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立十三岁的弘历为嗣,而不立已成年的弘时?

阿斌的生活VLOG


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初,就通过“秘密建储”的方式,确立了弘历的储君身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康熙的皇四子胤禛最终从激烈的“九子夺嫡”中胜出,登上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登基后,马上便通过“秘密建储”的方式确立了弘历的继位人的资格与身份。

雍正之所以会采用“秘密建储”的方式进行皇位的传承,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雍正亲身经历了“九子夺嫡”,深刻感受到了夺位争斗的残酷,以及在皇位的诱惑前面,皇子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所以尽管雍正是这场夺嫡大战的最终胜利者,但是他并不希望同样的争斗在出现在自己的子嗣乃至后世子孙之中。

于是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即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而雍正的继任者乾隆皇帝弘历也就此成为了第一个通过秘密建储制度登上皇位的清朝皇帝。

尽管弘历的储君身份一直为雍正所隐藏,但是雍正在位期间的一些列表现,均显露了他计划传位给弘历的安排,而这也成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其一,雍正元年(1723年),康熙皇帝周年祭的时候,雍正并没有亲自前往,而是安排年仅13岁的乾隆代他去祭祀景陵,此后弘历更是多次代表雍正进行祭祀活动。而在康熙朝的时候,一般都是还未被废黜太子之位的胤礽代表康熙前往祭祀,而在康熙去世前的三天,他则是安排雍正代表他前往天坛祭天,这在当时都是非常明显的传位信号。

其二,在康熙朝时期,弘历曾被康熙召入宫中抚养,而奉康熙旨意在宫中照看过弘历的两位康熙妃子,即后来的悫惠皇贵妃佟佳氏以及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雍正在即位后,给予了极大的尊重与推崇,对其二人的封赏远超康熙的其他妃子。

其三,雍正皇帝为弘历配备了张廷玉、朱轼、徐元梦当时之名仕为老师,并安排宗室重臣允禄、允禧教授火器与弓马技艺,可以说雍正对于乾隆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与此同时,雍正安排弘历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朝政,学习署理政务。

其四,就是雍正亲自为弘历指婚,安排他迎娶了察哈尔总督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妻,并且在富察氏为弘历生下嫡长子后,为其赐名“永琏”,隐示承宗器之意。

与此同时,雍正皇帝不惜将自己的儿子、也是弘历的兄长弘时,过继给当时已经被圈禁致死的胤禩,之后更是将其削宗夺爵、革除黄带子,彻底驱逐出皇室,致使弘时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为了能够让弘历顺利即位,并且在其登基之初有一个安稳的政局,避免遇到自己在位时的困境,雍正皇帝的这些做法可谓是用心良苦呀。


弘时的“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成为他被雍正放弃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雍正登基的时候,由于他的前两个儿子早殇,特别是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的嫡长子弘晖的过早历史,使得弘时成为雍正皇帝所有在世的皇子中,年龄最大的。

按理说这应该是他的优势,然而却毁在了他“年少放纵,行事不谨”的性格上。

雍正登基的时候,弘时已经年近20岁,性格都已然定型,雍正必然是认为弘时再无改变的可能,不像此时的弘历当时只有13岁,还有这成长和重塑的时间和空间。而雍正之所以对弘时有着如此的偏见,还是在于其在“九子夺嫡”中的表现。

按理说,作为晚辈的弘时并不应该参与到父叔辈的政治斗争中,然而弘时却在此期间表现出了对于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人的好感,要知道这些人在“九子夺嫡”之中都是雍正的政敌,尽管雍正“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使得他与众多康熙皇子表面上维持了相对和谐的关系,但是并不能改变雍正对于其的警惕与敌视。而自己的儿子与自己的政敌保持了一定的微妙关系,必然也会使得雍正对于自己的儿子产生怀疑,这也直接导致了雍正对于弘时的反感。

与此同时,弘时在与弘历的对比当中,差距也是非常的明显。

弘历不仅是相貌出众,并且是非常的聪慧,这一点不仅是雍正皇帝对其非常的认可,就连康熙皇帝第一次见到弘历时就表现出了“见而惊喜”,进而直接将其带进宫中抚养教育,爷孙二人朝夕相处,直至康熙皇帝去世。

尽管这其中不乏有一些是雍正乃至乾隆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皇位来源的合法性,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成分,但是康熙以及雍正,对于乾隆皇帝的喜爱和器重,却是毋庸置疑的。

相对来说,弘时就非常的平庸,并且在学识、能力上的表现,远远不如弘历,自然不会得到雍正的青睐。


而在雍正即位后,弘时与雍正的矛盾持续计划,最终招致了其悲惨的结局。

雍正登基之后,在不断扶保弘历的同时,也开始对于弘时的打压。

期间最为典型的就是雍正对弘时生母李氏的册封上。李氏曾是雍正王府的侧福晋,当时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仅仅是格格,地位非常的低。但是雍正登基之后,与李氏一样同为王府侧福晋的年氏成为了贵妃,而李氏仅仅是被封为齐妃,与钮祜禄氏的品阶一致。

雍正这样做实际上也是为了弘历考虑,毕竟他不希望通过抬高李氏的身份来间接抬高弘时的出身。

而在雍正登基之后,弘时却依然保持了同八阿哥胤禩等人的联系,并且表现出了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进而受到了雍正的严惩。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将其过继给康熙皇帝的八阿哥胤禩,雍正五年(1727年)又将其削除宗籍,革除黄带子。

雍正这样做,一方面是断绝了与弘时的父子关系,进而使得弘时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另一方面,作为雍正在“九子夺嫡”中的竞争对手,这个时期的胤禩已经遭到了雍正非残酷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将弘时过继给胤禩,足可见雍正对于弘时的愤恨与决绝。

而这对于弘时的打击也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在他被驱逐出皇室的当年,弘时就郁郁而终了,年仅23岁。

直到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弘时才被乾隆皇帝平反。

“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

至此,雍正的第三子弘时在被驱逐出爱新觉罗家族八年之后,重新被录入玉碟,恢复了身份,得以重新成为爱新觉罗皇族的成员。


实际上,弘历真正有威胁的皇位竞争者并不是弘时,而是年妃的儿子福惠。

雍正皇帝的第八子福惠,生于康熙六十年(1621年),雍正登基的时候,福惠才两岁,然而福惠却是但是雍正所有在世的皇子中,出身最高的。

福惠的生母是年羹尧的妹妹年氏,雍正王府的侧福晋,雍正登基之后被封为了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并且年氏是雍正最为宠爱的妃子。即便是此后年羹尧犯下大错为雍正所记恨,也依然不影响雍正对于年氏的感情,为了给年氏冲喜,雍正不惜将其册封为敦肃皇贵妃,并且硬是等到年氏去世,才最终杀掉了年羹尧。

而雍正对于福惠也是非常的宠爱,原本雍正已经将其改名弘晟,列入齿序之中,但是由于福惠的兄弟姐妹均是早殇夭折,雍正在担心之下又将其改回了福惠。尽管如此,福惠最终还是在雍正六年(1728年)去世。雍正下旨以亲王礼仪安葬,而当时已经成年的弘历以及弘昼,却连个贝子都不是。

如果年氏能够长寿,福惠也能继续成长下去,凭借雍正对于年氏和福惠的宠爱,弘历的位置也必然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毕竟年氏的地位相较于弘历的母亲确实是高出了太多了,凭借子以母贵,也是福惠更有优势。

只不过福惠遇到的是“幸运”的乾隆皇帝,所有出身比他高贵的雍正皇子都不幸早殇,唯一一个比他年龄大的弘时也被雍正打压后郁郁而终,剩下的只有一个荒诞不羁的弘昼和一个年龄尚小的弘曕,弘历的即位也就成为了毫无悬念的事情。


雍亲王府


雍正没有立弘时为继承人,而立弘历为继承人,直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谜。

因为当时弘时是雍正皇帝儿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虽然排位老三,但是他前面的两个哥哥,都早早地夭折了,实际上他是长子,而且他比弘历大七岁。

(弘时剧照)

要说雍正是想立嫡子的话,当时弘时与弘历都不是嫡子。所以弘历与弘时比起来,并没有占绝对的优势。

历史上认为,雍正皇帝没有立弘时为继承人,主要是因为他做事年少轻狂。而年少轻狂的表现,就是他当时参与胤禩等雍正的反对派中,对雍正说三道四,让雍正非常生气。

确实,雍正当了皇帝以后,曾经参与夺嫡的他的那些兄弟们,在不断地说三道四。最初的时候,雍正对他的兄弟们其实是很好的。包括对胤禩等人,都给予他们很高的封赏,并且让他们参与朝廷事务。有人认为,雍正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他刚上台,政权不稳,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巩固皇位。但是,未尝不可以看作是雍正向他的兄弟们主动示好的表现呢?

如果雍正在对他的兄弟主动示好的时候,他的兄弟们能够“识时务者为俊杰”,对雍正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或者说,就算不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好歹不说三道四,雍正也不会大发雷霆,开始打击雍正的行动。

实际上,当时雍正的兄弟们对雍正说三道四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这种说三道四,还不仅仅是高层之间的一些议论,还广泛地流传到了民间。从后来的曾静事件来看,这事在民间的流传,已经是十分广泛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据很多红学专家研究,中间就隐含到很多雍正兄弟们争斗的事情,可见此事的传播范围是非常广远的。

(雍正剧照)

雍正的兄弟们对雍正继位说三道四,这也罢了,毕竟他们没有获得皇位,心中不满。雍正自己的儿子弘时也参与说三道四,雍正怎么会不生气呢?所以雍正把弘时撵出紫禁城,削除他的宗籍,并且还把他送给胤禩当儿子。意思很明显,你不是要胳膊肘往外弯,附和胤禩吗?好啊,你就去给胤禩当儿子吧。

历史上说弘时年少轻狂,就体现在这一点。

但是,这样说,是没有把事情理清楚的。为什么说没有理清楚呢?

因为事实上,弘时的年少轻狂,其实是雍正逼出来的。为什么说是雍正逼出来的呢?

雍正一上台,其实就已经按照他制定的秘密建储制度,把继承人的名字写上,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了。也就是说,雍正一开始就已经在弘历与弘时之间做出了选择,而不是因为弘时年少轻狂,雍正才决定立弘历为继承人的。

而弘时之所以表现出年少轻狂的样子,是因为雍正在秘密建储后,又不小心把继承人的信息给透露了。他秘密建储后,连续两年,都安排弘历代他去给康熙皇帝祭陵。祭陵那自然是太子才有资格,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雍正如果只让弘历去一次,倒也不算什么。连续让弘历去两次,那已经很清楚了,就是雍正已经确立弘历为继承人了。

既然弘时看见弘历已经被确立为继承人,他的内心当然会起波澜,当然会表现出不满。而他一旦表现出不满,参与胤禩等人说三道四,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雍正没有立弘时为继承人,与弘时年少轻狂,说三道四没有任何关系。

(弘历剧照)

那么,雍正究竟是什么原因,没有立弘时为继承人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康熙之所以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是因为他看上了弘历,希望皇位能通过雍正,传给弘历。

因为这个说法后来是弘历自己说出来的,而且弘历不止一次说了这种观点。既然是弘历自己说出来的,其可靠性就是存疑的。相信在雍正看来,依靠儿子来确立自己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实在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如果排除了康熙早就内定的理由,还得在弘时身上找原因。

我认为,弘时与胤禩的交往,应该不是在雍正继位以后才有的,而是在雍正继位之前就已经有的。一方面,胤禩本身就爱结交人,另一方面,可能连弘时自己也没想过,最后的皇位继承人是他的父亲。在他看来,胤禩、胤禵这些人,才有可能是最终的皇位继承人,因此,弘时可能提早就结交上了他们,以便他们当了皇帝以后,自己能够受到重用。

雍正肯定很早就看出来了,但因为那时候他并没有继承皇位,所以只能隐忍不发。不过虽然隐忍不发,其实已经很不喜欢弘时了。因此,当他当了皇帝以后,便毫不犹豫地确立弘历为继承人。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刚好前两天在头条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弘时之死来看清朝秘密建储制的得失》,所以对这个题目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雍正与弘时)

据《清皇室四谱》记载:“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八月,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复宗籍。” 金承艺先生根据《清皇室四谱》的记载认为:“(弘时)的死不是被诛戮,就是被世宗赐令自尽了”。

(弘时)

雍正长子弘晖和次子弘昀死得很早,弘时这个三阿哥便是诸皇子中最年长的一位了。

可是,雍正秘密建储的理由是“诸子尚幼”,直接将弘时排除在接班人之外。

雍正在“九子夺嫡”的时候,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所以当时很少有人把雍正放在眼里,弘时在这个时候对雍正失去了信心。

他认为自己的父亲已经丧失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所以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他必须要加入到胤禩的阵营中去。

所以在争夺康熙继承权的斗争中,弘时是允禩的支持者,这引起了雍正的极大不快,这位与自己不同心同德的儿子得不到雍正喜爱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弘时年幼时,雍正特意将56岁的翰林院编修王懋竑安排在三阿哥身边,辅导弘时的学习,希望弘时在师傅的教导下,能学有所成。


(王懋竑)

这说明雍正一开始时对弘时还是寄托了一定的希望的。

雍正与弘时究竟是因为什么反目,目前没有史料记载原因。但肯定与雍正打击、处理允禩等人有关。

弘时公开表示对允禩等人的同情,在被雍正逐出宫后,依然故我。

雍正三年,雍正公开表示与弘时断绝父子之情,令弘时过继为允禩之子,用这样的方式断绝与弘时的父子关系,说明雍正对这个儿子已经极度失望,同时也是杀鸡给猴看,警告那些仍然站在允禩等人一边的大臣们。


(失败的弘时)

弘时被赶出皇宫,削除宗籍的处分一年半后,郁郁而终,弘时之死是满清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雍正为了夺取帝位,兄弟相残,连儿子都站在他的对立面,可见当时斗争的残酷。

康熙逝世周年之时,雍正派13岁的弘历(乾隆)代其祭祀,这是向外界公开表态,弘历就是将来的接班人,弘时接班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在怨恨与嫉妒之中,他处处与雍正唱反调,最后落得个削除宗籍的下场。


(乾隆)

乾隆登基后,为自己的这个哥哥平了反:“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

弘时在死后的第八年,被弟弟弘历平反,恢复宗籍,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雍正在上位之前,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子,在此期间,他进行了约二十年的夺嫡之争。这场“九子夺嫡”,是康熙朝后期的主要议题。

皇子们的争斗牵涉到朝廷内外的大部分人,因为将来不管谁上位,朝堂都会面临一次“洗牌”,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在这场争斗中受到影响。康熙本人更是焦头烂额,面对亲生儿子的争斗,又拿不出有效应对措施。

为了遏制夺嫡之争,康熙酝酿出秘密立储的想法,就是事先不公布谁是下一任皇帝,但到了雍正朝才确立为制度,乾隆将其定义为大清的“继承家法”。

秘密立储制度就是皇帝将选中的皇子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先不公布,将诏书放入木盒,然后将木盒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等到皇帝归天,再由王公大臣共同取出遗诏。后来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皇帝还会随身携带遗诏副本,必要时两份对照,来确定继位人。

雍正深感夺嫡的残酷,到去世也不能消除别人对他皇位合法性的猜忌,所以他对皇位继承问题有自己的理解。

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就在乾清宫召见文武百官,宣布皇位继承的方式:

“今躬膺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当日圣祖因二阿哥之事……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以备不虞。”

隆科多带头表态支持,文武百官也纷纷叩首,表示同意。储君是谁,除了雍正,当时还无人知晓。而正大光明匾,谁也碰不得。

随着弘时的倒台,遗诏上的名字也基本上成了“公开秘密”,那个人就是弘历。雍正为何会选弘历,而放弃弘时呢?

第一、弘历的非凡人生,被康熙看中,为雍正增添夺嫡筹码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在圆明园策划了一场饭局。他邀请康熙到圆明园赏花,在吃饭时不失时机地将弘历介绍给康熙。

弘历仪表堂堂,天资聪慧,很快就赢得康熙好感。康熙对这位皇孙印象深刻,回宫后立刻要来了弘历的“八字”。

弘历的生辰八字是:辛卯、丁酉、庚午、丙子。按照命理说法,这是火炼秋金,将来会多子多福,健康长寿。

康熙看到此“八字”,在上面批语“此命富贵天然”,然后就将弘历接到宫中居住。在此之前,只有太子的儿子有此待遇。

康熙喜欢弘历,无形中也会增加对胤禛的好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胤禛将弘历介绍给康熙,也是对儿子的自信。

圆明园的这场饭局,也能看出雍正对弘历非比寻常的赏识,否则,他怎么不介绍弘时给康熙。

康熙临终前,对大学士马齐说:

“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等弘历由皇孙升级为皇子,很快就被定为储君,他只用维持与雍正的良好关系即可。

雍正对其栽培与保护也是不遗余力,为了避免卷入夺嫡之争,雍正不许弘历过早与外界接触;给他安排的老师,也都是饱学鸿儒之士。

通过许多细节,也能看出雍正对弘历的“厚爱”,比如雍正元年,雍正亲自前往天坛举行祈谷大典回宫后,把弘历叫到养心殿,给他吃了一块肉。

那块肉是祭天的小牛肉,只给弘历吃了,却没有给其他皇子。这寓意着雍正向天祈祷,保佑弘历克成大统。

在雍正朝的十三年,弘历经过栽培,是表现最优秀的皇子,连雍正都忍不住夸奖:

“皇四子素为皇考钟爱,今年岁已二十开外,学识增长,朕心嘉悦。”

两代皇帝的赞赏,加上个人不仅没犯大错,而且有突出的表现,弘历的继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弘时离奇去世,既是自讨苦吃的结果,也让弘历的位置更加稳固

在雍正朝,弘时的死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

有说法是弘时因病去世。如果真的因病去世,清代的正史完全无需避讳,可以如实记载。但史书上,连弘时因病去世的只言片语也没有,对他的“死”也一再回避。所以,弘时的死,是非正常的。

在当时,能让弘时非正常离开人间的人,只有雍正一人。雍正曾评价弘时,“此辈实国家之贼,断不可留于人世”。一个皇帝,对自己的儿子给出如此差评,弘时面对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

弘时到底做过什么,惹得雍正如此生气?

一、“年少放纵,行事不谨”,这是清朝官方历史给出的弘时之罪。简单说就是弘时年轻气盛,行为不端正,做事吊儿郎当。

咋一看,有点道理。但一细看,就经不起推敲,这分明是史书在故意掩盖问题的关键点。年轻人的行为有点出格,本就是人之常情,即使家教比较严格,也绝不会因此将亲生儿子给别人,然后不明不白就没了。

仅仅因为弘时“年少放纵”等个人素质,雍正就“削宗籍死”,缺少几分说服力,只能算雍正打击弘时的借口。

二、弘时与雍正的立场不一致。

众所周知,雍正继位后,大力打击自己的兄弟,而且手段残酷。弘时看不惯雍正的无情,流露出对叔叔们的同情之意。

这就容易给雍正留下一种印象,你弘时是我生的,也是我养大的,如今竟然吃里扒外,跟我的对手搅和到一起。于是,雍正下令:

“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廷,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瞻”

雍正一直坚信“忠我则臣,背我则敌”,你弘时不是亲近你八叔吗?那我干脆做个“顺水人情”,将你过继给他。

雍正下手如此之重,公开将弘时与胤禩绑定,说明将他列为对手了。

雍正打击对手的手段,向来都是有节奏地进行,先在亲信面前反复说坏话,以期达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告慰天地的效果;等势造好,就一槌定音。在这个过程中,弘时早就被折腾得奄奄一息。

三、夺嫡之争。弘时虽是三阿哥,却是事实上的长子,有此优势,对皇位也是念兹再兹。雍正已经默定了弘历,肯定不会给弘时机会。为了弘历有一个安定的环境,雍正只能放弃弘时。

此外,当雍正秘密立储后,不排除三爷、八爷、九爷等人与弘时抱团的可能。

秋媚说:弘历是一位天之骄子,一生的命运真的如他“火炼秋金”的命理,大富大贵,好运连连;弘时是一位悲情王子,遇到一位无情的父亲,成了雍正秘密立储的祭品。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雍正的秘密立储是成功的,他选弘历,算最优解。


秋媚读史


乾隆登基后曾经发布过一道谕旨,其圣旨是这样说的:“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收入谱牒之内。”从这段话我们得知看出什么?我们可以知道乾隆的哥哥三阿哥弘时年少无知,性情放纵。雍正曾加以严厉的管教。还可以得知弘时英年早逝。



弘时究竟是怎么一个人,仅仅是因为他年少无知,雍正就要严惩弘时吗?雍正登基后又为什么没有立当时最年长的皇子弘时为储君,而是选择了年幼的弘历?



第一 弘时为替允禩等人说话

雍正是一个很记仇的人,他登基之后对除了十三弟胤祥之外的其他兄弟都进行了严厉的打击。把兄弟们的名字都从胤改为了允(胤祥除外),甚至把允禩允禟叫做阿其那 、塞思黑,意思是猪狗一样的人的意思。可见雍正是个睚眦必报,心狠手辣的人。弘时因为在雍面前替允禩等人说话,抱怨其对允禩等人处罚过重从而引起了雍正的不满。



第二 弘时抱怨雍正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

为了避免“九子夺嫡”的惨剧再次发生,雍正把皇位继承方式改为了“秘密建储制”。但是后来雍正两次派弘历代他去祭祀康熙,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了雍正已经把皇储之位传给了弘历。因为在之这前是只有皇帝或者太子才有资格做的事情。



据说弘时知道后相当不满,因为此时雍正的前两个儿子早夭,弘时当时成为了雍正的长子 ,而且弘时认为自己的母亲身份是高于弘历母亲的,自己是有很大希望被选为继承人的。希望落空,弘时非常失望,更加对雍正不满。



经此一系列事情之后,雍正对本来就不太喜欢的弘时做出了严厉的惩罚,把他过继给允禩当儿子。后来,雍正将允禩从玉牒除名,紧接着就下旨撤去弘时的黄带,也将他从玉牒除名,把弘时圈禁起来。不久之后,弘时就郁郁而终,时年二十四岁。


三七的历史书屋


雍正立十三岁的弘历为嗣,不立已成年的弘时,实在是因为弘历比弘时优秀,更适合当皇帝。



雍正吸取康熙朝“九子夺嫡”经验教训,创造性的提出了秘密立储制度,他自己制定的制度,当然会认真落实。秘密立储制的最大优点就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相中谁就定谁,不用考虑别的因素。在这种制度下,当时相当于长子的弘时就没有任何优势。

雍正制定秘密立储制的初衷就是要选择最优秀的皇子继承皇位。受皇帝认知水平和个人喜好影响,所选不见得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老皇帝认为最优秀的皇子。



康熙60年,康熙到雍王府赏花散心,见到了雍正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弘历表现比弘昼出色,被康熙带走养育宫中,这至少说明弘历比弘昼优秀。有人说这次爷孙见面是雍正为了夺嫡精心策划的一出戏,因为弘历特别出色,雍正觉得康熙一定会看中,康熙想让弘历有机会当皇帝,就必须让雍正继承皇位。讲故事总得贴点谱吧,弘历即便没说的那么神,总之不会太差。



弘时就不同了,《清皇室四谱》和《清史稿》都有记载,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放纵不谨就削宗籍似乎没那么简单,其中一定另有原因,但从放纵不谨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弘时性格直率、任性、做事不严谨、没城府,这样的人合适当皇帝吗?弘时对雍正有不满马上表现在言行上,弘历对雍正也有不满,弘历喜欢爷爷康熙,不喜欢父亲雍正,弘历后来的言行中多有表现,可他没当皇帝前并没有表现出来,从这一点看弘时就不如弘历。

雍正是个务实的皇帝,也是个有能力的皇帝,以雍正的智商,他一定会选一个更合适的人做储君,弘历比弘时强,他当然会选弘历。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雍正之所以立13岁的弘历为嗣,在于弘历比弘时要幸运。弘历比弘时就幸运在差了这6岁。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11日,雍正即位后第一次前去天坛祭天。雍正给了13岁的弘历一块祭肉,并且让他吃掉。弘历一声不吭地把这块白水煮肉给吃了。同年8月,雍正写下了立储密旨,藏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以后。当然后来雍正去世后,打开后果然是弘历。这些都是乾隆认可的,历史真相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弘历的第一次机会在康熙60年,拥有这次机会的除了弘历还有弘昼,但是弘时已然没有机会。

康熙60年(1721年),在胤禛的盛情邀请下,康熙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有个狮子园。在这里,康熙第一次见到了12岁的弘历和弘昼。相比弘昼的扭扭捏捏,弘历生得体格颀长,容貌清秀,行礼时落落大方,举手投足之间既敏捷又得体,很招人注意。康熙回去后的第二天,便差太监来要弘历的生辰八字,此后弘历有幸被接进宫去和康熙共同生活了半年。

这段史料通常被人认为是康熙隔代指定弘历接班的重要证据。但是大家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胤礽的儿子弘晳也是从小就被养在康熙身边的,受宠程度绝对不低于弘历;还有胤禵代康熙出征时,他的几个儿子弘春等人也是被康熙经常带进宫里去的。康熙90多个孙子,康熙是无法面面俱到,但只要有机会接近到康熙的孙子,康熙都有“疼爱”的记录。

而这一切是因为康熙到了垂暮之年,面对大清出现的各种问题,心力交瘁、力不从心。而“含饴弄孙”是老来乐。喜欢老人喜欢孩子,这是人性。而此刻,众皇子聪明的都会找机会把自己的儿子送过来讨康熙欢心。但并不是每个孙子都会哄爷爷,弘昼也曾经有过机会,但是很可惜,他拿不出。

然而18岁的弘时已经结婚,早就没有了这次被康熙接见的机会,更何况弘时的脾气应该不太好,不太会哄康熙开心,因为他连雍正的欢心都讨不了。

弘历的第二次机会在雍正元年,做个乖孩子,静观其变,坐享其成。

雍正继位时,已经44岁了,前半生基本上没操心过国是。醉心于佛道,喜欢炼个丹药啥的,在这两派都有修为。原因很简单,因为胤礽名分已定,皇位原本跟自己没有啥关系。自己最关心的是儿子的成活率问题。

雍正皇帝的子嗣并不昌盛。虽然生了10个儿子,本来也不算少,但是活下来的没几个,而且有些都是活到8、9岁才死掉的,比如雍正真正的嫡长子爱新觉罗·弘晖8岁死了,理论上如果他一直活着,真的就很难说雍正最终会选择谁了。所以乾隆后来继位后追封大哥为亲王,谥号端。

实际上雍正元年,雍正可面临的选择并不多,实际上只有4个可选对象,分别为19岁的弘时、13岁的弘历和弘昼和2岁的弘晟,虽然这4个都是庶子,但是弘晟才是雍正最属意的人选,因为他是年妃的儿子。

虽然是庶子,但是弘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长子。根据流传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弘时必然是有一种优越感的,因为如果雍正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执行,自己理所当然有优先权。但是雍正继位之后,分别封了弘历、弘昼、弘晟(福惠)这三个亲王(备注:弘晟的亲王为追封以及改名,很多史料互相矛盾)。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因为这里面没有弘时。长于深宫之中、妇人之手的19岁的弘时,在得知雍正并没有打算按照这个既定制度来执行的时候,他会有什么反应?一个正在叛逆期的少年弘时和雍正硬刚,结果可想而知。

《清史稿》里关于弘时的记载很少,只有从乾隆口中的一字半句的介绍:“年少行事放纵不谨”。这个意思很清楚,那就是为人不成熟,甚至有点叛逆。那就是一个闹,至于具体怎么闹的过程,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结果都被记载了,直接将他过继给政敌允禩做儿子;轰出了紫禁城,并且在雍正4年相继将允禩和弘时撤去黄带,从玉牒除名;最后允禩死了,弘时交与允祹约束养赡。雍正5年24岁的弘时就死掉了。

而雍正6年9月,另一个热门人选弘晟也突然就死了。实际上到了雍正4年的时候,弘晟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因为年羹尧已经死了。11月初7,上谕八阿哥弘晟之名改为富慧。后来10年修玉谍,就再未序齿,就只能叫福惠了。实际上更关键的是,雍正6年,弘昼突然就搞了个“活出丧”表明无意皇位。那么剩下的唯一人选就是“听话”的弘历了。

事实上在所谓的“秘密立储”的过程中,“夺嫡”更为残酷。然而弘历继位以后,似乎并没有对雍正给自己铺路多么感恩,他却一再强调康熙60年那次与康熙的亲密会面,所以他的确更适合做皇帝。




炒米视角


著名的清初康雍乾盛世,康熙被后人称为大帝,乾隆是文治武功的十全老人,唯夹在中间的雍正存在感较低。十三年的皇帝当的很辛苦,还一直背负矫诏篡位的骂名,至今仍存争议。

康熙
两度立废太子,东宫一直虚位。他共有二三十个儿子,九十七个孙子,直到临终前也未清晰表达皇位传给谁?咽气前,面对众皇子,才微弱的吐出了两个字一一前一个不知是十?还是是?后一个是四?便断了气。

十四子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弟,而雍正坚持父皇说的是传位于自己,并强行即位,但传言、争论一直没有平息。

于是雍正使出了杀手锏一一搬出皇四子弘历来说事。

当年康熙初见皇孙弘历,甚是喜欢,对其天生异禀更是惊奇。故派人到雍王府取来弘历生辰八字,看后把弘历接入宫中,悉心调教这个皇孙,长达七八月之久,这是其他皇孙享受不到的待遇。

雍正的说辞是,康熙己把弘历当做后世之君来培养。但不能隔代传位,他的皇位只是一个过渡期。这一招果断很灵,封住了多数人的嘴。


雍正有十个儿子,弘历行四,非长非嫡,上有老三弘时,下有五弟弘昼,个个聪明绝顶。

雍正二年,雍正实行了秘密立储制度,即把储君的名字提前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

众臣心里明白,肯定是十三岁的宝亲王弘历。若是他人,雍正帝位来历将难自圆其说。

雍正的儿子们心中也有数,如老五弘昼为避嫌争储,整天和道士、和尚混在一起。唯老三弘时不识相,要与弘历争高下,最后落个被赐死的下场。

58岁的雍正暴病而亡。人们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诏书,果然是皇四子弘历一一后来有名的乾隆皇帝。


晚亭与落霞同晖


咱们先从立嗣原则开始讲起吧。自古以来,皇室对待立嗣问题,都极为重视而严谨。纵观历朝历代,若无特殊情况,立嗣所采用的基本原则,大抵都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意思是说,若有嫡子,则立嫡子,且是嫡子中的年长者。若无嫡子,则立长子,越年长越优先。其中,嫡子指的是皇帝发妻(皇后)所生的子嗣,其他妃嫔所生之子,则算作庶子。爱新觉罗·弘时,皇三子,称三阿哥。削宗籍。生母为齐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爱新觉罗·弘历,皇四子,称四阿哥。(即乾隆帝。)生母为孝圣宪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为乾隆帝。嘉庆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按照皇室的立嗣,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的规定,按理来说雍正应该立最年长的弘时为太子,而不是老二弘历。只不过,弘时跟自己的亲生父亲关系相处不是不融洽,反而跟八皇叔,也就是雍正的八弟允禩关系很好,弘时还为他的八皇叔求情,这下可惹恼了雍正,干脆把他过继给允禩了,使得弘时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了。享年24。再说弘历从小就聪明懂事,各种原因造成的,13岁的弘历被立为嗣了。


用户历史痕迹


我是贝勒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看过《雍正王朝》的观众,对雍正在立储位时候,显然是非常的谨慎的,正是由于雍正在“九子夺嫡”背景下,为了避免同室操戈,开创的秘密立储制度,但是还是没能避免,雍正的儿子为争夺太子之位,手足之间相互明争暗斗的局面。当时,雍正在位,不立已经成年的弘时,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且听贝勒爷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弘时、弘历。

爱新觉罗-弘时,雍正帝的第三子,生于康熙四十三年,按照时间推算,确实,雍正继位之时,弘时已经成年,雍正帝的前2个儿子早年已经夭折,弘时可以说是雍正帝的长子,对于储位自然有优势,可是,雍正帝对弘时的处罚却是非常严厉,雍正四年,雍正帝直接把弘时过继给自己政敌允禩为儿子,雍正五年,以弘时放纵不谨,消除宗籍,弘时抑郁而终。

爱新觉罗-弘历,雍正帝的第四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雍正帝继承大统,弘历年仅十多岁。

我们回归正题,雍正立十多岁的弘历为储,为何不立已经成年的弘时。

首先,在时机、政策上,当时,在康熙晚年,当时康熙的儿子们为争夺皇位,明争暗斗,康熙帝为此深感有心无力,雍正表面采取一副闲散隐士策略,康熙晚年,经常去雍正王府去享受天伦之乐,也许,这一切都是雍正帝事先安排好的,安排十多岁的几个儿子见祖父康熙,其中包括弘历,其他儿子在面对康熙礼数、心态、还有康熙考问学问时候,对答都显得平庸,唯独弘历给康熙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是这一次会见,不久,弘历被康熙亲子接到宫中亲子教养,在康熙近百个孙子中,康熙亲子教养的除了废太子的儿子外,弘历是唯独一个。弘历给康熙展现的帝王之相,气度不凡,让康熙晚年生活多了一份平常百姓家天伦之乐。康熙传位于雍正帝,弘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康熙看中的弘历这位后继之君,在政策上,雍正立弘历为储位,弘历已经占据很大优势。

再次,从个人素质,我们翻开古代历朝历代帝王历史,在皇帝继承皇位路上,基本都是一条血路,皇帝的长子多数都没有好下场,作为亲历经历“九子夺嫡”的雍正帝,自然深感皇家为争夺帝位无情,所以历朝历代皇帝对于长子都处于防备状态,长子年龄最大,自然窥伺皇位,随时有可能宫廷政变,威胁皇帝。自然,弘时成年之后,也窥伺帝位,暗中伙同雍正的死敌,允禩在朝廷中结党营私,构陷其他皇子,这本身就触及雍正的底线,雍正对此感到深恶痛绝,所以雍正打击曾经政敌允禩,对于自己亲生儿子弘时手下毫不留情,直接给开除宗籍,幽禁而死。

再次,我们在说弘历,除了康熙帝宠爱之外,弘历当时年龄适中,对于皇权构不成威胁,弘历天生富贵,气宇不凡,帝王之相,在雍正少有的几个儿子中,是最杰出的帝位继承人选,弘历自身也勤勉自律。深得雍正帝喜爱。

最后,贝勒爷说,“无情最是帝王家”。雍正、乾隆作为历史明君,推动了清朝的康乾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