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歷史上有個小兵得到項羽一條大腿,被劉邦封為赤泉侯。其後人出了2個皇帝,12個宰相,是真的嗎,當時是怎樣的情況?

來自王者峽谷的射手


自古民間有句老話是這樣說道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大概意思就是說,只要有一個人發跡了,那麼全家人都會跟著享福。今天我要談的這個這個人叫楊喜,我覺得他是屬於那種有錦鯉體質的人。他是如何被劉邦看中,被封為赤泉候的呢?其實說白了就是因為他得到了項羽的一條大腿。項羽這個人物,大家對他都褒貶不一。有的人覺得他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兒,有的人覺得他是個自大狂。可是我認為,他總體上還是算得上是一位亂世梟雄。只是可惜這位梟雄的下場不是很好,蠻讓人感慨的。


㈠ 楊喜僥倖得了一條腿

楊喜最初在劉邦手下,得了個郎中騎的職務。這個官說大也不大,但說小也不小。我們先來說一下他的個人能力吧,單論他的個人能力其實是很難封候的。因為劉邦的追隨者們大多是優秀傑出的,所以他在其中其實也不怎麼亮眼。他能夠封候,真的是要多虧項羽那條腿了。說到項羽,大家可能覺得他有點可惜,本該君臨天下,卻因為自己的性格而葬送江山。他在烏江自刎後,劉邦的手下們,為了討得劉邦的歡喜,紛紛都去分屍項羽。有的人得到了他的頭顱,有的人得到了他的一條大腿。

㈡ 全家乃至後人榮華無限

項羽的屍體一共被5個人給分了,那5人都封了候的。其中楊喜便封為為赤泉候、呂馬童為中水侯、楊武為吳防候等。他原本是個郎中騎的小小職位,任他熬個幾十年,可能也不會有封官加爵的機會。畢竟能人太多,爵位就只有那麼幾個。楊家就開始發達了起來了,他的後代更是能人輩出。比如他的曾孫是司馬遷的女婿,他的後人中有一個人甚至做了宰相。另外也出了不少大將軍。楊家那一大家子乃至後人為天下提供了不少人才,是當時比較有聲望的家族。


㈢機會需要自己去抓,不主動就很難成功登頂

在項羽被分屍的那天,如果楊喜不主動的話,那肯定是得不了那條大腿的。沒有那條大腿,就不會得到劉邦的重用,也就更不會有封候的機會。在搶奪項羽屍體大戰中,如果他沒有點武功,也贏不了旁人。這也可以說明一個人要想成功登頂,需要自己去創造機會,更需要自身有能力。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項羽)

一條大腿改變了一個家族的命運,只因為這條大腿是項羽的。

拿到大腿的人,姓楊,叫楊喜。不是一個小兵,是個郎中騎,這是個什麼官呢?其實,就是一個管理宮廷車馬門戶的武官,同時,經常晚上值班,負責夜間安全。

因為拿著項羽的大腿,所以楊喜被劉邦封了個赤泉侯,從此枝繁葉茂,家族得到了大的發展,後人中出了二個有實權的皇帝,12個宰相。

接下來,我們聊聊這個楊喜,聊聊他的後代。

楊喜是如何得到項羽大腿的?



楊喜人生的崛起,是在烏江邊上,就是項羽自殺的地方。

當時,劉邦下令:凡是,能取得項羽首級者,封萬戶侯。能取得身體的一部分,也能封官加爵。

項羽那麼勇猛,還是有些不怕死的,一直緊緊追擊項羽。在烏江邊上,項羽看大勢已去,遂有了自殺的念頭。於是對追擊的幾個人說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說完,一陣大笑,舉起寶劍,就地自盡。接下來,漢軍眾人一哄而上,王翳取了項羽的頭,楊喜、呂馬童、呂勝、楊開分別取得項羽身體的一部分,作為郎中騎的楊喜取得了一條大腿。

就是這條大腿,讓楊喜發了家,封了赤泉侯,家族實力開始逐漸增大,成為大的世家。

楊喜的後代,英雄輩出,出了2個皇帝,12個宰相



(楊敞)

楊喜到了第四代,出了個叫楊敞的,此人後來做了西漢宰相,比楊喜的官還大。雖然,楊敞官大,但名氣一般。不過,他岳父名氣很大,就是寫《史記》的司馬遷。

東漢晚期,楊家又出了四個牛人,分別是:楊震、楊秉、楊賜、楊彪,被世人稱為“四世三公”,此時的楊家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楊家的門生故吏遍及天下。

楊彪生一子,就是那個著名的天才人物楊修,只是因為過於聰明,被曹操所殺。楊修是楊喜的十二世孫。



魏晉時期,楊家實力非常龐大,在晉武帝時,楊家又出了兩任皇后,楊家多人在朝為官,楊家就此成為晉朝第一大族。

雖然,五胡亂華後,全國大亂,但楊家並沒有“家道中落”。弘農楊氏楊牧一系後來出了個楊忠,先後做了西魏和北周的高級官員,而且是北周八柱國之一。



楊忠有個兒子,叫楊堅,這就是隋文帝,老楊家此時達到了權力的頂峰。楊堅去世後,兒子楊廣繼位,這是楊家的第二個皇帝。但,可惜,楊家的江山僅僅坐了兩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之後雖然有楊家子孫被人控制,立為了傀儡皇帝,但無權無勢,算不得數。

進入唐朝,李世民的楊妃也是楊廣之後,而楊家人繼續活躍在政壇。整個唐朝,楊家出現了十一個宰相,成了名副其實的“宰相之家”。

唐朝之後,楊家開始衰敗。但是,一條大腿,換得楊家千年的繁榮,也算是厲害了。


藍風破曉


楚漢相爭時,劉邦重金賞,誰能拿下項羽首級,就能賞萬戶侯,另外賜千金。

項羽烏江自刎的時候,他的身體被分成五個人,被五個人獲得,分別叫楊喜,王翳,呂馬童,楊武,呂勝。

也就是說,殺項羽的功勞被五個人瓜分了,當然誰也沒能獲得萬戶侯,而是分給了這五個人,不過,也沒有人均分到兩千戶,而是根據功勞的大小,得到了不同的賞賜,比如最高的就是楊喜,獲得了1900戶,封為赤泉侯。

五個人也成為漢初封的兩百多個後列侯之一。

那這個楊喜又有什麼樣的經歷呢?他的後代又怎麼樣呢?出的皇帝,又指的是誰呢?

楊喜,是華陰人,也就是今天陝西潼關人,在杜縣投奔了劉邦,被封為郎中騎都尉,公元前202年與其他四人斬殺項羽,公元前200年,被封為赤泉侯,死於公元前168年。

他的曾孫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

他的五世孫楊惲將外公司馬遷的《史記》獻給漢宣帝。

他的八世孫楊震,號稱關西孔子,楊震的兒子楊秉,楊秉的兒子楊賜,楊賜的兒子楊彪,從楊賜到楊彪,從楊震到楊彪,都做到三公之首太尉,四世太尉,這個比汝南袁紹家的袁家四世三公還要厲害。

楊彪的兒子正是大名鼎鼎的楊修。

楊喜的二十一世孫正是隋文帝楊堅,二十二世孫是隋煬帝楊廣。


歷史簡單說


劉邦曾下令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項羽的人頭,項羽自刎後,王翳得頭,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一部分,劉邦賞五人,將項羽遺體拼合,正好都對,以魯公禮儀葬之,併為之發喪。

中間還穿插一個故事,項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只有魯縣不降服。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就拿著項王的頭給魯人看,魯地父老這才投降。當初,楚懷王封項籍為魯公,等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漢王給他發喪,哭了一通後才離去。

其中分屍項羽裡邊的

這個楊喜不是一般人,因烏江分屍了項羽左腿而富貴升騰;開創了漢朝弘農楊氏一脈。後來做了丞相的司馬遷女婿楊敞,以及太尉楊彪、主薄楊修都是他的後人。甚至《隋書》上說隋文帝楊堅也是他的十五世孫。唐朝有“李武韋楊”四大家族,武則天母親就出自這一支。即便是千年之後的宋朝,名震天下的楊家將都是他的後代。。當年項羽的一條腿,成就了這麼一段中國歷史上的家族傳奇。霸王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藺MG


當然是真的,而且比你說的還要輝煌。

楊喜這人只能說是“天選之子”,他自秦末諸侯爭霸,到楚漢爭霸的末期,幾乎無任何的建樹,按理說就這樣的“無名小輩”,他註定是封不了侯的。可是,老天似乎是故意要眷顧他,楚漢爭霸末期,項羽遭遇垓下之敗,最終敗退於烏江。



敗退烏江後,他本可乘船逃回江東,可是他自覺跟隨自己的八千江東子弟皆無一人而換,所以深感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他拒絕恥辱的活著,隨後他一人持劍在江邊獨自面對著洶湧而來的漢軍,他在連續斬殺數百名漢軍後,終因體力不支敗了下來。

而後他深知自己今天必死無疑,遂向對面的漢軍的首領王翳說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就是我聽說漢王用千金,萬戶侯來買我的頭,我現在做件好事讓你得了這天大的獎賞。說完後,項羽就自刎而死。



死後,項羽的頭就被王翳所得,而剩下的四肢也被眾將爭搶,之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最後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等四人幸運的搶到了項羽的四肢。

就這樣“天選之子”的楊喜幸運的被封了“赤泉侯”,得“赤泉侯國”,食邑一千九百戶,成為了與張良、蕭何、夏侯嬰、曹參、周勃等開國功臣並列的列侯。



自此楊喜一脈開始發跡,雖然“赤泉侯”爵只傳了三代,到他曾孫楊無害因犯事被剝奪列侯爵。但是因楊秀在開國後成為西漢的功勳集團,楊家也就自此發跡,楊喜的子嗣藉著楊秀打下的基業開始發達。

先是楊喜的曾孫楊敞做到了西漢昭帝時期的“丞相”,並功封“安平侯”,食邑五千五百四十七戶。後是楊喜的玄孫楊惲(楊敞次子)因告發霍光之子謀反有功,功封平通侯,食邑二千五百戶。之後楊喜的來孫又功封汝南侯。



可以說在西漢,楊家就已然是名門望族了,藉著楊喜打下的基業,楊家終西漢一朝,為位列三公九卿的不下數十位,封列侯的也有多達四位,這等實力已足夠讓楊家有了成為“世家”的底蘊。

而後到了東漢,楊家勢力更是變得越發的龐大。先是楊喜八世孫楊震做到了漢安帝朝太尉,位列三公。再是楊喜九世孫楊牧(楊震長子)官至荊州刺史,功封富波侯;楊秉(楊震次子)官至漢桓帝朝太尉,位列三公。



再是楊喜十世孫楊賜(楊震孫)官至漢靈帝朝太尉,位列三公。再是楊喜十一世孫楊彪(楊賜子)在漢獻帝朝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職。再是楊喜十二世孫楊亮,因其父楊琦功績功封陽成亭侯。

以上就是楊家在東漢一朝的實力,“四世三公”從楊震起至楊秉後裔楊彪這8世全為太尉,位列三公,這就是楊家在東漢鑄就的底蘊。



而後到了晉朝,楊家的勢力依然不減。楊家中出了兩位皇后,一位是武元皇后,另一位是武悼皇后,她們都是晉武帝的皇后,其中武元皇后生下了晉惠帝司馬哀。

楊家在晉朝憑藉著這個關係,成為了晉朝第一外戚,權傾朝野。楊駿、楊珧、楊濟這三人獨掌晉初朝政大大權,武帝彌留之際,楊駿與武悼皇后篡改武帝遺詔,楊駿自封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全權掌控晉朝軍政大權,楊珧官至尚書令,楊濟官至太子太傅。



當然楊家雖然在晉初成為天下第一家,但賈后亂政後,因楊駿的猶豫不決,最終楊家被三族被滅,自此中落,不過到了南北朝時,楊家再次崛起。

到了隋朝,先是十七世孫楊忠歷經北魏、西魏、北周三朝,西魏時成為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功封陳留郡公 ,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功封隨國公。再是第十八世孫楊堅成為隋朝開國皇帝,是為隋文帝。



再是第十九世孫楊廣成為隋朝第二任皇帝,是為隋煬帝。再是第二十世孫楊侑成為隋朝第三任皇帝,是為隋恭帝;楊浩成為隋朝皇帝,是為廢帝;楊侗成為隋朝皇帝,是為恭帝。

楊家在隋時走向了徹底的巔峰,此時楊家出了五位皇帝,楊家成為真正的皇族。

當然正所謂“盛極而衰”,楊家自隋成為皇族後,就與隋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後隋朝被滅,楊家也隨之被滅,自此衰落,之後再無顯赫之人出現。



而據傳楊家將楊業、楊延昭也為楊喜後裔,但目前並未史料可考證,所以不可盡信,只能當做傳說。


澳古說歷史


歷史上有個小兵得到項羽的一條大腿被封侯卻有其事。事情發生在項羽被困“垓下之戰”時。當時項羽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身陷“四面楚歌”之絕境。劉邦為了儘快消滅項羽,傳令“殺死項羽者封萬戶侯,賞萬金”。

有道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項羽雖勇可架不住漢兵如潮水般的攻擊,這好比動物世界中群狗撕咬雄獅一樣。項羽最後力竭自刎。

項羽是個有情有義的漢子,在自殺前看到漢兵中有個熟悉的面孔,認出是曾為自己養過馬的呂馬童。

項羽說“一會你提著我的頭顱去劉邦那裡領賞去吧!”隨後自刎而死。不得不說項羽夠義氣,死前還惦記著友人。



漢兵一湧而上亂刀瘋搶項羽的屍體,最後有五個小兵搶得了項羽的部分屍首。他們分別是呂馬童、王翳、楊喜、呂勝和楊武。

五個人興高采烈去劉邦那裡請功領賞,王翳因砍下項羽的人頭被封為杜衍侯;呂勝砍下了項羽的左臂被封為涅陽侯;楊武砍下了項羽的右腳被封為吳防侯;呂馬童只搶得項羽的零碎骨肉,被劉邦封為中水侯。

最後搶得項羽一條大腿的小兵就是楊喜,被劉邦封為赤泉侯。

從歷史資料來看,這五個人除了楊喜外,其他四人後代子孫結局都不咋地,不是被廢黜爵位就是被殺。有人說這是報應,是項羽在天之靈對他們進行報復。然而楊喜卻是個例外,其後代出了2個皇帝和12個宰相。

楊喜是華陰人(今陝西潼關),封侯後成為了漢初開國大將,位居將相之上。到後來成為了“弘農楊氏”世家大族,名副其實的楊家將。



楊喜後人代表人物有12位,分別是:

1.楊喜的長子楊敷(赤泉侯)、2.長孫楊殷(赤泉侯)、3.次孫楊無害(赤泉侯)、4.曾孫楊敞(安平侯,司馬遷的女婿)、5.玄孫楊忠和楊惲(安平侯,楊惲獻出了外公司馬遷的史記)、6.八世孫東漢太尉楊震。

7.十一世孫楊彪,曹魏太尉、8.十二世孫楊亮(陽成亭侯)、9.楊修(丞相主薄)曹操的謀士、10.十三世孫楊孕(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先祖)、11.十六世孫楊元壽、12.二十世孫楊忠(北周隨國公,隋文帝楊堅之父)。




楊喜的二十一世孫就是隋文帝楊堅,二十二世孫是隋煬帝楊廣。楊堅和楊廣父子是隋朝的兩位皇帝。弘農楊氏開枝散葉,出了2個皇帝,12個宰相,不過到楊廣這就戛然而止了,楊廣被李家奪了天下,弘農楊氏繁華落盡,最後黯然收場,不知是不是項羽在天之靈報復的結果?

弘農楊氏之所以成為華夏第一世家,這都拜項羽的一條大腿所賜,因此也就有了俗語“抱大腿”這一說,看來項羽的大腿的威力還真不小呢!(哈哈……)


秉燭讀春秋


這個的確是真的!而且其後人的影響遠不止這些。這一個姓氏就是著名的弘農楊氏。

小兵變候爺

公元前202年,劉邦率領60萬漢軍,分五路兵馬圍攻項羽,當時只有10萬大軍的項羽被圍困垓下。最終項羽在烏江自刎,楚漢爭霸由此結束,大漢帝國由此開始。

這場改變了整個中國歷史走向的戰爭,同時也改變了一個小人物乃至整個楊氏家族的命運。

這個小兵叫做楊喜,也就是西漢開國赤泉侯。垓下之戰爆發前,楊喜只是劉邦軍中的一個保安,當時擔任著騎兵小隊的小隊長,充其量就是現在軍中的班長一職了。

為了鼓舞士兵作戰的勇氣,劉邦下令:能得到項羽首級者,賞金千兩,封萬戶侯。


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後,漢軍一湧而上,爭相爭奪項羽的屍體,然而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居然在這場爭鬥當中幸運地搶奪到了項羽的一條大腿。從此人生走上巔峰,被封赤泉侯,戶1900,從一個班長一躍成為是開國上將。

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中的弘農是一個郡名,西漢元鼎年間,弘農所指的是,如今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以及陝西渭河下游,丹江流域等大片土地。晉朝以後,弘農郡的面積不斷減小。


但在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一直以來都是弘農郡中最繁華的地方,這裡就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名門望族--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的第一世祖是楊敞,楊敞則是題目中那個小兵楊喜的曾孫。話說楊家自從楊喜死後,便逐漸變得默默無聞起來。在楊喜的孫子這一代,連爵位都丟了。

然而楊氏的復興開始就在楊敞,楊敞才華橫溢,娶了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為妻。還在當時攝政大臣,霍光的手下當差。由於楊敞才華出眾,能力非凡,深受霍光的賞識,升遷非常快,最後位及丞相。

關西孔子

弘農楊氏自楊敞之後,又慢慢的陷入了沉寂,直到了楊敞的玄孫楊震的出現,楊氏又重新走上了歷史舞臺。

楊震是位老年得志的才子。自幼博覽群書滿腹經綸才高八斗,人稱“關西孔子”。留下了著名的楊震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名言。楊震一生為官清廉,公正,深受百姓之愛戴。

正是因為有了“關西孔子”楊震的品行與精神,才有了在楊震之後,楊家出現楊秉、楊賜、楊彪先後官至太尉,出現了“四世三公”的盛況,楊氏家族出現歷史上的小高潮,成為當時的名門望族。

問鼎天下

弘農楊氏子孫楊忠,為北周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北周統治集團核心成員,官至柱國大將軍,楊忠死後,其子楊堅繼承爵位。公元573年,宇文贇取楊堅之女為太子妃。宇文贇死後,楊堅獨攬大權。


公元581年,楊堅接受禪讓,改國號為隋,是為隋文帝。經過十四代的艱辛,弘農楊氏終於問鼎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王朝隋朝。

題中所指的兩位皇帝就是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

一直活躍的楊氏

隋朝覆滅之後,弘農楊氏並沒有因此而被歷史所忘記,唐朝之時有四大豪門分別是“李武韋楊”,楊氏在唐朝仍然是名門望族,先後有楊恭仁、楊師道、楊再思、楊弘禮等11人,官至宰相。


唐朝還有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四大美人楊貴妃,作為楊氏優秀的女性後代。在文化方面有楊炯,楊凝式等文人墨客。

到了北宋朝時期最為著名的就是忠烈楊家將,保家衛國,滿門忠烈!而南宋時期則武有楊三思,文有楊萬里,楊氏仍然是天下之名門,明代還有位於三才子之首的楊慎。


策神歷史


這是我們楊家祖上的事,聽知事哥給你好好聊聊吧!

一,楊喜等五人分屍項羽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殺死虞姬帶兵突圍,連殺幾十名漢將,最後逃到烏江邊走投無路,只好自殺。故事情節如下: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見證項羽自殺的漢將有五人,分別是呂馬童、王翳、楊喜、楊武、呂勝。這五個人都是關中人,地地道道的老秦人。在漢軍中,這五人都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基層軍官,活脫脫的路人甲。在爭奪項羽的屍體過程中,像他們一樣搶奪的人還有很多,有幾十人在搶奪中喪生。

從《項羽本紀》中能夠看出,項羽突圍時斬殺數十名漢軍,到達烏江又斬殺了數十名漢軍,項羽自刎後搶奪項羽屍體的過程中,又有數十人被自己人砍殺。項羽的屍體真是值錢啊!

事實證明,搶劫項羽的屍體一本萬利,眾多無名小卒參與了這項運動,大都身死,五個勝出者都得到了侯爵。其中楊喜最為耀眼,因為他受封赤泉侯之後,又出了很多牛b的子孫,形成了華夏最牛的家族之一。

二,楊喜後人在漢朝逐漸得勢,成為世家大族。

漢朝初期的官吏選拔,主要靠軍功,一開始重用功臣,再後來重用一般性功臣,再後來小功臣也有機會上場。楊喜也不例外。第二代赤泉侯楊敷,第三代楊殷都沒有什麼大功勞,可是到第四代楊敞,就成了司馬遷的女婿。楊敞在昭宣中興中功勞不小,成了安平侯,楊敞的兒子楊惲,則專注於宣傳發行司馬遷的《史記》,讓楊家從一個軍功貴族轉型成了學問世家。

楊喜的四世孫楊惲研究《史記》,五世孫楊寶,研習《歐陽尚書》,六世孫楊震,做到了太尉,成為弘農楊氏最為仰慕的祖先。楊震人稱“關西孔子”,譽澤“關西堂”、“四知堂”、“清白堂”。

到東漢末年,楊氏雖然比不上袁紹那樣四世三公般顯赫,可是比起河內司馬氏要強太多了。最有名的十一世孫楊修,因為曹操立儲問題上站錯隊,被曹操殺死。

司馬氏的西晉建立,世家大族又迎來發展高峰期。楊家的第十一世孫楊駿、楊珧、楊濟號稱“西晉三楊”,依託司馬炎的楊皇后(兩個楊皇后親姐妹),成為最顯赫的外戚家族,當時有“三陽開泰”的說法。

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世家大族在與少數民族的互動中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更加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了五姓七望的世家大族格局,弘農楊氏雖然不在這五姓七族中,但實力依舊不容小覷。

三,楊喜後人成為五姓七族之外的大家族,建立隋朝。

魏晉南北朝的五姓七族,分別是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弘農楊氏雖然不如這些家族,卻因為開創了隋朝一躍成為最尊貴的世家大族。

楊喜的十四世孫楊鉉成為北魏的武川鎮司馬。他的兒子楊元壽直接落戶武川,逐漸成為武川鎮的大軍閥,傳到第20世孫楊堅那裡,直接就開創了隋朝。

隋文帝楊堅的祖先到底是不是關西孔子楊震,很多人提出了質疑。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楊堅這個人比較摳門,僅僅追封自己的父親楊忠為隋太祖武元帝。而後來的唐朝,則直接把上古的皋陶、春秋的李耳都追封為皇帝。

四,楊家後人在宋、明、清等朝代都有重要地位。

在宋代開始流行起來的平話小說、戲曲中,楊家將是重要角色。在真實的歷史中,宋朝初年的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都是名將,這是一個真實的武將世家。

明朝初年,出現了和西晉相似的“三陽開泰”現象。這三楊分別是開創仁宣之治的楊士奇、楊榮、楊溥。除了這三人,後來的楊廷和楊慎父子、楊一清,也都是明朝的才子和神童。明末楊鶴楊嗣昌也都官至宰相。

清朝,楊姓貌似沒有那麼豐盛發達,只有一個楊秀清比較有名。

共和國開國將軍中,有楊得志、楊成武、楊勇三人被稱為解放軍中的楊家將,傳為美談。


歷史知事


這件事確實被收入兩部史書鉅作之中,所以後世也戲稱楊喜是歷史上最會抱大腿的人物,項羽的大腿讓這位小人物封了侯,其後人在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從兩漢的出將入相,到北魏、北周的封疆大吏,至隋朝的兩位至尊與宗室親王,如果算上血統,武則天、李亨皆可算楊氏後人,又何止兩帝十一相呢?

小人物的一步登天

據史料記載,參與圍殺和分屍項羽的五個人分別是楊喜、王翳、呂馬童、呂勝、楊武,這裡的圍殺是記錄在《史記.灌嬰傳》與《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裡,且一致描寫為“

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這裡的共斬顯然是突出灌嬰追殺項羽的功勞,史學家一致認為《項羽本紀》裡的烏江自刎更符合史實。由於司馬遷修當代史的現實環境影響,在諸多事件刻畫中,不得不以春秋筆法遮掩,所以研究這一段歷史應當結合不同的史料進行分析。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史記.項羽本紀》

在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該下後拼死突圍,劉邦為了鼓勵將士追殺項羽,頒佈了“賞千金、封萬戶侯”的追殺令。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殺,項羽帶著八百餘士兵突圍後,在鄉間老農的錯誤指引下誤入沼澤地,此處應該損失不小,史料中說項羽折回東城時“乃有二十八騎”,也正是項羽折回東城時,與灌嬰的追兵發生了遭遇戰。按照司馬遷的描寫,項羽此時並沒有認為是天要亡他,故而以二十八騎做了一次小型的反圍攻戰術,併成功斬殺了百餘漢軍,這次最後的小勝利讓項羽確信了“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也就是說項羽打仗沒問題,這次真是運氣不好罷了,這也是當今史學家分析烏江自刎的一個主觀原因,即古人的“天命”思想很嚴重,所以項羽在可以渡江的情況下笑言“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沒有選擇渡江,反而令殘兵下馬,短兵再戰,擊殺百餘漢軍,然而最終也只剩下滿身傷痕的楚霸王一人。項羽此時看到漢軍中有一故人,名叫呂馬童,於是欲將斬殺霸王的功勞送給這位故人,呂馬童不敢靠近,對著領頭的郎中令王翳指認項羽,項羽自刎以後,頭顱便被這個王翳所得。隨著王翳獲得項羽首級,漢軍裡的士兵也都想著劉邦追殺令的封賞,於是引起了漢軍互相爭奪項羽殘骸。最終由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這四人各得屍骸一塊,回到漢營領賞,呂馬童封為中水侯,王翳封為杜衍侯,楊喜封為赤泉侯,楊武封為吳防侯,呂勝封為涅陽侯。



“掌帥郎中騎,守護宮殿門戶,出充車騎,屬郎中令。”——《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司馬遷對於這個搶屍骸的記載可謂是惟妙惟肖,這也是《史記》歷史價值與文學價值皆受追捧的原因。但這個描寫也有一些破綻,上述五人在該下之戰時,王翳、楊喜為郎中騎;呂馬童為騎司馬;呂勝、楊武為郎中;這三種官職皆是近衛的軍官。由於灌嬰在彭城之戰以後被劉邦親授的郎中騎兵統領,也就是劉邦親軍騎兵的主帥,至公元前204年,灌嬰就已經是御史大夫,仍率領劉邦的這支郎中騎兵,隸屬韓信對齊地作戰,在齊地作戰取得成果後至該下與劉邦會師。所以參與追擊項羽的千餘騎兵應該就是劉邦的郎中騎兵,這支軍隊的紀律性應當非常高,且由灌嬰親自帶隊,在項羽自刎以後出現哄搶屍骸的事件,我覺得可能性並不大。



“項羽自陰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騎。南走至烏江亭,灌嬰等追羽,楊喜斬羽於東城。”—— 《元和郡縣圖志》

由此再看《史記》、《漢書》裡記載的“灌嬰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就是說灌嬰所率數千騎中,楊喜等五人是追上了項羽並將其合圍斬殺,這種情況可能顛覆了我們對楚霸王的勇武形象,但這種情況在霸王人困馬乏、身披十餘創的背景下是有可能發生的。上文講到的五個項羽屍骸獲得者,在去世以後皆被諡為“莊”,在諡法中“

屢徵殺伐曰莊”,說明這五人擊殺項羽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五人合作擊殺項羽之後,分掉項羽屍骸回營邀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故而也應有功勞大小之分,因為五人所得封賞是有差別的,某些地方縣誌記載是楊喜斬殺的項羽,所以楊喜食邑1900戶列為頭功;王翳雖得項羽首級,卻居次功,食邑1700戶;楊武食邑700戶,呂馬童與呂勝食邑無從查知。

楊氏後代

公元前200年,楊喜封侯以後算是楊家繁榮的開端。兩漢時期,楊家發展成為毫族門閥,出了不少上層名流。楊喜的直系曾孫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是為世襲赤泉候之外,旁封的安平候,也就是說未佔用太爺爺留下的列候指標,自己又混了個侯爵,其子楊恢亦別封平通候。到了楊喜八世孫楊震,官至司徒,後遷太尉,一國軍政皆由其執掌,算是楊家出的第一位宰相。楊震的二兒子名楊秉,官至東漢宰相;三兒子名楊奉,官至車騎將軍;楊秉長子官至太尉、驃騎將軍;楊秉長孫楊彪官至漢太尉、曹魏光祿大夫;次孫楊眾官至漢御史中丞。從楊喜八世孫至十一世孫,位居三公者五人,所以楊家也有“四世三公”之稱,與同時期的袁紹家族有得一比。


以上所講的楊彪就是三國時期著名人物楊修之父,楊修的死因往往被認為是自作聰明,常揣測曹操心意,或者是參與到曹丕的奪儲,其實這些都非核心問題,楊修之死多半還是因為他有個不願意與曹操合作的爹,以及背後強大到威脅曹魏政權穩定的楊氏家族。楊彪雖然出任了曹魏的光祿大夫,但與曹操離心離德,因而使曹操失去了政治上的一個強大門閥的支持,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在此,如同殺害孔融一樣,皆是其背後的家族勢力過於龐大,不願意合作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就是滅族。



楊修有個從兄名楊亮,楊亮沒什麼本事,憑藉衛尉老爸楊琦的基礎,做了個平平淡淡的成亭侯。這個不問世事的侯爺也保留了楊家的星星之火,繼楊彪一脈被曹操誅滅之後,楊家的興旺就靠著楊亮這一脈傳承。楊亮的兒子名叫楊孕,楊孕這一脈的八世孫名叫楊堅,這一位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其子楊廣為隋二世,所以說楊家出了兩位皇帝是不可爭議的。其實如果算上後代,楊家的女兒嫁出去的也很有作為,我國曆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武則天,其母就是隋宗室楊達之女,所以唐肅宗李亨還得叫楊達一聲外高祖父,唐李王朝仍有楊氏血統,可謂一個家族,兩個朝代,又何止是兩帝十一相呢?



綜上,不論楊喜是擊殺了項羽還是搶了項羽的一條大腿,他都因此開啟了楊家興盛之門,楊喜子歲後代出將入相、公卿連綿,至隨朝奪得天下,王爵宗親更是普遍,入唐之後,於李唐一朝任然活躍。再有充邊遷移者,如雲南大理的《大理楊氏宗族譜》記載,雲南楊氏便是楊喜之後楊楊統遷移定居的成果,這為全國各地的楊氏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後漢書》


棍哥觀史


楊喜,本來名不見經傳,但由於項羽烏江自刎時,他在現場,並爭得項羽部分遺體,因此被寫在了《史記·項羽本紀》(“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然而誰也沒想到他就憑此,加官進爵,廕庇子孫,不光為楊氏昌盛奠定了基礎,後人有非常多的人出將入相,可以說是光耀千秋。

(楊喜劇照)

楊喜之前是幹什麼的,歷史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楊喜在《史記》中第一次出場,也就是“郎中騎”。“郎中騎”就是郎中騎都尉,是一箇中級軍官。

當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楊喜肯定也參與了其中。不過,之所以沒有他的記錄。一方面是他職位不高,另一方面也是他確實沒有什麼功績。當然了,也許還有因為篇幅有限,文章裁剪需要,《史記》沒辦法記他。這種情況也是有可能的。

話說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到公元前203年終於接近尾聲。

垓下之戰,項羽死傷慘重。眼看兵少糧盡,已入絕境,項羽率精兵8百餘人連夜突圍,向南疾馳而去。

待劉邦發現時,已是天色大亮,於是讓灌嬰率騎兵追殺。

由於項羽走錯了路,導致耽擱了時間,結果被灌嬰等人追上。

此時項羽身邊僅剩28人還追隨左右,而灌嬰所帶人馬有五千人之多。

項羽在烏江邊被包圍後,毫無畏懼,反而挺刀直接向漢軍衝去,眨眼間便殺死一名漢將。

(項羽劇照)

項羽轉身騎馬疾走,楊喜亦駕馬追趕。

突然項羽回身瞪眼大喝,楊喜連人帶馬嚇得轉身就逃,一連跑了好幾裡才停下來。

當時烏江的亭長敬佩項羽,便停船等在江邊,並勸說他渡江,再尋機會東山再起。

但項羽一向為人驕傲,想到追隨自己的子弟兵均戰死在外,不免長嘆一聲,拒絕了亭長的好意,並將胯下良馬贈給了亭長。

就在此時,漢軍再次追了過來。

項羽於是衝入漢軍一番廝殺。突然他看到騎司馬呂馬童,想到呂馬童曾在他手下當兵,追隨過自己,於是對他說:“聽說劉邦為了殺我,曾向你們許諾,誰若殺了我不僅賞千金,還會封萬戶侯,我便送個人情給你,你拿著我的頭顱去領賞好了。”說完,便在烏江自刎而死。

當時楊喜等人皆在近前,大家見項羽自刎,為了能得到封賞,於是互相爭奪,自相殘殺。

(劉邦劇照)

最後呂馬童果然得到了頭顱,而楊喜也搶得其遺體的一部分,另外還有三人也分別搶得項羽遺體。於是劉邦兌現諾言,給他們封官進爵。

楊喜被封為赤泉侯,享受1900戶的封邑。

建立漢朝後,楊喜的事情少有史書記載,不過楊喜卻過得相當太平。

楊喜死後,他的兒子楊敷繼承了爵位,後來又傳給孫子楊殷。

此後楊家後代出來不少名人,比如,曾當司徒,被譽為“關西孔子”的楊震,曾當太尉的楊賜,在曹魏時曾當太尉的楊彪,被曹操殺掉的“聰明人”楊修等等。

歷史記載,楊喜的十六世孫楊元壽曾是楊堅的五世祖。那麼,也就是說,隋朝就是楊喜的後人建立的了。

(參考史料:《史記·項羽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