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八区”从何而来?名字多起源于六朝

你知道吗?南京曾经有个“遵义区”

-“江南八区”哪个最“老”,哪个最“年轻”?

1927年4月,随着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南京市政府正式成立,划定明外郭以内以及浦口归市管辖。不过,当时还没有出现“区”这种行政区域的划分。“区”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区的划分经历过怎样的变迁?当时的区划分和我们今天的“江南八区”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江南八区”从何而来?名字多起源于六朝

曾计划分“功能区”,因自治而改变方案

根据《南京市志》的记载,最早有“区”的概念出现是在建市之初,曾有划分8个功能区的计划,但未能施行,即因改划自治区而搁置。

这个功能区其实就是1928年2月《首都大计划》的规划,当时规划考虑了七项分区内容,即:旧城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学校区和园林区。不过,这一计划三易其稿。最终,也未能实施。“1929年8月起,以‘推行自治’之需,改变划区方案。”

编写了《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一书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云骏告诉记者,民国时期的自治与今天我们所说的自治是有区别的,今天的自治主要指社会自治,而当时的自治是地方政府自治和社会自治的结合,相比来说,地方政府自治的色彩更浓,强调的是地方人士管理地方事务,在南京政府看来,在城镇乡村大规模地推行地方自治,有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和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在晚清时,南京就曾筹办过自治事宜。当时的江宁县城也成立过自治局。”王云骏说。

“江南八区”从何而来?名字多起源于六朝

从21个区变成8个,跟警区划分一致

既然要划区自治,那么区要怎么划呢?这件事颇费周折。

王云骏告诉记者,1930年,市组织法颁布后,南京开始了自治工作。最早,以户口为单位,将全市划为21个自治区,区设区公所。规定“邻以五户,闾以五邻,坊以二十闾,区以十坊”,这样以每5000户居民编为一区。

1932年,石瑛接任市长后,认为人口聚集很难严格按5000户划分,并且要花大笔经费,于是在1933年将二十一区减划为八区。

这八个区是怎么划的呢?“以城市各区域之功能、历史状况与自然界线,并使与警区范围一致。”

1933年划分出的8个区的范围和各区区公所的位置是这样的:第一区,中山路以东,中山门以西,九华山以南,中山东路以北。区公所设廊背后四号。第二区,中正路以东,沿城以西,中山东路以南,光华门、通济门以北。区公所设八府塘六号。第三区,光华路、钟阜路以东,东冶路以西,青溪以南,长乐路以北。区公所设白鹭洲公园。第四区,南钟阜路以西,长乐路、秦淮河、水西门以南,雨花台以北沿城向西。区公所设大百花巷十一号。第五区,中正路、中山路以西,草场门、汉西门、莫愁湖以东,秦淮河、昇州路以北,汉口路以南。区公所设仓巷十四号。第六区,定淮门沿城以东,鸡鸣寺、玄武门沿城以西,和平门、钟阜门、挹江门以南,汉口路以北。区公所设保泰街。第七区,下关扬子江心以东,护城河、回龙庵、水关桥以西,和记码头以南,三汊河以北。区公所设下关绥远路静海寺十一号。第八区,在江北浦口,扬子江心以西,九袱洲、铁路河以东,海关分卡以南,永生洲以北。区公所设浦口东后河沿十四号。“自治区与警区的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管理对警政的依赖。”王云骏表示。

“江南八区”从何而来?名字多起源于六朝

户口调查、绘制区图,区公所办了很多事

“区公所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区政府,但它只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跟街道的性质更为相像。”王云骏说道。

区公所的组织起初十分简单,设区长一人,助理员一人,书记两人,由市政府任命,并雇佣夫役两人办理区务,1933年10月,南京市各区公所每月仅有唯一的100元自治补助费。

为加强管理,1935年开始,南京全面推行保甲制度,“各地方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拥有自己的管理区域,类似于今天的社区。”

不过,正是因为区公所当时受市政府指挥,加上下级自治组织如坊闾邻已废除,保甲也没有完成,不少市民对区公所的存在茫然不知。大约三四年后,人们才感觉到区公所的作用。

区公所做了哪些工作呢?其中一件就是户口调查。南京建都后的一次完整的户口调查是在1928年,1930年区公所成立时,当时的人事档案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于是各区开始办理户口抽查,随时更正,后来的人口调查中,区公所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有,当时市里绘制简明区图,编制各区坊内街道户口清册。因为在南京尚属首次,工作非常粗糙,加上后来界线又发生变化,地图出现了很多错误,于是市里又绘制了“南京市自治区划图”等,各区公所负责校对更正。市里要求自治事务所,会同各区区长,亲临现场查看,规定各区坊界,如原定区划实行时发生困难的,各区区长现场申请核改。

“江南八区”从何而来?名字多起源于六朝

区划寻源

 “江南八区”中六个区源于1933年的“八区”

此后,南京经历过多次行政区划的变革,那么今天的“江南八区”与1933年的八区有怎样的渊源呢?

比对后发现,第一区和今天的玄武区,第二区和今天的白下区……如此相像,这是怎么回事?

地名专家徐兴钊告诉记者,事实上,1933年的划区奠定了南京各城区的基本格局,现在的江南八区中有六区都始建于1933年。今天的玄武区,源于1933年的第一区,白下区源于第二区,秦淮区源于第三、第四两区,建邺区源于第五区,鼓楼区源于第六区,下关区源于第七区。“经过几十年的变迁,这些区域并非完全相同,但是从区划范围来看,现在区划的主要部分都和当时相同,现在的辖区是以在当时的区划为基础扩大的。”

不过,文革期间,各区都改过名字,例如玄武区叫要武区,白下区叫朝阳区,秦淮区叫遵义区,鼓楼区叫延安区。

“江南八区”从何而来?名字多起源于六朝

江南八区的区名中

 “下关”最年轻

如果说,江南八区作为“区”还年轻的话,它们的区名,可都是“老江湖了”。记者采访后发现,其中起源于六朝的名字最多。

“玄武”、“秦淮”得名都源于六朝,“建邺”首次出现是晋太康二年。栖霞得名南朝。“雨花台”历史悠久,但得名较晚。三国时期,叫石子岗。直到唐朝,才更名为雨花台。

白下区,得名于南京古称“白下”。“白下在唐朝时是一个县城的名字。”徐兴钊说,唐灭隋后,于高祖武德元年设了金陵县,筑城于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门外)。武德九年,更金陵县为白下县。贞观七年,移白下县于青溪上的白下桥(今白下区大中桥)畔,因而南京也称白下。

说起来,鼓楼算是“后起之秀”,得名源于明代所建的鼓楼。下关则更晚。明洪武元年在龙江置征税机构,称龙江关(今鲜鱼巷龙江桥附近),后明宣德四年,又在上新河设立上新河关,专征船舶税。到了清代,因地处上下游的关系,人们俗称地处上游的上新河关为上关,地处下游的龙江关为下关,下关由此而得名。如此说来,下关算得上最年轻的区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