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不服從乾隆臨終囑咐,抄家和珅,為何15年後追悔莫及?

園園熊


在各類影視作品中,乾隆皇帝的確是為奇人,身為天子,微服私訪,訪查民情,深得民心;才華橫溢,出口成詩,識才辨理。但是真實的乾隆,卻未必如此。

乾隆是清朝皇帝中較為長壽之人,由於其會享受生活有一定的關係。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壽命普遍偏短,乾隆內心中可能也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八十歲,於是當眾發誓說自己當皇帝的時長不超過康熙的60年,60年一到便退位不再理政,以此表示自己對聖祖皇帝的尊敬。但人算不如天算,乾隆一口氣活了88歲的乾才離世。因此65歲那年 乾隆只能無奈退位,讓自己的兒子嘉慶接位。

而其嘉慶便是有位無權之人,乾隆在退位後依舊把持朝政,而和珅那麼作為乾隆皇帝面的紅人,在乾隆退位之後,依然位列軍機處大臣,在朝野中左右逢源,在朝野外處理難題手到擒來。

對於父親所喜歡的貪官,嘉慶皇帝是十分厭惡的,認為其和珅是清朝棟樑上的蛀蟲,為防患於未然,和珅確實有罪,而且起初嘉慶還認為其對自己的權利有危險便在乾隆死後抄家斬殺和珅。

一、嘉慶後悔抄家,清朝再無理財能臣。

這是似乎是嘉慶最後悔的一點,民以食為天,而朝廷以財政收入為天。試想如果乾隆皇帝無和珅之理財能臣,其怎能四次南下,只考財政收入遠遠不足。有悲劇者,江南曹雪芹家就因皇帝南下三次便再無力上供交稅,皇帝誤以為其貪汙腐化,抄其曹家發現僅剩債務收據再無其他,才知已為時已晚。曹雪芹悲嘆寫下《紅樓夢》。

和珅雖貪心但無謀反之心,而且在乾隆皇帝口齒不清之時,未曾想過謀害皇帝,以軍權霸政。相反低聲下氣聽其乾隆皇帝一聲,歇一會又一聲的旨意,在其皇帝無力解決財政問題,利用和珅便再無煩惱。而和珅有苦不言,反認為這是皇帝對其重視,故死心塌地為清朝皇帝效力理財。為皇帝分擔解憂,而其家被抄後對於嘉慶來說只是增加15年的短暫收入,一旦沒錢之時,所有大臣都是提心吊膽的且無人能替其分憂,此乃第一悔。

二、錯殺政治力排眾議,維護皇權能臣。

有時失去才懂得珍惜,嘉慶在未處決其和珅之時,未察覺其和珅之重要。在其父親提醒其不可殺和珅之時,更不知為何?於是其冒險處決和珅,而這樣便將一位能夠拉攏朝野上下大臣之心的能臣斬殺,在乾隆時期和珅通曉漢滿藏蒙四種民族語言,而紀曉嵐也未曾有此能,而和珅出身於八旗子弟兵,對於統治中原漢人來說,利用滿族能臣還是比較放心的。

而和珅的確是皇帝心裡的蛔蟲,不僅會拍馬屁而且還響。最重要的是其利於自己的決策推行與實施,方便自己統治權利集中。而嘉慶失去和珅之時才發現一切都是讓自己一一處理,即自己把自己的朝政“擋箭牌”摘掉,試想其能不不後悔慪氣而未聽其父之言,此為第二悔。綜上所述,我認為其後悔無財可入,無政可施罷了。


小鎮月明


公元1799元正月,88歲的乾隆皇帝走到了人生的盡頭,臨死以前,他一直在叮囑兒子嘉慶,不要為難和珅,更不能要去殺他。

當時已經做了四年皇帝的嘉慶對父親臨死之前的叮囑很不以為然,表面上應付著,實際上已經有了殺和珅的具體計劃。

他在當太子時,就已經知道這個和珅是個貪得無厭的小人,家中貪汙的金錢難以計數。他不明白為什麼父親一直寵著他,對這樣一個大清國的蛀蟲聽之任之。

以前他是太子,管不了和珅,但是現在不同了,他已經是大清國的嘉慶皇帝了,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殺和珅了。

於是和珅人頭落地,家產被抄,抄出的家產相當於當時大清國幾年的財政收入的總和。和珅一跌倒,嘉慶就吃了個飽,民間很快就有這樣的說法。

但是很快嘉慶就開始後悔了,也很快明白了當年父親為什麼堅決要求自己不要殺掉和珅。因為自己只看到了和珅貪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和珅在朝堂之上“活”的一面。

嚴格來說,和珅屬於人才呀,乾隆皇帝視其為左膀右臂,得力干將。和珅能夠幫助皇上把天下最難辦的事情打理得妥妥帖帖,能夠解決最棘手的事情,能夠在朝堂之上左右逢源,幫皇帝左擋右突。

並且,乾隆皇帝數下江南,工程何其浩大,花費的錢財無數,所有這些都是和珅一手打理的,井井有條,讓乾隆皇帝十分滿意。

而在嘉慶朝,他幾乎沒有出過遠門,為什麼呢?一是大臣反對,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人替他安排這麼龐大的系統工程。

現在好了,和珅不在了,嘉慶突然發現自己手底下這幫官員太難管了,自己缺少一個能夠獨擋一面的心腹大臣。所有的大臣都是趨炎附勢,面對著日新月異變化著的形勢束手無策。

因此,也就是從嘉慶朝開始,清朝開始走了下坡路,這個時候,他開始懷念起和珅來。覺得自己當時殺和珅還是有些太草率了,至少應該等到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接班人之後再動手也不遲。

但是人已經死了,再後悔也沒有用了,那些抄來的錢雖然多,但是很快也就花了個精光。


其實,嘉慶還是年輕,他在父親剛剛去世幾個月就想迅速處理掉和珅,一方面是因為和珅的鉅額財富,而他的國庫裡卻是空空如也。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和珅的權力有些太大了,已經影響到到了他的統治地位,所以他作為皇帝來說,必須迅速解決掉眼前的麻煩,至於今後怎麼樣,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所以說,乾隆不是一個糊塗的皇帝,當年和珅的所作所為,他能不知道嗎?不過是相互利用,他需要和珅的才幹替他來處理一些棘手的事情。他手握著和珅的把柄讓他甘心為自己效死命,他知道打江山易而守江山則難,光靠自己一個人不行,還需要得到的助手,而和珅就是這樣一個得力助手。


這樣乾隆和和珅共同組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維持著大清江山的穩固。但是這個道理乾隆知道,嘉慶不知道,直到十五年以後,國內矛盾頻出的時候,嘉慶才想起父親的金玉良言,多少有些晚了。


小小嬴政


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一死,嘉慶皇帝便開始著手計劃對和珅下手,僅僅過了半個月,嘉慶便迫不及待地賜死了和珅

可見,對於剷除和珅這個毒瘤,嘉慶皇帝確實很急。

可是,嘉慶真的會在15年之後,對處死和珅、抄了和珅的家這件事追悔莫及?顯然不會,他只是用了很長一段的時間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嘉慶皇帝為什麼會這麼急迫地對和珅下手,不僅處死了和珅,還抄了和珅的家呢?

這事說起來還得怪乾隆皇帝,乾隆六十年,他突然宣佈立時為嘉親王的嘉慶為皇太子,隨後又迅速禪位給嘉慶。

不過,乾隆是讓位不讓權,也就是說,皇帝這個位置可以提前讓給嘉慶來坐,但是皇權卻不能提前交給嘉慶,還得繼續掌握在乾隆自己的手裡,為此他還專門在乾隆十六年十二月發佈了一條命令:“朕在明年雖然會歸政於永琰,可是,今後所有的軍國政事,你們仍然上奏於朕,你們在奏疏中稱朕為太上皇即可!”

這也就造成了嘉慶雖然當了皇帝,但是卻沒有皇權,仍得事事聽從乾隆這個太上皇,這和“傀儡”何異?

更重要的是,乾隆這個太上皇一當就是三年,嘉慶這個“傀儡皇帝”也是一當就是三年,這三年時間裡,他還不如一個和珅威風呢!

所以,乾隆一死,嘉慶想要順利地接手皇權,想要坐穩皇位,他就必須得要立威,告訴所有人,乾隆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我嘉慶掌權的時代了,從今以後,你們都得乖乖地聽我的話。

嘉慶選擇誰來作為自己的立威對象呢?毋庸置疑是和珅。

和珅在乾隆時代不僅扮演著一個寵臣的形象,更扮演著一個貪官、佞臣的形象,拿他來立威顯然最合適不過。

和珅一死,還有誰敢跳出來找嘉慶的難堪?這讓嘉慶一舉鞏固了皇權。

除了立威之外,嘉慶處死和珅,抄了和珅的家,當然還是因為和珅太有錢了,嘉慶想著抄了和珅的家產,發一筆橫財,雖然人們總說“和珅倒,嘉慶飽”,可實際上這筆橫財並沒有支撐多久,很快就花完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康熙、雍正兩代人的積累,幾乎已經被當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給揮霍一空了,嘉慶接手清朝的時候,經濟已經下滑,又戰亂不斷,他又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所以只能抄了和珅的家應應急了。

據說和珅的家產能抵得上當時清朝的十年財政收入,這個數據不得不說很嚇人,這恐怕也是嘉慶惦記和珅家產的原因。

當然,嘉慶的吃相還不算難看,處死了和珅,又抄了和珅的家之後,還有人建議他連和珅隱匿不報的家產給一塊抄了,但他念及和珅畢竟侍奉了乾隆幾十年,所以沒有做得太絕。

那麼,嘉慶皇帝后來究竟明白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說實話,嘉慶不可能會後悔處死和珅,對於嘉慶而言,和珅也絕對是一個不得不殺的人,當時直隸布政使熊光對嘉慶說了一句話:“不速治其罪,無識之徒觀望夤緣,別滋事端。發之速,是義之盡;收之速,是仁之至。”

熊光的意思就是告訴嘉慶,趕緊對和珅下手,並且越快越好,這樣不僅能讓和珅來不及反應,也能讓觀望局勢的牆頭草看清時勢,讓他們不敢生事。

和珅既是戶部尚書,又是吏部尚書,左手掌控清朝的財權,右手掌控清朝官員的任免權,這樣的人如果讓他拉攏了幾個軍中實權將領的話那還了得?

所以,和珅必須得死。

所以,嘉慶是不可能會後悔處死和珅的,那麼他所想明白的道理又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四個字——御下之道!

和珅在乾隆時代能得寵幾十年而不衰,憑藉的可不是一個“貪”,而是他能辦事,會辦事,幹拌是,能為乾隆皇帝排憂解難。

清官,不一定是能吏。

貪官,也不一定只會貪。

和珅雖然貪,但是能力確實還是有的,更重要的他能夠讓朝堂上的各方勢力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皇帝要做的是什麼?不是事事躬親,而是將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然後還不能讓他們所有人抱成一團,至少也得分成兩個派系。

和珅正好處於這個平衡的核心之處,也就是說他是一個挑大樑的人物。

可是,嘉慶時期卻沒有這樣一個能夠為他挑大樑、為他排憂解難的人,看似有一個劉墉,還有朱珪、王傑,但是劉、朱、王二人不僅是乾隆朝舊臣,還是年邁之人,嘉慶即便再倚重他們也用不了幾年。

嘉慶皇帝自己又是一個平庸之人,如果沒有一個能夠為他挑大樑的人的話,憑他自己是很難做出什麼成績來的。

劉、朱、王俱去之後,嘉慶才發覺自己這麼缺人,缺什麼人?自然是挑大樑的人,為什麼十多年過去了還是沒有培養出一個能夠挑起大梁的人?說白了,就是嘉慶這個人御下之道不行,不會識人用人。

所以,嘉慶只能當一個守成之君,乾隆給他留下來的一畝三分地,他能夠守住一畝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寧糊塗


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清朝嘉慶皇帝不顧乾隆臨終囑咐,堅持把和珅抄家,並賜其自盡,結果在十五年發現國庫虧空,這才追悔莫及。事實真是如此嗎?

首先從清朝到民國,甚至到現代,沒有任何史籍資料記載過嘉慶後悔抄家並賜死和珅,所以這個問題的題目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下面小編分析一下嘉慶為何不後悔。

第一是嘉慶作為一個皇子,以及後來上面還有個太上皇乾隆的傀儡皇帝,他肯定是仇恨大貪官和珅的。

因為和珅貪的那麼多錢,將來可都是他錢,和珅禍害的那些百姓,將來也都是他治下的百姓,賣掉的那些官職,將來也都是他才能有權任免的官職。試想一下,一個外人來你家又偷錢,又大人的,你恨不恨他?

第二是和珅的權力甚至在他這個皇帝之上,這怎能讓嘉慶不恨得呀呀切齒!皇權,在古代是至高無上的。但嘉慶這個皇帝就有點悲哀了,從登基起,其實就是個太上皇乾隆的傀儡,不僅不敢擅專朝政,甚至還活得小心翼翼,生怕惹怒乾隆,就連他的皇后喜塔臘氏病逝都不敢大辦喪事,皇宮內一朵白花都沒掛,就是怕惹得乾隆不喜。

嘉慶惹不起乾隆還則罷了,畢竟那是太上皇,可是就連和珅他也惹不起,因為當時還是乾隆掌權,和珅作為他最信重的寵臣,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百官對他的服從,甚至還在皇帝嘉慶之上,這就夠讓嘉慶惱怒的了。

於是,哪怕乾隆生前千叮嚀萬囑咐,嘉慶還是在他駕崩之後的第五天,就抄了和珅家,第七天就命和珅自盡,下去給乾隆陪葬了。

至於後來,嘉慶一朝雖然中衰,戰亂和天災不斷,國庫虧空,但國家總體還是穩定的,所以他後悔抄家和珅一說,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漁樵講史



乾隆皇帝懂得御人之道,每當有乾隆皇帝不好解決的問題,吩咐和珅解決,

和珅總會辦的非常漂亮,相傳當年乾隆時期各地鬧災荒,可賑災糧食總是不夠,乾隆皇帝就吩咐和珅去調查此事,

和珅到當地看著排這長長的災民,就在地上抓了把土,放進粥裡,這樣就去除了冒名頂替災民的人,大大的節省了糧食,



從這件事情來看,和珅聰敏,是當時官員無法達到的,和珅為人圓滑貫通,語言學習能力,思維機敏程度,都是一般人所望塵莫及的

而和珅的理財能力也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當時和珅在各地開設店鋪這無疑也增加了大清的收入乾隆皇帝就相當於養了一隻會下金蛋的雞,可是嘉慶卻給殺了。


西紅世愛雞蛋


網絡上的謠傳是這樣描述的,在和珅死後,嘉慶帝雖然獲得了8億兩白銀國庫頓時充盈,然而不久後他驚奇的發現,朝中竟然無人可用,看著逐漸枯竭的國庫,嘉慶帝不禁唏噓,再也沒有和珅這樣辦事能力高、能撈錢供給皇帝的人在了。

其實如果十五年後想起和珅的話,嘉慶帝只會後悔沒碎剮了和珅,積重難返之勢少不了和珅的“功勞”。

首先,和珅貪汙不過二千多萬兩銀子,八億純屬胡扯,這都是有據可查的,照這麼個傳法,估計到了2050年和珅的貪汙數目能到50個億。

其次,嘉慶帝抄沒和珅的家產,戶部是一個銅錢都沒見到,還有人說是用於清剿白蓮教,那也是胡扯,所有錢都進了內庫,用於皇帝私人花銷。

至於和珅的宅子,並不是完全給了老十七永璘,只給了他一半,另一半還歸固倫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繼續居住,相對來說,嘉慶是個非常看重親情的皇帝。

這類文章只有一點沒有說錯,和珅還是有些本事的,並非一無是處。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嘉慶帝也並沒有傳說中無能到那種程度,他是被官員們活活的把脾氣和熱情磨滅了,滿清積重難返,也並非他一個人的過錯,他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早在顒琰還只是個皇子的時候,他就知道政務中某些關節所在,尤其是吏治敗壞方面,殺和珅並非只是為了洩憤,主要是殺一儆百給朝堂所有官員看的。在當時,京官們聚斂成風,而外放的大員們貪腐成性,這兩股勢力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

貪腐營私方面,和珅是榜樣。

京官們缺錢就暗示各地方官員送,或者說做為“例錢”,即便領導不要,下級官員也得主動送上去,而各地方官員不但要孝敬京官,自己也要貪汙一部分,有的做為公用支出,有的則落入自己的錢袋,這些事顒琰早知道,康熙朝就這樣,雍正整飭吏治後好了些年,到了乾隆就全荒廢了。

嘉慶帝繼位後,雖然還是乾隆處理政務,但是嘉慶帝也向乾隆帝提出過切實、中肯的意見,比如三節就不要再接受大臣們的供奉了。

因為這些官員,他們自身沒有造錢的本事,同時也不會用自己的本就不多的工資去買禮物,所有上供的財物還不是全部來自於民間,加重了當時百姓的負擔,所以嘉慶對乾隆帝建議,免除一切供奉,但是乾隆沒有同意,他總覺得一切盡在掌握。

不但如此,嘉慶皇帝還明白,所謂的川楚教亂,實際上也是因為吏治的敗壞,由地方官逼迫才發生的。

當時的吏治敗壞程度已經相當嚴重,貪汙腐敗,激起民變,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就以川楚教亂為例,歷時三年,沒能剿滅。而國庫的專項資金則用去了7000萬兩,這說明地方上的具體情況,地方官員並沒有如實彙報。對此,嘉慶皇帝想聽真話的心情十分迫切。

欺上瞞下這方面,誰是榜樣呢?還是和珅。

論罪和珅的第5款,就是針對和珅有意欺瞞乾隆,隱瞞地方軍政要務。

在剿滅川楚教匪的過程中,乾隆非常擔心,總盼著前線的軍情文書能到,他好了解下戰況,而和珅把各路軍營的奏報,有意的推遲甚至壓下,和珅也有善意的一面,當時的乾隆確實不行了,怕聽了壞消息氣急攻心直接死過去,但毫無疑問,無論怎樣這都是欺瞞皇帝,這導致軍務處理速度大受影響,同時也造成了剿滅行動曠日持久,靡費無數。

所以,賜死和珅這件事中,個人私怨僅僅佔了很少的一部分,主要還是要表達了嘉慶帝整飭吏治的決心,殺雞儆猴。也就是說,和珅是整飭吏治之前的祭旗行為。

嘉慶特地解釋過和珅的第五款罪狀後,還做了相應的解釋:之所以從重從快弄死和珅,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貽誤軍國要務,至於貪汙腐敗,追逐私利,這些都是小罪而已。(反過來講就是,如果單單只是貪腐,和珅不會死。)

嘉慶的大致分析是:教匪滋事以來,至今已經三年,為什麼教匪還能這麼歡實呢?究其原因,都是和珅隨意耽擱軍務,擅權、專權對軍務多有掣肘造成的,以至於各路軍營不敢以實情奏報朝廷,你說實話沒人愛聽,直接就被扣住了,那還寫個什麼勁呢。所以各路官員都在觀望,但是現在和珅業已伏法,此後斷無從中掣肘之人,朕可力保。

嘉慶發佈上諭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通過和珅伏法,把他樹立為反面典型,有鑑於此,今後各級官員要據實奏報,不要再學和珅這個壞痞了。

嘉慶帝發佈諭旨,一應文件都應該直接歸攏到我這裡來,如果還沒到我這裡就經過他人拆閱,我怎麼知道里面有沒有重要事件,我怎麼知道有沒有瞞報,他同時也擔心,比如說有人要告各地的總督巡撫,而這些“罪臣”們在內閣或其他衙門有自己熟識的朋友,督撫的朋友們就會把這些奏報隱匿起來,用嘉慶帝的話說,

如果這樣的話,那不就又成了和珅的延續了嗎?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的是誰呢?還是和珅,堪稱榜樣。

嘉慶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作為君主誰不知道堯舜禹湯是要效仿的?誰不知道桀紂幽厲是要引以為鑑的?如果有人稱頌皇帝堯舜禹湯,這個皇帝肯定高興,但如果斥責皇帝像極了桀紂幽厲,那麼皇帝肯定會震怒。

但是,但是,但是呢?愛聽的堯舜禹湯,他不去效仿。而桀紂幽厲,他又不吸取教訓,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誰也不願意做這個亡國之君,但是他們卻不能自我覺悟,實在是非常可惜可憐。

這也是說和珅,天天拍馬屁,拍得乾隆雲山霧罩,實際上這種麻痺思想就是禍國殃民。

“三年無改”?嘉慶做不到,但又不想擔“罪責”,所以只能“群策群力”了。

和珅受乾隆皇帝簡拔、重用20年。尚在大喪期間,嘉慶就迫不及待地賜死和珅,在孝道有所違背,輿情上也不好控制,主要還是三年無改的慣例,而嘉慶又不想被冠於這種惡名,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借用輿論,借用言官群起而攻之,自己才能撇清責任。

藉機廣開言路,這也是歷代皇帝繼位後的慣用措施,以顯聖君賢明。至乾隆中期以後,大清已經有了積重難之勢。如果想有效的扭轉這種局面,也必須靠君臣群策群力,這首先要保證君臣信息渠道通暢,嘉慶皇帝曾經自言,類似於白蓮教這種武裝反抗行為,尤其是嚴重到這種程度的民變,自大清開國,絕無僅有,這已經撼動了大清的統治根基,如果不能加以重視,如此演變下去,真的就會面臨滅國問題。

和珅已死,不要再學他呦~

為了整飭吏治,嘉慶必先撥亂反正,所以兩位官員被平反,並公開表揚,其中一個就是已經去世的御史曹錫寶,還有就是被降職的原內閣學士尹壯圖。

曹錫寶曾於乾隆51年狀告和珅的管家劉全仗勢營私。家中房產、車馬全部逾制。可惜在彈劾之前,卻被巴結和珅的官員密報和珅,和珅命令劉全毀滅一切罪證,等到查證的時候,實據早已消失,曹錫寶因此革職,憂鬱成疾,含冤去世。

內閣學士尹壯圖,上書直言,各地督撫違法亂紀不能都以議罪銀處理,總這樣劍走偏鋒律法還有什麼用,反正又不用死,他還指出各省虧空的問題,乾隆很不高興指派官員去各地詳查。

核查官員到了地方天天吃喝玩樂,然後再去檢查倉庫,各地早已經收到消息,從容佈置,查不出任何實證,所以尹壯圖被刑部治罪,最後降職了事,朝堂上就只剩下一片讚揚之聲了。

賜死和珅肯定有私人恩怨的成分,但是也有借用和珅當反面教材的意思,還可以通過一一剖析罪名,用和珅的死來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嘉慶早就看出來大清統治根基已經漸漸被腐蝕,繼位後敗落之象漸漸浮出水面,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中。

我們當然不能說嘉慶皇帝的執政能力優秀,但是也不能說完全是因為他的庸庸碌碌使大清徹底走向末路。

作為守成之君,他能力確實有限,加上其間天災人禍,嚴重程度方面已經超過了晚明。人口的暴增,各地已經無地可開,以供種植,個別地區連山頂上都種上了糧食,更有人跑進了燕山山脈,或者跑進了雲貴偏僻之地開山種田,這同時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河道堰塞,夏季降雨一時決口氾濫成災,說是天災,其實也是人禍,這不是什麼高科技,古人也知道,嘉慶和大臣也都知道,但是沒法管,讓人都別種地了,都坐等餓死?

再比如人口和土地問題,乾隆帝執政時已經清晰的瞭解了脈絡,但無法解決。以前所謂的龍興之地是受保護的,而到了乾隆中期這種保護力度越來越低,百姓要吃飯又無地可種,土地兼併又這麼嚴重,已有官逼民反之勢,如果再行阻攔,必定會造成民變,一發不可收拾。

新疆雖大,但可耕種面積卻相對較小,不能滿足大量農民的種植需要,裡裡外外這些問題都不是嘉慶能解決的。幾近四萬萬之數,乾隆那代就知道,怎麼解決?你讓他一下少2億這不可能,沒有什麼有效的方式來控制人口,土地呢,已經被開墾光了,沒了就是沒了,地就這麼多,咋整呢。

糧食產出幾乎恆定,但人口卻在不停增長,這就造成物價也跟著飛漲。至乾隆中期以後,物價大規模上漲,官員中驕奢淫逸之風瀰漫,俸祿和養廉銀卻沒有多大變動,於是,雍正帝時期倡導的養廉銀製度,形同虛設,官員們不貪汙不成活。

嘉慶也明白,全栽贓給和珅也不合適,但也沒辦法,他總不能說自己爹不好吧,包括乾隆本人,也是奢侈靡費,所謂上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如此,官員們也是如此,和珅就是個倒黴蛋罷了。

.


古今通史


談及和珅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大貪官,影視劇《特齒銅牙紀曉嵐》將和珅貪汙的形象塑造得淋漓盡致,在影視劇裡和珅除了貪,沒有別的能耐。但是正史上的和珅很有才學,甚至有的人說不是和珅幫助乾隆理財,可能沒有康乾盛世,和珅也是非常出色的商人。和珅去世15年後,嘉慶帝后悔了,他終於明白乾隆的良苦用心,但是已經晚了。

乾隆為何那麼寵信和珅,寧願被和珅牽著鼻子走呢?

影視劇裡詮釋的和珅還是比較誇張的,長得胖乎乎,挺愚昧的,經常被紀曉嵐耍著玩。正史上的和珅才貌兼備,是個大帥哥,而且很有才學。

和珅家境不錯,是滿清貴族後代,但是運氣不好早年父母雙亡,受到族人的排斥,所以和珅奮發圖強,立志要出人頭地。和珅在貴族學校讀書的時候,跟別的貴族孩子不一樣,他勤奮好學,在學業上也有所成就,熟練掌握漢、滿、蒙、回、藏等五種語言。他知道乾隆喜歡詩詞歌賦,就在詩詞歌賦上下功夫,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接近乾隆。

和珅19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不幸落榜,依靠世襲家族爵位,步入仕途。後來朝廷選侍衛,和珅是滿清貴族後代,又號稱滿清第一美男,就這樣被選到乾隆的儀仗隊裡當差,開始接觸乾隆,和珅從小就研究乾隆的喜好,與乾隆興趣相投而且人長得很帥,很快就受到乾隆的賞識,26歲就升任軍機大臣,掌管國家大政。

乾隆過70歲大壽時,西藏快馬加鞭送來一封書信,是藏文,文武百官沒人能看得懂,但是和珅能看懂。原來是西藏的領袖要來為乾隆祝壽,乾隆很高興,命和珅用三種文字擬旨。從此以後和珅更加受到乾隆的賞識,之後平步青雲,一個人擁有十幾個官銜,權力大得驚人。和珅雖然善於阿諛奉承,但是他確是有些真才實學。

嘉慶帝為什麼要抄和珅家?

其一,權力太大。乾隆晚年讓位於嘉慶帝,自己當上了太上皇,但是嘉慶沒有實權,權力都在和珅和乾隆手中。不僅如此,嘉慶還要看和珅的臉色行事,自己的自由也受到限制,和珅權力太大直接威脅到皇權。

其二,和珅得罪了嘉慶。

一次乾隆正好和嘉慶的老師朱珪同一年過大壽,嘉慶寫了一首詩祝賀老師,把乾隆和朱珪的名字寫在了一起。被和珅抓到把柄後,跑了乾隆那裡打小報告,乾隆知道後罷免朱珪的官職,嘉慶也險些受到牽連。嘉慶即位後,和珅還嘲笑嘉慶太嫩不能跟他比智謀。

其三、國庫空虛。乾隆晚年揮霍無度,國庫被他折騰得差不多了,嘉慶即位初期國庫空虛,只能抄和珅的家來充盈國庫,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和珅的家當讓大清在短期內衣食無憂。

和珅為什麼被稱為“貪汙之王”?

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宣佈和珅15條罪狀,下旨抄家,抄得白銀八億兩,加上其他奇珍古玩,一共十億多。那個時候,大清每年的財政收入不過才七千萬兩白銀,和珅的家產差不多是大清15年的財政收入,後來美國人還把和珅稱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這麼一位大貪官,嘉慶為何在和珅去世15年後,後悔了呢?

其一,乾隆臨死前,特地叮囑嘉慶不要殺和珅,嘉慶不聽,親政後立刻抄和珅的家,可是15年以後,抄來的銀子都花光了,嘉慶便開始後悔,國家沒有錢了,再也沒有一個人能幫助嘉慶渡過難關,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國家一步步衰落。

其二,和珅並非像電視劇裡詮釋的那樣除了貪一無是處,和珅除了貪是個好官。和珅很會理財。總所周知,乾隆很奢侈,甚至有的人說不是和珅幫助乾隆理財,可能沒有康乾盛世。而且和珅收藏的大多是古董真跡,乾隆也是知道的,還經常跑去參觀。乾隆沒有錢花的時候,就找和珅想辦法。和珅也是個非常出色的商人,他自己也靠經商賺錢。嘉慶帝最終後悔了,當國家遇到財政危機時,卻沒有人能幫助國家渡過危機。


小龍談歷史


嘉慶不服從乾隆臨終囑咐,抄家和珅,為何15年後追悔莫及?

看到這個問題,先來說說乾隆。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於養心殿逝世,終年八十九歲。臨死前,讓嘉慶不要動和珅,嘉慶答應了。答應是嘴上答應了,實際上,在乾隆快要臨終的時候,嘉慶就已經在謀劃上位後如何處置和珅了。

第一點,畢竟大家想啊,嘉慶上位之後乾隆當上了太上皇,權力還在乾隆手中,而在當時出面替乾隆辦事的人正是和珅。嘉慶心裡會怎麼想?我辛辛苦苦熬到了皇位竟然沒有一點權力,滿朝文武百官只聽和珅一個人的。這氣誰能受?

第二點,誰都知道和珅富可敵國,把和珅扳倒後那他的家產正好嘉慶可以拿來使用。畢竟是白花花的銀子,這樣一來,充了國庫。根據正史記載,和珅貪汙的財產總共是2000萬兩白銀。這個錢數以一斤大米價格換算的結果是:它相當於今天的880億人民幣。

和珅最後只留下一首絕命七言詩:

五十年前幻夢真,
今朝撒手謝紅塵。
他時水泛含龍日,
記取香菸是後身。

以上兩點,就是嘉慶非要處死和珅的原因。那麼為什麼說15年後追悔莫及呢?畢竟是太沖動了,掌權之後面臨的就是處理不完的國事,人情世故,他嘉慶確實不如和珅。因為和珅同時還是以為很出色的臣子,否則乾隆不會把很多事情交給和珅來做。和珅一死,朝廷便少了一位能幹的臣子。朝廷什麼最重要?人才!嘉慶就是因痛失人才而後悔,並無其他原因。

在今日我們看來,和珅確實是做的不好,毀在了一個“貪”字上。但撇開這一項來說,他的能力是很出眾的,以至於後來朝廷面臨種種事情找不到對策,那時候,嘉慶才懷念,要是和珅在

該多好。

對此,大家怎麼看?


頭頭扯娛樂


乾隆和嘉慶都知道,貪官是殺不完的。 自古反貪嚴厲者,莫過朱元璋。

貪汙六十兩就殺頭剝皮,不可謂用刑不嚴。然並卵,殺了一個又出現十個。

朱元璋自己都很不理解:“朕自即位以來,法古命官,佈列華夷,豈期用之時並效忠貞,任用俱久,俱系奸貪”。

為什麼當官當久了,十之八九都會變成貪官呢?為什麼在金錢面前,當官的都不怕死了呢?

不管哪個皇帝,都是想反腐的。可是很多皇帝反貪的結果是,越反貪,貪官越多。

乾隆是個聰明人,和大人那些伎倆,他真的不知道?根本不是。只不過乾隆自己就是帝國最大的貪官。

做為皇帝來說,他最恨的不是貪官,而是想奪去他位置的人。

乾隆需要忠於自己的有能力能力事的人,而和珅完全符合要求。

和珅主持修撰的《四庫全書》,總理外交,擔任過十幾種官職,每個都乾得很出色。

他又善於察言觀色,揣摩乾隆心思很準,所以才深得乾隆的喜愛。


(和珅與乾隆)

最關鍵的是和珅完全忠於乾隆,他雖然結黨營私,但並沒有想過威脅皇權,所以他在經濟方面的問題能夠被乾隆容忍。

再往深點說,乾隆知道和珅再貪,他一個人也花不光那些錢,這些錢只是暫時存在和珅家裡罷了。

他還要謝謝和珅,因為和珅幫助皇帝將官吏的財富集中起來,皇帝隨時可以拿走這些財富。

和珅只是為皇帝看守財產的管家罷了。

其實嘉慶除掉和珅,並不是為了經濟原因,而是政治原因。

嘉慶說過:“和珅罪之大者,蓋由事權過重”。

他被處死的二十條大罪中,涉及經濟方面的並不多,真正致他於死地的,是政治因素。


和珅最大的罪名是“漏洩機密,搶先擁戴”,還有更多的都是“無父無君”,不尊重皇帝,是專權擅行,而他經濟方面的問題,只被列在二十大罪的最後幾條中。

說明嘉慶處理和珅,是政治需要。

乾隆在世時,對和珅言聽計從,和珅可以做到“內外官員畏其聲勢,不敢違拗。”

特別是嘉床登基後,“天下人只知和珅,不知嘉慶”

這嚴重觸犯了皇權,是不可以容忍的。所以乾隆一死,嘉慶便迫不及待的動手除掉和珅,也是想掌握權力而已。

至於說和珅死後十五年,嘉慶後悔了,此事不知出於哪本史料,本人孤陋寡聞,頭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嘉慶殺了和珅後悔了,不知道這是誰說的。事實上可以這麼說,自從嘉慶殺了和珅之後,他才敢睡個安穩覺。

要知道乾隆去世的時候,若是他不殺和珅,他這個皇帝就會當的不安生。因為那時候的和珅太囂張跋扈了,朝廷裡的官員,都知道和珅不知道嘉慶。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結果呢?

原因還是乾隆造成的,不是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之後,他就開始禪位了嘛,他說自己當皇帝的時間,不能超過爺爺康熙。

所以,他就把皇位傳給了嘉慶。

可是,實際上乾隆對嘉慶一點也不放心。畢竟歷史上當太上皇的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所以乾隆也就是把名義上的皇位讓給了嘉慶,自己還是軍政大權一把抓。

那時候和珅對乾隆絕對的忠心,可以說所有的大事,都是和珅在提乾隆皇帝辦理的。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和珅的權利,就壓過了嘉慶。

老皇帝乾隆已經八十多歲了,這麼大的年齡,當然了不能親自辦公了。正是因為乾隆代替了和珅。

所以,所有的朝中大臣,他們都把和珅當做了最高發號施令者。和珅在他們眼裡,行使的權利,也就如同皇帝下達的命令一般。

對於這種現狀,嘉慶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他又不能做什麼。因為他若是干預的話,乾隆就會加大對他的猜疑心,這樣對他是不利的。說不定乾隆皇帝,會把他的皇位給廢除。

所以,他只能聽之任之,當個傀儡皇帝。因此,他和和珅的矛盾,也就不可調節了。

在乾隆活著的時候,嘉慶有氣也沒地方發,所以,他就暗自下了決心,自己一定要把和珅給除去,否則,那裡還有他的出頭之地。

這不是在乾隆去世之後,嘉慶在乾隆的葬禮上,就急不可耐的把和珅給除去了。正是因為他除去了和珅,然後警醒了當朝的所有大小官員。你們一定要知道,當今的皇帝是我嘉慶,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聽我的,不聽我的話,就是死路一條。正如現在和珅的下場。

所以,這才是嘉慶除去和珅的最大的理由,殺了這樣的和珅,給自己清理了最大的障礙,嘉慶怎麼可能後悔呢?

更加讓嘉慶意想不到的驚喜是,在抄和珅的家的時候,沒想到和珅家裡有那麼的金銀財寶,這一下嘉慶把和珅的東西歸為國有,也就充實了自己的國庫。他的收入增加了很多,這是多麼大的收穫呀。

所以說於公於私來說嘉慶殺掉和珅,他從來都沒有後悔過。因此題目裡說嘉慶殺和珅後,十五年就後悔了,這絕對是無稽之談。

嘉慶殺和珅一直都是有必要的也是十分正確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