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教養,和貧富無關,和文化無關”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這個題目,可以算是倫理學的討論。

不過,別急於發言,因為,題目本身“埋著”一個“大坑”。不先把“坑”填上,至少在旁邊豎個“警示牌”,很可能會把自己繞進坑裡。

這個“大坑”,就是“教養”這個詞。

先秦的時候,沒哪位古人說過“教養”怎樣怎樣,就是說,這不是一個上古的詞彙。

秦漢到唐宋,也沒誰誰講過“教養”如何如何,也就是說,這仍然不是中古的詞彙。

近古有人講過嗎?好像有。這就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在《尚書引義》裡說,牧民之道,教養合而成用。

不用管他說的正確還是錯誤,進步還是反動,意思是明確的——教育和培養。“教養”是動詞。

近現代有人用過嗎?也好像有,孫中山先生。他說,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致勵有方,任使得法也,夫人不能生而知之,必待學而後知,人不能皆為學,必持教而後學,故作之君,作之師,所以教養之也。

孫先生的用法和王夫之一樣,動詞。

可知,“教養”,是一個今古以來才有的詞彙,它的第一個含義,是“教育和培養”,詞性為動詞。

“教養”還有其他含義沒?有。

近現代以來,翻譯者們,不知怎麼一來,就把許多外國名人的話裡,翻譯出一個“教養”來,比如洛克、歌德、西塞羅托爾斯泰、艾默生,等等等等,不必贅述。

這些個“教養”,是名詞,含義是“受教育程度和品德修養”。這是“教養”的第二個含義。

細究起來,他們使用的“詞彙”,大約能追溯到古希臘,咱們不討論翻譯要不要“直譯”的問題,魯迅三十年代就和不少人爭論過了。本人認為,這裡的“教養”,譯為“品德”更為合適,或者譯為“品德修養”。

回到本題目。

為何說題目裡隱藏這一個“大坑”?你想,題裡的“修養”,肯定不是動詞而是名詞。那麼好了,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和道德修養”,和貧富以及文化是有關呢還是無關呢?

現在,“教養”作為名詞,平時應該有不少人在用——看到某些不良言行,會說:“沒教養!”

在眼下,這樣說說,其實無所謂。但是別忘了,如果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文盲和窮人的時代,這樣的話,大概更多地是出自自詡有文化的富人之口,這就帶有某種蔑視和歧視的味道了。

所以,把這個“大坑”填上,或者立個警示牌還是必要的。

就是說,把“教養”這個詞換掉,才好討論。換什麼合適?還是換成“品德”、“品質”比較恰當。

“品德”,更準確地說是“品質”,是倫理學中的重要範疇。比如,勇敢、堅韌、忠誠、吃苦耐勞、捨己為人等等,都屬於“品質”的表現。

“品質”可以和貧富無關嗎?可以。

舉兩個古人。

一個是“不是周粟”。《史記·伯夷列傳》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還有一個是莊子。莊子當過漆園吏這樣的小官,後辭官不做。楚王聘其為相,他說,千金,是好大的財富了;卿相,是很大的官了,可是我不願意玷汙了自己的名聲,堅辭了。

“品質”可以和文化水平高低無關嗎?可以。

舉兩個現代的人。

一個是劉胡蘭,8歲上小學,10歲參加兒童團,15歲英勇就義。偉人為其題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另一個是張思德,窮苦農民出身,18歲參加紅軍,在隊伍裡學了一些文化,29歲燒窯時犧牲。偉人為他寫了《為人民服務》,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為什麼“品質”可以和貧富、文化高低無關?因為,道德品質,與道德理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關係更密切。而這些,與具體的人所生活的環境有很大關係,這種關係,比貧富,以及貧富所造成的受教育程度,更為重要。

這種環境,也包括家庭和父母身體力行的影響在內。

篇幅關係,不多贅述。


一老沈一


一個人有沒有素養,和貧富無關,和文化高低無關,這句話,我基本認同。但這句話一半對,一半不對。因此,還需要補充一些內容。

一,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能僅僅以他有沒有主流社會承認的那些畢業證為憑證。

古代有許多自學成才的人,他們儘管沒有主流社會承認的那些畢業證,也就是沒有考中進士,也沒有中舉,但後來都被承認為有文化的人,同樣可以做官。

我們現在沒有這套機制,不承認他有文化。故此出現很多奇怪的事,有些人能夠寫小說,寫好多人喜歡的大文章,但他沒有學歷。有些人有很高學歷,但什麼都不會。

二,教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和文化有直接關係,但又沒有必然聯繫。有些人有學歷,但沒有教養。有些人沒有學歷,但卻很有教養。

三,貧富,和教養同樣有一些關係,但沒有直接關係。這和我們社會很多因素有關,也和這個人是怎麼富了的原因有關。

有些人的富,是因為沒有道德底線而導致的富裕。有些人是通過勤勞致富的。這兩種富人,當然大不相同。

造成這種怪象的原因,和我們的教育,和我們政策頂層設計,和我們輿論的引導、導向都有關係。

按常理說,一個人既然有文化又富裕,他的教養應該比普通人高一些。但為什麼一個人的教養和貧富、和文化高低沒有了關係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屬於我們都知道的那個不能說的“你懂得”的因素。


止水如心


一個人的教養跟貧富跟文化絕對有關。窮有窮的教養,富有富的教養。但善良跟貧富文化無關。沒有善良的修養其實是缺乏靈魂的。


何安華168


一個人的教養,和貧富無關 和文化無關

我很認同這句話:

首先,一個人的教養和父母、家庭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經常會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最好的)老師。一個孩子的行為表現就是父母最真實的寫照,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原生家庭的貧窮和富貴,文化的深厚和貧瘠,並不能影響一個人的教養。言語,動作,待人,接物,他們都是從無知懵懂中,需要父母的糾正和引導。

常言道,“言傳不如身教”,教養二字分開理解,我認為就是要去教,同樣要去養。教過了,不幫助去養成,等於做了無用功,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有點掩耳盜鈴的意思。

其次,人們在社會大學裡也在提高和修煉個人教養,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人才。優秀的人從來都不缺,重要的是他們總是會自我反省,虛心學習,在個人修養中發現別人的好,完善自己的不完美。教養是會無形中顯露在人群中,也算是每個人的一張名片。

最後,教養是一種自律的體現。老話說“啥人找啥人”,你的朋友圈 ,你們的談話和感興趣的內容,已經體現了你的教養,出口成髒自己覺得很帥,請問你不想知道其他人的感受嗎?人群中大聲喧譁,感覺你是這條街最亮的崽,可能你在別人眼裡真的就是個崽吧[捂臉]。

你的教養暴露了父母的教養,請學會去做一個體面的人。可以沒錢,可以沒文化,絕對不能心窮,教養絕對不是用錢堆起來的,也絕對不是什麼高知識分子才能擁有的。








藍天白雲LGF


一個人的教養和貧窮無關,和文化無關,我很認可這件事情,有的時候有的人看待一些沒有身份沒有文化的人,總是帶有色的眼鏡去看人家,總是一種防賊的眼神去討厭人家,其實有的人沒有教養和貧富是完全沒有關係的,你看那些穿的光鮮亮麗的人,隨地吐痰,你看那些齒高氣揚的人,張嘴卻是汙言穢語。所以我說你看那些心地善良的人往往是沒有文化,但是待人接物有一種真情實感,有一種善良夾雜在情感裡面,讓人覺得這種人真的是好有教養好有品質。



我記得有一年我裝修房子,本來我告訴那個刮大白的兩個農村來的哥哥。我說你們把大白刮好以後你就沒什麼活兒了,你們兩個人就可以走了。可誰知道我忙了一小天兒,回到家的時候這兩個哥哥也沒有走。我當時很驚訝,我說這點兒活兒你們早就幹完了,幹嘛不走呢?這兩個哥哥跟我說,原來在幹活的過程中,我們的鄰居來了,借走了我家的一把電鋸。可當這兩個哥哥幹嘛活的時候,鄰居也沒把電鋸送來,這兩個小哥怕我回來找不著電鋸,再者說給我打電話也不接,所以他們就在我家裡一直等到我現在。當時看著他們很認真又很負責任的那種樣子,我真的是好感動,臨走的時候多給他們付了100塊錢,我說你們出去買點晚飯吃吧,耽誤了你們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呢。這兩個哥哥跟我一再推辭,然後他們說這個事情完全是應該的,我們也是擔心你的利益受到損害,所以你也不用太在意了,以後有什麼活聯繫我們就好了。



就是人家的這個情懷就是人家做事情的這種善良和品質讓我深受感動,從那以後我不少朋友家裡裝修,我都把活兒介紹給他們,現在人家在我們當地,而且已經幹了一個裝潢公司,這就是啥,這就是人品打天下。這就是兩個沒有啥文化的人,但是做人實誠,講信譽,這就是人品,所以人品是人內在的,跟文化是沒有關係的。


伊春美食美客


一個人的教養和貧富無關,和文化有關。

我贊同這句話。


俺是徐老三


我認同,因為我家就不是很富裕,而且我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很多人對我的評價都覺得我人還蠻不錯的,我覺得教養這個東西來源於每個人的家庭,家長是怎麼教育孩子,引導孩子的行為習慣和言行舉止是非常之重要的。因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啟蒙老師,教養要從小就開始教育。😊教養這個詞包含了一個人的為人處世,這些是跟貧富或者讀書讀得多少並沒有什麼關係。


櫻鬍子姐姐


這個問題細說起來又比較廣泛,我覺得跟貧富,跟文化真沒關係。舉個例子吧,我是農村人,在我小的時候家裡特別窮,放學後還要經常做點菸花來添加收入,在那個時期,我還是得被我爸逼的練習,練拳,讀增廣賢(老書),按這些事情來說,可能說家庭條件越好的人才會更加有能力去重視,但我爸真的做了,他自己並不是什麼文化人,也就僥倖小學畢業了而已。所以我想說的是,一個有好教養的人,並不是完全跟他家有錢有文化有多大關係,犯過的錯和人生經歷會讓一個人更容易形成什麼樣的家教,都需要理解,而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生活的更好。


日月江河丶丶


教養跟家庭教育有關,也並不是說有文化的人一定有文化,只是在處理問題上不至於做出出格的事。古往今來,很多人大字不識,卻很會教育子女,而且比較成功。

舉個身邊很真實的例子,我姐姐單位的門衛一家人,男人是單位保安,工資低,女人在單位做清潔工,然後收廢品,年收入加起來不足5萬,個人文化水平都是初中以下,女人小學文化,我要說他們是普通的人,可以說沒文化,財富更談不上,可他們的女兒非常會讀書,放學還幫著她媽媽幹活,做飯。小姑娘條件也很差,沒有像樣的衣服穿,更沒有正規的桌椅板凳來寫作業,作業就是在電視機邊完成的。還非常有禮貌,不卑不亢的面對生活。這樣的條件很多人肯定無法專心讀書學習了。

可四年前小姑娘以全省第47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中山大學,這是全國數一數二的重點大學,每學期都有獎學金,自己的獎學金都夠她的學費,還考上北京大學的研究生,就是這樣的寒門學子,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一路向上,以後就有光明的前途等著她。

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就發生在身邊,相比之前我們的條件好太多了,可是卻無法比擬的差距。論教育兩個人根本沒有什麼秘籍,論文化,都近乎文盲,論財富,那就更是貧困,這樣勵志的故事讓很多家庭無言以對,讓很多條件優渥的學生無法超越。

一個人的教養從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有關係,雖然沒有好的家事,但一家人過著不平凡生活,活成了很多人無法企及的樣子!


聽雨小榭2020


“一個人的教養,和貧富無關,和文化無關”非常認同!

一個人的教養與父母的品性有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孩子就先學會了做人做事,先學會了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家親戚四個兒子,父母呢工作不穩定,這個廠那個廠的來回跑。文化水平初中都沒上過,母親字還沒有認完,四個兒子一個比一個優秀,全部都是重點211以上,父母有錢嗎?沒有。父母有文化嗎?沒有。父母有品德,從小孩子就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知道自己以後要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應該自己去爭取,知道學歷可以改變命運。

何為教養?

教養的標準就是“三字經”,從小我們熟讀“三字經”真正做到的有幾個?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做到。有句話說得好,不是老人壞了,是壞人老了;不怕流氓耍無賴,就怕流氓有文化。教養就是孝心,愛心,同情心,三個詞總結全部;朋友有困難要幫助,家人有困難要解決,看見欺負弱小者要阻止,見到不公平的事情要伸張正義,這就是教養。

在這個時代,教養的表現就是宣傳正義,幫助弱小,散發正能量,讓大多數人看到新時代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