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哪些手艺人已经看不到了呢?你觉得有价值吗?

伊人间


时代在发展,人们物质水平在提高,越来越多儿时耳闻能详的农村手艺人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成了我们永远的记忆。再让我们一起回忆下这曾经火满大街的农村手艺。

1、织布机:儿时不像现在,当时生活匮乏,穿衣和吃饭都是问题,所以自给自足才是王道。在农村的村里基本都能看到织布机,梭子在不停地飞来飞去,不时吸引我们小孩驻足观看。

现在这种织布机已经看不到了。

2、爆米花机:很难想象儿时彻夜排队等待出锅的爆米花,那时宁可等上半天功夫也愿意。曾记得有一次披星戴月在等待自己的爆米花出锅。

3、说书人:儿时经常有串巷的说书人,一有说书人,那里就会围上好多人。

4、放电影:记得那时候,每当谁家孩子满月,结婚,老人生日的日子,都会请上电影放映员为全村放上几场电影。每到晚上大家约好时间带上凳子看露天电影,现在想想都很美。

还有很多,在这里简单提下:修锅底,修剪子,杂耍艺人,串巷算命,木匠,收破烂换东西(摇着不浪鼓串街),编篮子,编席子等等这些手艺人的手艺都慢慢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下。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让我们给这些曾经的记忆留下一点空间,记住历史,继往开来!








翰墨中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一些技术代替了手工作业。

因为现代技艺具有美观适用,便捷,经济,淘汰了一些农村的手节匠人。

例如补缸补碗基本上绝了。

“截缝"也没了,过去农村的缝紉师很吃香,早期是手工缝,后加上缝纫机缝纫师很受人喜欢,凡逢年过节,婚姻嫁娶每家都要请缝纫师制衣几天,生意兴旺火红,还要提前几天喊,缝纫师计划时间,才行。那个年代这个手艺又轻巧,找钱多,都是人们看好的职业。

如今农村基本没有专门的缝纫师了,大街上各摊辅门店,超市五花六色衣服,款式新颖多的是,你想要那就选那卖来就穿。

"截缝"这职业在农村绝影了。

时代前进,人们生活理念随着改变,农村的五匠渐渐消逝了。


用户心快活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传统手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大势所趋。当然,有的可能是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分化或组合,又以新的形式出现。举个例子,我们这里过去有一种手艺人叫“箍碌子”,手艺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在自行车后座两侧各有一个木箱,木箱上面有多个抽屉,抽屉里分别放置干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根本就没听说过“箍碌子”,其实,就是锔盆、锔缸和配钥匙的。只是分化成焗瓷器的和配钥匙的,各干各的,并且,也不到处跑了,改成了定点摊位。另外,很多修鞋的、修表的和修自行车的也兼职配钥匙。所以,“箍碌子”只是疑似消失。当然,真正消失的也不少。

捞水桶的。过去,饮用水都取自水井,用井绳拴上水桶(铁皮的),将水桶放到井水中提水,有时拴不好就会将水桶掉落在井中。有一种手艺人就是专门打捞水桶的,通常骑着自行车,自行车上绑着一根长竹竿,竹竿的一端绑着一个铁钩(类似于一个拉直的鱼钩的倒钩),铁钩很尖,下到井水中,碰到水桶,就能将水桶钩住提出来。现在人们不再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捞水桶的”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劈劈柴的。烧土灶,劈柴个头太大,就要劈成小块再烧。有些劈柴硬度太大,很难劈开。有一种手艺人就是专门“劈劈柴的”,用自行车或地排车带着斧头、锤头和铁楔子,容易劈开的,直接用斧头搞定,硬度大的,就用斧头先劈开一点缝,然后,交替加入铁楔子,逐渐将劈柴撑开。现在,还有人烧劈柴,但“劈劈柴的”手艺人却不见了,估计是收益太低的原因。

打(应该是方言制作的意思)锡壶的。工具较多,有火炉、煤炭、鼓风机、坩埚、坩埚钳、烙铁、砧子、剪刀等,手艺人也是走街串巷招揽生意,一旦有人要加工锡壶,就自己提供原材料,一般是收集的牙膏皮。放在坩埚中熔化后,倒入模具制成厚薄均匀的锡片,然后,根据需要将锡片分割成若干部分。有圆形、扇面形、矩形等,且大小不一,现在锡片上画出各种图形再分割,并且,从画图到分割,仅是用一把剪刀完成,关键是将这些分割后的部分再拼接起来,却恰到好处。真正体会到“术业有专攻”或者说“熟能生巧”。

这种锡壶是用来倒酒的,过去,冬天喝酒,习惯上加热一下,将白酒倒入锡壶中,就直接放在炉火上加热。炉火温度高,锡是热的良导体,传热较快。所以,用锡壶加热酒,立竿见影。现在,喝酒不再加热,倒酒也直接用酒瓶,锡壶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打锡壶的”也就不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