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五種專史概論[下]

丙、文物的專史

最古的文物史,要算《史記》的八書。《史記》於本紀列傳之外,另作《禮》《樂》《律》《歷》《天官》《封禪》《河渠》《平準》等書。後來班固作《漢書》,改稱為志,不以人為主,而以某制度或某事物為主。凡所敘述,皆當代的文物典章。自太史公創此例後,後代歷史,除小者外,如二十四史,皆同此例。而杜佑所作《通典》,純以制度為主,上起三代,下至隋唐,一一加以考核。馬端臨仿其體裁作《文獻通考》,範圍更大,蘊義更博。《通典》所述,限於一代朝制;《通考》所述,則於朝制之外,兼及社會狀況。此種著作,中國從前頗為發達,就是我們所說的文物的歷史。

梁啟超:五種專史概論[下]

《通典》《通考》可謂各種制度的總史,不是各種制度的專史。在杜佑、馬端臨那個時候,有《通典》《通考》一類著作,便已滿足了。此刻學問分科,日趨精密,我們卻要分別部居,一門一門的作去。一個人要作經濟史,同時又要作學術史,目錄學,一定做不出有價值的著述來。要作經濟史,頂好就專門研究經濟。要作學術史,頂好就專門研究學術。要治目錄學,頂好就研究《藝文志》《經籍志》等。不惟分大類而已,還要分小類。即如研究經濟史,可以看歷代食貨志。食貨中包含財政及經濟兩大部分,財政經濟又各有若干的細目。我們不妨各摘其一項,分擔研究,愈分得細愈好。既分擔這一項,便須上下千古,貫徹融通。例如專研究食貨中的財政的,在財政中又專研究租稅,在租稅中又專研究關稅;那末中國外國及關於關稅的資料都要把它蒐集起來,看關稅如何起源,如何變遷,如何發展,關稅不平等的原因事實影響如何,乃至現在的關稅會議如何召集,如何進行,關稅自主的要求如何運動,一一記載,解釋明白。這種的工作,比泛泛然作《通典》《通考》要切實得多,有意思得多,有價值得多。因為整部的文物,很籠統,很含混,無從下手,亦不容易研究明白。所以我主張一部分一部分的研究;先分一個大綱,如經濟文藝學術民族宗教……等,一二十條;再於每條之下,分為若干類,如經濟之分為財政租稅,文藝之分為文學美術,學術之分為經史,民族之分為原始遷徙同化,宗教之分為道佛等。擇其最熟悉、最相近者,一個時候作一類,或者一個人作一類。久而久之,積少成多,全部文物不難完全暢曉了。

梁啟超:五種專史概論[下]

丁、地方的專史

地方的專史就是方誌的變相。最古的方誌要算《華陽國志》了。以後方誌愈演愈多,省有省志,縣有縣誌。近代大史家章實齋把方誌看得極重;他的著作,研究正史的與研究方誌的各得其半。

方誌,從前人不認為史;自經章氏提倡後,地位才逐漸增高。治中國史,分地研究,極為重要。因為版圖太大,各地的發展,前後相差懸殊。前人作史,專以中央政府為中心,只有幾個分裂時代以各國政府所在地為中心,但中心地亦不過幾個;三國有三個,十六國有十六個,究未能平均分配。研究中國史,實際上不應如此。普通所謂某個時代到某個程度,乃指都會言之;全國十之七八全不是那樣一回事。我們試看分述研究的必要。比如一向稱為本部十八省的雲南,在三國以前,與中國完全無關;自諸葛渡瀘以後,這才發生交涉。然而云南向來的發展,仍不與全部歷史的發展相同。唐時的南詔,宋時的大理,都是半獨立的國家。清初吳三桂據云南,亦取半獨立的態度。三藩之亂既平,設置巡撫,始與本部關係較密。然民國十五年來,雲南直接受中央轄制者不過二三年,其餘諸年仍然各自為政。自古及今,雲南自身如何發展;中原發達的時候,雲南又受何等影響,有何種變化,這都是應當劃分出來,單獨研究的事情。

又如廣東,是次偏的省份,其文化的發達,亦不與中原同。自明以前,廣東的人物及事實,不能影響到中原的歷史,亦於中原的歷史上沒有相當的地位。再如安南、朝鮮,現在不屬中國,然與中國歷史關係很深。安南作中國郡縣較廣東為早,在黎氏莫氏獨立尚未終了時,歐人東來,遂被割去。若雲南當南詔、大理或吳三桂獨立未終時,外人適來,恐亦將被割去啊。所以我們對於安南、朝鮮這一類地方,也應當特別研究,不能因為現在已經失掉而置之不理。

上面所說的,還是邊遠省份。說近一點,如中原幾省,最初居住的是什麼人?河南、山東如何變成為中華民族的中心?後經匈奴、東胡民族的蹂躪,又起了多大變化?這些都是應當特別研究的事情。如欲徹底的瞭解全國,非一地一地分開來研究不可。普通說中國如何如何,不過政治中心的狀況,不是全國一致的狀況。所以有作分地的專史之必要。廣博點分,可以分為幾大區,每區之中,看他發達的次第;精細點分,可以分省分縣分都市;每縣每市,看他進展的情形。破下工夫,仔細研究,各人把鄉土的歷史風俗事故人情考察明白。用力甚小,而成效極大。

梁啟超:五種專史概論[下]

戊、斷代的專史

在整部歷史中,可以劃分為若干時代,如兩漢、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時代中,可以又劃分為若干部分,如人的、事的、文物的、地方的。含著若干部分,成為一個時代;含著若干時代,成為一部總史。總史橫集前述四種材料,縱集上下幾千年的時間。因為總史不易研究。才分為若干時代,時代的專史就是從前所謂斷代為史,起自班固,後世因之,少所更改。不過舊時的斷代,以一姓興亡作標準,殊不合宜。歷史含繼續性,本不可分。

為研究便利起見,挑出幾樣重大的變遷,作為根據勉強分期,尚還可以。若不根據重大變遷,而根據一姓興亡,那便毫無意義了。皇帝儘管常換,而社會變遷什微,雖屬幾代,仍當合為一個時期。皇帝儘管不換,而社會變遷極烈,雖屬一代,仍當分為幾個時期。比如南北朝,總共不過百六十七年,而南朝有宋、齊、梁、陳四代,北朝有北魏、北齊、北周三代。若以一姓興亡分,應當分為四個或三個時期了。然此百六十七年間,社會上實無多大變化。所以我們仍當作為一個時期研究。其次述五代,五代不過五十二年,有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若以一姓興亡分,應當分為五個時期;然此五十二年間,社會上亦沒有多大變化,所以我們應當作為一個時期研究。

上面是說皇帝換姓而社會不變的。雖然是分,應當合攏來研究。又有皇帝姓氏不換而社會變遷劇烈的,雖然是合,應當分開來研究。比如有清一代,道鹹而後,思想學術政治外交經濟生活,無一不變。不特是清代歷史的大變遷,並且是全部歷史的大變遷。我們儘可以把道鹹以前,劃分為一個時期。道鹹以後,另劃為一個時期。不必拘於成例,以一姓興亡作為標準,籠統含糊下去。果爾,一定有許多不便利的地方。

歷史是不可分的,分期是勉強的。一方面不當太呆板,以一姓興亡作根據,像從前一樣;換一方面,又不當太籠統,粗枝大葉的,分上古中古近世三個時期。比較妥當一點的,還是劃春秋為一個時期,戰國為一個時期,兩漢為一個時期(或分或合均可),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一個時期,隋、唐為一個時期,宋、遼、金、元、明為一個時期,清分為兩個時期。這種分法,全以社會變遷作標準。在一個時期當中,可以看出思想學術政治經濟改換的大勢,比較容易下手,材料亦易蒐集。不管時期的長短,橫的方面,各種事實要把它弄清楚。時代的專史,為全通史的模型。專史做得好,通史就做得好,此種專史,亦可分每人擔任一項,分別做去。

梁啟超:五種專史概論[下]

以上講五種專史的概說,以下就要講五種專史如何做法。按照現在這個次序,一種一種地講去。同學中有興趣的,或者有志作史家的,於五種之中,認定一項,自己蒐集,自己研究,自己著述,試試看。果能聚得三五十個同志,埋頭用功,只須十年工夫,可以把一部頂好的中國全史做出來。人數多,固然好;若不然,能得一半的同志,甚至於十個同志,亦可以把整部歷史完全做出。我擔任這門功課,就有這種野心。但是能否成功,那就看大家的努力如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