叫李林甫举荐人才,他说,天下无才,读书人何用?于是推荐他的屠户侄子直接进入朝廷掌握禁军。

这说明科考只是一道程序,一个说法,做给人看的。隋朝杨坚是从他老岳父那里夺来的江山,怎么充实自己的人员到中央和地方?直接换人会引起冲突,于是科举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唐代一样,李渊夺取了他姨夫的江山,同样要安排自己的人员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于是走隋朝的老路:科考。武则天改朝换代为何要亲自主持考试(殿试),因为她不放心,所以她要通过私下操作,做好人事安排。

后来的历代科考无不是权力平衡的工具,参加科考的举子们实际上充当了朝廷选拔人才的陪练。何况能参加科考的都不是普通百姓家。朝里有人好做官,用在科考再合适不过了。举子们在考试之前是要做足考前功夫的,比如登堂拜师。所谓拜师就是经乡党引荐,带着考生拜见考官或吏部权威人士,结识大批乡党或同党,结成势力圈子,所以科考的背后是权力的角逐,并不单单凭一纸试卷就能通过的。


问道黄老


科举制,始于隋朝隋文帝时期,盛行于唐朝,废除于清朝,历时1300多年。科举制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可以说是古代最公平公正的考试,也是寒门学子能够鱼跃龙门的方法。那么,古代科举制是如何划分等级的呢?

首先,人们可以通过县试考取童生,这场考试一般在每年阴历二月举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通过考试统称为童生,才有资格进入下一场考试。不管年龄多大,如果只通过这一场考试,就只能称为童生,有一些人,到了50多岁依旧是一名"童生",不免有些讽刺。

其次,第二场考试是府试,通过府试才有资格进入乡试,府试一般是由知县主持,大多是在每年的阴历四月,通过了府试的考生称为秀才。秀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考毕业生,现在公务员考试最低标准都要本科毕业生,高考毕业生的文凭是远远不够的。

也就是说,秀才是不能当官的,大多数情况下,秀才总会让人联想到手无缚鸡之力,;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等等。当然,一个人如果考上秀才,相当于他有了一个能进大学的证,在以前也算是小有做为的。

接着,第三场考试是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因为是在秋季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举行,故也称为秋闱,如果你在这一年没有通过乡试,意味着你要再过三年才能进行考试,相当于你又复读了三年高中,其中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如果你考过了呢,恭喜你,你是一名举人了。如果你中了第一名,那你就是解元了。考取举人有多难呢?这是一场省级考试,相当于你与全省的人pk,这个难度可想而知。而考上举人的福利也是很多的,第一,在经济上,赋税徭役豁免权。

也就是说,考上举人后,他名下的土地都能免除国税,这在古代是很不得了的,有多少贫苦百姓被这税收徭役压得直不起腰,所以这算是很不错的福利了;第二,考上举人就能当官了,虽然只是一个中下级的官吏,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总比没有好。

运气好的话能够到一个地方当知县,而那些历史上类似海瑞左宗棠之类能以举人身份独挑大梁的,则属于异数了。这也就不难理解,范进为什么一中举就高兴得疯了,首先,他到四五十岁还是个童生,考中秀才后好不容易才考上举人,如果从十岁开始考试,相当于他考了四十多年的试才得到这个举人,也难怪他会高兴得疯了。

而第四场考试,便是会试了。会试是在春季阴历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举行,类似于乡试,它叫春闱。各地举人皆有资格参加,考中前三百名即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类似于现在公务员的国考,千军万马挤一条独木桥,难度更升一级。考中了可以说是全国少数胜利一派。贡士是可以推荐给皇帝的人才,想想就很厉害,应该说比现在国考还厉害。

最后一场考试,是殿试。顾名思义,是在大殿上的考试,由皇帝主持。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考中了一二三甲皆称为进士,状元能够进翰林院做六品官,榜眼探花为七品。虽然职位不高,但晋升空间很大,可以说前途一片光芒。

总的来说,在古代考试比现在难很多了,并且几年才有一次机会。古人云: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能出人头地。其中的辛酸,不是我们能轻易体会到的。


无笔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215个字,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

今天要给大家聊的问题是在古代,如果说中了秀才,举人或者进士能够当上什么样的官?考中难度大不大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呢?首先我们来搞清楚各个阶段的到底是个啥意思。

1、童生

在明清科举制度中,无论年龄大小,在获得秀才资格之前,都是被称为童生或儒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童生与未获取录取秀才的学生并不完全相同。根据明代的历史记载,只有通过县试,府试两项评估的学生才能称为童生。而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那些取得好成绩的人才可以成为秀才。

2、秀才

秀才是从隋朝时期才开始有的。直到唐朝时期,秀才才变为了常科考试。但后来,“秀才科”这门考试被废了,而随之而来的就是秀才慢慢成为了很会读书的泛称,而到了宋朝时期,只要经历过府试人,就可以被称之为秀才。而能考取秀才的,是可以不用在官老爷那儿下跪的。并且税收也会减少。

3、举人

举人的说法,要从汉代说起。因为当时都比较流行,推荐贤才的制度,所以“举人”被称为所举之人。唐宋两个时期的时候进士有了“进士科”只要是去参加了考试,有司贡举者,就会被称为举人,而到了明清时期,只要是在乡试当中“中试”了就会被称为举人或者叫做状元。

4、贡士

贡士意味贡献给皇帝的举人。中了举人后就可以参加贡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VIP),不会授官出仕,但会取得了参加最后一关殿试的资格。

5、进士

通过最后一级殿试的考试者,被称为进士。隋炀帝年间开始开设进士科目。到了唐代也设有此科,凡应试者统统之为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中了进士就非常厉害了,可以说是直接到达人生巅峰,多数都可以做到京官。

至于考试难度应该是逐一加深的。有一个朝代的科举制度是不一样,所以我们这里以明清为例,只要通过了县试和府试的就可以称之为“童生”难度不大,考过了就像小学毕业一样,所以童生是最简单的。

到了秀才,这个是参加了院试,童生当中成绩最好的。难度就像中学当中全年级第一样。难度不算特别大。

秀才才去考举人,就像是考大学一样。而且是一本大学,这个难度大家可想而知。考完举人还没有完,还要参加一次测试来评估是否有做官的资格。这次考试难度就相当于现在考硕士的难度。而且是一流大学的硕士。

再后来从举人考取贡士。难度大家就可以理解为考博士的那种。而且是一流专家。

从贡士考取到进士,这个难度就相当于博士还要成为博士后,并且还是领域专家的头几名的难度,并且还要有资格给国家出谋划策的那种专家。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能考取到进士,应该说是难度相当之大。但由于古代的人口没有现在人口那么多,所以大家可以把刚才锬锬所说的这些难度有所降低。不管怎么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古代也有很多名人是怀才不遇,考了一辈子也没有考上。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这些"学历"在历史上名称和考取方式并不是始终如一,比如秀才就曾为了避讳改名为茂才。如果很详细一一展开说明,那将会是很大的篇幅,不太现实,估计大家也没耐心看完,在此大概介绍下它们的情况,有错漏的也请指正。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分很多阶段的,有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等等。其中府试就是考取秀才的阶段,一般是由各省的学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长)主持考核本省各府的学生,考中者为秀才。考取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乡试一般是各省组织本省秀才参加的考试。然后是会试,由全国的举人进京赶考,考中者为贡士,一般是每三年举行一次。最后是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考核这些贡士,确定最终的名次,一甲,二甲,三甲。

用一个流程图来说明可能更直观:院试(秀才)一一乡试(举人)一一会试(贡士)一一 殿试(进士)。

难度是越到后面越大,感觉秀才应该不算太难考,举人和进士考取难度很大,尤其是进士,那就是全国各省成千上万名优秀的学生(举人)在竞争三百来个进士名额,考中者绝对是国之学习精英。历史上很多名人毕生也没考中进士,比如明朝大才子徐文长,还有海瑞等人。也难怪范进中举后会是那番景象。

考中进士者一般都能直接授予官职,或留京任职翰林院,或外放为县令等基层官员。至于秀才是没有直接授官的,有没特殊情况就不懂了。举人一般情况下也是没有直接授官的,但在有职位空缺又没进士可进补的情况下可授予官职。


历史守望者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走,只有走科举这条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机遇到考场中去拼搏,如果考上了,在科举的道路上可以一直走下去,就会有好的前途,可以当官,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是具体考上了秀才能不能够当官?考上了举人、贡士、进士之后到底可以当什么样的官职呢?很多人就不得而知了,利用这个机会,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一起进行探讨。

秀才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明清时期用来称呼读书人,当然了,考中秀才之后还是不能够当官的。人们最为熟悉的一句话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秀才的文弱和无能。还有这样的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意思就是到了危急关头,秀才往往束手无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说的意思都是秀才的软弱的一方面,这样说是不全面的。真实的秀才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秀才在封建社会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呢?秀才,原来指的是才之秀者,从元朝、明朝以后用来指的是读书人和有知识的人,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在明朝、清朝的时候指的就是生员,就是府学、县学的生员,比秀才还低一个层级的是童生,通过了府学、州学考试的就是秀才了,只有成为秀才之后才可以去参加乡试,也就是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之后就成为了举人,成为了举人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在社会上就有存在感了。

考中了举人之后,就可以当一些低层次的官员了。要成为举人需要参加乡试,乡试都是由礼部主持的,主持礼部考试的都是朝廷派遣到各地的学识渊博的官员,都是一些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很多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等都担任过主考官。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往往都在秋天的时候举行,所以也被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时候要到各省的贡院去考试,这是一个很神圣庄严的地方,是无数学子为之向往的地方,是鲤鱼跳龙门的地方。考中举人之后就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了,可以成为当地的小乡绅了,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如果要去当官的话,可以去当一些县丞之类的品级不高的小官僚了,至少来说也是进入了我国的官员体系了,只不过是一些品级不高的低层次官员。很多人都知道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就很形象的说明了举人的重要性和社会地位,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待他的态度反差很大,判若两人。中举之前人们对他进行呵斥,地位低下,中举之后,就成了老爷,人们对待他就恭恭敬敬,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现实。

考中了进士之后,就取得了科举考试的胜利,可以成为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了。古代就有进士及第的说法,进士身份是一种很光荣的存在。古代的很多杰出人物都是进士出身,取得了进士的身份,在学士方面就具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也就是古代的很多官员为什么也是文学大家的重要原因,比如说大文豪苏轼就是进士出身,他当时是第二名。进士考试是中央一级的考试,需要参加殿试,然后考中的就是进士了,在明清的时候,考中进士后大多当了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在官职的安排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具体能够当什么样的官员需要看机遇和自己的关系了。


诗词中的阳光雨露


考取了秀才、举人、贡士之后按理来说都不能直接做官(举人、贡士若是国家正处在用人之际也是可以当官的,不过是非正常途径罢了),只有在得到皇帝认可的“殿试”中被录取成为进士才能名正言顺地步入官场。

秀才

本意是指才华灵秀之人。

农人之子常为农,扑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是赖也。—《管子·小匡》

在唐宋时期,“秀才”是用来泛指读书人的,这个称号并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善,“秀才”这个名目也变得来之不易了:首先要在“童子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而后被录取,然后在能成为府学、县学的生员后,饱览四书五经,大概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才能称之为“学者”,即秀才。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在第一关“童子试”中屡战屡败,读了一辈子的书到死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可悲!

举人

举人本意是“被推举之人”,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到了明清时代则成了乡试录取者的代名词。

考上了秀才之后要想接着往仕途发展就得接着参加乡试(省级考试),成绩合格之后才能被录为“举人”。

成为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官场,即使在日后的会试中名落孙山也仍然有当县令这一类地方官员的机会。

贡士

别以为考上了举人就万事大吉了,古代读书人要想真正出人头地还得接着考“会试”(国家级考试),会试中的金榜题名者就称为“贡士”。

进士

“贡士”之后便是古代文人心向往之的最高名誉“进士”了。

高中了“贡士”之后,就意味着全国性的考试都不在话下了,才可以参加由皇帝亲自选题的“殿试”,而殿试中的前三名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难度如何


照这样说,在明清朝考取一个秀才已经是难如登天了(其难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外省学生考清华北大),要是考中了举人、贡士、进士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这也难怪古人都把科举高中认为是“光耀门楣”的事!

“科举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真没说错。幸好我们没有生在封建社会,不然也难免不会成为孔乙己、范进那样的人,你们说呢?欢迎大家下方留言讨论。


晓史才能明事


有比较才有伤害,先来看看目前公务员考试的录取情况,2007-2017年10年录取比例

最高的2010,11年,59人可以录取1人,平均算下来1-2%。


科举的历史呢,大致来说,越靠近现代录取率越高。拿远一点唐朝来说,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

就是说,进士及第录取率1%,明经及第录取率10%(明经出身的未来分配的官比较小,远离权力核心,所以明经比进士好考)。看上去好像差不多,但古代考中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直接通过考试就可以考到部级干部,尽管不一定最后能做官,但至少有这个资格。


想象一下,现在一个普通公务员成为部级干部的难度,就可以明白考中进士的难度了。


既然提到秀才、举人,那就要说说明清时候的科举了,因为唐宋都还没有到秀才这个级别那么细。

那么明清的科举流程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是童试。

只要有本地乡绅担保,不是什么人格恶劣者,就可以参加童试。通过童试的叫“童生”,只有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


其次,院试。

院试只有25000人左右的名额,院试通过就被称为“秀才”,录取率大概在1-2%。所有有五六十岁的童生也不奇怪。秀才不能做官,但可以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稍微有点特权。


然后,乡试。

乡试每3年1次,有时候遇上皇上有喜事,会开乡试,就叫“恩科”。乡试是省级规模,只有秀才才能参加。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考试的时候考生就被关进一个小隔间,三天,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了,所以考试不仅是个脑力活,更是个体力活。

通过乡试的,就成为“举人”。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成为举人就算是有资格做官了,但主要看有没有空缺。


然后,会试。

乡试后第二年,举人可以参加会试,这就要上京赶考了。古代有故事说举人进京路上遇到有钱人家小姐,说自己没钱,人家小姐不但愿意以身相许,还资助盘缠,成就一段佳话。也有渣男一路骗吃骗喝骗炮的,结果在考试时候被冤魂附体,被赶出考场的。

总之到了京城参加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考中会试的已经算进士及第了,但还要参加一轮殿试决定最终的名次。


最后,殿试。

到当年四月就是殿试,殿试是皇上直接出题考试。考中的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状元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的官职,榜样和探花是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他进士先会到各部实习,次年会试再有一场考试,考的好的就叫“庶吉士”,也算进了翰林了。

别看状元才从六品,但是翰林是未来宰相们的摇篮,打个比方,进了翰林就是在国务院里实习,每天见的都是XX部长,谁都不知道翰林里的那个不起眼的角色会成为未来的宰相,首辅,军机,前途不可限量。

也有进士被皇帝派到地方上做县令的,虽然官职低,但那也不是一般人,肯定是皇帝觉得此人有某种特质,可以为皇帝解决特别的难处,未来小县令说不定能直接回京担任要职。


这就是我们古代的科举,你觉得是不是比现在公务员考试更难呢?


我是ChrisQu,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C叔聊历史


我来回答一下。自隋朝采取科举选士以来,读书人靠读书升官发财的行情一路看跌。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四级,以清朝中晚期为例,据史料披露,每年院试考的秀才,全国大约有三十万考生,上榜率大约百分之四十,也即大约因此十二万人成了见到县令不用行大礼的屁民秀才。乡试考举人,全国每年大约二十万人应考,上榜率约为百分之五,也即有一万人因此成了一天到晚盼望吏部“大缺补仕”的假老爷。每年会试考贡士,大约有五万人,上榜率约为百分之十,也即每年因此有一万人成了可以候任七品以下的吏部在册的准官员。贡士考进士,每年大约八千人,上榜率大约为百分之九十,也即每年因此大约有了七千名可以拟任七至八品官的进士。进士进殿试,每年大约一千人,上榜率近乎百分之百,头三名为可以马上担任中央政府六至七品官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他入围者为标准的马上赴任地方七品的甲等进士出身。现在即便是社科院毕业的博士,其进入官场的初始职级是副主任科员,第二年可定级为主任科员。由此可见,现在博士生的官场政治待遇起点和清朝的举人差不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