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讓他活得快樂

在孩子逐漸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和看重程度,也會跟著孩子的長大而逐漸增加,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順利入主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然後再考取研究生甚至是博士。

父母的高期待成為孩子心中的一份重擔,讓本來應該是快快樂樂的成長和學習,演變成抑鬱、痛苦,甚至是演變成自殺。

也許會有人覺得這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當你意識到這種事情真實發生的時候,有可能就來不及了。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讓他活得快樂

小歡喜英子不堪媽媽重壓

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當中,就有給孩子非常大的壓力導致孩子抑鬱的例子。小歡喜中的英子本是個聰明快樂的女孩兒,臨近高考的時間點,英子的媽媽想要讓女兒能夠專心學習,將來考上清華北大,於是就辭去了原有的工作,貼身照顧女兒。

英子的媽媽除了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對於孩子的時間和活動也有著非常嚴格的管控,在一天中,大部分時間英子都被要求認真學習,所有的時間只能用來學習,這讓英子變得無比沮喪和痛苦。

在這樣的嚴管之下,英子不僅學習成績沒有提升,反倒是一落千丈,情緒也變得非常低落,最後得了抑鬱症,差點就自殺了。

所以英子媽媽這樣的關心和照顧,並不能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學習環境,反倒是會讓孩子陷入抑鬱的噩夢之中。給孩子一點喘息的時間和愉悅的環境,也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讓他活得快樂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讓他活得快樂

只有孩子有了好的心情、好的身體,那麼走向未來的腳步才會邁得平穩踏實。李玫瑾教授就說過自己對於孩子的看法,她表示父母給孩子過多的壓力,雖然有時候能夠促進孩子學習的進程,但是在孩子的心理,這是一件非常不開心的事情,不開心的情緒在心裡累積多了,就容易導致孩子抑鬱,甚至是自殺。

教授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心裡面沒有堆積著很多不開心的事情,是比孩子的智力、學習結果還要重要的事情,對於孩子的未來,教授說就算考不上名牌大學也沒關係,只要孩子活得快樂,就比一切都重要。

當然,這種孩子的快樂並不意味著放縱孩子,而是要學會張弛有度,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下學習。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讓他活得快樂

好大學和健康的心理也可兼得

想要讓孩子考上好大學,並且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這其實並不矛盾,只要用對方法,兩者是可以兼得的。

1、給孩子壓力和鼓勵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壓力,這能夠鞭策孩子積極地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這時候父母除了給壓力之外,還要適當的鼓勵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是愛自己的。

2、多聊天,瞭解孩子的想法

父母可以在日常的生活時間中和孩子多聊天,瞭解孩子都在想些什麼,考慮什麼,這樣孩子才不會把所有的事情都憋在心裡。

3、少干涉孩子的活動,適當讓孩子外出活動

雖然學習任務很重要,但是也不要讓孩子時刻都面對課本和作業,而是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安排一些其他的活動,有休息也有學習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讓他活得快樂

除了孩子的學習,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兩者都需要父母學會平衡。

育兒難題找小巧媽咪,家庭教育從小做起,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小巧媽咪,幫你解決育兒大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