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为何要释放被囚禁55年的建庶人朱文圭?

文史砖家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明朝的皇帝之中,明英宗朱祁镇应该算是一位比较传奇的皇帝。他虽然没有朱元璋那样的开国之功,也没有朱棣创下永乐盛世的才能,但他废除了人殉释放了建庶人,这样的举动也让后世为之称赞。

朱祁镇为什么要释放建庶人?

建庶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朱棣发动靖难之战的时候,朱允炆死活不肯把皇位让给四叔,而且还一把火烧了宫殿。大火之中朱允炆和他的长子不知所踪,留下年仅2岁的次子朱子圭。

朱棣登基后,下令把建文帝那一脉的所有人都贬为庶人,这位年幼的朱子圭也在被贬之列。不仅如此,朱棣还将朱子圭幽禁在广安宫内,这一关就是五十七年!

明英宗朱祁镇成为皇帝后,因为一次错误的决定而引发土木堡之变,被瓦刺大军俘虏。一年后,朱祁镇从瓦刺释放回宫,但此时的大明皇帝已经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朱祁镇虽然回来,皇宫之内却没有他的位置了,表面上给了他一个太上皇的称号,却将他囚禁于南宫之中,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凄惨生活。

南宫的软禁生涯一过就是七年,朱祁镇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他联合石享、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从弟弟朱祁钰手中夺回皇位,改元号为天顺。

重新称帝的朱祁镇提出要释放永乐年间被幽禁的“建庶人”,这一建议提出来,有些大臣就提出反对。其实朱祁镇提出这一观点与《大明风华》剧情有点相似,那就是孙若微向朱棣提出要赦免“靖难遗孤”观点是一样的

朱棣是篡夺了侄子的皇位,他举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正如电视剧中所说,如果靖难遗孤赦免了,那就代表朱棣的清君侧是错的。如今朱祁镇要释放建庶人,也代表着明成祖朱棣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但明英宗朱祁镇并没有理会这些,面对大臣们的质疑,他说了一句:“有天命者,任自为之。”这句话有点意思,宋太祖赵匡胤也说过这样的话,后来就发生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不过朱祁镇说这话还真是有把握的,靖难之役离此时已经历了三任皇帝,建文帝的残余势力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了,完全威胁不到他。

那么朱祁镇释放建庶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关于这一点,史书上说他是因为念同宗之情,“亲亲之意,实不所忍”;有人则认为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为了尽快获得民心才决定释放建庶人

不过我却认为,朱祁镇释放建庶人完全是出自内心的决定。他第一次称帝的时候没有这样做,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刺俘虏了一年,回来后又被朱祁钰关了七年,在这八年时间里让他深深体会到失去自由的痛苦。因此南宫复辟后,朱祁镇第一件事就是想到释放幽禁了五十七年的建庶人!

结束语

明英宗朱祁镇释放建庶人这一举动确实收到了很多好评,但对于建庶人朱子圭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有部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讲述的是囚犯们在监狱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刑满释放后已经无法适应铁窗外的生活,有些人重新犯罪想回到监狱来,有些人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朱子圭在广安宫内生活了五十七年,据史料记载,释放他的那一刻,他对外界的事物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牛马为何物!朱子圭也在他重新获得自由后没多久就死去了,这或许是无法适应新生活的原因吧。


水煮汗青


按照常人的理解,皇子们平日里锦衣玉食、出尊入贵,宛若生活在蜜罐中,不知羡煞多少普通人。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命运坎坷、晚景凄凉的皇子其实并不在少数,他们的结局有时还比不上普通人。就明朝而论,最可怜的皇子非建庶人朱文圭莫属。


朱文圭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恭愍太子朱文奎的胞弟,生母为孝愍让皇后马氏。作为生不逢时的皇子,在朱文圭还是个襁褓之中的娃娃时,叔祖父朱棣便通过“靖难之役”篡夺皇位,时在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京师沦陷后,马皇后在宫中自焚而死,而建文帝和太子朱文奎的下落则不明,按照朱棣的说法是死于自焚,但民间却盛传父子二人化装成僧侣逃走。



由于不确定建文帝父子是否真的死于自焚,所以在此后多年时间里,朱棣一直都在派人暗中查访他们的行踪(郑和在七下西洋期间,同样肩负着这项使命),但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其实,让朱棣感到头疼的,不仅仅是建文帝父子的真实下落,该如何处置年仅2岁的侄孙朱文圭,同样也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对于狠厉残忍的朱棣来讲,仿效当年唐太宗对待李建成、李元吉诸子的做法,将朱文圭直接处死无疑是最简单、便捷的方式,而且还能断绝一切后患,看上去是个很不错的方案。但是,朱棣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命人将朱文圭送到中都凤阳圈禁,仅仅限制他的人身自由,而没有要他的性命。



朱棣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良心发现,觉得愧对大哥朱标(建文帝的父亲)当年对自己的恩情,而是在一番得失权衡后做出的明智选择。因为在朱棣看来,处决朱文圭虽然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因此而招致的舆论谴责,则会破坏他所努力塑造的“仁慈君主”形象。并且,朱棣一直以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自居,若杀死朱文圭,岂不是向天下人昭告他的帝位来路不正?


朱文圭虽然不能杀,但也不能就此一放了之,毕竟他是建文帝的骨肉,也是皇位真正的合法继承者,一旦建文帝的遗臣拥立他起事,对朱棣的地位无疑将构成致命打击。正因如此,明成祖在权衡良久后,最终将朱文圭送到凤阳圈禁,既留住他的性命,还不必担心他会在外面“兴风作浪”。



就这样,年仅2岁的朱文圭被送进凤阳广安宫圈禁,除了被严格限制人身自由外,衣食起居都有专人照顾,并且规格还相当高。只不过,监管朱文圭的人碍于皇帝命令,都不能跟他多说话,更不用说谈心或教授他知识。就这样,朱文圭在四面全都是墙壁、与世人毫无交流的环境下度过了55年时光,渐渐地便成了一个六畜不分、智力低下的白痴。


由于朱文圭的身份异常敏感,所以在明成祖驾崩后,仁宗、宣宗、景帝祖孙三代都没有改变对他的政策,依旧派重兵把守广安宫,以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劫持朱文圭作乱。然而,正当世人都渐渐遗忘朱文圭,或认为他将圈禁至死时,明英宗的一纸诏令,却让“建庶人”(明朝对朱文圭的称呼)在临死前又品尝到久违的自由味道。



原来,明英宗复辟成功后,因为此前有过被景帝圈禁7年的经历,所以对朱文圭的遭遇很是感同身受,难免会滋生恻隐之心。最终,经过与大学士李贤的商议后,明英宗最终下达了释放朱文圭的命令,时在天顺元年(1457年)。不仅如此,明英宗还允许朱文圭在凤阳定居,并在当地自由出入、婚娶,同时还赐给他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以照料其饮食起居。


明英宗的做法固然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但也有部分朝臣表示坚决反对,认为此举无异于“放虎归山”,恐将后患无穷。对此,明英宗自信地说到:“如果朱文圭能得到天命眷顾的话,那就让他来取代朕的位子吧!”李贤听后大为感动,连连称赞明英宗有尧舜之心(“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见《明史·卷一百十五》)。



朱文圭被圈禁时,还是个年仅2岁的娃娃,如今重获自由,却已是头发花白、年近花甲的老人。由于惊喜来得过于突然、情绪过于激动,风烛残年、体弱多病的朱文圭难以自持,在获释后不久便撒手人寰,终年57岁(“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引文同上)。朱文圭死后,按照庶人的标准下葬,直到南明弘光帝即位后,才追谥为他润怀王(一说为原怀王),这也是后话了。


史料来源:《明史》、《明成祖实录》、《明英宗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