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生死,彼岸回归!《敦刻尔克》——26英里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这是一个关于求生,而不是关于战争的电影。和时间赛跑,是这部电影最独特和迷人之处。”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2017年的夏季影坛,最受瞩目的便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敦刻尔克》,电影用了106分钟,将80年前那一段浩瀚宏大的历史呈献给了世界观众。

和诺兰以往的电影有所不同,这部电影并没有高悬个人英雄主义,没有历史大背景的交代,甚至没有故事中前因后果的陈述,只有在26英里狭长的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和时间,和战争,和人类不放弃的信念!

此岸生死,彼岸回归!《敦刻尔克》——26英里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01,此岸的绝望与破碎

在历史上,二战时期的敦刻尔克,是一次战略性的大撤退,此次撤退为蒲州战场的战局和反转保存了十几万的兵力。

在这部电影中,轰炸造成的伤亡,流血场景都做了远景的处理,而导演重点突出的是近景中,处在战争迷茫和恐惧中,等到救援和求生的战士们。

在26英里外,海峡对岸的家园,可望而不可即。

英国的士兵汤米从故事的开头到结尾,一直都处在看不到希望的逃生之中。

此岸生死,彼岸回归!《敦刻尔克》——26英里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一开始,他从敦刻尔克大街巷子中的枪林弹雨中逃生,辗转来到海岸线上,和一位乔装成为英国士兵的法国人吉布森登上了三艘不同性质的救援船上。

不幸的是,他们三次都经历了沉船,在极度的恐慌中弃船逃生。

汤米得救了,而吉布森却死在了逃亡途中被德军射击的商船中,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中,不管是拼命逃亡的士兵,还是防波堤炸出了好几个大窟窿的商船,上面都是挤满了人,比肩接踵。

远处高空的敌军轰炸机由海平面凭空窜起,撂下的炸弹,让这些海滩上的士兵没有前进之路,也没有了退路,有的只是绝望与破碎。

此岸生死,彼岸回归!《敦刻尔克》——26英里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02,彼岸的“求生”

主角汤米没有遭遇到一个敌人,但是从他身边飞射而过的子弹,随处爆炸的“蘑菇云”,都预示着敌人的“无处不在”。

也许,此时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战争中真正的敌人,而是战争本身的威胁和精神恐惧,这些,要远比战争中敌人更为恐怖和压抑,这也是诺兰导演电影中国揭示出来的“高于战争”的深刻内涵。

此岸生死,彼岸回归!《敦刻尔克》——26英里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在《敦刻尔克》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特写镜头,包括对于士兵的脸部特写,匆忙的脚步特写等。

诺兰导演将大镜头对准了士兵的脸部,甚至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

士兵紧缩的眉头,低垂的眼神,仰望着海岸线彼岸的焦急,都在电影中得到体现。

也许,这些士兵们看似铮铮铁骨,然而死神降临的时候,他们也有苦苦挣扎的求生欲望,甚至是卑微,怯懦和低声下气的求助......

此岸生死,彼岸回归!《敦刻尔克》——26英里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法国士兵乔布森,为了活命,他一早扒下了死人的衣服,扮装成英国兵混到了逃难的人群中,从头到尾不敢说一句话,生怕泄露了身份,因为,只有英国士兵才可以登船回家。

此岸生死未卜,如何回归到“彼岸”,仍然是困扰着所有人的难题。

此岸生死,彼岸回归!《敦刻尔克》——26英里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03,人性的抉择

乔布森,他逃到了船上,不和任何人说话,蜷缩在了船舷处大气都不敢出。

然而,在看到远处的鱼雷袭来的时候,船身剧烈的摇晃,下沉,而舱门也锁住了。

此时,是自己逃生呢,还是帮助去救助更多的人,如果去救人,不仅身份被暴露,自己也将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不去救,又逃不过良心的谴责。

这样的艰难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

然而,最终他的理智,善良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求生欲望。

他奋力的推开了船门,让其他的英国士兵先逃走,到了后来,有很多的英国士兵用枪抵着他的脑袋,甚至逼他下船,只是因为他是“法国佬”。

关于战争的残酷性,人性的复杂,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导演诺兰说:

“无论用怎样鼓舞人心的词汇,敦刻尔克都是一次战败。困境、两难、悖论、艰难的抉择随时随地都可以出现,看不到前路,也不知道未来。”

此岸生死,彼岸回归!《敦刻尔克》——26英里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04,集体生命力的讴歌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是以一位士兵的逃生为线索展开叙事的,然而,它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个体故事,而是借汤米这位士兵为线索来讴歌集体生命力。

海岸线上等待救援的士兵一眼望不到边。

也许,他们可以幸运的在下一秒登上彼岸“回家”的船;

也许,下一秒就会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永远看不到海岸线那边的路。

在高广角的镜头之下,海岸线的士兵们在爆炸声中如爆米花般四散而去,也有其他的士兵会躲过炸弹,快速的从海滩中站起来,继续排队成为一条静静的暗黑长线。

此岸生死,彼岸回归!《敦刻尔克》——26英里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对于其他人而言,也许,每一个士兵都是单独的个体,然而,

所有人面对的恐惧都是一样的,孤独、无助,死亡威胁却是集体所共同承受的。

没有口号,没有宣言,只有归心似箭的等待,在此刻,都化为一股更为顽强,百折不挠的生命力,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在电影的结尾处,士兵们回到了英国的海岸,道森的游艇中走出来不计其数的被救援军人,远处,晚霞渲染过的金色沙滩上,海鸥飞翔。

当波顿看到了海上驶过来的飘着英国国旗的船只,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的嘴里说出了一个词语“home(家)”,跟随着波顿的视角,无数人热泪盈眶。

此刻的家并非是狭义上的“小家”,而是“大家”,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殷殷期盼,对于集体生命力的讴歌和赞扬。

此岸生死,彼岸回归!《敦刻尔克》——26英里海岸线上的生死摆渡

炼狱般的过往还深深停留在心底,而迎接士兵们的将是鲜花和掌声。

也许,穿过此岸的恐惧,到达彼岸的光明,这条路是每一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你选择的坚守和希望,往往可以成为你“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