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能否详细谈谈?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仁政”论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

在本质上说,它是具有丰富的民本主义内涵的,是对晚周以来蓬勃发展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的推进和建构。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包含了社会全方位的思想,在政治、经济、教化等方面都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巨大作用。

一、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统治大多暴虐,动荡的格局使得当时的各家学者认识到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和“民心”、“保民”、 “爱民”的重要性,并纷纷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从不同角度论证了 “民本”和 “仁政”主张。如老子认为: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墨子重视 “农与工肆之人”,主张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提出 “爱利万民”;韩非子提出: “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所以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就是说统治者想要“王”、“强”,不仅要有广阔的土地,还要有足够的民众,而要想民众来臣,就要做到 “亲民”;

《管子》提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了民心对于为政兴废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中提到: “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 《左传》中对 “民”的重视更为突出。如它明确地提出了“民为神之主”、“民为邦之本”、“恤民者兴”、“残民者亡”,民心向背关系着战争胜负、国家兴亡等理念。可见,在先秦时期,重民的 “民本”思想和爱民的 “仁政”主张已经成为各家的共识。而其中先秦儒家所着重提出的反对 “暴政” 、反对战争、 “民贵君轻”等思想无疑是最耀眼的,也奠定了中国古代以 “民本”理念为核心的 “仁政”思想的基础。

二、孟子完整的民本主义思想的建构

孟子以前的民本思想在诸多先贤那里,虽然有不少的论述,但是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具备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直到孟子所提出的“仁政”说建构起了一个完整的民本主义的政治纲领,并最终完成了民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质的飞跃。

(一) “仁政”论的哲学基础——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论的哲学依据。仁政的实行从哲学上说,其实是君主本性中的“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表现。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而“四端”——仁义礼智,也就是“不忍人之心”的具体体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种“四端”或“不忍人之心”就好比人的“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即人生下来就具有善端。“四心是性善论的基础,也是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把天赋的善性用于治国,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

君主也天生具有善端,具有“不忍人之心”,他把这种善端保持、扩展,并运用到统治中去,就能实现“仁政”。所以,孟子的“仁政”论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

(二) 从政治方面对民本主义政治纲领的建构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仁政说”理论上最精华的部分,“仁政”的政治基础,

“民贵君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总纲,此外的有关思想都是由此生发、派生出来的”。

孟子日:“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获得天下的根本方法就是获得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争取民心,得其心得其民,得其民得天下。反之若是失去了老百姓的心而失去了老百姓的拥戴,从而失去整个天下,甚至丧失自己的生命。可见,“民众的力量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为国君利用的;而在另外的条件下,不仅不能为国君利用,而且可能对国君形成威胁。这个条件就是看国君如何对待民众”

由此可见,“不是君主的权威决定民众的命运,而是民众对君主的态度决定君主的命运”。这一点是民本主义政治思想在孟子那个时代最光辉的闪现。

2.民本主义的法制体现——“省刑罚,薄税敛”

“轻刑薄税”,这是民本主义的法制体现,国家的法制要为老百姓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法制环境。

“轻刑”,首先是对老百姓切不可滥开杀戒。孟子反对暴政:“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其次,对于犯了罪的人,也应该“罪人不孥”,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薄赋”则是要求国家通过减少税收来使老百姓富裕起来。“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薄其赋税,才能使民富,民富方能国富。

3.民本主义的决策体现——听政于国人

“听政于国人”,这是“仁政”的决策依据。“听政于国人”在决策过程中要广泛听取民众的建议,通过这个办法来避免君主偏听、偏信。

在回复齐宣王的问政中,孟子:“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日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日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日,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在实际的仁政决策过程中,很难要求君主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照此程序办理。但是,孟子的这种“听政于国人”的主张主旨在于,尽可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要听取来自社会底层的民众的意见,将民众的意愿、民众的是非判断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

(三) 从经济方面对民本主义思想的建构

孟子认为君主在经济方面需要做的就是“制民之产”,使老百姓有“恒产”,这就要求统治者给予人民土地,并要做到“不违农时”,这样才能为政治统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制民之产

孟子认为民众拥有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是仁政得以实施的经济基础,所以他提出要制民之产,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如果老百姓没有基本的生活资料,必然是衣食没有着落,他当然不可能安分守己,这就叫“无恒产则无恒心”。只有君主要通过使老百姓有一份稳定的产业,有一份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的情况下,避免他们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避免他们来危害国家的安全。

2.实行井田制,使民以时,发展农业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土地是老百姓衣食的主要来源,是产业的基础。孟子说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君主行仁政,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划分田界,让每户老百姓都能够得到一份可以耕种的土地。老百姓有了土地,在土地上辛勤地劳作,他获得的收获就成为每一个家庭稳固的经济来源。家家户户都有了这样稳固的经济来源,君主还何愁天下不太平呢?

(四) 从教化方面对民本主义的建构

孟子日:“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教化保证。

1.教化的目的——得民心,巩固统治

对老百姓施以教化,更能够争取民心,更有利于巩固统治。“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在已经解决了温饱之后,君主用“仁义礼智”来教化百姓,这无论是对民众,还是对国家和君主,都十分必要。所谓:“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教化的结果使民众有了道德意识,有了法制的观念,他们就可以避免犯上作乱,避免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民众受到了教化,对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宁,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教化的内容——五伦

孟子强调,教化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教老百姓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纲常伦理,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

三纲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间,权利完全不对等,这应该予以批判。但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其实质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这应该给予正面评价,对老百姓的教化就是教导他们学会处理人与人的这五种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如果老百姓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有一个理性的把握,那么,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秩序就可以建立起来。

3.教化的方式——五教

孟子认为,教化的方式有五种:“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这五种“主要是针对品德、才干、见识等方面来指导,是为了考量学生的不同需求”,这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通过这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全社会的成员都能对道德的有个正确认识。

(五) 民本主义的社会氛围——与民同忧乐

孟子的一系列主张是为了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达到“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氛围。所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实际上是告诫君主要及时了解民众的“乐”“忧”,要及时把握民众的利益诉求。反之,如果一个国君以民众的忧虑为忧虑,那么民众将心比心,也会将君主的忧虑当作自己的忧虑,

君主需要人民纳税、打仗时百姓就会毫不犹豫。这实际上是启发君王要积极营造一种与民众同忧共乐的社会氛围。应该说这是对我国传统民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一种高度的阐发。

结语:

简而言之,“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除了仁政以外没有其他同一天的办法。只可惜与当时的政治潮流背道而驰,即便孟子从一个国家到另一国家,他的主张在当时始终得不到重用。但此后2000多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

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始终贯穿着的“民本”思想,对提醒统治者要重视土地、发展生产;重视教育文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重民爱民,以民为本,使人民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历史系老阿姨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三个点:人民,仁政,王道。

第一个:人民,在政治上,可以看出孟子觉得百姓的归服是很重要的,从经常听到到一句话可以一看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孟子觉得,人民是重于君王的。包括很多次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时,孟子也会多次跟他说要为百姓着想,比如“今王一怒而安天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天时地利人和……这些都表现了如果百姓被安顿好了,君王、国家自然就强大了。

第二个:仁政,当然,孟子主张的仁政也是和人民有关的,就是以民为本,一个是养民“五亩之宅,树墙下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家家足以无饥矣”也就是先养民,然后教民“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反正是等你的人民可以吃饱喝足,有地儿住,就等于管好了百姓的嘴,他们开心了,就不会有不满的心理,也就不会干一些不好的事了。如果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那么至少可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就会少很多因为争执而斗殴的人。这样,国家自然也就强大了。

孟子也多次推行仁政:地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并且他认为仁者无敌。

最后一个:王道,也是孟子的政治思想中最高的思想。梁惠王也问过孟子古时候君王治理国家为什么会很成功,当然孟子也举出了他的想法“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也就是说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然后总的来说,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人民是很重要的,要想国家强大,就得考虑到人民。



ZHENG能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对后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民为本,德治仁政,内圣外王。

民本思想在孟子以前已经形成,经过孟子更深刻的阐述,更加具体和完善,在他的政治思想上,首当第一。战国时代的诸侯争霸更加激列,孟子充分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只有民心所向,才能天下归心。

君王对待百姓应该如同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民众的疾苦,当好人民的父母官。民众也应该象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君主有着尊重和敬畏。效忠国家,奉献社会。

孟子把儒家“仁”的思想引用为“仁政”,就是以德感化万民,以仁爱布施于天下。民贵君轻的以民为本,就是让老有姓能有足够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样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而得到天下。如果不顾及人民的利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将会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

孟子的仁政要求减少刑罚,减轻赋税,减少劳役,让老百姓能有衣食无忧的正常生活。民众有着自己的田产,能更好地充分发挥,从而增加国力,更好地稳固江山社稷。如果是苛政猛于虎,势必是官逼民反。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并不是称王称霸,而是儒家的“内圣外王”。内圣是一个人的内心致力于道德的修养,有着圣人的品质。外王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创造和担当,有着王者的风范。修身齐家为内圣,兼济天下视为外王。

圣王之道在于以德感化天下,争取民心。“仁者无敌”,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之时,有着威武不屈的大丈夫英雄气概,有着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任何思想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孟子的思想也有美中不足。他的民本思想从某方面来说,还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来的。尽管孟子的政治思想能给下层老百姓带来利益,但是民众并没有政治权利,没有任何政治保障。孟子也有过余地夸大道德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实为政以德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辅之刑罚,才能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孟子的《孟子》,展示出孟子政治思想的超前卓越。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孟子居功至伟。与孔子相提并论称为“亚圣”,实至名归。


朱八戒CC


他的“民本”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使人民富足。孟子的理论在对封建时期的经济建设也有着积极作用。这样人民才不会流离失所,温饱没有着落。这样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在收成好的年里,人民可以丰衣足食,即使在收成不好的年里,也不至于饿死。这是社会安定的最基本的要素。

  二、宽政爱民。在孟子之前,孔子就认为德治胜于法治。他们认为,法治虽然可以让人民产生畏惧感,从而使人民不敢造反。但是那并不是出自他们内心的,如果一旦法律失去约束力,君王就会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只有从道德上教育他们,才可以使他们自觉得遵守法律。孟子认为,只有在政治上推行仁政,才会使百姓心悦诚服,从而达到国富民强。

  三、道德教化作用。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就是从道德上教化人民。孟子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在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可以对人民实施教化,使人民从内心里对统治者尊重,从而达到儒家思想的精神统治的目的。





茶人满常觉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儒家心性之学的真正创立者,其思想的落脚点还是现实社会,并且有着它的政治指向。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儒家学者相比有其不同之处,孟子更注重心性之学(即内圣)的研究。如世人耳熟能详的“良心”“本心”这些词汇,都是出自于孟子。此外,儒家关于心性之学的主要理论主要是由孟子发展出来的,如“人性本善”的理论。但孟子所讨论的人心、人性问题,是为其政治理论服务的。实际上,社会政治、国计民生等问题,才是孟子真正关心的问题。

孟子所提出的王道仁政的政治理想,从理论层面来看是正确的,但在现实中,实现它却很有难度,这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差距。理有固然,势有必至。儒家学派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坚持按照自己的信念去实践,但并未完全成功。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同样,孟子也周游列国二十几年,他说“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但现实表明,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而儒家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理想主义。不同于西方崇尚的丛林法则,儒家否定丛林法则中所宣扬的弱肉强食原则。孔孟认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这些主体之间是可以和而不同、和平相处的。

虽然儒家所提出的理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虽然它还不是实然(已经实际存在的东西)的存在,只能算作是一种应然(应该如此)的东西,但它指出了人类应该去努力的方向。仁政的实施,将会使人类的生存、发展更有希望,而丛林法则只会促使人类走向灭亡。所以儒家的王道仁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在当下仍然有着它独特的价值,这些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挖掘、吸收、运用,用它来指导、服务于当代国内外各种事务的发展建设。



流浪诗人齐新光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驳斥墨家的"兼爱\

彤垚人生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 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 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爱学习的凯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是仁政,百姓自然拥护,如果是暴政,人民起来造反是正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