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社会中,你觉得还有人情味吗?

徽州大卫


有人说现在社会的人情味越来越变淡了,甚至没有人情味了。要理清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人情味。

我认为,所谓人情味,是基于人性的特点,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的,是一种民族的文化认同

1、人都有阴测之心,同情弱小。这可以说是人性。

2、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是人的修为,品质,也是美德。

3、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文明社会,“家”是社会最小的最基本的细胞。中国人重视家庭,提倡孝道,重视亲情。推而广之,人与人相处讲究“和为贵”,讲究人情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这些充满人性美的传统文化认同,哺育了代代中国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情味是中国人的文化传承,是中国人的基因密码,是根深蒂固的。

总之,所谓人情味是基于人的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人情味的积极意义在于社会团结友爱,社会和谐。

所以,不因为有人“碰瓷”就不去扶老人,不因为有老人失态,就不给老人让座。不因为歹徒持刀、凶恶,就没人见义勇为。我们这个时代从来不缺英雄。每个城市都有许许多多自愿者在无偿献血,帮组弱小。每个地方都不缺献爱心,捐款捐物的好心人。团结同事,彼此友爱,讲究团队精神,有竞争,更多的是协作;人与人从来没有这样联系紧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人们的沟通更容易,也更频繁了。对不良风气、不良行为、不诚信者,人人可以谴责,舆论导向更公平、正义,社会凝聚力更大了。民主,法治,和谐,社会更文明了。这可以说是新时代人情味的特点。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人无论在单位或者在社会,不团结,不合作,我行我素,你是否会碰壁,答案是肯定的。见利忘义,无诚信,无道德底线,你是否行得通,答案是否定的。再比如家庭教育,不因为社会有许多人情冷漠的现象,就教育孩子不去关心帮助别人,做一个自私的人,有吗?可见,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传承。在新时代我们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说明的是,人情味也有负面的东西,比如,一团和气,做老好人,不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或者更甚者不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隐瞒真相等,那就有违法治精神了。在法治社会的今天,人们包容,但理性,理解,但不逾矩,这是人情味的进步。

人情味并未变淡,只不过是具有时代特点。


南山骚客


现今的社会中,当然还是有人情味的,只是已经淡了很多了。

妹夫家所在的村是一个2000多人的大村,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三两个老人家过世,每次村里人电话一来就头疼,因为又不得不请假赶回去。

来回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虽说不是特别远,但也不算是近的了。一年这么几趟下来,还真是够折腾人的。再加上清明节、春节是必须得回家的,所以,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每两个月左右就得回家一趟。这不但耽误了很多时间,钱了老花了不少。

只是,这事情,摇头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驱车回家。因为村里人约定俗成:村里办红白喜事,外面工作的必须回家,谁要是不回,以后他家老人过世了,就谁也不去帮忙。

这一条很厉害,谁也不敢做不孝子,所以只要电话一来,就只能乖乖回家。

这种事情,要是搁在二十几三十年前,肯定不是这样的。谁村里有红白喜事,家家户户都是主动、积极、无条件参与的,那时的人情味,让人觉得还是非常重的。现如今这种强迫似的的人情,明显已经变了味,或者说,明显已经淡了很多。

只是,这事不存在对错。因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几十年前还比较少外出打工的,村里年轻人还不少,外出的不回来也不太碍事。村里人气足够,不管是红喜事还是白喜事,热热闹闹办了就行了。

可现如今却是完全不一样了,青年人几乎没有在家的。村里留下来的,不是老人家就是小孩子,如果外出打工的都不回来,啥喜事也办不成。尤其是老人家过世,在仍实行土葬的地方,落土为安都办不到。

所以,类似妹夫家村里的约定俗成,在农村几乎普遍存在,并非他们村的专利。甚至可以说,也是现在农村农民们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只是,的确苦了外面的打工一族。

或许也正为如此,八年、十年、二十年下来,大家的内心里对“人情味”这三个字也早已变得五味杂陈,的确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这里说的是农村,因为就“人情味”而言,在农村是体现得最明显的。

反观城市里,倒并不觉得有多大的变化,所谓的“人情味”,十年、二十年过去,倒似乎依然如故——不好不坏、不淡不浓。

如果哪一天,中国农村的“人情味”也变得像城市里的一样,浓淡相宜、恰到好处,不再是一种强迫似的“人情味”,或许大家感觉会更好。


深秋曲豆


现今社会是,人情比水淡,人情比纸薄。别说人情,亲情也是如此。大多数人都是自私自利,再已回不到几十年前,浓浓的人情味了!谁之过?谁之错?大多数有良知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开心红梅2


现在,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大过了人情,人情味淡了。

六、七十年代,邻居盖房,同村人帮忙,只需管顿饭。谁家地里活干不过来,喊一声就行。孩子小,没人照看,交给邻居老人。我奶奶就曾替几家邻居照看孩子,分文不图,毫无怨言。有些家有老人的,儿媳不会做衣服,邻居会帮助做,帮忙拆洗。记忆中,奶奶总有做不完的衣服。这件是东院三爷爷的,那件是前面孤寡老人的。春节时,同村的互相拜访,热热闹闹。近门的你给我端点好吃的,我给你端点新鲜的,其乐融融。每到吃饭时,大半个村子的人端着碗凑在一起,边吃边说笑,你尝尝我的菜,我吃口你的饭,那气氛,洋溢着欢乐。

再来看看现在:帮忙是要给报酬的。盖房,人家不会无偿帮助,要论小时给钱。说好七点开始干活,肯定是七点,不会提前干。下午五点收工,一定是五点。地里活干不过来,请打工队吧,一亩地讲好价钱再说。就拿养活老人来说,(我先声明,孝顺的人还是多数)做为儿女,孝敬老人,天经地义。但是,有些人斤斤计较,搬着指头算来算去,大月小月要分清,多一天都不行!老人生病住院,想办法少出钱,少出力,为这些大吵特吵,完全不顾老人感受。老人去世,不是考虑怎样把老人送走,先考虑出多少钱的问题。你拿少了,他拿多了,老人在世,他伺候的时间长了,你伺候得少了,等等。好不容易送走老人,再坐下来算账。剩下的钱怎么分,东西怎么分。离我们村庄七、八里地的村子里,就有一个当女儿的,母亲去世,怕花钱,说什么也不回家奔丧。结果,人们看不惯,灵车专走她家门前,到她家门前时停下,放鞭炮。这个时候,那女人要上灵车,其他几个姐妹又推又打,坚决不让。活该!

现在,生活压力大,花钱的地方多。挣钱如针挑土,花钱如浪淘沙。请人干活需付报酬这是应该的。但是,该讲人情味的还是要讲。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侵权速联速删。)



曾是傻姑娘


有人情味,总是有父母孩子家庭,亲友。你尽心了,就是人情味。如果自己是没有人情味,那么就别谈了。

人活着就是有人情味,哪怕只对自己是好的,那也是一种浅薄的异样人情味。

有人哄哄烈烈,有人绵绵不断。最好的一种就是雪中送炭。

就剩被多少金钱和利益打败的问题了!

别那么极端,世界还是很精彩的...祝福你们生活顺利,我有情你有意,人情就多了


老顽童58641311


人情味已经变淡。

以前八二年我家建房子,我爸和姐两人在砖厂做工,人情味真很重,不用请那些砖厂工友自动组织到我家,七手八脚不遣余力地帮手,分工合作,男的做抛砖砌墙,女的担沙开水泥,个个有讲有笑,非常卖力又合拍,做得到位又不偷工减料,不收钱,我家包吃。

现在,想都冇可能,亲兄弟姐妹有的人也斤斤计较,做一天别人几多也要兄弟一样多,完全没有亲情可讲。

现今社会,有钱你不给他们,他们也当你救世主一样愿意为你效劳,冇钱,你叫声别人,还懒得理你,怕你问他借。

现今社会,钱挣多了品德低下了,生活水评提高了,目高一切,贫富悬殊,人情淡泊


笑语柔和


中国社会普遍性重功利,人情味变淡了。

在中国农村以前人们普遍重人情,人情味氛围浓厚。

以前谁家有什么难事,大家都会主动地帮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哪场面,哪气氛挺感人。

现在谁家有什么难事,主动帮助的少了。有些人请都不来。

这种现象也不是绝对。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些人重人情的。

去年我从学校退休回来后有些学生知道了。经常与我联系。有些学生不忘当年师恩专程请我去他们那儿。二十多年教过学生每年请我去他办山庄看看。多年的同事经常一起聚聚。按说当老师无权无势。这些学生同事看重的是感情!

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进步。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快速转型中,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在快进中逐渐消失这是大趋势。但应该保留其中精华美好的地方啊!








维海805


以前有,现在没有了。这不,我们餐厅隔壁的水果店,上个星期就差点发生了打架事件。起因是我们餐厅附近有两所学校,所以整条巷子的门面生意一直还过得去,因此每个门面的转让费都要好几万呢!(不是租金,租金其实才两万多)隔壁两口子从外地打工回来以后,可怜巴巴的一直找不到事情做,男的的表弟一时心软,就把自己租来理发的门面转给了他们两口子,也没要转让费,只是叮嘱他们不想做了以后就还给自己!当然也只是口头说了一下,也没有纸写笔在。可这对水果店的无良夫妻,做了两年以后,上个月居然偷偷地把这个门面转让了,还收了别人四五万块钱的转让费😱终于在上个星期,他的表弟知道了,上门来大吵了一架,还差点动了手。可这对不要脸的夫妻,还振振有词地对天发誓,说表弟当时根本没说要收回门面这句话……唉😔也不知道现在的人是怎么了,一个个都不要脸,只认钱不认人😡


凤146983974


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三合庄村的人情味让你想不到的浓厚。仅举两例:

一、我92岁的老父亲近一个月来因病未下床出门,不仅村里的留守老人们先后多次前来探望,就连在外打工抽空回家的中年和青年人知道后也来探望。这让我父亲和我四兄妹即全家29口人都很受感动。近几天父亲康复了,今天我用轮椅推着他到街上晒太阳,一会儿功夫,父亲身边就围满了人,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二、五天前,我村自年轻就在济南工作的83岁的董淑芹老人因病去逝,其同样也是在外工作的儿女按照老传统将其父亲遗体拉到老家发丧。因他一家多年不与老家人来往,到家后,其子先找到他大伯(也早已去逝)所在的第四生产队队长,请他操心帮忙。队长董孟怀二话不说,立即联系三队队长和两个队的群众代表,当晚拟定方案(但程序从简决不大操大办乱花钱),按本村三天丧的风俗,分别调集包括内柜外柜在内的20多名男女青壮年(如写贴的、给外村外地亲朋好友送贴的、买寿衣做孝衣租帐篷等用具的、买菜做饭的、接待男女来宾的、拉着火化的、挖坑埋坟的等等)。而这些青壮年都是我村在外打工的,而且大部分是外姓的(如姓程、王、苗、焦、刘等)。他们在外每人每天能挣一百至三百元不等。但他(她)们接到通知后,谁都不说个不字,分文不取的承担了各自的“义务"。这使董淑芹老人的子女非常感激,事后他们给生产队长说:“以后如老家街坊有事,一定通知我,我一定尽好我一个老家人的义务。"


大程188593356


金钱社会,商品时代,人情冷酷!我不管那些闲事!照旧好心肠待人,对别人有好处从不记心上,他人帮过我的忙永远不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