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儒家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原创,在他之前,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的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的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苛捐杂税繁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孟子看到了这一切,并总结了各国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他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想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天下矣。”“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他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把人民列为第一位。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君主必须要与民休戚与共。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他向统治者提出了“保民”、“养民”、“教民”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

孟子所说的“保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要减轻刑罚、劳役和赋税。孟子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他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二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他说:“春秋无义战”。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每到一处,都向诸侯国君宣讲他的仁政主张。例如他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所说的“养民”,主要是指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孟子看来,只有人民生活富足,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富强。发展农业生产是孟子考虑的首要问题。为了实现“养民”的目的,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他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是从民本思想中直接引发出来的内容。孟子认为,必须使他们有固定的产业,过上富足的生活。否则,就可能导致民心思乱,铤而走险,进而危及到君主的统治。

“教民”即是对人民施行教化,这也是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认为,人民生活富足之后,“教民”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大事。孟子所说的“教民”指的是让人民普遍懂得封建伦理道德,这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安定的重要举措,甚至比“养民”还要重要。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仁政,进而王天下。他身体力行,在晚年时办学校,广招弟子,以他的思想和学说教育学生,以此为乐。他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汉语中,教育这个词,就是从孟子这里产生的。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著名代表人物。从汉以后,历代封建君王逐步把他抬到了亚圣的地步。然而他们的仁政主张在春秋战国那个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年代里,没有一个君王采纳。原因在于,他们的主张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复古,想恢复到尧舜、周文武、周公那个年代的社会制度。开历史的倒车,碰壁是必然的。但是儒家学说中,有不少精华之处,时至今日仍然值得人们学习和继承,例如,“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之官则思”,“君子与人为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和而不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可以成为警句的论述,在《论语》《孟子》中比比皆是,这也是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国学瑰宝之一的重要原因。


艺海综述


我对孔孟之道向来是持否定太度的,这也许是受毛泽东思想熏陶太久之故吧。但对孟子的民本思想,打心里头还是赞成一二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基于‘尽心、知性、知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在此理论基础上,孟子提出仁政保民和实行王道政治的民本主张,宣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由‘保民而王’推衍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指斥桀、纣之流‘残贼’的君主为‘一夫’。这种民本思想,深刻表现了这位思想家对苦难深重、死于连年战乱的人民无限的怜悯和同情。尽管他的‘民’、‘君’概念与后世有所不同,但毕竟是战国巨变时期的新观念,不仅堪称惊世之论,也较之那些整天只知攻城略地、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的政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且对后代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我认为,在整个孔孟之道中,只有这民本思想,才是其唯一的精华,其余,不是糟粕,便是败絮。



yangyucheng这就是我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我对其民本思想进行疏理,具体表现为重民、爱民、育民、用民、利民五个方面:

  一是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孟子•尽心章句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百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又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说明了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强调统治者要重视百姓,为民着想,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从而稳固统治者的政权。

  二是忧乐与共的爱民思想

  《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君主与臣民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应该平等的享受权利。君主要与民众在情感上相通相融,乐民之何乐,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才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从而稳定专制国家的政治秩序及统治者的地位。

  三是教民以德的育民思想

孟子认为,民众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应该设立学校,对民众进行道德驯化,教以人伦,使之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尊老爱幼,使“颁白者不负于涂",让头发花的的老人不要负重行走。

四是选贤任能的用民思想

  孟子有自己独特的用人观,提了德、士、贤、能四种人才分类。他主张“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有治国之能士。统治者必须要尊敬有才德之士,广纳天下英杰,并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拔人才,不分贵贱,不分亲疏,倾听国人的举荐,不可偏听偏信。

五是养民以惠的利民思想

孟子认为: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强调统治者要注重民生,给老百姓以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使民众通过勤奋劳作,过上温饱体面的生活,表现出一种可贵的利民思想。





柏夫文艺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

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华美德


欧洲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儒家的民本思想也是欧洲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孟子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点,尤其他所主张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应该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最为民主的思想。因为孟子的思想过于激进,所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差一点要取消孟子亚圣的地位。

清朝初年,中国也有两个启蒙思想家,一个黄宗羲,一个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王夫之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这些思想与孟子重民轻君思想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孙中山是中国倡导民主的第一人,也是把现代西方民主带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当有日本记者问到他的民主思想来自哪里时,他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曾经问孙中山:“你的革命思想,基础是什么?”孙中山回答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


云水闲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头上长角的小鹿


首先是“仁政”,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三代(夏商周)的政治为楷模.此也是其政治的最高理想. 然后是仁政的一种体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学说体现了一定的尊重人权思想,他渴望的是“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可以无饥”的社会.这种维持温饱的生存权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的以民为本. 这就是孟子所人为的:民贵君轻,社会一切不仁、不义都来自于君主,此带有民本色彩的见解.


高密菜刀博物馆


孟子是中国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是先秦的民粹主义思想家。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念,并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其重要性。其核心是吿诉为政者(君主)要将人民放在首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应该说,孟子的民本理念是中国政治历史与国家吏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教益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朱熹解释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还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是居首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稳坐天下。

(二)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教训中分析:“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

(三)尚贤与民主。孟子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他说:“国君进贤,……左右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孟子认为对此类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百姓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百姓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这显然巳有了民主性的因素。





文海墨韵


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民本思想推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是诸子百家“重民保民”及儒家“人性善论”的融合发展,是儒家学说的一个伟大进步。

“民本思想”就是把孔子的“君权至上”调整为“重民、惠民、爱民、用民”,顺应民意约束君主专制的权力,维护国家的稳定。

中国两千年以来,历朝历代大多数君主都是以民本思想来治理国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华民族数千年能够领先于世界,孟子的“民本思想”功不可没。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民本思想在现代中国的实践,对中国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羊日记


首先是“仁政”,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三代(夏商周)的政治为楷模.此也是其政治的最高理想. 然后是仁政的一种体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学说体现了一定的尊重人权思想,他渴望的是“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可以无饥”的社会.这种维持温饱的生存权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的以民为本. 这就是孟子所人为的:民贵君轻,社会一切不仁、不义都来自于君主,此带有民本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