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蘇聯游擊隊到底是多少人?

宮稼駿洋洋得意


蘇聯在1944年2月2日設立了衛國戰爭游擊隊員獎章,頒發給蘇德戰爭時期積極參加游擊戰的優秀分子,一級為銀質,發了5.6萬枚,二級為銅製,發了7.1萬枚。由於這款獎章只發給表現突出的游擊隊員,所以整個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游擊隊的數目遠不止於此。

蘇軍的衛國戰爭游擊隊員獎章

參加游擊隊的不僅僅有蘇聯公民,僅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游擊隊裡有45個國家的大約4000名外國人,包括3000名波蘭人、400名捷克斯洛伐克和300個南斯拉夫人。

根據白俄羅斯博物館的資料,裡面還有一支中國人組成的遊擊小組,他們組長的俄語名字是安德烈·萊普廷,從1942年4月開始,他們把槍支、物資和情報源源不斷地支援給遊擊旅。1943年9月,這個小組被德軍逮捕後殺害。

萊普廷的家庭照片

特種行動:

1943年9月,游擊隊員羅伯特·克萊因裝扮成德軍總參謀部特派員模樣,阻止了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的迅速撤退,為追擊的蘇軍贏得了戰機,後來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同一個月,蘇聯特工庫茲涅佐夫小組在游擊隊提供的詳細情報指引下,擊斃了納粹烏克蘭總督區副總督達戈爾,且成功全身而退,後來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這個結果優於英國特工刺殺納粹高官海德里希——類人猿行動暴露了刺客和捷克斯洛伐克游擊隊的蹤跡,使得他們全部死於德軍的報復行動。

1941年8月,蘇聯的淪陷區湧現了大約231個遊擊支隊,1941年底上升到437個,總共大約有7200人。

1942年5月30日,蘇軍組建了“遊擊運動總司令部”,從方方面面支援淪陷區的遊擊作戰,一方面將分散的遊擊小組整合為一個個遊擊旅(ОМСБОН,特種摩托化獨立旅)。

克里米亞的女游擊隊員

游擊隊習慣將游擊區稱為“暫時的淪陷區”,將後方稱為“大陸”,甚至動用飛機來往運輸人員,武器彈藥和補給,用於培訓人員和壯大游擊隊。

最常用的飛機是雙翼的老式飛機烏-2(波-2),它起降距離短,噪音低,不容易被發現。還有一種是裡-2,也就是蘇聯版的DC-3運輸機,它能在簡易跑道上起降,能運載24個人或者14副擔架,甚至用來空投游擊隊作戰。

1942年夏季,烏克蘭的游擊隊員達到了6萬人。

1943年1月,白俄羅斯游擊隊員的數量增加到56000人,到了秋天,白俄羅斯的游擊隊增長到15萬3千人。

游擊隊展示他們繳獲的武器

1944年,白俄羅斯游擊隊的數量達到了30萬人以上。他們在解放白俄羅斯的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蘇聯游擊隊參加的較大作戰行動有:

1943年8月3日-9月15日的鐵軌戰爭行動,目的是干擾德軍向庫爾斯克戰役和斯摩稜斯克戰役的戰場輸送援兵和補給。10萬游擊隊員在1000*750千米的區域裡襲擾德軍的運輸線。在行動中,蘇聯游擊隊摧毀了大量鐵軌、橋樑、火車和鐵路設施,共計23萬處。

協奏曲行動,1943年9月19日-11月1日,為配合第聶伯地區的正面交鋒而進行,在900*400千米的地區襲擊德軍交通線,加上糟糕的天氣,使得德軍的空運量減少了50%以上,鐵路運輸下降了35-40%。其中在白俄羅斯地區,游擊隊員摧毀了90000處鐵路,襲擊了1061列火車,72座鐵路橋和58處德國兵營,軸心國損失了53000人。

巴格拉季翁戰役中,白俄羅斯有30萬游擊隊員配合蘇軍正規部隊行動,一起解放了整個加盟共和國。

解放白俄羅斯典禮上的游擊隊

由此可以看出,蘇德戰爭時代的游擊隊規模是很大的,且發揮了相當的作用,他們的人員訓練和武器裝備不僅是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而是受到了來自後方的大力支援。

同時,德軍在反游擊戰時也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1941年12月,德軍僅在中央集團軍群后方就佈置了4個警衛師、2個黨衛軍步兵旅和250個從不同兵種抽調的連進行反游擊戰。

在戰爭中後期,德軍組織了不少軍隊,尤其是外籍偽軍參加反游擊戰,比如法國第638擲彈兵團、黨衛軍第14“烏克蘭第一”擲彈兵師、黨衛軍第二十“愛沙尼亞第一”擲彈兵師等等。

當然,蘇德戰爭中,烏克蘭還有一支奇特的游擊隊——烏克蘭抵抗軍,他們有很大一部分是與德軍合作而依然被奴役,最後鑽進叢林即反德又反蘇的武裝,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即便是一些對蘇聯持否定態度的遊戲比如《英雄連2》裡,也表現了蘇聯衛國戰爭游擊隊,足見起影響之巨大。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近衛步兵師


不同時期的蘇聯游擊隊數量是不同的,最多的時候,也就二三十萬人。主要分佈與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芬蘭、波羅的海三國這些地方。起初的蘇聯游擊隊,大多數是由潰敗的蘇軍官兵組成,後來是蘇聯老百姓越來越多的參加。到1944年,蘇聯反攻階段,是游擊隊活躍的最頻繁的時候,人數也是最多的,很多游擊隊也隨著蘇聯正規軍奔赴前線。

蘇聯這些游擊隊,人數最少的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到1944年總共才兩百多個人的游擊隊,拉脫維亞數量最多,戰爭到1944年有八百多人。人數最多的是俄羅斯和白俄羅斯。1941年8月的時候,蘇聯游擊隊就在白俄羅斯活躍了,年底就發展到了7000多人,巴格拉季昂行動結束後,大概有十幾萬白俄羅斯游擊隊加入了蘇軍,這裡面其實也是包含了大量蘇軍反攻之時臨時加入的新兵。俄羅斯這邊的游擊隊數量,戰爭期間總數達到了25萬。烏克蘭這邊前後總數有22萬人,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戰爭期間不光有反德游擊隊,還有反蘇游擊隊。

戰爭期間,蘇聯有個專門的遊擊運動司令部,負責聯絡指揮各地的游擊隊。最初的游擊隊規模,有一些就是十幾號人,能達到30人的,都算是規模很大的了。這些游擊隊主要是負責破壞活動,還有一些暗殺之類的事情。這些游擊隊破壞也是比較嚴重的,德軍當年甚至出動了野戰部隊去剿滅游擊隊。1944年3月的春節行動中,針對白俄羅斯的游擊隊,出動了第三裝甲軍,共有五千多人被德軍擊斃,六千多人被俘。從這裡看,游擊隊的意義也是比較大的。

游擊戰的意義並不是在戰爭中起到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一個有正面戰場的環境下才能夠進行,如果光靠游擊戰,這仗根本就沒法打,無論是蘇聯還是越南,都是如此,游擊戰能夠打的起來,是要有正面戰場做依託才行。


軍武文齋


蘇德戰爭爆發一週內,在德軍佔領的蘇聯國土上便開始出現了蘇聯游擊隊,最初主要是由被擊潰的蘇軍官兵組成,很快由蘇聯地方政府組織的游擊隊也開始出現(工人和農民組成)。蘇軍最高統帥部將游擊戰提升到了戰略高度,最初由紅軍政治處統一負責,具體的人員和裝備事宜則交給前線的各方面軍和集團軍司令部,這樣蘇軍游擊隊就可以得到正規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有素的士兵,這大大提高了蘇軍游擊隊的戰鬥力。到1942年蘇軍最高統帥部成立了直屬的遊擊運動中央司令部,對游擊戰進行統一的領導,蘇聯游擊隊的規模也由最初的幾萬人擴張到了幾十萬人,並牽制了相當數量的德軍,有力的支援了紅軍正面戰場的作戰。



關於蘇聯游擊隊的具體人數一直是難以統計的,因為不只是蘇聯政府組織的游擊隊,還有許多淪陷區居民和沒有被德軍完全殲滅的蘇軍殘部官兵自發組織的游擊隊,加上通信方面的困難,我們只能是做以大概的估計。西方學家估計到戰爭後期蘇聯游擊隊的規模高達25萬人,僅在戰爭的第一年(1941年)這一數字也不會低於10萬人。這些蘇聯游擊隊一共牽制了50萬德軍以及其他軸心國軍隊,蘇聯官方宣稱游擊隊斃傷德軍不下百萬人,顯然太過誇張了。合理的估計是,蘇聯游擊隊的戰績應該有5萬人左右,其中一半是德軍士兵,真正被游擊隊擊斃的德軍士兵應該不會超過1萬人。


從戰果來看,游擊戰的效力是有限的,三年的戰果還不如正面戰場上一場中等規模的會戰,對德軍後方交通運輸線的威脅也談不上致命,不具備長時間切斷德軍某一主要交通線的能力,這表明游擊戰並不能替代正面作戰,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作戰手段。儘管蘇聯游擊隊可以得到官方的支援,由蘇聯空軍提供專業人員和武器裝備的空投,但是仍舊不能對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擊敗德軍還需要正規的野戰兵團。

由於德軍投入了相當數量的兵力用於對付游擊隊,加上德軍經常在戰役間歇期派出野戰軍執行反遊擊作戰,蘇聯游擊隊遭受的壓力也是空前的,蘇聯游擊隊曾試圖組建高級別的游擊隊,如軍、師級單位,但是事實證明大編制的游擊隊很容易遭到德軍的集中打擊而遭受嚴重的損失,最終旅、營級游擊隊仍舊是最主要的作戰單位,而實際的作戰規模一般控制在連、排級。蘇聯游擊隊由於缺乏重火力無法和德軍野戰部隊正面對抗,主要是和後方的德軍警衛部隊作戰,到戰爭後期東線德軍基本崩潰之際,一部分蘇聯游擊隊也對德軍野戰部隊發起了襲擊。


戰略論


1941年6月底,蘇共中央向蘇聯人民發出號召:積極開展敵後鬥爭,在淪陷區建立游擊隊——可想而知,蘇德戰爭前期,蘇聯敗得有多慘!這個時期,估計蘇軍的失散人員自發的組織起來突圍、襲擊德軍,戰果不大、損失不小;

1941年7月中旬,一敗再敗的蘇聯又做出“關於在德軍後方展開鬥爭的特別決定”。蘇聯紅軍在撤出地區留下領導成員和機構,組建游擊隊;向敵後派遣精幹的作戰小分隊,發動當地人民組建游擊隊;指示陷入敵後或被打散的蘇聯紅軍正規部隊轉入森林、草原、山地和沼澤,聯合當地群眾組織游擊隊。人數增加的蘇聯游擊隊仍然缺少系統的培訓、組織;

1942年5月30日,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成立全蘇游擊隊司令部,伏羅希洛夫元帥擔任首任全蘇游擊隊總司令。1942年9月,各淪陷區的游擊隊司令由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派出飛機接到莫斯科開會,確定了任務與協同。真正的蘇聯游擊戰爭形成了:統一的指揮部、明確的分工、成體系的培訓機制、完備的後勤支援體系——蘇聯游擊隊開始走向大規模游擊戰!

1944年,白俄羅斯游擊隊有37.4萬人、俄羅斯有26萬多人、烏克蘭有22萬多人,尤其誇張的是,白俄羅斯居然成立了‘’遊擊共和國‘’:政府、游擊隊、鐵路、機場、兵工廠、被服廠、食品加工廠一應俱全!

頑強堅韌的蘇聯游擊隊沉重打擊了納粹德軍:僅僅白俄羅斯游擊隊就俘虜和消滅50萬德軍、炸燬坦克裝甲車輛1355輛……終於迎來了蘇聯紅軍主力,游擊隊員們編入紅軍主力部隊,他們從明斯克一直打到柏林!


熊style


蘇德戰爭一爆發,蘇聯黨和政府立即把組織遊擊鬥爭置於僅次於紅軍正面作戰的重要戰略地位。1941年6月29日,蘇共號召淪陷區人民進行遊擊鬥爭和地下鬥爭。1942年5月30日,成立遊擊運動總司令部,在其存在期間,向各遊擊運動司令部提供了步騎槍59960支、衝鋒槍34320支、輕機槍4210挺、反坦克步槍2556支、50毫米和82毫米迫擊炮2184門、手榴彈539570枚。

到1941年底,淪陷區已有2000支游擊隊和遊擊小組,游擊隊員有9萬多人。到1944年初,游擊隊員總數達到23萬人。更為重要的是,到1944年夏,淪陷區內形成了11個游擊區,其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荷蘭、丹麥和比利時三國面積之和。游擊區按蘇維埃法律生活,蘇共和蘇維埃機關在這裡公開活動,學校、醫院、俱樂部等公共設施重新開辦起來。游擊區成為敵後鬥爭中心。

不過,冷戰時期多數西方史學家都貶低蘇聯遊擊運動的規模和作用,其基本觀點可歸結為:游擊隊未對整個戰略局勢和戰爭進程帶來重大影響,游擊隊的過錯在於,戰爭初期他們未能順利阻止並徹底中止德軍向蘇聯腹地的推進;而後來當蘇軍開始從其國土上驅逐敵軍時,游擊隊未能切斷敵人的退路。蘇聯游擊隊人數少裝備差,未對戰爭結局產生決定性影響,甚至將蘇聯游擊戰稱為“虛幻的戰爭”。西方認為蘇聯游擊隊在戰爭中擊斃德軍不過1.5-2萬人,有的引用1946年紐倫堡審判中約德爾談到的被打死5萬人之說。

事實上,蘇聯游擊隊展開了各種形式的鬥爭, 通常的作戰任務是:破壞敵軍交通,解放敵後國土,奪取和扼守交通要道,保障主力部隊機動,實施敵後偵察和後方突擊,配合正規兵團進攻。實施戰鬥的基本戰術是襲擊,並根據任務、敵情、地形等分別採用突襲、破襲、伏擊等方式。

蘇聯游擊隊的行動特別使敵人運輸線陷於癱瘓狀態和半癱瘓狀態。戰爭期間,游擊隊斃傷俘敵官兵、文職人員150萬人,共顛覆敵軍列2萬餘列、炸燬裝甲列車58列、坦克和裝甲車400輛、毀壞機車1萬餘臺、車廂11萬節,炸燬鐵路和公路橋1.2萬座,擊毀汽車5萬餘輛等。

淪陷區游擊隊日益活躍,牽制住德軍大量兵力,僅德軍用於保護其交通線的兵力就不斷增加。1941年11月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從正規軍中抽出30萬人保護其交通線。1942年秋,德軍動用15個正規師、10個警備師、27個警備團、144個警備大隊同遊擊隊作戰。從1942年中期起,游擊隊拖住了蘇德戰場德軍陸軍兵力的十分之一。蘇聯游擊隊規模和戰鬥能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十分頭痛。1941年9月7日、10月25日和1942年8月1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三次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同遊擊隊鬥爭問題,強調這一斗爭關係到戰爭成敗,併為對付游擊隊設立了專門司令部。1942年8月18日希特勒簽署了第46號指令-在東方加強同遊擊隊破壞活動作鬥爭的方針,提及

在東方,游擊隊的破壞活動在最近幾個月達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對前線的補給和對佔領區的經濟利用構成了嚴重威脅。在冬季到來之前,必須將這些游擊隊基本肅清,使東方戰線的後方得到安定,以免對國防軍冬季作戰產生不利影響

蘇聯淪陷區人民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同裝備精良的德軍進行了殊死的搏鬥,使德國建立“新秩序”的美夢破滅,使希特勒征服蘇聯的狂妄計劃破產。淪陷區人民在抗擊鬥爭中,用生命和鮮血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他們的英雄業績得到了蘇聯黨和政府以及蘇聯人民的高度評價,蘇聯黨和政府先後向游擊隊員授予18.4萬枚勳章和獎章,還有234名游擊隊員榮獲蘇聯英雄稱號。


榮華之武器堂


1941年7月3日,整個蘇聯都籠罩在希特勒巨大的戰爭陰影之下,6月22日開展的巴巴羅薩行動橫掃了邊境上的百萬大軍,最高統帥的沉默也讓毛熊們充滿沮喪與迷茫的情緒。但這天之後他們不用再猶豫了,因為斯大林發表了戰爭講話。

這次在廣播中的演講挺精彩的,鋼鐵慈父分析了形勢,堅定了必勝的信念,同時也表明了戰鬥方針。其實所謂戰鬥方針說來沒那麼複雜,就是焦土戰術而已,同時他號召在敵佔區組建騎兵和步兵游擊隊以及破壞小組,長期與納粹鬥爭。

隨著鋼鐵慈父的號召與中央委員會的文件,敵後游擊隊開始組建,然而沒過多長時間毛熊們就發現一件很操蛋的事兒,原來鋼鐵慈父不知兵,搞騎兵游擊隊簡直就是他喵的送死,跑不過汽車,打不過坦克,目標還特別大。而且由於組織混亂,毛熊又天性奔放,這些所謂游擊隊經常跟德棍剛正面,死得慘不忍睹。

直到1942年1月蘇多普拉托夫接管了敵佔區偵查與破壞工作,這個擅長刺殺的老特工才把游擊隊的職責明確下來。到了1942年9月6日,伏羅希洛夫元帥擔任游擊隊總司令,這個經驗豐富的老將終於把游擊隊的組織工作完善,游擊戰開始發揮出威力。

關於二戰期間毛熊到底有多少游擊隊員確實不好準確統計,在敵佔區活動的組織畢竟和正規軍不一樣,很多都是平民拿起槍就上,戰死了就埋,他是游擊隊員,可戰後沒人知道他是游擊隊員。

根據毛熊的粗略統計,從1941年到1944年,在敵佔區的領土上有6200支游擊隊活動,人數不少於100萬。戰後有18.4萬的游擊隊員獲得過各類榮譽勳章,其中有249人成為蘇聯英雄,比如著名的卓婭。

目前能查到的資料中,規模比較大的游擊隊有如下幾支:

  1. 白俄羅斯游擊隊:這支游擊隊在1944年夏季反攻時又超過14萬隊員參與反攻,另外還有8萬隊員保衛森林營地,產生過莉迪亞·德麥什(Lydia Demesh)這樣的遊擊英雄。機房明斯克時,30支遊擊支隊參加了勝利大遊行。

  2. 烏克蘭游擊隊:超過22萬名隊員的龐大組織,戰鬥力很強,戰爭期間牽制數十萬敵軍(含偽軍),使超過5000列的火車出軌、炸燬了2300座橋樑、摧毀了1500輛裝甲車和坦克、211架飛機、1.3萬輛汽車、以及約1000個軍事基地。

  3. 布良斯克游擊隊:這個是最狠的一支,也就是後來被大書特書的游擊隊共和國,他們的人數不見得最多,但戰鬥力驚人。1942年的時候就已經控制了1.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43年11月13日還通過一場爆炸整死了納粹兩個將軍。

  4. 卡累利阿-芬蘭游擊隊:人數約1800人,但非常驍勇,經常和正規軍一起作戰。

  5. 摩爾多瓦游擊隊:人數不詳,但弄死3萬多侵略軍(含偽軍),炸了300多個軍營,毀掉133輛坦克、20架飛機、430餘輛汽車,還破壞了62 座鐵路橋。

  6. 愛沙尼亞游擊隊:約1500名隊員,擊斃敵軍3300餘人。

  7. 立陶宛游擊隊:人數約9千,打死1萬餘侵略軍(含偽軍),摧毀了18個軍營,炸掉364列火車、癱瘓使577 輛蒸汽機車和2000輛馬車,完全破壞掉539 千米的通信線路,戰後有7人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其實在戰後有很多西方學者批評過毛熊使用的焦土政策和游擊戰爭不人道,造成了大量蘇聯平民被納粹誤殺,而且這種無限制戰爭突破了戰爭倫理等等。大抵上吐槽機只能說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當年毛熊真崩了,第一個哭的就是他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