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小說,姜維的武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水平?有什麼依據嗎?

騎蝸牛走高速


姜維是個非常難得的帥才,頭腦機敏,忠誠勇敢,智勇雙全,不但能運籌帷幄,統帥全軍,而且上陣單挑廝殺也算得上是一把好手。



如果單論武藝的話,在蜀漢陣營中,姜維並不算突出,大約能排到前十名的水平上。主要是因為蜀軍中擅長單挑的戰將確實還不少。

咱們來看一下姜維的戰鬥履歷:

1. 🛡️ 趙雲 ―― 戰不數合,姜維精神倍長,趙雲大驚,突圍而走


2. 🎈️ 魏延 ―― 戰不數合,魏延詐敗而走

3. ⛏️ 張翼、王平 ―― 姜維與張翼交戰不數合,王平來夾攻,姜維敗走

4. 🛡️ 司馬師 ―― 姜維三個回合擊敗司馬師

5. 🔪️ 徐質 ―― 姜維刺倒徐質的戰馬,徐質落馬後被眾蜀軍殺死

6. 🏹️ 郭淮 ―― 姜維空手接住郭淮之箭,反手射死郭淮

7. 🛡️ 鄧忠 ―― 兩人戰三四十合平手,姜維詐敗,箭射鄧忠不中,鄧忠來刺,被姜維夾住長槍,鄧忠敗走

8. ⚔️ 鄧艾 ―― 與姜維大戰數十回合不分勝負

9. 🛡️ 王頎 ―― 姜維三合擊敗王頎

10. ⚔️ 鄧艾 ―― 與姜維戰十餘合不分勝負

11. 🛡️ 楊欣 ―― 姜維一個回合擊敗楊欣,追射三箭不中,折斷雕弓追趕,卻馬失前蹄。楊欣回馬,姜維躍起,一槍刺中楊欣的馬頭

12. ☠️ 魏軍眾將 ―― 姜維持劍往來衝突,連殺十數人,突然心病發作,自刎而死



我們發現姜維有個比較神的特點,他的發揮非常不穩定。有時候象打了雞血,發起瘋來能把趙雲打退;有時候又連續三箭射不中敵人,衝上去追又來個馬失前蹄;突然發起狠來,能幹掉“萬夫不當”的徐質;心不在焉時,連毛頭小子鄧忠也搞不定。

說姜維膽大如斗,正常交戰他不好好發揮,偏偏總是在危急時刻突然爆發,能空手接箭,能馬失前蹄栽倒後又奮然暴起,能閃避背後的突刺,挾槍取勝。

看來這就是姜維的特點:玩的就是心跳。


如果在蜀漢陣營中,姜維的武藝應該能排到前十名。比姜維厲害的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李嚴、魏延、關平等(後期還有個諸葛尚)。

和姜維處於同一水平線的有:關興、張苞、王平、馬岱等。

姜維的武藝應低於李嚴、魏延和關平。

李嚴能五六十合硬撼黃忠不分勝負,實力很接近五虎將了。從關平與龐德的交鋒三十合不分勝負來看,關平的武藝肯定不低於魏延。而魏延在後期蜀軍陣營中是第一猛將,諸葛亮遇到強敵時,總是首選魏延與之抗衡。魏延作亂時,姜維對其也十分忌憚,可見姜維的武藝應低於魏延。

翼城一戰,姜維先與張翼交鋒,不數合後,王平加入,姜維立即敗退,可見其武藝應略高於王平,但兩人差距不大。

姜維的武藝在蜀漢陣營中能進入前十,但要在整個三分時代的武力排行榜上,恐怕進不了前二十名的行列。

比姜維武藝高強的至少有:呂布、蜀漢五虎、典韋、許禇、顏良、文丑、徐晃、龐德、李嚴、孫策、太史慈、張郃、張遼、夏侯惇、甘寧……以及後期的文鴦、諸葛尚等。
姜維的武藝大約接近於淩統、樂進、關興這些戰將的水準。


饞嘴肥貓鏟史官


姜維在名將如雲的《三國演義》中,武功不算太高,雖然和趙雲打成過平手,但那時的趙雲已經老邁年高,所以姜維和七十歲老將打成平手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倒是有一次他以為戰的是魏將鄧艾,奮力搏戰,奪了對方的槍,結果打的卻是鄧艾的兒子鄧忠,也即姜維和鄧艾兒子的武功差不多。

但姜維頭腦靈活,隨機應變上是其他將領比不了的。

一次姜維營寨遭郭淮偷襲,姜維騎一匹馬便跑,郭淮帶兵緊追不放,姜維赤手空拳,沒有武器,身上只帶了一張虧,箭卻在逃蹌中掉光了,無奈之中他持弓扭回聲對郭淮虛拉了下弓弦,郭淮聽的弓弦響,急忙閃避,卻不見有箭射來,便張弓搭箭,一箭朝姜維背心射來,姜維等的就是郭淮這隻箭,他閃身避開郭淮射來的箭,順手抓住箭桿將箭綽在手中,扣上弓弦,回身向郭淮射去,郭淮還以為姜維又是虛拉弓弦嚇人,聽得弓弦響也不閃避,直追上來,卻被姜維一箭射個正著,翻身落馬,姜維勒轉馬頭,從地上撿起郭淮的槍,殺散郭淮之兵逃得性命,從這一點上就可看出姜維確實非同一般。


用戶2394723182969王


簡論三國姜維廉政觀的形成

談到諸葛亮的繼承人、蜀漢大將軍姜維,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名英勇善戰,精忠報國的武將,就連他的恩師諸葛亮也稱讚他說: “(姜維)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其人涼州上士也” 。但是通過考察姜維的一生, 我們認為他不僅是一位九伐中原的大將軍, 而且是一位艱苦樸素, 淡泊清雅的典範; 姜維的這一品德與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廉政建設是一致的,因而在今天對我們仍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

關於姜維的清政廉潔,在《三國志·姜維傳》中已交代的很充分了。書中評價姜維曰: “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歷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 ,, 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這段話是誰評價的呢 ?是蜀國老臣。博學多才的秘書令正。據《三國志·蜀書·正傳》介紹:“(正)自在內職,與宦人黃皓周旋,經三十年。皓從微至貴,橾弄鹹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

患,由於他的地位和處境,對姜維的瞭解不但全面,而且不受黃皓的影響,所以不存在偏見,評價是公正的。

那麼,姜維的清政廉潔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第一,是母親教誨的結果。史傳記載,姜維“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及至長成,“賜宮中郎,參本郡軍事” 。又據晉傅玄《傅子》記載,“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 。清朝甘谷縣令楊芳燦在《重修漢平襄侯碑記》中稱讚姜維日: “紹忠節之家風,負淑儻之才略” (見孿春土編《姜維》第 1l 頁)。在姜維故里的甘谷縣姜家莊姜維墓附近,有一個石洞,洞深 3 米,高 2 米,當地人稱“姜維洞”,是姜維童年時與他母親一起居住的地方。試想,一個小孩在石洞中生活,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艱苦了,就在這艱苦的環境中,姜維經過母親的教誨,練就了一雙敏銳的眼力,高超的武功和堅強的毅力。姜維從軍後,還不時的來到洞裡看望母親,給母親講敘軍隊的情況,當母親有病時,又為母親上山採藥、熬藥、喂藥,體現了一個孝子愛母、敬母、養母的美德。正因為有了母親的培育,所以姜維的《報母書》講了一個姜維既艱苦樸素, 又有遠大志向的故事。 魏明帝太和中,姜維有感於諸葛亮愛才之誠,由魏投奔蜀漢,與在冀城 (甘肅甘谷 )老家的母親失去了聯繫。魏人令薑母修書幹維,使其歸魏。薑母無奈,於書信中自託有病,求維從蜀中寄些中藥當歸回來,姜維見書,明白言外之意,不是求藥中當歸,而是喻其應當歸來。這是因為當歸以出甘隴者為最佳,岷縣一帶產者為上品,所以母病若需當歸,不會遠求於川蜀;母病之由,顯為脅迫之下的託詞。於是姜維答書日“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意思是:家多戶田,不缺一畝半畝,足夠衣食之用;兒在蜀中但有遠志,無有當歸可寄。言外之意是兒子志向遠大,暫時不欲歸田。正是由於母親的教誨,姜維從

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 也為他以後擔當蜀漢重任, 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第二,是自己樂而不倦的結果。 《姜維傳》日:維“奸鄭氏學” ,據《隋書 (經籍志 )》載:“鄭氏學在梁陳間奉為國學。 ”鄭氏學為鄭玄門生以問答形式編著成書,該書主要突出了“大一統”的主題。強調嚴格管理,嚴格要求,服從尊重尊王,姜維就是通過鄭氏學思想的灌輸,從小就對自己嚴格要求,嚴格管理。這為他 27 歲之後跟隨諸葛亮北伐中原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有詩讚日: “聞雞起舞報國志,桃燈夜讀鄭玄經”。

第三,是諸葛亮“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品德再教育的結果。諸葛亮治國功高, 清政廉潔,堪稱一代賢相。 他嚴於律己, 儉以養德,除官奉外絕不再為自己謀私刊,家中“蓄財無餘” 。臨死前,諸葛亮敢於向後主上報自己的私產, “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 。作為一國丞相,這點財產當然很微薄, 但諸葛亮卻認為這些財產對後代已經足

夠了,“子弟衣食,自有餘饒”。他遷甘願接受朝延對自己的家產進行檢查。不僅如此,他還對後代要求嚴格, 誡子誡甥,要他們修身養德,先後撰寫了《誡子書》 、《又誡子書》、《誡外甥書》等,《誡子書》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頌教育人們修身養性的座右銘。 姜維 27 歲就歸蜀,據《三國演義》第 92 回介紹:諸葛亮在收姜維之時,情不自禁的握著姜維的手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 ”在這裡,諸葛亮看上姜維,絕不是單純看上了他的軍事才能, 而且也看上了他的清政廉政, 試想如果一個人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但他荒淫無度,處處揮霍浪費,那麼諸葛亮能看上他嗎 ?此外,姜維歸蜀後,跟隨諸葛亮北伐中原不僅學到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且通過諸葛亮“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人生追求的薰陶,使他的行為更加符合諸葛亮的思想。明朝有人在《讀三國史答問》有這樣一句評價: “客問:‘姜伯約何如孔明,’答曰:‘又一孔明也。’”現在四川劍門關,還有留有一個“大石腔” ,群眾稱為“孔明書箱洞”。傳說諸葛亮在五丈原臨終前把自己一生撰寫的 24 篇書簡傳授給姜維,其中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計 10 萬多字。姜維把這些書視為珍寶,一直帶在身旁學習,研討。後來被迫降魏,離開劍門時,他把這些書全部藏在這個洞中。

由於諸葛亮的“我有儉心焉,則土民不敢放其奢”的廉政理論,蜀國的社會風氣崇尚節儉, 官員的儉樸和廉政水準迅速提高。 不僅大將軍姜維宅舍弊薄,資財無餘“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還有董和曾任益州郡 (治在雲南晉寧 )太守,那裡號稱“金銀寶貨之地” ,東漢後期以來歷任益州郡太守者; “皆富及十世”,大發其財。董和還“內幹機衡”,在朝中參與機要政務的處理,權力很大。但董和卻能始終清廉節儉,他“躬率以儉,惡衣蔬食” ,為官 20 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大將軍費煒“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蔬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常人”。車騎將軍鄧芝為官 20 年,“終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飢寒,死之日家無餘財” 。考察姜維廉政觀的形成, 使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他確實是 “一時之儀表”,評價完全正確。


玄門天機


應該是姜維略勝一籌。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雲恰待攻城,忽然喊聲大震,四面火光沖天。當先一員少年將軍,挺槍躍馬而言曰:“汝見天水姜伯約乎!”雲挺槍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正戰時,兩路軍夾攻來,乃是馬遵、梁虔引軍殺回。趙雲首尾不能相顧,衝開條路,引敗兵奔走,姜維趕來。虧得張翼、高翔兩路軍殺出,接應回去。

此戰雖然未分出勝負,從趙雲大驚,姜維越戰越精神可以看出,趙雲取勝難,甚至有可能失敗。趙雲回去之後向諸葛亮大誇姜維。後被諸葛亮看中,因為他文武雙全。

諸葛亮:“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須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鍾會:“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姜維在後來表現也很出色,與鄧艾大戰,一箭射死魏國大將郭淮,三合殺敗司馬師等證明姜維能力並非一般。





三隻眼工作坊


諸葛亮評姜維是 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對姜維讚賞不已,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信中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注:虎步軍是蜀漢的精銳部隊之一,後來用來抵擋司馬懿步騎大軍的進攻,可見諸葛亮對姜維的器重,也反映了姜維的勇武。是以諸葛亮《表》雲:臣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水長,攻琰營,臣作竹橋,趙水射之。 其勇可比張苞,關興。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下荊州後,曾強行將當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鄧艾(王洪光飾)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範,行為士則”,欣然嚮慕,於是自己命名為鄧範,字士則。後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在屯田民中,有才學的人很少,鄧艾憑其才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相當於縣)學士,由此可以擔任典農都尉的佐、乾等下級官吏,以後如有勞績還可能逐步升遷,這對於出身卑微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條改換門庭的進身之路。但因為口吃,典農都尉認為他不適於擔任重要職務,便指派他充當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長者見其家貧,經常資助他,而鄧艾並不表示感謝。 鄧艾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裡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 當時,出身貧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後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徵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可見鄧艾的軍事統帥能力,和政治才能是很強的。 至於武功方面,就不如姜維了。


般若自在



重陽春


姜維是病入膏肓蜀國的回光反照,是老態龍鍾蜀國的柺杖。


學林金喜鵲


姜維的武功在趙雲之上的一個水平,不算太高。

趙雲的一句話,足可證明:"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