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你吃過的野菜有哪些?

Amy靜心


作為一個貴州人,我來說一下我們家鄉的野菜有哪些,從小吃過哪些,只記得在奶奶們那個年代,還沒有土地,吃著野菜和穀糠還有樹皮樹根。現在再窮應該也不至於吃哪些吧!錯,還有一些野菜現在是很貴的在集市上有賣,甚至於有些事有錢也買不到的。

比如,苦草子,蒲公英,枸杞樹,馬蘭頭,馬齒莧,香椿,茼蒿菜,芥菜 ,薄荷,魚腥草,灰灰菜,剪刀菜,茴香,野山筍,野木耳,留心子,魔芋杆,山蘑菇,五加皮,狗牙伴等。這些都是吃過的,吃過的不記得了也不說了,你們的家鄉有些什麼野菜分享一下吧!







貴州安美


我很喜歡吃野菜,春天萬物生髮,野菜也散發著勃勃生機,到野外的田埂上隨便走走,就能挑一大堆好吃的野菜,當然菜場也有各種野菜賣,就我們江南來說,常吃的野菜有這些:

最常見的是菊花腦

去野地裡摘的時候專掐葉尖尖,特別嫩,可涼拌,可炒,我們這最常見的做法是和雞蛋打湯,清火敗毒,菜場賣得也很便宜,1塊錢能買一大塑料袋。

馬蘭頭

買回來焯水,剁碎和香乾一起涼拌,是我們這飯桌上的常見菜。拌的時候要放大量的糖,不然會有些苦。

香椿

我家院子外面有棵香椿樹,是我們家自己種的,好多年了,每年的香椿都吃不完。香椿炒蛋的做法也很普遍,也可以用來涼拌,香椿上市的時候特別貴,要五六十一斤,這本來是北方人愛的食材,現在我們南方也流行起來了。和榴蓮一樣,香椿並沒獲得所有人的喜愛,愛吃的人很愛,不愛的人聞不得那個味兒。

馬齒莧

這個菜在我們這唯一的吃法就是包包子,很少有專門買回來當菜做的,馬齒莧的包子比一般的包子要貴幾毛錢。我不太愛吃馬齒莧的包子,總覺得吃起來有些乾巴。

蘆蒿

最常見的做法是清炒,和肉絲炒,和香乾或者臭幹炒。蘆蒿是蘆葦灘上長的,野生的蘆蒿短,粗,梗子發紅,也沒那麼直,帶彎曲的,吃起來清香味更濃,菜場賣的一般都是人工養殖的。

茭白菜

我一直覺得這個名字是本地人發明的,到現在不知道它的學名是啥,百度了一下大家都叫它野茭白。反正我們這一直叫茭白菜,現在賣到了20塊一斤,炒雞蛋,燒雞蛋湯,番茄蛋湯裡放一點,很鮮美。


看小明


我生活在山東中部地區以及膠東地區,小時候就和家裡人去田地裡拔野菜。家裡大人沒空的時候就和爺爺去拔野菜,吃的野菜品種不算少,認識的野菜也很多。哪些和能吃的野菜相似,但是有毒的野菜也都能分辨出來,下面就把我常吃的野菜介紹給大家,有些人盡皆知的野菜,比如薺菜、婆婆丁(蒲公英)、馬齒莧、苦菜、姜不辣等我就不贅述了。

1、齊齊菜(我老家方言的叫法)。齊齊菜是我老家家喻戶曉的野菜,我們說的齊齊菜其實就是學名上的刺兒菜(也叫野紅花、貓薊、青刺薊、刺薊菜、青青菜、萋萋菜、刺刺芽等)。這種野菜的葉子是一個凹凸接著一個凹凸,像很大的弧形的鋸齒。葉子的邊緣有小刺,是扎手的。這種菜春天開始生長,要儘快去地裡拔,最好是貼在地皮上生長的時候就拔了,這時候是最嫩的。時間久了,齊齊菜會越長越高,葉子也會越來越老,最後長出一個花球,特別好看,等到花落了就打種子了。我小時候開春時節就去地裡拔這種野菜,小時候怕扎手也不帶手套,就拿著一根小鋼鋸條貼著地面把齊齊菜剌斷,然後裝在筐裡帶回家。齊齊菜最好吃的做法就是用來做菜豆腐,我們老家叫齊齊菜小豆腐。小時候家裡沒有豆漿機,就提前一天把黃豆泡軟,然後去村裡的石磨上磨豆漿。先把齊齊菜焯水,然後切碎放回鍋中,鍋是農村的柴火大土鍋,慢慢加入石磨磨的豆漿,豆漿裡邊還有小小的豆塊和豆渣,然後慢慢煮,這就是齊齊菜小豆腐。小豆腐可以直接吃,最好是加上香菜末、幹辣椒炒一下,小時候能吃兩大碗。現在的齊齊菜少多了,因為除草劑越來越多。去年回老家做過一次,用的豆漿機打豆漿,用的煤氣灶,味道感覺變了,沒有小時候好吃了。

2、蓬子菜。小時候蓬子菜很多,也很好拔,因為這種野菜都是一堆一堆生長,很容易就能拔一筐回家。蓬子菜我覺得最好吃的做法就是用蒜泥拌著吃,把蓬子菜焯水後加蒜泥、醬油、醋、香油涼拌,特別好吃。

3、白蒿。小時候的吃這種野菜的人並不多,我們家以前經常去拔這種野菜吃。最近幾年大家都知道這種野菜對身體好,所以一開春就早早的被拔光了。今年我回老家也拔了一點白蒿,白蒿最好吃的做法就是蒸白蒿。白蒿清洗乾淨後,和麵粉豆麵等混合均勻,讓白蒿都均勻的裹上薄薄的麵粉,然後上鍋蒸,蒸熟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可以沾著蒜泥吃,特別美味。

4、雲青菜(老家方言叫法)。我們老家叫這種野菜為雲青菜,其實就是刺莧。雲青菜的葉子背面有很多小毛刺,不過這種毛刺不扎手,拔雲青菜的時候不用擔心被扎。雲青菜長得比較高,很容易長出一長串的種子,葉子和莖會變老。我們老家拔這種野菜的時候一般都是掐雲青菜的頂部,也就是菜心,其餘的部分留在地裡,因為菜心是最嫩的。雲青菜焯水後的做法有很多,可以用蒜泥涼拌,可以加幹辣椒爆炒,可以包餃子等,我認為最好吃的做法是包燙麵包子,包雲青菜包子的時候不要加肉,加了肉就沒有野菜的香味了,純雲青菜的包子才最好吃。

5、灰菜:灰菜也是開春時候比較嫩,下部的根和莖經常會變老。我們老家也是掐灰菜的菜心,焯水後包包子比較多。灰菜的做法和雲青菜做法很相似。

6、車前子:車前子聽說是藥物,吃的時候禁忌很多,小時候常拿這種野菜做小豆腐。今年還從老家集市上買過車前子的小豆腐,加上小幹辣椒爆炒特別好吃。

7、地環子(老家方言叫法):學名我也不清楚叫什麼,大家可以看看我的配圖。這種野菜吃它的根,長得一節一節的,像一個大的蟲子。地環子以前在老家的時候,誰家有荒蕪的菜園保準有這種野菜。地環子生命力很強,一顆就能長生一大片,有很多村裡人嫌棄地環子搶肥料,就打除草劑。這種野菜現在很少見了,大多數都種植了,野生的最近幾年在老家沒怎麼見過了。地環子我們家以前用來醃鹹菜,特別脆,不是黃瓜那種脆,也不是榨菜那種脆,就是特別脆,口感極好。已經好多年沒吃過地環子鹹菜了,很懷念。

8、須厥(老家方言音譯):這種野菜長得像很像人參,長在地裡特別難拔出來,小時候拔這種野菜要扣扣根部的圖,手上不要有水,用很大力才能拔出來。這種野菜用來醃鹹菜特別好吃,可以劈開一絲一絲的吃,纖維感特別強,也很脆,這種脆是有任性的那種脆。這種野菜學名我不清楚叫什麼,前幾年和一位魯西南地區的朋友講起這種童年美食時,他說特們那裡叫“氣死孩子”,意思就是小孩拔不出來,惱羞成怒了。

9、茅根:這不是茅草的根,小時候在山嶺子上特別多,特別甜。茅根一截一截的,特別難拔出來,一般都是拿著鐵鍬去挖。挖出來趁著有汁水就放在嘴裡嚼,特別甜,然後把沒有味道的粗纖維吐出來。

10、谷槙(老家方言音譯):其實就是茅根草,小時候記得是清明前後去我們村的小山上拔,我們叫“抵谷槙”。裡邊是很多毛茸茸的東西,很甜。那時候村裡還能放火燒山,燒山後谷槙就漏出來了,放學先弄上一把裝在口袋回家吃,都是滿滿的回憶。

11、嫣柚(老家方言音譯):這個學名也不知道叫啥,這種野菜長得比較大,根莖葉很老。夏天的時候會長很多小果,特別小,像蘋果籽那麼大。沒成熟的小果是青色的很苦,成熟後是紫色的,放在嘴裡一咬會爆漿,特別好吃。小時候跟著大人下地,在地頭會找這種小果吃。最近幾年除草劑用的做了,這種小野果很少見了。

由於篇幅有限,還有很多我吃過的野菜沒給大家介紹,比如青餑餑、地瓜皮子、甜花等等(都是老家方言音譯),以後有機會再介紹吧。

吃野菜的時候最好看看野菜都有什麼禁忌,不要一味的圖好吃就多吃。還有一些和能吃野菜長得很像的有毒植物,採摘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辨別,避免中毒。

以上都是在老家小時候吃過的野菜,希望你們喜歡,多謝。









蚊子不瘦


我出生在皖南的小山村,野菜對於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從小就跟著大人們、哥哥姐姐們穿梭在田野裡、竹林裡,那裡的寶貝太多了,說說我們這裡常見的野菜吧。

第一,地皮菜。黑黑的,跟黑木耳有點像,但是質地柔軟很多,口感也更好,一般是在夏天下完大雨過後,在草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地皮菜炒雞蛋那就是絕配,好吃的不要不要的。

第二,薺菜。我想大家對於薺菜都不陌生,經常用來包餃子吃,冬天和初春去田野裡面挖野生的薺菜,那真是小時候的一大樂趣,現在也有種植的薺菜,但是口感絕對沒有野生的好吃。

第三,蕨菜。蕨菜一般在清明節前後開始破土而出,嫩嫩的,我外婆家毛竹林裡面蕨菜多的不得了,可能是沙質土壤比較適合蕨菜生成,挖多了吃不掉還可以曬乾,留著慢慢吃。

第四,野蔥。冬天和初春季節是挖野蔥的季節,野蔥一般都比較細但是香味特別濃,一般的野菜沒有它香味濃。

第五,香椿頭。香椿頭一般都是農村種在門前屋後的,有的香椿樹都好幾十年了,人根本上不去,一般農村人都用一根竹子綁一個鐮刀,在搞一個梯子,站在上面割,小樹苗上的特別好採摘了,還有山裡的野生的,香椿種子在秋冬季節隨風飄,我們那竹林裡有幾小片,一小片也只有2-30棵,也不多。香椿炒雞蛋,感覺是野菜裡面又一絕配了。

第六,魚腥草。

魚腥草一般長在溼潤的土壤裡,春天是鮮嫩鮮嫩的,具有很好的藥用療效,涼拌特別好吃,但是個人覺得味道有點重。

第七,蒲公英。話說蒲公英也是不錯的野菜,但是講實話,農村人不怎麼愛吃這個,反正我們那村民是沒有人吃的,一般到週末時,城裡人到處跑,挖這個蒲公英。

第八,葛根。冬天等下霜過後,最後是一場大雪過後,葛根藤上的葉子都掉完了,是挖葛根的好時候,小時候最喜歡挖這個了,週末時幾個小夥伴一起,挖葛根可是個體力活啊,小時候人多輪流挖,葛根燉排骨還是很好的,另外葛根吃不完洗成葛根粉,在城市裡面得賣好幾十一斤。

第九,野竹筍。皖南小山村最不缺的就是野生小竹筍,我們這裡竹子種類非常多,面積很大,田野邊隨處可見,毛竹筍、雷竹筍就不用說了,其他的像桂竹筍、水竹筍、金竹筍、筆筍等等,好多我都叫不上名,都是春天裡的美味。


第十,水芹菜。長在水邊上的水芹菜,也是一道美味,搞點肉絲炒一炒,有種特別的香味。

總之,農村的野菜很多,上面列舉的只是我們這邊最常見的野菜,其他不多見,也不經常吃的就不寫了。你的家鄉野菜有哪些呢?歡迎吃貨們一起交流學習哈,一起品嚐大自然的美味。


新農村觀察員


我覺得吃過的農村難以忘記的野菜,恐怕當數苦菜了。因為小時候農村生活條件不是很好,餐桌上平日裡除了鹹菜還是鹹菜,不到逢年過節的時候,根本見不到油腥。記得那年春天,從生產隊幹活回家的父親從糞筐裡拿回在地堰上刨的野菜,母親做飯的工夫,摘洗乾淨,拿上桌。

母親從魚鱗缸子裡用長把勺子舀出來一勺自己做的麵醬,父親拿起他摘洗過的菜根蘸一下面醬,咬一口玉米麵餅子,吃的很是香甜。於是,我也學著父親的樣子,拿起一根也蘸上面醬,學著父親的樣子填到嘴裡嚼了起來。可是,一股苦味立馬在嘴裡蔓延開來。分明看到父親吃的很是香甜吶,怎麼到了自己嘴裡就這麼苦呢?這時候,父親告訴我,這種野菜叫苦菜,是農村野外最常見的苦菜之一。別看它苦,春天吃一點苦菜,卻可祛火消炎。所以從那時候起,便對苦菜有了很深的印象。

其次印象深的野菜莫過於地皮菜了。因為地皮菜的模樣和別的野菜區別很大,它的長相有點像木耳,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但不管是涼拌還是開湯,吃起來都是非常可口。

農村的野菜有很多,像蒲公英、掃帚草、山木楂、野印青等等,都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不過給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因為苦菜的苦味和地皮菜的相貌的與眾不同了。


建行漸遠


我北方人,我想大多數北方人應該吃過苜蓿吧。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是喂牲口的,也確實,像我們甘肅那邊種的都是用來喂牲口的。但是苜蓿剛發芽的時候,摘下來,就像這樣的,不過這已經有些老了,最好是剛發芽三四釐米的那種最嫩,口感也特別好。像這種拔尖的也可以,但是口感肯定沒那麼嫩。吃的時候先撿乾淨,裡面可能會有其他的雜草什麼的,反正比較費事,得慢慢撿,完了清水洗兩遍,放在鍋中焯熟,大火水開猛煮三分鐘就可以了,沒完全熟吃起來跟柴一樣,熟過了吃起來跟泥一樣,所以火候要掌握好。再用冷水衝一下,捏成團抓幹水分,切碎,大小合適就好,長了容易噎著,短了夾不住。我一般都是用辣椒油,醋,蒜,在放點涼拌調料,味極鮮,鹽拌一下就可以吃了。還有一種野菜,我們那叫kuqiong,四聲,學名叫什麼我也不知道,長得有點像蒲公英葉子,不過它的根也可以吃,從地裡挖出來,撿乾淨,焯水 ,切碎,涼拌,就行了,不過這個菜有些哭,得多放鹽和醋。



開心哈松


我的家鄉在四川省,不知道大家的家鄉都有哪些,我就說說我們那裡的,但是我們那裡好多種也被大家說了,我就挑基本沒看見大家說的野菜來介紹吧。

刺兒菜

挑嫩葉吃,老了刺就硬了,開花前沒有抽臺的時候吃最好。涼拌清炒都是特別好吃的,開花也很香,我們那兒叫紅花草。

雞屎藤


小時候不愛吃飯大人會摘這個葉子給我炒蛋吃,味道很不錯哦。同樣可以炒蛋的還有香椿芽,別人都介紹了我就不多說啦。

泥胡菜


泥胡菜跟刺兒菜有點像,不過沒有刺,也是開紫紅色的花,不過生的泥胡菜味道有點難聞,熟了就沒有了。用來涼拌或者炒豆乾也是很好吃的。

蕁麻草


我說這個可以吃不知道大家信不信。事實上的確是可以吃,不過蕁麻草的毛刺含有大量的蟻酸,所以一定要沸水破壞蟻酸,摘嫩葉食用,摘的時候順著擼就不會蟄到了,記得戴手套。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通常是藥材,不過當野菜吃完全木有問題啊。顏值與味道並存的一種野菜。

大巢菜


也就是野豌豆。詩經小雅有一篇《采薇》,其中的“薇”就是指這種菜。野豌豆花期和結果期有毒素,所以要趁嫩吃,沸水焯了拌著吃,清炒都是美味。

牛繁縷


說起這個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了,菜地裡到處都是,打豬草它就是首選,農村叫鵝兒腸。既然豬都可以吃說明沒有毒,人也可以吃,於是它也叫鵝腸菜。怎麼吃任君處置。

馬蘭頭


它的植株叫馬蘭,花兒淡藍色的,我們有時候泛指野菊花。還剛冒出幾片葉子的時候採食,這時候的嫩芽兒叫馬蘭頭。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啦,我之前還整理了可以吃的野菜,大家有興趣可以到我文章裡去看看~


土味野孩子


你吃過哪些野菜?哪些野菜很好吃?對於這個提問,我很有信心來回答。因為我是五四年出生的老農民,一直在農村生活。所以,對我們當地的幾十種野菜都非常熟悉,並且都很清楚的知道它們各自的味道。

我在少年時期,正好趕上"大躍進","吃食堂","三年自然災害","還蘇聯外債"的時期。當時是成立新中國以後最困難的時期。說起吃野菜,吃的最多的時候就是在六O年前後那兩年裡。那時候中國是真正的遇到天災加人禍。天災是全國連繼三年大面積遭受了水災,糧食連繼三年大幅度減產,人禍是:蘇聯徹走所有的專家,並且逼著中國還欠下的蘇聯外債。當時全國人民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領導下,咬緊牙關,勒緊褲帶,堅持渡過了難關。我清楚的記得:我們當地所有的野菜幾乎我小時都吃過,因為那時候幾乎每天都要挎著籃子去挖野菜。有幾種野菜是很好吃的,例如:七媽菜:馬介菜:車軲轆菜:野芹菜:竹節草:篷子草:禿拉八頂:婆婆英:苦媽子菜:等等。這些都是比較好吃一點兒的野菜。還有兩種最難嚥的野菜,一種是落離,另一種是酸吧流流。最難吃的就是酸吧流流,味道太酸太難吃,但是,不吃還不行,因為好吃的野菜都挖光了。還有一種野菜叫“落離",這種野菜三種"落離"都能吃,味道也可以,但是,吃了這種野菜以後會浮腫,全身浮腫。但是,實在是沒有辦法,也不得不吃。不過,絕不能每天都吃它,如果天天總吃“落離"會吃死人的。總之,說起吃野菜,就會勾起我童年時的記憶,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回憶,是一段心酸的記憶。現在,我有時候禺爾也吃一點野菜。我現在吃點野菜,不是來品它的味道,因為它們的味道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和血液中。現在我有時候吃一點野菜,主要的目的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過去!要時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少利17


吃野菜對於80後90後甚至00後的人來說其實是比較陌生的。我小時候看到有長輩在田間地頭挖蒲公英,他們說喜歡吃這個。我的媽媽有時候會釆一些馬齒莧回來,具體怎麼做的菜我忘了,我老媽叫這種菜為莧菜。我記憶最深的是紅薯葉,媽媽做得紅薯葉小菜餅可好吃啦!還有槐花,做成槐花餅,槐花粥,清香四溢,那可是我兒時的美味,至今讓人滿滿的回憶!





平凡故事平凡人


我是遼寧省錦州的,我們這裡春暖花開時,吃東西講究的人開始挖野菜吃,首先是大腦瓜,俗稱想媽菜,小頭蒜,接著親媽菜,苦媽菜,婆婆丁,搶刀菜也叫剌菜,早年間地裡有的是,這幾年春翻,再加上人們吃夠了大魚大肉,就以野菜為稀罕,市場上也挺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