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因“它”步入冷凍期!“三點”徵兆做鋪墊,地產未來在哪裡?

在這肺炎突入之際,很多人都有“稟冬將至”的會晤,實體店和網店兩種之中,實體店愈發顯得美中不足,特別是人群集中之地,成為了人們不會貿然前往的地方,比如網紅打卡勝地、知名景區等等,甚至景區開始暫停接待遊客,要知道實體消費的關鍵點還是在於人氣,高人流量就代表著更多消費的可能性。

不過阻礙總是短暫的,不能因為突如其來的困難而失去持續發展的信心,從事實體店生意的老闆更應該“以靜制動”,提前規劃好未來發展計劃,等到敏感時機渡過之時,再蓄勢待發!

商業因“它”步入冷凍期!“三點”徵兆做鋪墊,地產未來在哪裡?

房地產快速發展已有30多年之久,乘風破浪一路走來,依舊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行業之一,從03年“非典”爆發到08年特大汶川地震,再到如今的新型冠狀病毒出現,全國的商業可謂是遇到了“冷凍期”,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與速度讓人們遠離人群集中之地,春節前夕,許多房地產企業的工作計劃因抗擊肺炎不得已做出改變,從原本的初六正式上班延長至2月10日後,這對企業來說顯然有些不利,畢竟直接帶來經濟損失,卻足矣可見企業為抗擊肺炎而眾志成城的決心!

第二、城市中外地人口流入也因抗擊肺炎出現滯緩。許多城市對外地人口流入設立關卡排除,比如筆者所在四線城市中就對外地匯入車輛進行15天的隔離觀察,城市外來人口得不到增長,消費總量短期內難以提升,在實體店自身就存在較大競爭的行業來說,商業自然遇“冷”!

第三、經濟流通放緩,經濟增長速率降低,衝動消費的可能性愈發減少,更多的是滿足日常所需,衣食住行的品質不再刻意追求。

比如正常情況下,平時多多少少都會買些潮流衣物或者約上幾個好友小聚一番,雖然當下依舊存在這樣的需求,但是卻被特殊時期的肺炎遏制。

商業因“它”步入冷凍期!“三點”徵兆做鋪墊,地產未來在哪裡?

其實商業遇“冷”並非一蹴而就,在2017年底就曾出現“徵兆”!可以從租金成本、人口增速、消費模式多元化看出:

1.商鋪租金成本逐年遞增,增長率在3%—10%不等,商業氛圍較好的樓盤大多在8%左右,與M2增速相毗鄰。

2.全國總人口增速降低,城市人口兩極化,一二線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地級市人口數量卻在降低,這對人口流出的城市經濟發展顯然不利。

3.消費模式不再侷限於實體發展,更多的是線上消費,從貨幣使用情況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商品都可以在網上購得,第三方支付平臺交易額也遠遠大於現金,銀行的現金存放量也愈發減少。


商業因“它”步入冷凍期!“三點”徵兆做鋪墊,地產未來在哪裡?

三者關係中,租金成本更讓人心生共鳴,不管城市經濟如何發展,租金的增長也會一如既往向前,與商鋪投資者和開發商經營之路不謀而合,試想一下商鋪如果缺乏增值效果,投資者購買商鋪用意為何呢?開發商從拿地規劃建設到出售同樣也需要從中謀利。

但是租金成本對開實體店的商家來說,如今卻成為較大的阻礙,一方面受到全國經濟發展影響,租金成本與消費者消費體量直接關聯;另一方面開實體店由裝修檔次、經營成本和持續的租金支出共同組成,當裝修支出過高,在銷售額不景氣的情況下,容易入不敷出,每月的利潤額抵不過房租,此時資金實力較強的商家還能勉強維持,對一般商家而言便增大了倒閉風險!

商業因“它”步入冷凍期!“三點”徵兆做鋪墊,地產未來在哪裡?

由此可見,商業地產的發展主要圍繞“利益”展開,商家、投資者、開發商三者之間要持續發展,勢必需要維持在合理的利潤範圍內才能實現共贏!此形勢下的商業地產未來又該如何發展呢?

開發商:作為地產行業最大的供貨源頭,不僅在拿地規劃方面需要做到合理符合市場,還要有企業“讓利”風範。比如有些房企將坐地起價、水漲船高演繹得淋漓盡致!修建出來的商業體中,優質物業選擇自持,相對劣勢的物業則高價出售,由於房地產的價格與地段、性質、用途、供需關係等有關,而目的則是以提高利潤為核心,所以高價賣出去的商鋪更容易砸在投資者手中,房地產交易並不是一錘子買賣,遠見的房企都會懂得“共贏”,以此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投資與其說是投資者,倒不如說是房地產的經銷商,投資者運用資本將房產轉賣或出租,從目前來看,商鋪的轉賣獲利並不明顯,一方面受到政策影響,高達20%的個稅; 另一方面商業遍地開花,社區商業、商業街、購物中心甚至旅遊景區層出不窮,愈發增多的商業對售賣方顯然有些不利,變現成為難題,甚至存在一種說法:有價無市!

可見商鋪投資大部分還是以出租為主。

<strong>更多商鋪個稅,可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商鋪個稅”。

商業因“它”步入冷凍期!“三點”徵兆做鋪墊,地產未來在哪裡?


而商鋪出租也開始出現價格與實際價值不相對應的情況。比如在去年出現的不少實體店轉租和倒閉情況,究其根本是租金所致,投資者將投資回報率設立較高時,勢必會給商家帶來壓力,當超過商家承受能力時,倒閉便會成為現實!

商家:經過層層轉化,到商家這裡時,地產的價值才得到實質性的使用,老闆通過裝修、經營來以此獲利,將商鋪物業作為銷售產品的平。“羊毛出在豬身上的轉化更能解釋這一現象,最終的大眾消費者成為買單者,點點滴滴的利潤為房地產輸送“血液”!此時的租金成本對商家而言依然成為一筆不菲的開銷,例如2019年就有一家餐飲店,因為面積比較大,每個月的租金高達5萬元,從三年前樓盤開業到現在商業氛圍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由於裝修投入較大,向開發商申請了延期交付房租,這一延期就是半年,直到年底也沒能交付上,被迫用裝修抵扣房租,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

商業因“它”步入冷凍期!“三點”徵兆做鋪墊,地產未來在哪裡?

商業地產不僅具有投資價值,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服務產業,為生活帶來便利,但如今的商業形勢並不樂觀。有人說買商鋪的人都是有錢人,其實很多時候商鋪的投資者是拆遷群體,其中有的缺乏投資意識,特別是商鋪在選擇地段、樓層、性質方面沒有足夠的瞭解,導致後續轉手、出租均出現不小難度。

綜上所述,商業地產未來主要以保值型投資為主、服務價值不變的方向展開,暴利商業將不復存在,體現價值與價格的時刻會逐步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