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能打垮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威胁,明朝却终其200余年无法解除北方威胁?

烟郭说历史


汉朝,有一个有敢打仗的皇帝,还有能打仗的将军,那肯定能收拾外敌。

明朝,就不知道了


由然265


说到底,其实还是民心的问题。

一、首先说汉朝。汉朝主要是能屈能伸,在遇到匈奴这种一时半会武力解决不掉的对手的时候,果断采取其他方案,在大部分百姓财产可能不保、大部分子民的女人胸脯可能不保的情况下,汉朝选择了成本最少的方案,即牺牲几个皇室女人的胸脯和部分皇室财政收入去换和平。另外战争时期汉武帝虽然加赋税,但是收归皇室财政即少府的钱,他不是自己和皇室拿去享受,而是拿出大部分出来支持战争,各个藩王也得出钱出力出人,属于政府财政大司农的钱更是不用说了,天然就得支持政府军队作战使用的,从法律上说汉武帝可以不动用皇室财政的,皇室财政是专供皇室日常支出和享受的,和国家财政走两条线,但是汉武帝就是这么去做了,所以给百姓看来就是汉朝皇室愿意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去做大事,而多加征百姓的钱皇帝也补上了自己的一份,一起拿出来支持战争了,这样做百姓的看法首先就不一样,不会觉得皇室光吃不做。另外汉朝宗室爵位待遇是逐代降级的,而且是可以一降到底成为平民。宗室们只有爵位没有官职是很苦逼的,会被官员压制,所以很多宗室都谋求通过考察实授官职,但是做官又得承担责任,甚至掉脑袋的,汉朝几百年因为做不好官被干掉的宗室成员不少,安安稳稳一级一级降到平民的更是不少,这样做的另一个结果是百姓基本很少怨恨汉朝皇室所为,毕竟你做个官就能像主父偃那样逼杀三个汉室宗室诸侯王,宗室也不一定就特别爽,也是受官僚制约的。汉末大家大多骂董卓之流乱汉,很少骂汉朝皇帝,更不会把无名火发到一些种田能手和编草鞋的汉朝皇室子孙身上,心理上大家还是平衡的,所以汉朝的百姓国家责任感也很强,遇到外敌战斗力总是爆表,说到底国家是大家相互制约一起得益的。

二、再说明朝,明朝就是太刚强,在小成本能解决的情况下,非要大成本武力硬杠,其实所有的国家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百姓头上,超过一定程度最终就会失去民心。明朝经常在皇室面子和百姓性命财产之间屡屡做出错误选择,皇室面子下的一个皇室女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事情,很多时候被迫只能让成千上万的百姓家男人战死以及背后的女人去负担掉,财力雄厚或许能支撑,但是一旦有变乱起来就糟糕了。事情根源坏就坏在朱元璋对自己子孙太好了,捂着后代公主不肯和亲牺牲不说,还制订了一系列制度保障后代都不用干活,拿得工资还可以比官员高,而且宗室世袭逐级降低到一定程度还不再降低了,永远比平民高几级,最要命的是地方官员见到宗室还得下跪,甚至官员还被宗室殴打,这是宗室压制官僚体系的行为。所以明朝统治策略基于这点,到了中后期就出现了一个河南省超过半数以上的耕地都是明朝宗室的私田,一个省的财政还不够给宗室人员发工资的情况,社会贫富差距是越来越大,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得为宗室服务,得利最大的就是明朝宗室,但是宗室子弟要承担的责任却几乎没有,哪怕是宗室一个女人去和亲这种责任都没有,宗室和围绕在宗室身边吸血的一群既得利益群体更是一毛不拔,甚至崇祯岳父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还在装穷,生怕被人知道自己有钱,国难当头就是不肯出大钱,当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之后,社会怨气其实已经积蓄到顶点了,民心悄然已经失去。后来满清入关北方甚至基本抵抗都没有,基本是传檄而定,而北方恰恰是大部分耕田都是明朝宗室所有最严重的地区,满清初期跑马圈地之下也比明朝宗室占据收租好过,以至于出现明末一个公主活到清朝时期,还出来收租被百姓嘲笑的事情,这样的吃白食公主肯定不少,南方要不是出个意外剃发易服,估计也是传檄而定。所以李自成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流寇造反很轻易的就扩大到大半中国,到哪个地方都是先搜索明朝宗室杀光为快(导致朱姓统治时间明明不短,到现在都没进入全国十大姓氏),实在是养宗室养得过分了。明朝之亡其实是亡在养宗室蛀虫失去民心,清朝是亡在养八旗蛀虫失去民心。根源其实都是发动不起来百姓和高层同心协力去御外敌,所以明朝也一直解决不掉北患,甚至自己还被北患给解决了。


知世力


汉武帝打垮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威胁?这个“彻底”要慎用。明朝终其200年无法解除北方威胁,这个“北方”用得恰到好处。

一、打败匈奴不同于打垮匈奴,来自北方的威胁从来没有解除。

从汉高祖遭遇白登之围开始,汉朝和匈奴的梁子就没法解了。汉朝历代皇帝都怀着报仇雪恨的一腔热血,汉武帝时,扭转了对匈奴的劣势,大规模向北用兵,终于一雪前耻,创造了封禅狼山、饮马北海的壮举。匈奴确实被打败了,而且元气大伤,匈奴单于还派人到长安求和。于是汉朝采取了怀柔政策。

但是,匈奴从此就彻底没戏了吗?历史告诉我们,没那么简单。如果这一战,匈奴真的如不少人认为的被彻底打垮了,那李陵就没机会成“汉奸”了。汉宣帝时期,田广明等六路大军远征匈奴,进一步压缩匈奴的势力范围。汉元帝时期更有陈汤发西域诸国兵逐北匈奴于大漠,留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到了东汉前期,在汉朝和南匈奴联合打击之下,北匈奴西遁,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其实,我们有没有发现?打“

”匈奴不是汉武帝干的,而是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两百多年的战争,最终在东汉时期实现的。这期间,战争政策和和亲政策并举。有喋血天山的悲惨画面,也有昭君出塞的浪漫爱情。北方的威胁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它一直都在。

二、明朝同样打败了蒙古人,但和汉朝一样,威胁并未解除。

朱元璋统一全国,就把蒙元赶回了大漠。之后先后派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北伐,兵至河西,攻占辽东,歼敌于大漠。明成祖朱棣更是御驾亲征,五次北伐打击北元势力。明军所到的地方,也不亚于汉军当年攻打匈奴之处。即便后来北元朝廷灭亡,蒙古部落分裂,亦然可以大举南下,导演了一场土木堡之变。

不过,在后期,蒙古各部落对明朝威胁是有限的。只因为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边。而造成北京沿线的军事压力较大,每次敌军南下,都可以威胁到都城的安全,所以,动静更大一些。明朝终期200年也没有消灭蒙古,和汉朝同匈奴打了200年战争是一样的。威胁都没有根本解除。

三、游牧民族是打不死的小强

无论是汉朝还是明朝,来自北方的威胁从来没有中断过。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斗争史。匈奴之后有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等。北方民族的生产方属于游牧、渔猎模式,不同于汉族人的定居模式。你可以打败他,但无法消灭他。

当年,霍去病摧毁了匈奴王庭所在地,逐残兵于瀚海。但是,这和汉人的都城不同。宋朝时,女真人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北宋就宣告灭亡了。可是匈奴人的王庭不过是个单于开会和祭天的地方。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是移动的。即便你打败了他的主力军队,你仍然无法在这里移民驻户、垦荒屯田。因为这个地方只能长草,用不了那么多人。所以这个地方就无法实现郡县制管理。故而,无论汉朝如何强大、明朝如何刚烈,都无法根本上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四、从口碑上看,仰汉贬明确实时一种普遍的说法,原因是因为明朝太“”了。

既然汉朝和明朝都没有消灭来自北方的威胁,为什么大家一直夸赞汉朝,而感觉明朝就没有这种光辉形象呢?如果单从战争结果上看,两者是平分秋色的。汉朝前期,被迫实行和亲政策,被匈奴按在地上摩擦了近百年。明朝从来没有求和过,此等刚烈历史上少见。但汉朝在漠北之战后,基本对匈奴建立了绝对优势,而明朝虽然也占据了优势,却弄得皇帝都被瓦剌军俘虏,也算是奇耻大辱。到了两者的后期,北方的威胁同样慢慢减弱。按理说,汉明两朝算是打了个平手。但是要是从细节上说,明朝可就无法更汉朝相比了。

首先,汉朝在和匈奴的战争中,是越打越强,直到东汉末年,丢了天下,也不是因为汉朝的衰落所致。期间外戚专权、宦官专权曾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但是没有哪股势力能对汉朝构成根本性的威胁。反观明朝,一样是宦官专权,但国力却一天不如一天,靖难之役只能是借口,汉朝也有七王之乱。在国力日衰的情况下,明朝在后期都北方边境的战争基本没有什么作为。相反,东汉王朝干掉了最后一个跟中原王朝作对的匈奴政权。

其次,汉朝正在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成熟、壮大的时期,而明朝则处于封建王朝日益衰落的时期。汉朝时,朝廷重用名士、名将,内则治国安邦,外则杀敌报国。诞生了无数治世能臣、报国将才。但是明朝则不然,由于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朝廷少有股肱之臣,国家鲜现辅国名士。也难怪有人调侃:三无朝代,无明君、无能臣、无名士。

最后,所处时代不同,也让明朝面对的内外形势更加复杂。汉朝可谓一统天下,四夷臣服。明朝不仅有北方边患问题,还有倭寇问题、后金问题。在明朝后期,北方边患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倭寇横行东南沿海和入侵朝鲜才是明朝头痛的问题。因为官商勾结已经腐蚀了大明的官吏系统,严重影响到政府的税收。后来蒙古人虽然无法掀起风浪了,但是后金的崛起让日益衰败的明朝已经没有了机会。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中国自古以来,来自北方的威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角,打垮一个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崛起,只有在自身强大的时候,威胁才会成为浮云。


牧渔子


汉武帝打跑了匈奴只是吹牛,确实打败了匈奴,但也只是一代单于。匈奴分裂才是转折,最终河套地区自然条件好的南匈奴被同化成了汉人,失去河套的北匈奴只能被柔然欺凌,去欧洲的只是其中一只小队伍。匈奴不是被汉武帝消灭的,而是被同化和分割的,本来匈奴也只是一个复杂的部族联盟,其后代依然在草原驰骋多年,甚至还形成了后来的蒙古族。明朝大修长城,最终还是落败。满人是以和亲方式给了蒙古部族首领面子,而且还是正牌皇后(清朝皇后大部分是蒙古部族公主)。满人对蒙古优待,保障茶马贸易,这些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命线,历史上游牧农耕冲突经常是因为汉人断绝贸易,不出口茶叶粮食,让牧民没法生活。另外,满人还擅长制衡,只和一部分蒙古部族搞好关系,就是为了扶植代理人管理蒙古高原。这些都是大汉族主义的朝代做不到的,只有唐比较开明。汉朝穷兵黩武耗费国力,宋朝软弱且腐败,明朝碍于蒙元是前朝也不可能怀柔。历史上,汉唐清均为大疆土朝代,汉的穷打猛打,唐的撒手闭眼,清的制衡分置,不同策略高下立见,也是得益于历史经验。历史已反复证明,消灭可怕的邻居不能靠打压,而要行同化之道,融为一体自然天下太平,全世界最终也会如此,即道家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祖先创业不易,后辈仍需努力。


北有我小王


汉武帝打败了北方的匈奴,是因为汉武帝比匈奴更坏:年年战争,穷兵黩武,汉朝的人口减少了一半,在中国的历史上,因为战乱使人口丧失一半的情况,并不多见。

我们在历史上的态度是不太正常的,往往说一半不说另一半,小说电视剧通常只说汉武帝驱逐了匈奴,如何如何伟大,不太提付出的代价,死亡的人口。

汉武帝在晚年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反省了自己的错误,自己自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武帝打匈奴,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是惨败,巨大的死亡数字却被后人忽略。

他死后得到的谥号是武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一个皇帝得死后的谥号是武,就跟考试不及格一样,是最差的评论。

我们再看看景帝的谥号,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文帝

经天纬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汉朝最牛的应该是文帝和景帝,人民生活过得很好很幸福,汉武帝真是差得太远太远: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爱恩


导读: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汉武帝时代并没能彻底解决北方威胁,虽然以攻对攻打掉了匈奴的锋锐但是大汉朝也快被拖垮了。真正让匈奴瓦解还是在东汉时期,经过汉朝长期持续的打击才逐渐瓦解。而明朝无论从尚武精神还是对蒙古持之以恒国策来说都很逊色,所以两百年无法击败蒙古也是理所应当的。当然还有其他几方面的因素,下文我们详细阐述一下。

汉朝与明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但是有截然不同。汉朝曾经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极具攻击性;而明朝虽然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但是毕竟流露出来的还是以防守为主。匈奴和蒙古虽然都是草原民族但是也不尽相同:匈奴虽然强悍但是缺乏谋略只是一味的与汉朝对攻,最终被大汉赶出东方;而蒙古则不同,他们既有横扫欧亚的战力,又有入主中原的经历。所以他们在回到草原重新面对中原王朝大明的时候,知道掌握避敌锋芒的道理。所以在熬过明太祖朱元璋和朱棣等明朝前期帝王的三板斧后再次崛起,在土木堡之变中击溃大明迎来攻守转折。至于大明王朝200余年也没有奈何蒙古,个人以为原因如下:


汉朝与明朝国力和心理优势不同,所以对待北方民族的国策不同

汉朝四百年国祚大部分时间都是非常强大,而且对于匈奴的打击是从一而终的。两汉四百年的国祚,汉朝对于匈奴的基本上是不间断的。而且汉朝对于匈奴打出了血性和自信,汉朝用雄厚的国力生生的碾压匈奴。到东汉中后期,除了北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南匈奴以外北匈奴已经西迁。作为填充草原空白的鲜卑已经散播到草原的各个角落。“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两汉四百年真正打出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哪怕在汉分三国后,作为三分天下的曹魏依然可以压制匈奴、吊打乌桓、高句丽等民族。

而明朝显然不觉被这个条件,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凭借建国初期气势以及百战余生的精兵多次北逐大漠。但是还是没有彻底解决蒙古。因为在元朝时期蒙元有秩序的脱离中原,依然保持着强劲的战斗力。除此之外,到了明成祖驻地时期明军能够轻松战胜蒙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神机营热兵器的使用。如果类似汉朝和匈奴一样单纯骑射硬碰硬,大明王朝未必能占多大便宜。

自从明宣宗朱瞻基后期采取了保守的国防政策,让蒙古各部在休养生息的基础上完成了兼并重组。瓦剌迅速崛起统一了草原,并在土木堡之变中击败大明20精锐军队。虽然这中间有宦官王振的原因,但是还是那句话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王振身上,此战中明英宗被俘精锐的三大营被一扫而空。

大明在中后期只能背靠长城构筑九边防御体系对蒙古采取守势。在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在击溃巅峰状态草原对手数十年后还能被翻盘的。更可气的大明再也没能像东汉那样再次对着匈奴雄起那样,终明一代始终保持着对蒙古的防御态势。大明北方领土不断萎缩,不但长城以外全部沦陷就是河套地区也被蒙古右翼土默特部占据。这不能不说明朝和汉朝有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体现在国力上更是心理上的。

正是因为明朝和汉朝国力和心理优势上差别,导致大明只能以防守态势对抗蒙古。随着明朝的国力逐渐萎缩,这种差距更加明显。所以终明200多年也始终没能奈何蒙古各部。


汉朝与明朝的尚武精神与武将地位不同

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外战内行的荣耀时代,在这两个朝代中基本上都是中原王朝外战没输过。能取得这样的战绩除了国力的差距以外,更重要的是民族尚武的精神和对军队发自内心的尊重。在这两个朝代即便是文官都能上马征杀,更何况统兵将军了。

与之相对的就是宋、明两朝,我国历史上这两个唯二以文驭武的朝代。除了开国时期外战灵光一现外,武将的地位简直无法提。宋朝的厢军被称为贼配军,为防止逃跑脸上刺上金印。并大言不惭的喊出“东华门外唱名者方是好男儿”这样混蛋理论。这让为保卫大宋战死的忠魂何处安生;明朝在内阁彻底掌控政权后,对于武将的压制达到极点。哪怕如同名将戚继光一般,依然不得不在京城寻求张居正为后台才能放手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种畸形的以文驭武制度让明朝的尚武精神渐渐消失,间接导致了大明战斗力的严重下滑。将门不是想投效文官就是想在下一代改换门风,向文官转变。这样的制度怎么可能让边军尚武彪悍?与汉唐相比不难得出结论,明朝在这种制度下向彻底解决蒙古几乎不可能。


蒙古不同于匈奴的经历,导致两个部族不同的

匈奴虽然强悍一时,但是和蒙古帝国的影响力还是无法比拟。虽然坚昆、丁零等部族被迫臣服匈奴,但是并没有被融合。坚昆还曾在唐朝后期崛起草原,当时叫黠戛斯。黠戛斯势力直到契丹崛起后,才退回叶尼塞河上游。所以说匈奴的文化和武力无法同化草原部族,当匈奴处于衰弱期就会有其他草原部族比如鲜卑等崛起与率领的匈奴争夺草原霸权。

这个定律如同草原上一岁一枯荣的野草一样不断的更新换代,从匈奴到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等。相当于匈奴渡过民族巅峰期后受到汉朝和鲜卑、乌桓等的双重打击,所以除了归降的南匈奴以外北匈奴被迫西迁如同欧洲人所说的上帝之鞭去抽打欧洲各国去了。所以汉朝可以彻底击溃匈奴,而明朝面对的对手蒙古则截然不同。


首先蒙古能够发展成为现代民族,是源于当时强大的战力和对其他草原民族的融合。草原上在没有其他部族代替蒙古称谓草原霸主,一方面的原因是沙俄占据西伯利亚杜绝了其他民族南下的可能;另外一方面就是蒙古对草原各部的融合。成吉思汗崛起的乞颜部才是蒙古本部,而其他的克烈部、塔塔尔部、乃蛮部等强大部落都被融入蒙古。甚至是高纬度的叶尼塞河上有的“林中百姓”都被融合进来,这就是蒙古瓦剌部的祖先。这些到清朝时分别称漠南、漠北、漠西蒙古,所以蒙古整合草原所有强大部族成为不可替代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当年蒙古帝国横跨欧亚,虽然划分了四大汗国但是整体都是蒙古分支。也就是说从遥远的中欧到远东都充斥这蒙古部族,所以蒙古不会受到其他草原部族的挑战。况且蒙元是有计划、保留建制的退出中原,具有相当的战斗力。经过中原文明洗礼的蒙古政权,加上自身的草原民族特有的骑射本能所以不是逐渐衰落的明朝所能彻底击溃的。


小结:

综上所述,大明王朝不能像汉朝灭亡匈奴一样对待蒙古的因素是复杂的。这其中既有远比匈奴强悍和复杂多的蒙古民族的因素,更有大明王朝政策造成的自身势力衰落。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这问题有意思,同样是大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为何明朝就不能复制大汉王朝的辉煌呢?

细看可知,汉朝是追着匈奴打;而明朝则是被蒙古追着打;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名人对明朝的总结,他说明朝是“三无朝代”,也就是说,明朝无名君,无名士,无名臣!!


汉朝时期,之所以能够将来自北方匈奴人的威胁彻底铲除,不光是有“文景之治”带来的强大国力,更是因为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猛将,还有更多类似李广这样的将军。

而汉武帝又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帝王,君明臣贤,国力强胜,这就是汉朝能够击败匈奴的关键所在。

反观明朝时期,有几个君王不是碌碌无为的?又有哪个将军能够在国家危亡之际力挽狂澜?貌似力排众议坚决守卫京师,挽救大明朝于危难的于谦,是一介文人吧。

后世有名的袁崇焕,打仗厉害,也是文人出生。终明朝一世,就没有一个名将!!!

有的朋友或许会说,戚继光将军啊,不牛吗?戚家军打倭寇,百战百胜。确实是,戚继光将军确实很厉害,但是他并没有达到与卫青霍去病一个水平。

不知道,这一点,大家是否有疑问。

总结起来,明朝时期,因为“无名君,无名士,无名将”,因此很难有所作为。这并不是在刻意黑明朝,事实如此。



想当年,卫青霍去病是何等耀眼的存在,令人闻风丧胆!只是因为有这样的名将存在,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明朝有这样的将军存在吗?

没有。


Mr这史香


汉朝也没有打垮匈奴,彻底消灭匈奴,当然了,明朝终其200年,也没有解除北方的威胁!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来自蒙古高原上的北方游牧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一直都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只是击溃了匈奴,暂时解除了匈奴造成的威胁!

秦末汉初,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利用中原大乱的时机,统一了蒙古大草原,拥有骑兵数十万。公元200年在白登之战中打败汉高祖,汉朝从此只能采取和亲的政策,来维持两国的关系。从文帝开始,大汉励精图治,发展农业,休养生息,到景帝时国家进一步发展,史称文景之治,景帝三年,大将军周亚夫又平定了七国之乱,国家进一步统一强盛。

  1. 到汉武帝时,经过前几代皇帝的积累,国力雄厚,又采用董仲舒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从此诸侯国越来越小,再也无法对国家产生了威胁!

汉武帝时,发掘培训了名将卫青,霍去病,公元127年汉军四路进攻匈奴,卫青亲自带领三万骑兵出击,消灭了匈奴军万多人,三年后,卫青再次出击打败了左贤王,十六岁的霍去病亲自带领八百精锐骑兵,结果消灭了匈奴军五千人。

公元前121年和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亲自率军数十万人进攻匈奴,霍去病深入北海,俘虏十多万人,包括匈奴的相国,右贤王,各部首领十多人,匈奴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卫青亲自带领主力和匈奴大汉决战,结果匈奴大败,大汉带兵远遁漠北!

东汉年间,汉朝和南匈奴联合,进攻北匈奴,北匈奴打败,从此向西方迁徙!

明朝建立后,先后数次北伐,夺回了燕云地区和广大的东北地区,元军太尉蛮子向明政府投降。成祖朱棣继位后,五次领兵北伐,虽然几次打败北元。但是也没有彻底解决了北元。



明朝中期以后,特别是经过了土木堡之战的大败后,明军的上层武官消耗殆尽,二十万大军损失过半,最精锐的京师三大营神机营.火器营损失极大。明军对蒙古,从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修筑了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六千多公里的明长城。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建立了甘肃.固原.宁夏.榆林三关.大同.宣府.蓟州.辽东九座要塞城堡,号称九边重镇。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措施!


从此明军对蒙古采取了全面防守的形式,武宗时,鞑靼部小王子率军五六万人进攻明军,明武宗朱厚照自称大明总兵朱寿,带领七八万人,打败了小王子,使其逃遁!

后金崛起后,明朝的形式更为恶劣,二十年后,明朝被李自成起义军和满清八旗共同消灭!


少校说历史


首先给大家纠正一下,汉武帝击败了匈奴,但没有击垮匈奴。他稳定了北方边境的紧张局势,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北方的威胁。匈奴一直都是汉朝的心腹大患。汉朝从汉高祖时期,汉朝对匈奴的主要策略也是以进攻为主。事实上在刘邦平定各地异姓王的时候确实受到了匈奴很大的影响。比如韩王信和卢绾造反,这其中都有匈奴人的因素。所以刘邦一直以来对匈奴也都是采取战争手段。但刘邦在经历了白登山之围后,刘邦一方面发现新生的汉朝时根本无法彻底解决掉匈奴的。而且他也发现对匈奴也不一定必须要以武力。同样和谈和平共处也是可以的。所以汉朝自刘邦起开始了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济、国力大大增强,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此时汉武帝也开始策划对匈奴作战行动。之后汉武帝通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这三大战役,顺利夺回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在汉朝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努力下,汉朝歼灭依旧收降匈奴近三十万人。匈奴一度被汉武帝打的元气大伤,北逃漠北草原,无力渡漠南下。匈奴也开始进入衰退期。而汉朝也因为人力、物资损失很大,及为了征伐朝鲜、西羌及西南夷,也暂时停止对匈奴的用兵。此时的人匈奴也在蛰伏慢慢休养生息。所以说汉武帝根本没有彻底解决匈奴的人边患。之后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匈奴同样又和汉朝产生了利益争夺。

明朝时期威胁到明朝政权的北方威胁主要是蒙古人。元朝末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以朱元璋为首的起义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明朝政权。但朱明王朝也并非高枕无忧。1368年元朝政权灭亡,元朝残余势力退守蒙古本部,仍然自称为大元政权。因为元朝残余势力退居塞北之地,所以历史上也把他们称为“北元”政权。明朝方面虽然承认了北元政权的独立性。但否认其与元朝的继承性。而朱元璋显然也没有打算放过北元政权,所以一直不断对蒙古人用兵。而蒙古贵族也留恋中原之地,一直图谋恢复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不断向明朝统治地区发动进攻,明朝对此深以为患。

北元政权被明朝大将蓝玉陨灭之后,由忽必烈黄金家族掌控的统一的蒙古汗国政权崩溃。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脱离它而独立。蒙古从一个统一的政权分裂成为单独民族为部落的个体。明朝认为蒙古已经分裂对于自身的威胁就没有那么大了。但谁知道虽然蒙古分裂,但蒙古人依旧没有忘记中原,而且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恢复蒙古帝国原来的疆域。比如鞑靼和瓦剌。这都是明朝威胁的主要对手。在加上明朝后来的人发展陷入了低谷,那么北方的胡族就更是明朝的主要威胁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汉朝从来没有彻底解决过北方游牧民族威胁,更别说汉武帝

汉武帝只是击败过匈奴,从匈奴手里夺取了一些土地,仅此而已。汉武帝对匈奴的打击,在效果上和明成祖五次北伐蒙古是一样的。

明朝不能解决蒙古问题,汉朝也不能解决匈奴问题。

只是造成了对方受损严重,但远远说不说彻底解决问题。

从刘邦建立西汉,到曹丕禅位取代东汉,整个汉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威胁始终都在,区别就在于:

是采取汉武帝等武力攻打方式,还是用钱财招抚方式去解决?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而言,就是:你不给我就抢,你给大家相安无事。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只有北魏、唐朝、辽朝、元朝、清朝等北方游牧民族主导的王朝可以很少的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

明朝为什么不能解决蒙古问题

从蒙古角度去看,蒙古只是不团结,实力并不弱,脱欢、也先、达延汗、林丹汗、准噶尔汗国等都证实了蒙古若团结起来,在和明朝的战争中并非弱势。

在明朝时期的蒙古,主要有这么几个阶段:

恢复支援的北元时期,时间从1368年元顺帝撤离大都,到1388年也速迭尔杀死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放弃皇帝称呼和年号,重新自称蒙古大汗 ,放弃收复中原梦想,重回蒙古草原传统;

固守蒙古传统的蒙古大汗时期:1388年到1635年。这期间除了也先和达延汗有意收复中原策略之外,其余时期蒙古重新回到部落联盟结论,放弃了国家阶段。

也先打破黄金家族称汗的禁忌,导致了瓦刺的迅速衰落,失去了统一蒙古的机会;如果瓦刺慢慢控制蒙古各部,也先要称汗才有可能。但也先在蒙古各部基本都是黄金家族成员的情况下称蒙古大汗,遭遇反对太正常了。


从明朝角度而言,朱棣迁都北京是一个错误。虽然迁都北京,可以达到所谓的天子守国门,但靠近蒙古的北京,起到最大的作用是军事而非政治。

迁都北京,让明朝时刻面临蒙古的威胁,迫使明朝不断的将全国资源集中到北京。

但明朝的事实是:北方,包括北京、大同、西安、辽东等地是有军事作战优势,经济上并不具有优势;南方才是明朝经济所在、财税所在。

眼皮底下的蒙古威胁,让明朝更看重的是军事,而非经济。在北方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的情况下,不断的从南方抽血补充北方。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前,可以对蒙古具有作战优势,是因为明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还在南方、北方军事压力对南方抽血还没有显示。

永乐18年1420年北京城才坚持,明成祖正式迁都;永乐22年1424年,明成祖死,即位的明仁宗就意图迁回南京,只是因为早死,才导致没有具体迁都行动,明宣宗因为南京多次地震而暂缓迁都南京计划,明英宗即位后才正式确定北京成为明朝都城。

这就是为什么在南京的明成祖五次亲征都能击败蒙古而在北京的明英宗亲征却又土木堡之变失败的原因。

从此之后,明朝对蒙古作战不再具有优势。

南京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城,燕京作为军事中心的都城,这个两都制是最适合明朝的方案。

皇帝在南京,大臣可以放开手脚去作战,皇帝在北京,大臣最大的担心不是胜负,而是防守好边关,不要让皇帝成为俘虏。

守好边关,不让皇帝成为俘虏,就是最大的功绩,谈何主动出击?

万历皇帝之后的明朝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就在于没钱——因为没钱,明军作战意愿不高;因为没钱,农民军此起彼落的造反;因为没钱,不能援助因为日本进攻而没落的朝鲜,让后金得以崛起。

萨尔浒之战、松锦大战等的失败,根本原因是没钱,朝廷不得不催战,要求明军急速作战。

明朝末年因为定都北京导致经济能力难以支撑最后灭亡。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