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己或者父母創造的地方才能算自己家嗎?

跑腿小輝哥



虞山緣媽


謝謝!應該說父母親及祖輩創造或生活的地方才是家鄉吧;也應該是叫老家或故鄉。父母及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並千辛萬苦地蓋起了房子,在這裡生養勞作。我出生在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父母都是勤勞的農民。從小目睹父母親日出日作,尤其是在物質貧乏的年代,父親憑藉自己的泥瓦匠手藝,東拼西湊才蓋起了三間泥瓦房。在這個雖然清貧但充滿了溫馨的小院裡,我們兄弟三人度過了快樂的童少年。正象任妙音唱的歌,院子裡那棵母親栽種的紅棗樹,也伴著我們長高長大。在我們都參加工作回家看父母,我們的孩子們,在父母的歡笑聲中爬到樹上摘棗。每年,母親也總是把曬好的棗給我們留著………。這一幕幕的親切的情景,如在眼前!幾十年過去了,老家、老屋早已經是物是人非,可我仍然懷著深深感情回去看看,看看這生我養我長大的地方,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愛戀和感嘆!如今,在城市裡,我們和孩子們都分別住在不同地方,我們住的樓房算不算孩子們的老家?我真的是感到:時代在發展,還是讓年輕的一代去說吧!但我堅定的告訴他們,你們的爺爺奶奶和我們的祖輩就曾經生活在那個小村莊裡……。


老周13953127816



自己創建的家或父母創建的家是家,但絕對不是才算自己家。家是需要經營的一個載體,經營好了,四海為家,經營不好,父母的天堂之家也沒有家的溫暖。

家是什麼?

家是未成年時,父母一磚一瓦用愛給我創造的城堡,小時侯,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家是大學畢業後,多少個日夜加班,用微博的收入租來15平米,然後一點一滴填滿後,能讓我放鬆,能為我遮風擋雨的小屋。如今,家是那個我出差兩天就開始六神無主,一到晚上就對視頻裡那個衝我叫媽媽的小子瘋狂想念的地方。

人為什麼需要家

家,可以很普通,有伴侶,有孩子,有父母,便找到了人生的歸宿和港灣。

家,可以很平淡,只有生活、工作與吃飯,但家人一起酸甜苦辣,風雨同舟。

家,有兄弟姐妹,相互之間互敬互愛,彼此牽掛。

家,有父母高堂,慈愛關懷,有老少祖孫,承歡膝下。

家,可以寬慰成年人的每一份辛苦,無論多晚,總有一盞燈為他而亮。

家,分享每一份喜悅,一點進步,重要時刻,勝利光環,總有人為你歡呼。

家,可以包容每一個人的壞心情,小脾氣,家人可以一起面臨困難,共同承擔,默默關心,不計較得失。

家,需要每一個家人共同建設,家人間不要吵架鬥氣;家需要家人之間共同奉獻,決不能步步鑽營,算計家人。家,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和諧有愛;家,不求豪宅名車,但求平安健康;

幸福家的模樣

縱觀世間,那些成功的人士,背後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作支撐。家是一箇中年人最寶貴的財富,是一個年輕人最大的底氣,更是一個老年人晚年幸福的最後依靠。

中年人:你為家庭負責,對妻子坦誠,工作努力,尊重妻子,分擔家務,共同哺育你們的孩子,辛苦了。漫漫人生,共同經營這場有緣份的婚姻,一起走過春夏與秋冬,一起看日升日落是前世的緣份。有信任和關愛,有擔當有分擔,才能讓你們的婚姻更加平穩順暢,讓你們矛盾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好。

在外打拼的年輕人:趁著年輕,趁著腿腳靈活,趁著時光剛好,在外打拼的你多回幾次家,多陪陪家人,珍惜原生家庭,因為這是你未來幸福生活的底氣。

老年人,是家庭幸福的關鍵人,小兩口鬧矛盾了,公公婆婆必須維護兒媳婦,岳父岳母必須維護女婿,畢竟兒媳婦和女婿是別人家的人,對他們好,他們會加倍感恩,對他們不好,他們也會銘記於心。


我是遵循科學養育的昊媽,踐行強基教育,關注我,跟我一起培養好自己的孩子!歡迎在評論中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教育好孩子。


陳俊昊的理想


怎麼說呢……?我沒想那麼多呀!

對我來說,爸爸媽媽創造的家,就是我的港灣。

我在這個家出生,在這個家長大。

這個家承載著我兒時的回憶,儲物間放著我兒時的玩具。

媽媽保留著給我用過的奶瓶,嬰兒車,這就是我的家呀。

至於自己創造?不敢想,也不敢說,我怕老爸聽到胡思亂想,捂著小心肝說我不孝順,胳膊肘往外拐啥的。




請勿傳播謠言


是的,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在外面再好感覺不到家的溫暖。農村雖然普普通通的農家小院。喂點雞,鴨,鵝,種點自己喜歡吃的蔬菜農作物。雖然書炒蛋飯比外面的山珍海味好吃多了,有家的感覺有家的味道。媽媽做我們小時候最愛吃的菜飯,也有媽媽的味道,在外面是永遠吃不到買不到的。





菊子的日常生活


應該說,這有生我養我,父母爺奶居住的地方,才算自己的根,自己的老家,自己的故鄉。一個人一生真正的家,只有一個,那便是生育我成長的地方。那個地方,便就是最真實的家。一箇中華民族傳承了五仟年,而不可忘卻的家。


人在征途


這個問題,主要要看個人的性格來看了。

如果個人性格中性或者偏向內向的人來說,家是溫暖的港灣,是可以充分讓自己無拘無束的放下心來,不注重自己的外表言行的地方,再通俗點就是說,自己不文不雅的都可充分釋放的地方。這樣也就只有自己的家或者是養予我們長大和看著我們自己身上無數缺點的父母家了,可以充分釋放的地方了。這部分的人佔七八成,當然也包括我。

如果性格外向的,大大列列的,走到哪都一樣的人來說,什麼地方都無所謂。走到哪,哪兒就是家,處處為家。但這部分的人裡,有些言行舉止別人不太喜歡。

所以我個人也偏向你的觀點,也是你說的那類人。





Living168


父母是輔導,不是主導

首先,成功的家長應該知道自己是孩子的“輔導”者,而不是孩子一生的“主導”者。

我發現身邊的有些父母經常覺得,孩子既然是自己生下來的,就等同是自己生命的延伸,所以孩子應照著父母的期待功成名就、光耀門楣,於是就想主導子女的生活並安排其一生。從孩子上什麼幼兒園直到孩子上大學時讀什麼科系,都早早為子女進行了目標鎖定。

其實父母要意識到,養育孩子不是為了光宗耀祖,或是使自己更體面。

迪士尼卡通電影《花木蘭》裡的父親對女兒施壓說:

“你要按著我所期望的方式成功,就可以為家族爭光,否則就會使祖先蒙羞。”

父母若以這樣的態度教養子女,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種莫大的阻礙。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許多子女到青春期時就嚴重叛逆,或者子女為了討父母歡心,選擇了與自己性格相矛盾的學科與行業,因而一輩子鬱鬱寡歡。

父母不能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於孩子的未來

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長大之後能夠從事律師、醫生、工程師、會計師等社會地位穩定、收入偏高的職業。在我們身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孩子被父母逼著去唸自己不喜歡的科系,到大學畢業時,孩子便將文憑交給父母,並說道:“這是為你們讀的,現在畢業證書送還給你們,從此我要過我自己的生活,拜拜了!

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將子女養大成人,結果孩子不但不感激,反而對父母充滿怨氣,到最後一走了之、真是何苦來哉!

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不夠努力的表現感到憤憤不平,說道:

“我小時候想擁有一臺鋼琴都得不到,現在給你買了鋼琴,你就得給我好好地學著彈。”

父母帶著圓自已兒時夢想的態度去培養孩子的興趣,而不考慮孩子自己的興趣,並使用不正確的方法進行鼓勵,彈鋼琴就有可能成為全家日日爭吵與矛盾痛苦的來源。

有智慧的家長應仔細觀察孩子感興趣的才藝或專業,給子鼓勵與支持,並且找出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培養自身的毅力與專注力。

輔導孩子走屬於他自己的路

要知道孩子並不是為父母而活著,也不是為了給父母圓夢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有他們自己的道路要走,父母不應操縱子女的一生,而是要輔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方向。

以孩子學騎腳踏車為例。每個孩子剛開始學習騎腳踏車時,都抓不穩車把,跌跌撞撞的情況時常發生。父母需要耐心地在車架後面幫忙扶著,等到孩子騎得有明顯進步時,家長才可以鬆手讓孩子自己騎,這就是輔導。

假若父母缺乏耐心,受不了子女車騎得不好的狀態,就不耐煩地叫孩子下來,自己騎上車去,這孩子肯定學不會騎腳踏車。

同樣道理,父母若想要主導孩子的一生,到最後,孩子反而學不會獨立生活的本領。

父母是教練,不是老闆

美國職業球隊都有教練和老闆。老闆有著最絕對的權威,他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球員若表現不理想,隨時可以被老闆換掉甚至被賣掉。但是好的教練能夠看出個別球員的潛力,不會將前鋒球員放在後衛的位置上。

成功的父母也要像教練這樣,能夠發掘子女的特長,激發子女學習的動力,幫助他們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好的教練除了將球員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還會在上場比賽之前給球員精神鼓勵。優秀的教練在球員上陣前,必定會說一番振奮人心的話語來激勵球員的士氣,如:

“ 我看過你在練習時的表現,我知道你可以的。勇敢地去拼吧!加油加油!”

如此,受到教練鼓勵的球員上場後就會拼命發揮出自己最好的狀態,甚至超常發揮。而假若教練在球員上場之前先警告或訓話一頓,並威脅某某球員,若在賽場上面表現不佳就要把他換掉,這個球員在重壓之下便很難取得好的成績。

同樣道理,做父母的若在孩子上學之前對孩子說:

“你今天最好給我乖一點,要是在學校又犯了什麼錯,小心回來就要給你‘好看’”孩子上學,尤其是上考場時,就會一直擔心 會回家捱揍而無法專注學習,反而表現失常。

所以,父母若要激發孩子的潛能及學習的熱情,就要學習當優秀的教練,看出孩子的優點,鼓勵並幫助孩子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父母是管家,不是主人

父母不應一味地效仿這個世界所定義的成功,教養子女的方式也不應一成不變。

有時會聽到家長辯解說:“當初我父母那樣對,我不是也好好的嗎?為什麼我不能用老方法來對待我的孩子呢?”

然而事實上,此一時彼一時也。現在的孩子與過去的孩子相比。成長的社會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管教方法也必定要有所不同。

所以,總結起來,父母是上天賦予孩子的監護者,不能隨心所欲想怎樣就怎樣,也不能一味地效法這世界的潮流


貝拉米米皮


是的,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夏傳子,家天下。"

但是具有將近萬年文化的中華民族,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無數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賢仁志士,他(她)們愛家,更愛國。在國難當頭的時候,總有一群為了安國定邦,為了民族存亡而棄小家,為大家。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例子舉不甚舉。

就在當前的疫情中,全國各地的白衣天使們,不懼瘟疫,不顧自己的小家日夜奮戰在於病魅的第一線。

我們向英雄致敬!


坡泊215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下面我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還未成家時,每個人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感受著父母無盡的呵護和無私的關愛,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便心安。心安處,便是家。家裡的一碗一勺、一磚一瓦都是父母辛苦創造,而自己就是從襁褓起,開始熟悉周圍的一切,也可以說這個家就是父母和自己一起創造。

二、等長大之後,成家立業,自己又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番天地。選房、設計、裝修、添碗加筷等等吧,無一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來的。自己又開始像父母一樣照顧自己的妻兒老少;維護家的團結,為家的幸福美滿而打拼。只有自己親手創造得來,才感覺踏實,才有歸屬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