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哪些手藝人已經看不到了呢?你覺得有價值嗎?

伊人間


時代在發展,人們物質水平在提高,越來越多兒時耳聞能詳的農村手藝人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成了我們永遠的記憶。再讓我們一起回憶下這曾經火滿大街的農村手藝。

1、織布機:兒時不像現在,當時生活匱乏,穿衣和吃飯都是問題,所以自給自足才是王道。在農村的村裡基本都能看到織布機,梭子在不停地飛來飛去,不時吸引我們小孩駐足觀看。

現在這種織布機已經看不到了。

2、爆米花機:很難想象兒時徹夜排隊等待出鍋的爆米花,那時寧可等上半天功夫也願意。曾記得有一次披星戴月在等待自己的爆米花出鍋。

3、說書人:兒時經常有串巷的說書人,一有說書人,那裡就會圍上好多人。

4、放電影:記得那時候,每當誰家孩子滿月,結婚,老人生日的日子,都會請上電影放映員為全村放上幾場電影。每到晚上大家約好時間帶上凳子看露天電影,現在想想都很美。

還有很多,在這裡簡單提下:修鍋底,修剪子,雜耍藝人,串巷算命,木匠,收破爛換東西(搖著不浪鼓串街),編籃子,編席子等等這些手藝人的手藝都慢慢湮沒在歷史的車輪下。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讓我們給這些曾經的記憶留下一點空間,記住歷史,繼往開來!








翰墨中原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的一些技術代替了手工作業。

因為現代技藝具有美觀適用,便捷,經濟,淘汰了一些農村的手節匠人。

例如補缸補碗基本上絕了。

“截縫"也沒了,過去農村的縫紉師很吃香,早期是手工縫,後加上縫紉機縫紉師很受人喜歡,凡逢年過節,婚姻嫁娶每家都要請縫紉師製衣幾天,生意興旺火紅,還要提前幾天喊,縫紉師計劃時間,才行。那個年代這個手藝又輕巧,找錢多,都是人們看好的職業。

如今農村基本沒有專門的縫紉師了,大街上各攤輔門店,超市五花六色衣服,款式新穎多的是,你想要那就選那賣來就穿。

"截縫"這職業在農村絕影了。

時代前進,人們生活理念隨著改變,農村的五匠漸漸消逝了。


用戶心快活


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一些傳統手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是大勢所趨。當然,有的可能是在傳統手藝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分化或組合,又以新的形式出現。舉個例子,我們這裡過去有一種手藝人叫“箍碌子”,手藝人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在自行車後座兩側各有一個木箱,木箱上面有多個抽屜,抽屜裡分別放置幹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根本就沒聽說過“箍碌子”,其實,就是鋦盆、鋦缸和配鑰匙的。只是分化成焗瓷器的和配鑰匙的,各幹各的,並且,也不到處跑了,改成了定點攤位。另外,很多修鞋的、修表的和修自行車的也兼職配鑰匙。所以,“箍碌子”只是疑似消失。當然,真正消失的也不少。

撈水桶的。過去,飲用水都取自水井,用井繩拴上水桶(鐵皮的),將水桶放到井水中提水,有時拴不好就會將水桶掉落在井中。有一種手藝人就是專門打撈水桶的,通常騎著自行車,自行車上綁著一根長竹竿,竹竿的一端綁著一個鐵鉤(類似於一個拉直的魚鉤的倒鉤),鐵鉤很尖,下到井水中,碰到水桶,就能將水桶鉤住提出來。現在人們不再用水桶從井中提水,“撈水桶的”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劈劈柴的。燒土灶,劈柴個頭太大,就要劈成小塊再燒。有些劈柴硬度太大,很難劈開。有一種手藝人就是專門“劈劈柴的”,用自行車或地排車帶著斧頭、錘頭和鐵楔子,容易劈開的,直接用斧頭搞定,硬度大的,就用斧頭先劈開一點縫,然後,交替加入鐵楔子,逐漸將劈柴撐開。現在,還有人燒劈柴,但“劈劈柴的”手藝人卻不見了,估計是收益太低的原因。

打(應該是方言製作的意思)錫壺的。工具較多,有火爐、煤炭、鼓風機、坩堝、坩堝鉗、烙鐵、砧子、剪刀等,手藝人也是走街串巷招攬生意,一旦有人要加工錫壺,就自己提供原材料,一般是收集的牙膏皮。放在坩堝中熔化後,倒入模具製成厚薄均勻的錫片,然後,根據需要將錫片分割成若干部分。有圓形、扇面形、矩形等,且大小不一,現在錫片上畫出各種圖形再分割,並且,從畫圖到分割,僅是用一把剪刀完成,關鍵是將這些分割後的部分再拼接起來,卻恰到好處。真正體會到“術業有專攻”或者說“熟能生巧”。

這種錫壺是用來倒酒的,過去,冬天喝酒,習慣上加熱一下,將白酒倒入錫壺中,就直接放在爐火上加熱。爐火溫度高,錫是熱的良導體,傳熱較快。所以,用錫壺加熱酒,立竿見影。現在,喝酒不再加熱,倒酒也直接用酒瓶,錫壺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打錫壺的”也就不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