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jinkie


古代武将常见兵器,是长矛长戟和槊。

从力学角度来说,使用刺杀型武器,是最省力的。

长矛长戟长度多数在3米以上,攻击距离远,刺过后的伤口比较大,很难治愈,所以杀伤力比较强。

以刺为主的长兵器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又节省体力。要经常练习刺杀的动作,能够做到快准狠就很容易能够击杀对方。

所以古代用矛和戟的武将占绝大多数。

项羽、吕布、张飞、秦琼概莫如是。

古代兵器之王是“槊”。这是一种重型骑兵武器,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能刺能砍能扫,所以被称为兵器之王。

古代将领用槊的非常多。比如隋末的单雄信、张须佗,唐朝的薛仁贵都是使槊的名将。

(马槊刺杀)

古代用长柄单锤的武将都比较少,用双锤的更是绝无仅有。为什么呢?因为双锤

太短了。战场上讲究“一寸长,一寸强”,用双锤冲锋的时候根本够不着对方的骑兵。而且自己还要避开敌人的攻击后,才能够反击。

锤的重量也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双锤的重量要高于单锤,一般都不少于几十斤。就算人吃得消,马也吃不消。

锤子也不利携带,长柄武器可以挂在马鞍的“得胜钩”上,使双锤都不知道挂在哪里。

锤子最大的缺点是攻击面太窄,只有冲到敌人面前才能使用。而且防御力也差,特别是面对对方的弓箭时,锤子就是个累赘。

使用双锤的武将多见于民间演义,什么李元霸、裴元庆、金弹子,这些听听就好,千万不要信。

历史上有据可考的使用双锤的将领,只有岳云一个。

《宋史》记载:“云,飞养子。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从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出,岳云的一对铁锤有八十斤重,要知道南宋初期的一斤换算成现在的重量是625克,八十斤是多少,大家不妨自己算算。所以每次看到这个记载,我都认为岳云是外星人奥特曼。

有没有人用单锤呢?有的。这个人叫朱亥,是信陵君请来的朋友。

《史记·魏公子列传》上说:“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可见朱亥是使一个锤子的。

如果算上流星锤,那三国时魏将王双算一个。根据记载,王双善使三个流星锤,舞起来一定很好看,然并卵,还是死在魏延之手。

(魏延斩王双)

锤子在古代一般不做为战场兵器使用的,反而刺客很喜欢用锤子。因为重量很大,所以一锤子下去,目标往往被砸得脑浆迸裂,根本没有抢救的可能。

前面说的朱亥杀晋鄙,包括刘邦的儿子淮南王刘长杀审食其,都用的是锤子。战场上锤子的优点就不突出了,反而攻击距离短,成为它致使的弱点。因此,武将们很少用锤子,尤其是短柄的双锤。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的有,岳飞的养子岳云就是使用双锤。

锤子并非不实用,古代战场让它必须实用。

锤有长短两种,正式装备的长柄锤,大约在115~140厘米左右,短柄锤则只有几十厘米长。由于短柄锤夹带方便,常用作暗杀装备。

在唐宋以前,锤子并没有大规模出现在战场。

这主要是锤子有着很多自身的缺陷。


第一,锤子重量远远大于枪矛刀甚至斧。

一把朴刀,往往不过几公斤而已。木杆长矛也差不多。

而即便最小的战锤,至少有20公斤,大的就没边了。

这么重的武器,就必须使用者有强大的臂力才能舞动,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



第二,锤子格斗上有很大缺陷。

锤子只能砸和挡,而且必须有较大幅度的舞动幅度,速度相对较慢。

它重心太前了,这直接导致非常难来回抡,抡出去非常容易,但收回来极难,也就是回手难。

相比可以快速刺、砍、削的刀矛之类,拿锤子格斗很不利,很容易被杀。

岳云就因此差点挂了:《宋史》记载:“颖昌大战,无虑十数,出人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


但是唐宋以来,锤子等打击类武器却越来越流行,原因只有一个:铠甲的发展。

唐开始,士兵的铠甲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重步兵和重骑兵,他们的铠甲不能可以对付弓箭,近战也很难被刀矛刺穿。

这种情况下,打击类武器的时代就来了。

任你铠甲再厚,我当头一锤,你也得死;我当胸一锤,你也得骨折。

敲棒、骨朵、狼牙棒之类,从大概念上来说都属于“锤”的范围。

宋朱彧《手书》中说:“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可见这些兵器很可能是宋代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

而传入后也很快得到了宋朝军方的使用,比如《水浒传》中的秦明,用的就是狼牙棒。

不过随着明代火器的兴起,铠甲也就越来越薄,那么锥子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清代绿营装备的短柄双锤, 每只长二尺, 重仅一斤多,等于是健身用品了。


萨沙


锤这种冷兵器属于钝器,主要作用破重甲,使用者也是非力大无穷者不能使用。双锤将更是罕有,虽然伤害高,但是属于短兵器,攻击速度又慢,所以甚少有人使用。

双锤将只在一般演义中出现,而且锤子都是一样的分为金银铜铁,例如《刘秀传》中的金锤公孙阳,银锤马逵,铜锤李金龙,铁锤冯迁郎。《隋唐传》中的金锤李元霸,银锤裴元庆,铜锤秦用,铁锤梁师泰。《说岳全传》中的金锤岳云,银锤何元庆,铜锤严成方,铁锤狄雷。还有《薛刚反唐》《大明英烈传》等都有四猛八大锤。



锤子起的名字也大致一样,比如金锤叫擂鼓瓮金锤,八棱梅花亮银锤,倭瓜锤,镔铁锤等等。那么我们最为熟知的《说岳全传》则是岳云等四人八锤大闹朱仙镇的故事,从小每每看到此处都是热血澎湃,兴奋不已。


那么,到底岳云等人是否用的双锤呢?本人以为有可能。众所周知,岳飞用的是枪,属于长武器,骑将一般制式武器也是骑枪,冲破敌人防御以后要近身作战,所以需要短武器,比如说刀,鞭之类,古代的锤其实也属于类似武器,没有刺杀,砍杀效果,只有靠武器本身重量带惯性来砸,这样的武器对重甲极具威胁性。结合当时对阵的是金国,而金国最出名的兵种就是重甲兵“铁浮屠”,我想岳飞手下将领用钝类武器的可能性明显大的多。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有使用双锤的将领,长安崔器经常就拿着双锤出入,真正的双锤将的锤子都没有我们想想中那么大。以此看来,岳云,何元庆,严成方,狄青,呼延庆,李元霸,裴元庆(尤其传说他的锤头带铁链,极有可能锤头不大,不然怎么收的回?)等都有可能短兵器选择的是双锤,后来被演义夸大后,反而成了主武器在用,又把武器造型进行了艺术加工,导致了我们对锤这种武器的误解。

你想想中的锤是这样的:


但其实是这样的:

是不是有些失望呢?


望风瑟瑟


李元霸 〈与李渊第三子李玄霸为原型〉 〈如果要说,使用双锤最著名的人物,那就非李元霸莫属了〉 出现于《隋唐演义传》,小说中记载为天下第一好汉,隋唐十八好汉之首,力大无穷,兵器为一对铁锤,一个400斤,两个共计800斤。 另外,根据小说所显示,裴元庆,秦用,等人使用的兵器也是双锤 但是这毕竟是小说杜撰的人物,虽然说在历史上有对应的原 型,可是修改的部分较大,争议较多 。



岳云 〈如果真有真实历史人物使用双锤为兵器,岳云使用的可能性为最大〉 岳云〈1119年到1142年〉,字应祥,号会卿,岳飞长子,在当时被人们称之为“少年将军”。 绍兴11年,岳飞父子两,被皇帝赵构以及奸臣秦桧等人谋害,岳云死时才23岁 但是即使是岳云,由于众多因素影响,其实我也不能很肯定的把它划分为使用双锤〈随着查找资料的深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点,分歧也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如果使用双锤,太轻了,则没杀伤力,太重了,使用起来就并不灵活,所以说吧,局限性较大,极大的限制了,使用的人群 首先双锤我们都知道,杀伤力是非常依靠重量的,毕竟是一种钝器,在使用中并不如刀剑等兵器顺手,一般人使用起来,杀伤力并不大 而且双锤一边重一边轻,在争斗中,极容易甩出去,而且也极不利于防范敌人的进攻,使用并不方便 在古代战争中,一般都使用长枪等攻击范围较长的兵器,俗话说的好“一寸长一寸强”,反观双锤,如果制作的越长,所需要耗费的力气就越大,所以说,使用起来极其耗费体力。


小赵在来的路上


在以冷兵器作战为主的古代,战场之上两军对垒兵器多以大刀,长枪为主,使锤的武将很少见,“锤棍之将不可力敌”因为使锤对膂力的要求很高,力气小根本抡不动,虽然造成的伤害高,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意见,攻击速度慢,所以很少有人使用。

小说演义里的使锤名将!

使锤好的多见于小说演义,比如《大隋唐》中的八大锤,个个力大无比,勇猛过人,他们分别是,西府赵王李元霸,使一对擂鼓瓮金锤,重八百斤,四平山一战一对金锤砸退了十八路反王百万兵马,并令他死伤大半,勇猛异常!银锤太保裴元庆,使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重五百斤,四平山一战砸伤天下第二的宇文成都,并且敢跟李元霸对锤,厉害的很!银面韦陀秦用使一对黄铜倭瓜锤,重三百斤,曾一锤砸死突厥大都督红海,也是难得的猛将!铁锤太岁梁士泰,使一对镔铁轧油锤,重一百六十斤,曾秒败单雄信,可惜就是个“龙套”角色!


历史上的使锤名将!

历史上真正使锤的名将十分罕见,《史记》里曾记载了一位使锤将军

“良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以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从上可以看出,这位大力士用120斤的大铁锤刺杀东游的暴君秦始皇,可惜最后刺杀失败!而这位大力士也没留下姓名,所以也算不上“名将”!

真正使锤的名将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儿子岳云,《宋史》曾里记载:

“云,飞养子。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以上可以看出,小将军岳云使的是重八十斤的双锤,跟随岳飞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唐古看今


问题: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这个问题纯粹就是没有道理的问题。自古18般兵器,斧钺钩叉,刀枪剑戟等,样样有人用,样样有人玩的溜。用锤子的武将可多了,锤子很实用啊,为什么会不实用呢?一般用锤子的武将都是勇猛无敌,臂力惊人,天生神力之人,拿着大锤子一敲,轻松搞定对手。

金锤将:李元霸(擂鼓翁金锤)、银锤将:裴元庆(梅花亮银锤)、铜锤将:秦用(人面铜锤)、铁锤:梁师泰(镔铁轧油锤)。隋唐里的4个玩锤的高手,全都玩的一手的好锤。仅仅是隋唐就有4个家伙玩的好,那么上下5000年里玩的好锤的人就更多啦。我就不给你说了,自己查吧!随便说一个,江湖卖杂耍的人,有一个很出名的绝活:“胸口碎大石”,就要锤子玩的好啥。

另外锤子可是很拥有的武器,“一锤子的买卖”自古就很流行。其实锤子在现在这个社会同样有很多人玩的非常好。不知道你们看过的电视剧有没有发现,现在这个社会里,有人拿着锤子一敲,然后说“肃静”,一屋子的人“屁”都不敢放。你看锤子多么的食用。现在还有的地方,有人拿着锤子,大声叫到:“什么什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成交。”然后大锤一敲,搞定。(像不像一锤子买卖)。

所以不但古时候的锤子很用,战斗力爆棚,就算是在现在玩的好锤子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横穿古今,锤子都是很实用的东西。您觉得呢?

历史扛把子


要说冷兵器,由元曲流传出来的十八般兵器最广为人知,这其中有包含锤,但戏曲毕竟只是戏曲,虽由现实演化而来,却又多呈现为舞台上的套路。若论实战性,锤是钝击类冷兵器的代表,与鞭、锏有异曲同工之效,在特定历史时期不仅仅是军队将领会配备,且在军队里成为普及的主战或辅助兵器。


钝击类冷兵器由盛到衰

钝击类冷兵器一般泛指没有利刃刀口的兵器类型,这种兵器是通过击打形成的冲击力造成杀伤,杀伤能力与兵器的构造、重量、使用招式有关,大部分钝击兵器会根据使用者的臂力和使用习惯进行定制,这就有了某些将领配备的重达几十斤的锤或锏。钝击兵器造成杀伤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通过重力势能的释放,对敌人皮下组织造成损伤,这个杀伤远比利刃造成的开裂伤更为严重,比如内脏的破裂、颅内出血等,这种杀伤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是无法治愈的,所以这类钝击兵器也被欧洲列为最凶残的冷兵器品类。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钝击兵器的发展其实也是经理了衰落、崛起、再次衰落的过程。在冶炼技术尚未成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尝尝会以瘦骨、石块绑定在木棍上面,形成具有击打效果的工具,这种形式的工具可以理解为钝击兵器的原始形态。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冶炼技术开始推动金属器具的诞生,由石头打磨形成锋利切割面的箭簇就为刀剑的产生带来灵感,以至于切割穿透性武器大面积推广,并成为战争的主角,钝击型兵器便走向衰落。但有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锥”也是钝击类兵器,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典故中,晋鄙对信陵君产生怀疑,不肯发兵,随后是信陵君的门客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铁锥将其击杀。在四十七年之后,秦始皇巡游至博浪沙时,张良请了一名勇士进行刺杀,所用兵器是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也是这次刺杀行动,让这种大铁锥留下美名——博浪锤。


“授器之要,因其短长编列之,宜随其地势,每以枪、筅、弓、弩、标、铳为长兵,刀、镰、叉、钯、牌、斧为短器。”——《阵纪.束伍》

根据近些年的考古结果来看,锤、锥、鞭、锏在唐宋之前出土的并不多,所以我国古代冷兵器普及比较广泛的还是以劈、砍、刺、勾、扫等招式使用的兵器,这类兵器的共同特点就是锋利轻便,例如剑、刀、矛、戈、戟、枪、斧等。这些兵器能够快速有效的使敌人失去战斗力,最大程度的完成有生力量的收割,且因长短用途不一,能够编制成不同战斗方队相互配合,在战场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如戚继光抗击倭寇时编制的鸳鸯阵,十一人形成一个战斗方队,盾牌兵、火铳手、狼筅手(由毛竹制作而成,类似于长毛,周围带竹枝条)、长枪手、短刀手相互配合,形成攻防一体的战场御敌体系。



甲胄发展促进钝击兵器重燃

“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唐六典》

唐朝是冷兵器发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兵器和甲胄都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唐刀就是我国古代冷兵器的一个未解之谜。唐刀主要分为仪刀、横刀、陌刀、障刀四大品类,一般用于战场的就是横刀与陌刀,障刀则以匕首的形式装备成辅助兵器。唐朝军官一般都会配备一米左右的横刀,既用于指挥,又用于阵前拼杀;陌刀是长柄主战武器,结合了矛的长度与刀的杀伤面积,成为唐军战斗力的担当,素有一刀下去“人马具碎”的威名。相对于兵器,唐朝时期的铠甲发展也以趋于完美,改良后的明光铠在胸前配上“圆护”,甚至自家陌刀都砍不动。而且唐朝士兵的披甲率能够达到六成,铠甲的品类也众多,针对不同作战兵种配备不同铠甲,明光铠便是重甲骑兵与步兵的标配。


“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 ,挺身陷阵。”——《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

而唐朝甲胄也是在隋朝甲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隋朝的士兵披甲率就已经很高,所以普通刀剑长矛的穿透能力在隋朝就已经衰落,那么就为钝击类兵器的再度兴起提供了驱动。所以我们在隋唐时期的小说里常见手持双锤、双锏的将军,如李元霸、尉迟恭,这在特定历史时期里是有迹可循的,所以才能作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兴唐传》甚至出现“四猛八大锤”的描绘,可见钝击兵器在隋唐时期的兴盛。而在史料记载中,唐末名将李存孝使用的兵器就是钝击类,至于是锤是锏不得而知,他也是李克用帐下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位。


其实唐朝在针对破甲方面并非以钝击出名,而是利用唐刀技术改良马槊,改良后的马槊最长能够达到四米多,俨然一副中世纪欧洲骑士的样子,这种马槊配备在重甲骑兵当中,结合马匹强大的冲击力,敌人尚未近身就已被冲散,唐朝对突厥的胜利,多半要归功于身披明光铠、手持马槊的重甲骑兵。但时至宋朝,整体疆域偏南,燕云、河西走廊等产马地区多数掌握在游牧民族手里,故而没有能力组建唐军那样的重甲骑兵,因此只能另辟蹊径,寻求更好的破甲方式。



北宋相比较唐朝而言,经济更为繁荣,在禁军的披甲率上进一步提升,所以北方少数民族也开始追本溯源的寻求破甲方式。早在汉朝,匈奴对汉军作战时就使用过钝击兵器,因此契丹人也仿造这种模式进行“骨朵”改良,这种铁骨朵成为契丹军队人手一把的副武器,在我国北方地区就出土了大量铁骨朵,既有匈奴的,也有契丹人、金人和蒙古人的,在现有史料中就曾记载“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随着汉人的冶炼技术、制甲技术再源源不断的传播到游牧民族地区,他们便结合自己的骑兵优势,建立起强大的重甲骑兵,如金军的铁浮屠、拐子马。


北宋的制甲和冶炼技术为游牧民族带去了重甲骑兵,致使宋军面对金人南下时苦不堪言。面重甲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宋军也研制出许多对策,如投石机,但这种攻城器械用于野战当然缺乏机动性。针对这种弊病,宋军又对机动性相对良好的床弩进行改良,这种床弩曾经在澶渊对阵辽军时发挥过重大作用,正是守城将领用床弩射杀了辽军统帅萧达览,致使战局发生转变。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的床弩利用绞车上弦,以两三张巨弓组合而成,加强了弩的张力和强度,这就增加了射程与杀伤,自然就具备很强的破甲能力。但床弩用于守城战的优势明显,野战当中的机动性缺陷还是难以遏制铁浮屠这类重甲骑兵,而且一张床弩上弦少则需要四五人,多则需要十余人,甚至有用牛拉弦的记载,这便大大削弱了杀伤的持续性,故而也非应敌良策。


“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

在经过许多尝试以后,宋军也开始转变思维,既然游牧民族学习汉族披重甲,那么宋军也就学习游牧民族持钝器。其实这种方式早在宋初就被名将呼延赞尝试过,也就是《水浒传》里双鞭呼延灼的祖上,呼延灼的外号就是由铁鞭呼延赞杜撰而来,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呼延灼的人物原型正是“铁鞭呼延绰”,呼延家族在北宋也确实为名将世家。北宋初年,呼延赞便是宋太祖统一全国的功勋,他研制的降魔杵配备给士兵,专用作对付北汉的重甲兵。


在宋金作战的时候,《宋史》记载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这与呼延赞对付北汉军队的方式如出一辙,即使没有良马,普通马匹冲跑起来,如此重的大铁锤轮圆了砸向敌人,相信震荡带来的内伤足够杀死身披重甲马匹和士兵。呼延赞将降魔杵推广至军中普及,那么岳云也可能将铁锥向全军推广,只不过一般士兵配备上十来斤重的即可,足够形成有效打击,更有甚者如狼牙棒,《水浒传》中秦明便使此武器,想必也非凭空捏造,必然源于现实战场。


综上,古代武将使用铁锤确实有记载,而且这种钝击类武器并非只有武将使用,在面对重甲部队的时候,锤、鞭、锏之类的兵器应该是对阵另一方必须持有的,否则真就是以卵击石。但岳云那个年代的八十斤相当于现在的一百斤,所以这个记载是有夸张成分的,或许岳云只是训练的时候才回增加重量提升臂力而已。宋朝灭亡以后,元朝从西方引入较为轻便的布面甲,这种布甲的防护能力强,且极利于蒙古军队的骑射战术,故而逐渐流行。与此同时,明朝火器发展迅速,传统重甲的地位进一步削弱,钝击类兵器再次失去实战用途,逐渐沦为仪仗,现今流传的铜锤画像也正是仪仗所用类型,并非实战兵器,其原型应该就是实战类的瓜锤。

参考资料:《旧唐书》、《武经总要》、《宋史》


棍哥观史


没有。

不知道题主听过一句话叫“一锤子买卖”没。

为什么会用“锤子”来形容呢?因为在古代,锤其实是一种非常笨重的兵器,它的重心分布极为靠前,这导致了四个特点:

1、挥出去容易,但收回来极难。

2、要应用于实战的话,长度不会超过80cm,再长就容易脱手,挥一下就飞出去了。那种一米多的通常出现在仪仗队伍。

3、相比制式刀剑和枪矛,锤的长度决定了他只能用于短距离格斗和贴身肉搏。

4、杀伤力很大,一个大疙瘩直接砸你脑袋上是什么体验。

所以,这一锤子挥下去,基本就决定了结局:要么你被我砸死;要么你闪开了,然后趁我收不回来的时候一锤子砸过来,ok,结束。正所谓一锤定音,没有什么事是一锤子决定不了的事。抱歉,绝对不会有第二锤。


明白了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下结论了:锤在冷兵器中,通常被作为副兵器使用。比如骑兵落马或下马近战时,有可能会从背后掏出把锤子。当然,也有类似清朝“铁锤军”那样的步兵营,但实在少数,大多数是用来对付敌方有铁甲兵存在的情况,比如下图:

(配图:听说你刀枪不入?要不我抡一锤子试试?)


锤的特性,也就注定了历史上将他作为主武器的武将基本为零了,一般拿来当做战术性武器。因为对手不是固定的靶子,他会闪躲、会移动,你砸不到他就等于零作用。再砸不到,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容得你那么多失误?历史证明,你拿着锤子,对面拿着刀剑长矛,分分钟把你完爆,你还没挥下去,敌人早就把你戳出好几个窟窿了。什么,你还要拿双锤?你真当自己巨灵神下凡??

但作为副武器还是很常见的,尤其北方的游牧民族,左手持盾,右手持锤。如下图,我们称之为“铁骨朵”,俗称狼牙棒:

直到一战,锤依然是种没被淘汰的冷兵器,俗话说大力出奇迹嘛!看下图:

所以,当你看到小说中描述那些专用双锤的武将,都是耍流氓,图个乐呵就好。尤其是问题配图的那个斗大银锤,艺术加工成分太过严重,根本没人抡得动那种玩意儿。


新奇角度看历史


我们在很多演义或评书中常常可以见到一名武将,这位大将力大无穷,手持双锤游走于两军阵前。可以说我们对双锤这个武器并不陌生,比较有名的《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大明英烈》中的朱沐英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都使用双锤这个武器。那么历史上真的有使用双锤的武将吗?

双锤的优缺点非常突出,优点是“重”,缺点是“太重”。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双锤武将形象往往力大无穷,所向披靡,凭借手中兵器的重量取得过很多优势。双锤由于力量过大,面对盔甲有天然的优势,在重甲盛行的时代,锤这种武器也必然会受到重视。而在现实中,“力大无穷”这个使用双锤的先决条件很难达到,所以使用双锤的武将也是少之又少。

我们先从双锤的这个武器本身下手,双锤这个武器确实存在,但一定不是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那样。真正的双锤锤头也就拳头大小,分量很足,但并没有那么沉,相应的对阵的优势也不会有那么大。由于双锤的使用并没有普及,对于锤的尺寸也没有什么要求,一个铁球加上一根铁棍,制作极为方便。

正是由于双锤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锤头又形式多样,所以很多武将使用的武器也会笼统的被归到双锤一类。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岳飞的长子岳云,我们对岳云使用的武器一直都存在误解,岳云使用的是一种叫锥枪的武器。这锥枪看起来似枪非枪,似锤非锤,使用起来可刺可砸,但随着后人的口口相传,就形成了手持双锤的小将岳云形象。

和岳云一样游走在使用双锤边缘的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名将萧摩柯,萧摩柯使用的武器是“骨弭”,也有人说萧摩柯使用的就是双锤。《陈书·萧摩诃传》的记载是这样的“明彻乃召降人有识胡者,云胡著绛衣,桦皮装弓,两端骨弭。明彻遣人觇伺,知胡在阵,乃自酌酒以饮摩诃。”笔者认为,可以考证的萧摩柯使用的武器就是铣鋧,同样是《陈书·萧摩诃传》:“摩诃遥掷铣鋧,正中其额,应手而仆。”

那么有没有实实在在使锤的武将呢?《史记》中对秦始皇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这位大力士想要用铁锤袭击秦始皇,结果打偏了,而且没有第二击的机会,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确实有人使用锤作为武器,因为威力大,可以破开防护。第二,锤太重,不容易控制,甚至无法连续作战。

综上所述,由于制作工艺等级太低,双锤这个武器应该是确实存在过的,而且确有招式在民间流传,但使用双锤成名的大将却是凤毛菱角。文学作品中杜撰的使用双锤的形象多是为了迎合人物形象,丰满情节,并没有历史原型。


邓海春


当然有。不能拿你的小思想来琢磨整个历史。中华历史上千五千年,什么样的奇人异士没有过?

历史上用双锤的武将确实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尤其是双锤当作主武器的比较少,当作副武器的比较多。主武器的话,单锤比较多。

另外,古代并不把锤仅称为“锤”,“椎”、“槌”等都是在说锤。

用双锤当主武器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岳云了吧。《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飞子云传》记载:云,飞养子。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这是正史上记载的,自然毋庸置疑。另外据考证,南宋时的一斤比现在的一斤要重,岳云这对大锤还不止80斤呢。

你以为故事都是编的?嘿嘿,偏偏这段就是真的。

再比如,《南史·陈书·萧摩诃传》中记载,“明彻乃召降人有识胡者,云胡著绛衣,桦皮装弓,两端骨弭。”这里的“骨弭”就是锤的一种。

还有,关山辽墓的萧谐领墓里出土的“铁挝”,虽说锤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好歹也是锤。都挖出来实物了,难道还不肯老老实实承认人家是用双锤的吗?

补一句。因为辽墓的博物馆就在本地,我还去亲眼看了一下,其实那“铁挝”也不算小,头部是像狼牙棒那样带凸起铁尖的,大约比成年男子的拳头大些,长度大约130~140厘米左右,重量上,估计单手大约不到15公斤,但这个分量抡起来砸到人身上,肯定是非死即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