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裡的“鬼子六”真有其人嗎?

流螢2015


《風箏》裡的“鬼子六”真有其人嗎?

鬼子六隻是一個杜撰出來的角色,他並不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在風箏這部劇裡面,鬼子六的名字叫做鄭耀先,是軍統有名的特工人物,但實際上他背地裡卻是為中共效命,代號就是風箏。在30多年中,他一直默默的為中共出了不少的力。這樣一位出色優秀的人物,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在歷史中也找不到和他相似的人物。劇中他之所以被人叫做鬼子六,是因為在軍統八大金剛中,他排行第六。但據瞭解,軍統只有四大金剛。



在戴笠管理下的軍統,涉及了很多派系,有不少的勢力交錯。而在軍統有名的人才就是四大金剛,這4人分別就是王天木、沈醉、陳恭澎、趙理君。而瞭解這4個人以後就知道,他們和鄭耀先根本就沒有什麼相似之處,因此,這些人中就沒有人可能是他的原型。



王天木,他是來自於東北的漢子,生性豪爽,能力也是很出眾。據說他和戴笠長得挺相似的,兩人在一次場合下認識。戴笠看到眼前的他,動了一些小心思,希望讓這個人做他的一個替身。為此兩人的關係變得更為親近,之後戴笠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和他結為了親家,以此來讓他更加衷心的效命。



沈醉,他是一個湖南人,一直都是在為軍統效命的人。他在國民黨陸軍當中已經混到了中將級別。他是四人中年齡最小,但資格卻比較老的人物。從這就能看出,他也是一個能力出眾的人,年紀不大,卻能混到中將的級別,沒有兩把刷子,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陳恭澎,他曾經在軍統任職過多個職位,是軍統高層骨幹。他的領導能力出眾,曾經多次的謀劃指揮過暗殺行動。所以對於這個人,不少人都覺得他狠毒狡猾,許多人都不敢輕易去得罪他。就怕自己哪天稍有不慎,就落在了他的手中。

趙理君,他本是上海的一個流氓,但因為能力出眾,最後被戴笠收入麾下。他是戴笠最為信任的四大殺手之一,為其幹過很多的事情。在江湖上都有人稱他是追命太歲,對他都有幾分恐懼感。不過這樣的一個人,在抗戰之後居然變成了一大漢奸。

看了這4個人的介紹之後,你們應該就發現了,他們和鬼子六可沒有什麼相似之處。而且這4個人都不是為中共效命的人,所以他們根本就不可能是鬼子六的原型。


紫禁公子


是虛構的。

但《風箏》中大量的採用了歷史史實,應該說是化用。

1,程一鳴,1907年生。1924年到上海,參加過工人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三次工人武裝起義。也就是在這段時期,他認識了工人武裝起義的領導人周恩來、趙世炎、顧順章。1927年他被送到蘇聯,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同學有鄧小平、楊尚昆、蔣經國等人。據說,程一鳴在蘇聯期間還曾接受過克格勃的特別培訓。1930年,程一鳴回國。1931年,顧順章叛變一個月後,受命打入國民黨內部。也是在軍統,這應該是鄭耀先的原型。

2,陳恭澍,宮肅原型,軍統第一殺手。福建人,1907年生於天津,但從小在北京長大。1924年南下廣州報考黃埔軍校,考上了第四期,卻因為生病而延期入學,進了第五期步兵科。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卻沒能進入軍隊系統,一直無所事事。1931年3月,進入中央軍校特別研究班學習。隨後就被黃埔軍校第六期的學弟戴笠招攬,進入了軍統的前身復興社特務處。由於陳恭澍參與的200多次行動,絕大部分都是暗殺,所以他也就被譽為“軍統第一殺手”。

3,沈安娜,本名沈琬,江蘇泰興人,是中國共產黨安插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一名情報員,從1935年到1949年隱蔽長達15年,其中有11年是在中國國民黨中央核心機關進行地下諜報活動。她長期利用速記員身份,出席各種高層會議,接觸大量機密文件,蒐集並向中國共產黨提供大量機密情報,被譽為“按住蔣介石脈搏的人”。


致力於社會科學,文化類的乾貨分享,歡迎來關注


李藤新一new


一部跨年諜戰劇《風箏》,虐心虐情賺足了觀眾眼淚。柳雲龍飾演的鄭耀先是軍統王牌特工,人稱“鬼子六”。其真實身份卻是我黨潛入軍統的諜報人員。

他為信仰捨棄親情、愛情、兄弟情,其對信仰的執著隱忍令人欽佩。翻閱歷史真有鄭耀先嗎?


若論鄭耀先個人,並非真實存在,但我黨卻有成千上萬個鄭耀先。

就如《風箏》結束時,所列舉的11位功勳卓著的諜報人員一樣,鄭耀先是一個群體存在,是一種信仰的存在。

在這11人名單外,還有眾多諜戰英雄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不為人知,甚至被人誤解。


且隨我走近一位默默無聞的諜戰英雄。他就是北平和平解放功勳諜報員,致死未露身份的閻又文

閻又文,1914年出生于山西萬榮。其自幼學業出色,後考入山西大學。

其就學期間,接觸了許多革命進步刊物,本想畢業後,奔赴延安參加革命,誰成想陰差陽錯來到傅作義部就職。

因其敏銳的思維,出彩的文筆,深得傅作義賞識,二人又同是萬榮老鄉。因而閻又文很快就被提拔到傅作義身邊做秘書。只不過此時的閻又文還是進步青年,並非是正式共產黨員。

隨著,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合作,中共特派員潘又基來到傅作義部協助工作,才暗中將閻又文發展成共產黨員,並令其潛伏在傅作義身邊,為我黨提供傅作義動態走向。

只可惜,國共合作很快破裂,潘又基不得不倉促離開傅作義部,閻又文就如斷了線的風箏,與黨失去聯繫,成了一直未被啟用的暗棋。

時光流轉,一晃過了七年時間。1946年,中國面臨著內戰爆發,延安方面派王玉前去聯絡早已斷線的閻又文,以掌握傅作義的思想動態。


七年雖短,滄海卻可變蒼田,更何況是思想易變的活人。王玉心中忐忑,不知閻又文是否背叛了自己的信念?



我不得不感慨,共產黨員信仰的堅貞,即使在寂寞中亦恪守著心中的信念。

閻又文就是如此之人,他當時已是傅作義須臾不能離的身邊紅人,官升少將軍銜。可是高官厚祿並未迷失他的心智,他仍在默默等著組織將其喚醒啟動。


王玉的到來,令他相當激動,多年潛伏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那時的他是傅作義心腹之人,軍事會議記錄,各種機密文件都經他手起草。

他和傅作義也算是心意相通的至交吧,只是傅作義不知正是這個深得其心之人,將自己所有軍事佈防,軍事行動計劃源源不斷的送到了延安。

轉眼到了1949年初,解放軍已經包圍北京,陷於城內傅作義何去何從猶豫不決,陷入兩難境地。

此時的閻又文深入為傅剖析了各種方案結局,比如一是向西突圍投靠西北軍,可是解放軍兵臨城下,已無法向西逃竄。

二是突圍投靠老蔣,可是傅作義不是老蔣嫡系,作為雜牌軍投奔必被其質疑,也無好果子吃。

三是與圍城大軍決戰,這亦是自尋死路。唯一出路只有繳械起義,保護北平安然無恙就是青史留名的奇功一件。傅作義最終被說動,北平和平解放,閻又文居功至偉。


只是新中國成立後,也許是為了配合傅作義策反其他部隊,也許是顧及傅作義顏面,閻又文始終未公開身份。

他始終以國民黨起義人員身份參加工作,1962年,其因積勞成疾病逝,享年只有48歲。他臨終前只對妻子說,有困難找組織,至死未說出實情。

直到1993年,王玉無意中得知閻又文後人的下落,才帶其子女找到老上級羅長青,正式解開了閻又文身份之謎。

這就是我黨諜報人員的經歷,他們當年為了安全,大多都是單線聯繫,身份很少人知。

就如閻又文的身份,只有王玉、羅長青、李克農等三四個上級知道。如果不是知情者壽命足夠長,也許他們一輩子都會被人誤解。

甚至有時家人都會被其牽連,就如閻又文的子女,亦因父親身份不明,其事業前途多受影響。直到父親身份公開,她們才打開心中糾纏多年的心結。

記得曾有一部電視劇,將閻又文塑造成反面人物。羅長青看後直接撰文,公開為閻又文澄清事實。

我覺得,其實這一切在秘密諜報人員心中都不算什麼,他們心中只有建立新中國的執念。他們選擇這條路,心中就準備好了承受被誤解有冤不能訴,有苦不能說的酸楚。

閻又文還算有幸,能有人證明其身份,並在北京和平解放六十週年展上,作為和平解放的有功之臣,他的雕像被擺在了顯著位置。

閻又文就是我黨的鄭耀先之一,可是還有許多斷了線的鄭耀先湮沒人海,其功勞無人知。

我覺得,無論怎樣,這些鄭耀先們都無悔人生,因為他們實現了自己夢想,他們想要的並非歌功頌德。

就如《風箏》結局,鄭耀先最終證實身份,女兒依舊不理解他,身患重病的他臨終前,只想到天安門廣場親眼看看升旗儀式,這是他一生奮鬥的夢想。

今日祖國之繁榮昌盛,革命先烈們亦會含笑九泉,今生無悔吧。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鬼子六,鄭耀先,軍統六哥這幾個名字在《風箏》熱播後,是大熱了一波,到底歷史上有沒有鬼子六這樣的人,成為很多人好奇的對象。

一部歷史劇,要是沒有點歷史原型是說不過去的,比如《亮劍》中的李雲龍,那原型可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近山啊!時至今日,老百姓對王近山將軍的事蹟還如數家珍,剩下諸如丁偉等都能找到一定原型,那麼《風箏》中的鬼子六鄭耀先有沒有歷史原型呢?

在介入正題之前,先說點題外話,那就是《風箏》這個劇很有點《無間道》的味道啊,在《無間道》裡是警方打入黑幫核心,黑幫派出臥底打入警方高層,誰正誰邪,後來都有點說不清了。

《風箏》雖然講述的潛伏在軍統內部的共產黨員“風箏”的特工在臥底期間堅守信仰的故事,實際上如果對比上影子,軍統打入到我黨核心的特務,那真就是“你種有我,我中有你”。

當然,這絕對不是抄襲,只不過是一種相似而已,在戰爭期間,雙方互派間諜和情報員,本來就是一種形式,在太平洋戰爭中,也是美國的情報系統比日本的更先進,所以屢屢破獲日軍的情報,讓美軍能夠佔得先機。

扯正題,以縱橫的瞭解來看,應該是沒有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軍統當中本來就沒有八大金剛,戴笠有四大金剛,趙理君應該殺中統被槍斃了,王天木是上海站站長,後來被汪偽76號特工總部給策反,剩下沈醉在解放戰爭後期起義,被關在功德林改造,只有陳恭澍號稱軍統第一殺手,後來在臺灣失蹤,這個應該是宮庶的原型,宮庶(恭澍)。以宮庶的狠辣來說,倒也符合陳恭澍。

如果在往上一點的話,軍統的第二梯隊,毛人鳳、鄭介民、唐縱就更不可能了。

因為在歷史上,我黨很少能夠有能力打入到軍統高層,因為軍統本身就是特務組織,能夠把特務打入到地方特務組織中,這本身就是在開玩笑,有那個精力,直接打入其他沒有防備卻比較重要的部門多好,只不過,觀眾喜歡看這種針尖對芒麥。

實際上鄭耀先這種人在現實中能否出現也是一個未知數,在電視劇中出現任何類型的人都沒毛病,因為那是影視作品,在現實中真的有為了信仰,可以放下一切的人嗎?

比如鄭耀先這種,為了信仰不管妻子和女兒的死活,不管兄弟的情分,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縱橫認為,大部分的人其實都跟袁農一樣,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對黨忠誠,也追求自己的生活,也宣洩自己的情感,為了自己手下報仇可以違反組織紀律,為了追求妻子,可以利用組織來壓迫一下,當妻子被懷疑時會立刻與她離婚來劃清界限,為了和妻子破鏡重圓,也可以利用一下職務的便利,這才是正常人,也是現實生活中,你能看得到,感受得到的。

像鄭耀先這樣的人,是值得尊敬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大家都做不到,因為做不到所以才讓人尊敬!

在我上一篇問答中,讀者評論我“忘了國家利益為重、以個人恩義為天,就是現在社會的思潮,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得出結論自然狹隘”。

縱橫不是那種高談闊論,也不是擅長辯論的人,也並非特別高明的人,實際上縱橫在平時的為人處世當中也處處碰壁,被人稱為不會來事,不懂人情世故,不會請客送禮吃飯,不會說一些違揹我價值觀念的話,因為我就是這樣看這個事情的,這就是我真實的想法,我相信我的粉絲看我的文章也是因為我講的一些大實話。

有些人口號喊得最響,卻也最在乎個人得失。鄭耀先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我並不鼓勵去做這樣的人。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要像徐百川去學習如何當一個父親,要向宋孝安去學習如何當一個兒子,要向趙簡之去學習如何當一個兄弟,要向林桃去學習如何當一個妻子,要向宮庶去學習如何當一個部下。不要去學習鄭耀先如何去六親不認,不要去學習袁農怎麼去當領導,不要去學習江萬朝如何的自私。


史論縱橫


《風箏》裡的鬼子六,完全是塑造的人物,因為這個電視劇是有歷史背景的,所以我們容易判斷,在軍統的有名的大特務中,並沒有我們的臥底,所以鬼子六並沒有原型。

軍統實際對臥底的防範是很嚴格的,除了鬼子六無真人真事外,《潛伏》裡呂宗方那個級別的臥底也是沒有的,我黨打入軍統內部最成功的是張露萍,但也不是大人物,後犧牲。

我們在想辦法打入軍統,他們也在想辦法打入延安,包括風箏裡說的73個臥底,還有影子,也包括潛伏裡的佛龕,都是這樣的。

但是軍統有一個成功人物,叫沈之嶽,受戴笠派遣成功打入延安,沒建什麼功,卻成功身退。後在臺灣任"調查局"局長。被後世評為“藍色007”、“繼戴笠之後的第二代諜王”。

我們在軍統的臥底乏善可陳,但事實上,我們打入中統是非常成功的,錢壯飛隱蔽戰線的“龍潭三傑”之一,打入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也就是中統,任徐恩曾的機要秘書;1931年4月25日,及時將顧順章叛變的絕密消息告知中央,為保衛中共中央機關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單就這一點就名揚天下。

現在我們看到的諜戰劇,很多都是群像,是我們生活在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我們都知道戴笠很有名,但我們的李克農部長絕不在戴之下,也是龍潭三傑之一,對中國隱蔽戰線的貢獻尤其大。

如果有那麼一天,會拍攝一個我們社會部的片子,尤其是邊保反特的,必定非常精彩,現在的諜戰片,實際只是真實的皮毛而已。


韓東言


是將眾多我黨特工的事蹟綜合到了一個人身上塑造的藝術人物,像《亮劍》中的"李雲龍"這個人物一樣。

下文為你簡介我黨最牛的特工:“五重間諜”袁殊

袁殊1911年出生於湖北蘄春,1929年到日本留學,回國後擔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常委,創辦《文藝新聞》。他有多重身份——軍統、中統、青洪幫、日偽,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卻是貨真價實的中共特科。他巧妙開拓情報來源……

一人身兼五重身份

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立即轉入特科的工作。1932年春,通過表兄賈伯濤的關係,袁殊見到上海市社會局長、中統頭子吳醒亞,打入了中統內部。後來他由吳醒亞介紹,成為新聲通訊社的記者,從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記者招待會,並在期間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巖井英一。

當時,中日正在談判,談的是貨幣兌換率與關稅問題,這自然成了新聞界的搶手貨。由於袁殊有巖井渠道,消息又快又準,這位“涉外”記者立即成了紅人,連吳醒亞對他都刮目相看。過了一段時間,巖井便開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際費”,這樣,他又成了日方的情報人員。自然,這是得到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批准——成為了三重間諜。不久,巖井又安排袁殊到日本。

回國後,袁殊為了加強自身的保護色,開拓情報來源,於1937年4月加入了青洪幫。1937年6月,潘漢年以八路軍駐滬辦事處主任的身份回到上海。從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區,在潘漢年的導演下,袁殊成功地演出了一場場出色的情報戰。

當抗日戰爭爆發後,戴笠一時找不到熟悉日本問題、又有相當的日本關係的人,杜月笙提醒他,有一個叫袁殊的日本留學生與日本領事館副領事巖井英一關係不錯,戴笠聽了很高興,於是親自登門拜訪。袁殊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去請示潘漢年。潘漢年沉吟了一會,說:“這是件好事,機會難得,你千萬不可錯失良機,答應戴笠的一切要求。”

戴笠給袁殊安排了兩項任務:一是收集日本方面的情報,二是堅持留在上海,不管時局有怎樣的變化。就這樣,袁殊又多了一個身份:軍統,加上中統、青紅幫、日偽,以及貨真價實的中共秘密身份,則是五重身份了。這在中國情報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最多面的間諜了。

他獲取了日軍南進情報,為前蘇軍兵力部署提供有力支持

從此,袁殊通過各種關係,大量獲取日本情報。自然,他首先向潘漢年彙報,然後,有選擇地向軍統彙報——畢竟是國共合作時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袁殊置生死於度外,化裝成日本學生,越過戰線,深入到了日軍陣地偵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軍事情報,使我方避免了很大損失。

上海淪為“孤島”後,袁殊奉命(潘漢年之命,表面則是戴笠之命)留了下來。他以軍統少將的名義,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專門懲辦侵略者和漢奸,並得到了軍統局的獎勵。其中最為成功的是行動小組炸燬了日本在虹口的海軍軍火倉庫。為此,軍統給袁殊記了大功。

1937年上海淪陷後,巖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併成立了一個日本特務機關“特別調查組”,袁殊自然也成為其中一員。當然,這件事不僅潘漢年知道,軍統也是知道的。後來根據潘漢年指令,事實上,是中央的具體部署並研究批准,袁殊向巖井提出成立“興亞建國運動”的本部。“興亞建國運動”本部於1939年11月在巖井公館成立。

潘漢年借巖井之名,建立了這麼一個機構,除了掩護一個電臺外,更重要的則是出於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大局的考慮。當時在日偽與頑固派的夾攻下,隱蔽戰線工作的任務更為艱鉅,必須以更靈活的方式深入敵人內部。有袁殊進入日本人活動的圈子中,對獲取情報也就更加有利。而且延安由於遠離情報中心上海,正急待掌握日本大本營動向及日、汪、蔣3方相互勾結又相互矛盾的微妙關係與變化。於是袁殊利用這個機構將大量情報發往延安。

1942年初,由日本外務省安排,袁殊作為“興建運動”的代表,應邀到日本訪問。日本外務省頭子野春吉三郎是組織這一訪問的主角。吉三郎向袁透露,當前日本的國策是準備誘降蔣介石,建立一個以日本國為主體的大東亞共榮圈,日軍已確定了南進的戰略部署。這一消息讓袁殊為之一震。袁殊彙集和分析各方面的情報,認定南進已是日軍確定不移的戰略決策了。潘漢年立即將此情報報告延安。

在歐戰全面爆發之後,前蘇聯始終擔心腹背受敵。在有了確定日軍南進的情報後,前蘇聯這才放心大膽地從遠東調出了幾十萬人的兵力到西線。

解放區一年後,敵人才發覺他的真實身份

自1937年到抗戰勝利,袁殊從來沒有發生任何意外,這無疑是與他的智謀與出色的活動分不開的。後來,袁殊又擔任了一系列偽職,如清鄉政治工作團團長、江蘇省教育廳長、清鄉專員以及偽保安司令等等。他的情報工作日益老辣。

1945年初,袁殊辭去了偽教育廳長等職,僅留下一個上海市參議的名分。抗日戰爭勝利後,袁殊被任命為忠救軍新制別動隊第5縱隊指揮和軍統直屬第3站站長,被授予中將軍銜。直到第二年,即1946年初,國民黨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區,不由得勃然大怒,於是,“抗戰有功人員袁殊”立即變成了“共黨漢奸”。軍統對袁殊下了通緝令,並派人去蘇州抄家。“雙十”協定簽訂後,袁殊隨軍北撤。

時任華東組織部部長的曾山同志親自找袁殊談話,考慮到各種關係,讓袁殊暫時改名,跟他姓曾。從此,“曾達齋”的名字一直用了幾十年。後來,他被任命為華東局聯絡部第一工作委員會主任,定為旅級。1949年,袁殊到了北京,轉到了李克農的情報部門,做日美動向的調研工作。1987年11月26日,袁殊逝世,享年76歲。



跪射俑


風箏火了之後,很多人都在扒鬼子六的原型,他在國民黨軍統潛伏多年,代號風箏,就是因為足夠心狠手辣,才掩飾了自己的危險身份。編劇在藝術創作的時候肯定會借鑑很多真實的歷史人物,但是畢竟是虛構的,很難將準確的原型給對應出來。加上鬼子六在劇中的真實職務都沒辦法獲知,只能知道他是軍統所謂的八大金剛之一。而軍統八大金剛到底有沒有另當別論,國民黨八大金剛又各個都是大佬,鄭耀先又不是這個級別的。

有人看到鄭耀先這個名字第一個反應出來的就是鄭介民,畢竟從名字上來說真的很相似,因為鄭介民還有個名字叫鄭耀全。可惜鄭介民在這部劇中是有出場的,大概很多人都留意到有個臉上有痣的局長。而且鄭介民和鄭耀先的經歷也完全對不上號,所以從名字的相似度來找尋原型是不靠譜的。

總結了一下網上歸納的,在鄭耀先身上有這些人的特徵或者經歷的幾位歷史人物:潘漢年、李克農、錢壯飛、胡底、閻寶航、熊向暉、朱楓、張露萍、沈安娜、黃慕蘭、陳璉等。其實當年共產黨打入國民黨軍統或者中統的情報人員不在少數,這些人因為身份的特殊性,大部分沒有將姓名和事蹟公佈於眾,只有少部分可以現在在網絡中找到相關的資料。

王化一:戴笠在南京以抗日為號召,成立“軍統局”。王化一時任東北鐵路警察局局長,軍統局少將設計委員。

李茂堂:原國內貿易部(現商務部)首任副部長,曾任國民黨中統局駐西北局專員、中統陝西省室主任的李茂堂。李茂堂利用他任特務頭子的公開身份,向黨提供了敵人的許多政治情報和軍事情報。

葛亦遠:1940年奉命打入國民黨軍統系統,是戴笠手下72賢與十三太保之一。他給父親來往情報代號為“黎”。1946年春之後由媽媽與葛亦遠夫婦接頭。葛亦遠提供了許多特務系統內部的情報,組織機構、任務、動態、裝備、武器等,為延安掌握國民黨軍統、中美合作所內部組織情況提供了重大機密情報。

就像劇中閻的錫山所說的那句話一樣,這種工作就好像在三個雞蛋上跳舞一樣。在敵人內部做情報工作,面臨的必定是妻離子散,常年忍受著常人不能忍受的壓力。鄭耀先的原型到底是誰,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也無法去深究。因為有無數為我們的解放勝利付出生命代價的情報人員,我們自始至終連名字可能都無從得知。


木劍溫不勝


一部《風箏》讓全國觀眾看後,議論紛紛,評論不一。劇中的鄭耀失,鬼子六,在軍統高層臥底。他的作用具大,配合我黨多次送出價值連城的情報,他利用軍統與中統的矛盾,手起刀落地幹掉了中統大員高佔龍,並將圍困陝甘寧邊區的師長調離審查。風箏為我黨立下赫赫戰功。解放後,明裡暗中幫肋山城公安,徹底玻獲了軍統在山城的組織,又立新功。他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我黨地下人員,英勇機智,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讓我們向這些曾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欲血奮戰的地下英雄們,敬禮!他們的光輝業跡,全國人民不會忘紀。他們的名字,永遠受到祖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


高慶春呢稱雲中龍




歷史上真正被稱為“鬼子六”的實際上是晚清的恭親王奕訢,不是什麼鄭耀先。

將看劇當成看歷史的,趕緊趁著天冷拿冷水潑潑臉,清醒清醒……

《風箏》裡的“鬼子六”說的是軍統“八大金剛”裡排行第六的鄭耀先,但是,軍統沒有這個人,歷史上也沒有這個人,鄭耀先只是一個人為創造的人物。



對於風箏這部劇,我只看過幾集,因為不喜歡裡面戴笠的人設,所以棄了。在劇中,戴笠的智商低了,城府低了,人物性格更是偏向了小丑化,被鄭耀先玩弄於股掌之間。

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戴笠又怎麼可能會是這個形象?不可否認,戴笠曾經作為在上海打流的“小癟三”,確實染了不少惡習,但是他其實特別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在考上黃埔軍校以後,更是改掉了曾經的很多惡習。

此外,在特務領域,沒有幾個人是戴笠的對手,總理自然可以,李克農也可以,76號的李士群也可以,但是,他們在對上戴笠的時候也不輕鬆。

何以一個六哥鄭耀先能將戴笠耍得團團轉?即使鄭耀先作為主角,頭頂主角光環,但是為了凸顯鄭耀先的厲害,也沒必要對戴笠進行小丑化。



歷史上,軍統沒有八大金剛,只有四大金剛,也就是戴笠的四個心腹,即趙理君、王天木、沈醉和陳恭澍,這四個人裡沒有一個人敢忤逆戴老闆,更不用說能將戴老闆耍得團團轉了。

趙理君為軍統刺殺過楊杏佛、史量才和唐紹儀,是戴笠手裡的一把利劍,只是後來因為走私販毒,被韋孝儒發現後謀殺了韋孝儒,由此引起了公憤,最後被蔣介石下令槍斃。王天木被李士群使了一招離間計後投靠了李士群,出賣了軍統,但是後來沒被制裁,跑到臺灣活了103歲。陳恭澍被李士群逮捕後選擇了投降,抗戰勝利後被判刑,坐了2年牢後被釋放,然後繼續從事特務工作。沈醉被毛人鳳留在雲南,沒來得及撤退,後來被迫參與起義,1960年獲得特赦,寫了不少書。



軍統除了趙理君、王天木、沈醉和陳恭澍這四大金剛以外,還有戴笠、唐縱、鄭介民這三大巨頭。

但是,不管是四大金剛還是三大巨頭,都不是鄭耀先的歷史原型。在歷史上,我黨在軍統雖然確實有潛伏特工,但是都達不到鄭耀先的高度。

王天木只是被李士群“請”去76號喝了兩天茶,戴笠便為了避免王天木可能會背叛軍統而決定剷除他,因為到了王天木這個位置,如果他真的投靠了李士群,將會給軍統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所以,在《風箏》中鄭耀先在已經引起了戴笠的懷疑的情況下,有些事有些話又顯得這麼刻意,戴笠怎麼可能反而會放下對他的懷疑,還會繼續容他?即使不會馬上下手,也會剝奪了他的權力,根本不會讓他有對付自己的機會。


寧糊塗


《風箏》,作為一部諜戰劇,就論劇情而言,近些年的諜戰劇中沒有比之更優秀的。

一部時間敘事時間跨度長達40年多年的作品,從解放戰爭時期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故事的內容實在是過於真實。

《風箏》的男主鄭耀先,1932年以風箏為代號,潛伏進了軍統的內部,並憑藉著自己過人本事成為了戴笠手下的八大金剛之一。


為了完成組織交給他的任務,鄭耀先幾乎失去了他個人所有的一切:愛情、友情、親情。即便是組織裡面的袁農也懷疑鄭耀先背叛了組織而要除掉他。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找出潛伏在內部軍統特務影子,鄭耀先並沒有恢復自己的身份,默默的揹負著這一切。

作為一部以歷史背景為原型的諜戰劇,作為一個戰略級別的優秀情報工作者,鄭耀先其實並沒有特定的歷史原型,而是在那段風雲激盪的日子裡,我黨無數優秀情報工作者的集合體,是一群深入敵人內部的情報工作者的縮影。

下面簡單介紹一個潛伏在蔣介石心腹愛將胡宗南手下的情報工作者:熊向暉。

從1937年開始,熊向暉便接到組織的命令,奉命潛伏到了蔣介石愛將胡宗南的手下,並深得胡宗南的信任。

到了1938年,胡宗南把熊向暉送進黃埔十五期學習,1939年結束學習熊向暉擔任了胡宗南的機要秘書。

通過機要秘書這個角色,熊向暉掌握了大量胡宗南與蔣介石之間的聯繫,當時蔣介石發給胡宗南的電報都是熊向暉簽收的。

當解放戰爭時期胡宗南在西北一帶進攻我軍時,所有的情報都一字不漏的被熊向暉傳遞到了我軍手中,把胡宗南耍得團團賺,甚至還獲得“運輸大隊長”的名頭。

由於熊向暉的巨大貢獻,連主席都忍不住讚歎:熊向暉一個人可以頂幾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